滇藏茶马古道:走出历史 又见花开

2018-08-31 09:52李茂颖
时代风采 2018年8期
关键词:马帮茶马古道

李茂颖

南起茶乡普洱,经过丽江、香格里拉,西进西藏拉萨,千百年来,崇山峻岭中,铃声阵阵,无数的马帮靠着坚忍不拔踏出了一条漫长的小道。

山峦重叠,江河奔泻,这条在古时极为险峻的交通要道,就是世人所称的“滇藏茶马古道”。

茶马互市,兴盛千年

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地区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抗日战争中后期也发挥过重要作用。

“茶马古道的兴旺与茶叶有着密切的关系。”云南香格里拉博物馆馆长和强介绍,康藏高寒地区海拔通常在三四千米以上,当地藏民有喝酥油茶的习惯,但在藏区,茶叶极度稀缺;而在内地,民间生活和战争需要大量的骡马,同样供不应求。因此,具有互补性的“茶马互市”应运而生。

茶马古道主线有两条:一条是川藏线,从四川雅安出发,经过康定、巴塘等地再到西藏拉萨;而另一条线则从云南普洱茶的主要产地出发,经过大理、丽江、香格里拉、德钦,再进入西藏,直达拉萨。

茶叶、红糖等各式各样的特产与藏区的牛羊皮革、药材相互交易,使得沿线的村庄与集镇繁华了起来。这些物资的运输载体,就是马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奔波的马帮开辟着一条又一条经贸之路。两条主线的沿途,密布着无数大大小小的支线,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张巨大的网络。

“滇藏茶马古道沿途基本都在横断山区,需要跨过高山深谷,可以说是自然风光最为壮观,文化最为多元的一条神秘古道。”和强介绍,“这条靠马帮长途跋涉走出来的小路,最终成为了一条承载着商贸往来、文化传播的民间通道。”

抗日战争时期,这条民间通道更是成为西南地区一条重要的国际商业通道。被国人称为“血脉”“生命线”的滇缅公路、滇越铁路被日军炸断并封锁。为了托运物资,马帮奔走不息,铜铃声响彻山谷。“各民族的马帮都为运送物资作出了不小贡献,书写了自己的传奇。”和强说。

古道源头,焕发新机

滇藏茶马古道的源头,在普洱思茅,历来也是闻名中外的普洱茶故乡。

往来不绝的马帮源源不断地把各茶山的茶叶运送到普洱进行加工,再向外发送。2006年4月,云南在普洱宁洱的茶源广场建立了“茶马古道零公里”碑。以此为中心,茶马古道如同血脉一样伸向远方。

宁洱那柯里,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在当时设有马店、酿酒房、碾子房、马料子房等。大店主“荣发马商”一天平均要接待上百匹马。现在走进村落,还能见到当年马帮用过的饮马石槽。

据传,那柯里古时又叫做“马哭里”。以前无论是从驿站出发或是进驻,都要涉过一条小溪,赶路的马儿,看到河流就会淌出眼泪,因此这里得名“马哭里”。在马帮的多次请求下,官府修建了风雨桥,从此结束了进出驿站必须蹚水的历史,“马哭里”也更名为“那柯里”。

郁郁葱葱的山林,悠远宁静的古道,流水潺潺的山间小溪,历经风霜的百年石桥,无不彰显着那柯里村特有的美。

干栏式建筑,风雨桥,水碓,马店,仿佛回到了遥远年代,听到了山间铃响马帮来。“赶马的小阿哥,阿妹来等着,阿哥你要快快来,妹妹把情话说;阿妹哟你等着,阿哥放马蹚,等着太阳快快落,再把那情话说……”一首悠扬婉转的《马帮情歌》把人带到这个有着深厚普洱茶文化、茶马古道文化的地方。

拂去厚重的岁月尘埃,那柯里村如今已不再是繁华的商贸通道,而成为游人感受茶马古道文化的好去处。那柯里的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村里建起了土特产品一条街、特色小吃店、民族饰品店等。村民也开起了家庭客栈、农家乐,卖起了各种土特产品,每年可实现营业收入近千万元。

有人这样回忆那柯里。很喜欢那柯里静谧、祥和的气息,进到马店,吃上一顿农家菜,喝上一碗现磨的豆浆;看悠闲的人们坐在风雨廊桥上小憩,荣发马店里宾朋满座、炊烟袅袅。食摊上各色小吃让人直咽口水,泡橄榄、酸木瓜、拌芒果,还有现舂的糯米粑粑,在24度的气温和略显干燥的空气中,真是一种美滋滋的味道。

