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乐器非艺术功能探微

2018-08-31 10:22马二红
艺术评鉴 2018年10期
关键词:民族乐器

马二红

摘要:非艺术功能是民族乐器的基本功能之一,与艺术功能的欣赏性、审美性不同,非艺术功能的本质特性在于它的实用性。民族乐器的非艺术功能广泛应用于除音乐之外的生产生活、政治、军事等非艺术领域,在这些领域内,民族乐器的非艺术功能通过有声的音响信号和无声的象征符号两种方式体现出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需求的变化促使民族乐器的非艺术功能不断地发生转化与消失。

关键词:民族乐器 非艺术功能 非艺术领域 转化与消失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0-0049-02

按照一般的理解,乐器理所当然是用来演奏音乐的,艺术功能才是它的基本功能,但通观各种民族乐器的起源、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就会发现,在音乐之外的众多非艺术领域,民族乐器也有着广泛的生存空间,非艺术功能也是民族乐器的基本功能之一,一度时期甚至是某些民族乐器的唯一功能。不同的文化、不同的需求赋予了民族乐器丰富多彩的非艺术功能,即使是同一件民族乐器,在不同的非艺术领域也具有不同的非艺术功能。

一、民族乐器非艺术功能概说

民族乐器的非艺术功能当然是相对于艺术功能来说的。民族乐器的艺术功能是指各种乐器以音乐的形式所表现出来的欣赏性、审美性,出于艺术欣赏的需要,作为体现乐器艺术功能的音乐必须是动态变化、不断创新的,雷同是艺术功能最大的败笔。相对来说,艺术功能所刻意追求的音乐美感在非艺术功能看来是位于第二位的,如何借助音乐达到一定的实用目的才是非艺术功能第一位的追求。在非艺术功能看来,重复是允许的,而且也是必要的,只有音乐形式的相对稳定,才能为同一文化背景中的受众所理解、接受,才能达到一定的实用目的。民族乐器非艺术功能还有一个更为彻底的表现形式,即它已经不再需要借助于音乐形式,仅仅通过乐器本身所具有的象征性来体现。这一层面上的非艺术功能往往是另一层面的非艺术功能长期积淀的结果,如竹簧在青年男女演奏其表情达意的基础上,渐渐也有了作为定情信物的功能;铜鼓先是权势之人用以集众的信号工具,后来就具有了权力标志的功能。出于审美的需要,民族乐器的艺术功能在音乐领域得以实现;出于实用的目的,民族乐器的非艺术功能在生产生活、信仰、政治、军事等非艺术领域得以广泛应用。

纵观非艺术领域内各种民族乐器的使用情况不难发现,不同领域内民族乐器的种类和数量各异。人们根据自身的主体需要,结合不同乐器的属性特点,合理分配着乐器的应用空间,显而易见,应用于军事领域的乐器自身要具有满足军事活动需要的音响特性。从古至今,这些非艺术领域正是民族乐器非艺术功能得以实现的现实场合,民族乐器的非艺术功能正是通过这些领域表明着其自身存在的理由和价值。

二、民族乐器非艺术功能在非艺术领域的应用

(一)民族乐器非艺术功能在生产生活领域的应用

生产生活是人类社会活动两个基本的组成部分,生产是生活的基础,“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1]生活的需要则刺激了生产的发展。在生产生活领域,民族乐器既能应用于生产劳动以提高生产的能力,也能存在于婚恋、通讯等来提高其有效性,并且一度时期内还成了财富的象征。

1.生产劳动中民族乐器的非艺术功能

作为人类社会两种生产之一的物质生产,它主要为人类提供各种生活资料,这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基础。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由于科技条件的限制,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并不高,尽可能地采用有效的工具来提高生产劳动能力是现实的必需,众多的民族乐器由于具有这一非艺术功能也就成了生產劳动的所选。民族乐器在生产劳动中的应用具有悠久的历史。《周礼·地官》:“以鼛鼓鼓役事。”已经把鼛鼓用于田役、力役等役事。《周礼·秋官》也记载:“冥氏掌设孤张,为阱擭以攻猛兽,以灵鼓驱之。”一直以来,民族乐器在生产劳动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2.男女婚恋中民族乐器的非艺术功能

作为人类社会两大生产之一的种的繁衍,人类自身的生产需要两性的相悦,而爱恋无疑是实现婚姻结合的一个必要过程。民族乐器对于男女婚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广大的少数民族地区,能否演奏一手好的乐器,甚至成了姑娘判定小伙是否符合其择偶要求的硬标准,形形色色的民族乐器也成了青年男女相识相爱的月老媒婆。这些民族乐器演奏时是青年男女传情达意的“会说话的乐器”,不演奏时就成了定情的信物。例如口琴是彝族青年男女随身佩带的乐器,他们借助于这些心爱的口琴,向对方倾诉爱慕之情。

3.日常通讯中民族乐器的非艺术功能

日常生活中,由于民族乐器自身所具有的音响特色和民众习俗的作用,许多民族乐器在通讯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特别是交通不便、通讯设施落后的广大地区,民族乐器更是当地民众不可缺少的通讯工具。各种民族乐器所发出的声音不再是具有审美意义的音符,而是以通信为目的的信号。对于习惯了这些通讯信号的人们来说,每一个信号代表什么样的内容都一清二楚,从而能够根据这些信号做出正确的反应。

(二)民族乐器非艺术功能在政治领域的应用

民族乐器非艺术功能在政治领域的应用主要是被视为权力的象征。权力的有无,权力的大小,可以通过所用乐器的不同在等级森严的权力体系中体现出来,不同的权力阶层,对乐器的使用有着严格的区别。在政治领域,民族乐器成了不同身份等级标志的礼器,成了掌权者维护权力的一种工具。中国较早进入政治领域的民族乐器应当是能够制造庄严、神圣气氛的鼓、钟、磬、钲、锣类,《周礼·夏官》:“建路鼓于大寝之门外,而掌其政。”即为了便于掌握、推行政令,在天子居住的“大寝”门外树立路鼓。统治者为表示愿听臣民谏议之言或冤抑之情,还曾经专门于朝衙之外设立谏鼓、登闻鼓,以便于臣民击鼓上闻。在周代的宫廷乐器中,钟是金音之首,磬是石音之首,鼓是革音之首,钟磬之声、钟鼓之乐是周代礼乐精神的代表。就连编钟、编磬的使用数量和设置方式也成了西周礼乐制度下区别身份等级的一种标志。

(三)民族乐器非艺术功能在军事领域的应用

中国历史上,统治者与统治者之间,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各自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不断地进行着军事活动。具有多种功能的民族乐器也得以在战场上一展身手,可以说,中国的民族乐器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与其他领域的应用一样具有久远的历史。较早进入军事领域的乐器应该是鼓,传说中的黄帝与蚩尤之战,黄帝正是由于使用了以夔皮蒙的鼓才战胜了蚩尤。古代,鼓在军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将帅士卒的战守进退,都需要鼓的激励、鼓的指挥。军中常以战鼓和号角作为传达号令、鼓壮军威之器,合称“鼓角”。另外,在军事领域还有一些气鸣乐器如角、海螺、长号、铓筒等一度时期也都曾为“军中之乐”。

三、民族乐器非艺术功能的转化与消失

无论是民族乐器的艺术功能还是非艺术功能,其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都是人们的需求,人们对其需求与否决定了其能否存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文化背景,总是对民族乐器产生特定的社会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乐器的非艺术功能或者被时代文明从“禁锢”中解放出来,非艺术功能发生转化,或者被其他事物所取代,非艺术功能逐渐消失。社会需求的变化令民族乐器不同的非艺术功能面临着相同的选择:转化与消失。民族乐器的各种非艺术功能大部分经过艺术的转化而逐渐退出非艺术领域,进而被艺术领域所吸收利用,非艺术功能转变为艺术功能;小部分由于不再有存在的需要,不仅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退出非艺术领域,而且在艺术领域也难觅其踪,非艺术功能最终消失。但无论转化抑或消失,都是根源于社会的发展所引起的社会需求的变化。在当今中国,恐怕很难找到一件只准用于政治领域而不许其他领域使用的民族乐器,即使原先是等级身份标志的乐器,也无法在当今社会成为权力的象征,民族乐器的政治标签已成过去。而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各种适合冷兵器战事的民族乐器在军事领域也已经不复存在。

由此可见,在政治、军事领域以消失为主,而在生产生活领域则是转化与消失并存,但无论转化或消失,民族乐器的非艺术功能都会不断地作用于艺术功能。非艺术功能向艺术功能的转化,往往会使艺术功能不断得到强化,即使是非艺术功能的消失,也会以某种遗传方式对艺术功能产生潜在的影响。所以,“尽管有着许多非艺术的功能在逐步向艺术功能转变,或逐步让位于艺术功能,以至于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在自行消失,但是这种转变、让位、消失往往会给艺术功能以厚重的文化积淀、厚重的社会基础以及生活基础,艺术功能往往会凭借着非艺术功能的遗传因子而使自身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跨越。”

参考文献:

[1]乔建中,陈克秀.中國锣鼓[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民族乐器
浅论民族乐器与中小学音乐教学的融合
试论少儿民族器乐教学的方式与方法
中国的民族乐器及其组合形式发展流变
浅谈民族乐器之古筝
中国柳琴演奏艺术探析
中胡艺术特征研究
民族乐器走进低年级课堂研究
寻中国古老乐器之源
如何在音乐课教学中巧用流行音乐
如何培养孩子对民族乐器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