现在普洱还保存着不少完整的古道遗迹,从思茅三家村到坡脚村的小路就是其中一条。历经风雨、人迹罕至的石板上长满青苔、杂草。顺路走到尽头,便是绿树掩映的村落。“我们这里是茶马驿道上的必经之地,来来往往的人都要在这里歇脚。”思茅区坡脚村民小组的老妇女主任李凤萍介绍。

“现在的村子是地震后重建的。”11年前,在宁洱“6·3”地震当中,坡脚村被毁于一旦,全村房屋都需要拆除重建。李凤萍说,“有的房子全倒了,有的房顶片瓦不留,我们当时相互借住,晚上透过坏了的房顶能看到星星,我们都叫它‘星宿房’。”

以重建为契机,坡脚村结合村子里茶马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内涵,对村庄、道路、公共文化场所等基础设施进行了规划建设。11年后,这个茶马古道上的小村庄又焕发出新的生机。

月光之城,再迎客来

独克宗古城,藏语意为“建在石头上的城堡”。这座位于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的古城还有个美丽的名字,叫做“月光城”。

作为茶马古道上的重镇,独克宗古城承载着悠久的历史记忆。古老的石板路就着自然地势铺就,不少地方还刻着马帮深深的足印。“环绕独克宗古城的建塘草原历来就是屯兵和休养生息的重镇,更养育着善走高原山路的雪域良驹——建塘马。”和强说,“在过去,建塘当地群众,家家户户都有养马的习俗。”

因为得天独厚的优势,独克宗成为茶马古道上的重要一站。康熙年间,独克宗成为滇藏贸易的重要集市,开启了独克宗一段延续数百年的繁华历史。

格茸此里今年已经80多岁,他回忆道:“马帮一直是必不可少的存在。马帮来了,就可以和他们交换想要的东西。”格茸此里住在雪域高山上,村子里外来的物资匮乏,很多茶、烟都是马帮驮进来的。

“杜鹃花开的时候,就可以进行栽种,等青稞熟了,青稞酿成了酒,马帮就来了,可以和他们交换想要的布匹。”山中不知岁月,老人们用杜鹃花记录着时间,也刻着马帮往来的日历。

如今,成群结队的马帮已经不见了声影,只有杜鹃花依然一年又一年地开着。“马帮很多年前就不来了。现在路通了,生活也方便了,已经不一样了。”格茸此里依旧保持着每日放牧劳作的习惯,得空歇下来的时候,就跟孩子们讲述马帮的故事。

寻着马帮故事回家的,还有大学毕业生海青。

海青学的是工商管理,毕业后在外地闯荡。干过销售、写过文案,还曾考虑要不要考个公家人身份。最后他选择了回到家乡,感受家的温暖。

很快他就发现,原来最适合创业的地方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在家乡创业,既有天时地利,也有人和,我只需要努力就行了。”他在当地开起了咖啡馆,演绎着茶马古道上的创业新故事。

在朦胧的夜色下,不断有人往海青的咖啡馆里来。天花板挂着藏族的吉祥八宝灯,墙上有牛头装饰,屋里摆放着欧式沙发,屋檐下挂着“喜上眉梢”的手绘灯笼,吧台前弥漫着咖啡诱人的香气……人们在这里轻轻地说话、弹吉他、看书、发呆,直至深夜才离开,回家做一个安心的美梦。

“我想把咖啡带来的西洋文化和本地的民族文化融合在一起,既能吸引外地游客,也为本地人提供一个休闲的地方。”在咖啡馆装修时,海青的想法就是要“混搭”,没想到效果出人意料的好,许多人都说这里“最有味道”。

海青说,家乡有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对于穿越茶马古道的马帮来说,独克宗古城,是茶马古道上的重镇,也是马帮进藏后的第一站,这算是相当舒服的一段路。到了这里,石板街上的马蹄子是放松的,人也是放松的,马帮们可以住进藏人温暖的木板房里,把马关进牛棚,喝上一碗喷香热乎的酥油茶,还可以和自己看上的女人嬉笑怒骂。现在古城,仍能从建筑中找到过往的历史痕迹,比如那石头铺就的不平之路,那是火烧不掉的岁月之痕。

现下正值雨季,建塘草原碧野连天,牧草丰茂,牛羊悠闲自在。雪山环抱下,犹如八瓣莲花铺地。穿过建塘草原,两旁都是零散的青稞架。马帮虽然已经销声匿迹,但茶马古道上依然人气十足,骑马、徒步、赏花正成为人们新的旅游体验方式。

高山雪域上的杜鹃,花开成海。

猜你喜欢
马帮茶马古道
踏寻马帮的足迹——云南香格里拉空心树古道考察记
走古道
茶马古道的前世今生
马帮“驮起”脱贫路
茶马古道
骑行“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
访茶马古道
古道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