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的信息洪流

2018-09-03 07:04李孟秋
出版广角 2018年14期
关键词:信息论香农信息时代

【摘 要】 《信息简史》是美国著名科学作家詹姆斯·格雷克的一部精彩著作,以时间为线索向人们讲述了信息在人类社会中的巨大作用。从无意识的被动应用,到有意识的主动挖掘,信息推动着人类文明前进,彰显出巨大的力量。文章立足信息的前世、今生与未来,分析信息的发展历程,发掘信息的巨大价值,感受信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变革。

【关 键 词】《信息简史》;信息论;信息时代

【作者单位】李孟秋,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兰台读书会。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14.027

何为信息?有人从技术的角度,认为信息是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有人从资源的角度,将信息理解为通过开发能够带来产出的珍贵资源。《信息简史》的作者詹姆斯·格雷克则将信息理解为一种世界观,即信息是构成世界的基础。与其说《信息简史》是一部科技史书,不如说其总结了一种世界观,即信息是宇宙固有的组成部分。

作者从人类处理信息的历史中选择了几个重要节点,将人类处理信息的历史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历史阶段和超历史阶段——历史阶段就是前信息时代,超历史阶段就是信息时代。历史阶段经历的时间很长,大约有数千年,而超历史阶段则刚刚开始。在历史阶段,人们虽拥有信息与计算技术,但还是利用传统的生产资料生存;而在超历史阶段,信息则成为第一位的资源,其地位远远超过传统生产资料。

一、前信息时代

在这一阶段,人们对信息的概念是懵懂的。早在几千年前,人类便已学会利用信息传递消息,但对信息如何定义、有何意义,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认识。在历史进程中,人们不断深化自己的实践,渐渐加深对信息这一名词的理解,直至信息在人类的生产过程中占据重要位置。

从《信息简史》一书可以看出,人类与信息的渊源由来已久,作者出人意料地从非洲的鼓语开始讲起。非洲土著部落曾用只有高低音的鼓声来传递复杂的信息,这实际上可以看作早期的信息传递。打鼓的人通过改变鼓声的旋律来减少信息的谬误,这可视为一种独特的编码技术。语言(声音)是人类最初用来传播信息的工具,它非常简便易懂且足够直观,然而传播效率并不高。而信息是一种记忆,要保留人类的记忆仅仅依靠语言是无法完成的,于是文字产生了。

文字的产生是人类文明传播过程中的巨大进步,人类得以通过一定载体传播自己的思想。文字不仅是一种工具,帮助人类以更丰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还对人类的思维产生了巨大影响,传递特定背景下的信息。

文字的产生使不可能变为可能,也让许多人产生了一些奇妙的构想,如两位词典的编纂者——《子母排表》的编纂者罗伯特·考得里与《牛津英语词典》的编纂者约翰·辛普森。虽然两人的努力在当时看起来并不起眼,但他们的工作是极具开创性的——将语言的最小识别单位汇集到一起,使其尽量准确,为后人理解單词语义并将其串联成句提供了便利。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开始尝试更为简便地传递信息,巴贝奇的差分机就是人类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巴贝奇试图制造一台机器,设想在这台机器中输入数字便可以得出人们想要的数字,这可看作计算机的最早雏形。虽然屡遭挫折,但巴贝奇依然坚持自己的想法。在结识了爱达·拜伦后,两人共同为差分机的发明而努力。在爱达·拜伦的奇思妙想下,差分机不再是一台处理数字的机器,而是变成一台处理信息的机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爱达·拜伦设计了一系列运算,这或许就是计算机程序的原型,爱达·拜伦则被视作最早的程序员。虽然差分机试验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巴贝奇和爱达·拜伦的思想超越了他们所处的时代,这种运算、编程的思路为后人理解信息、传递信息打下了基础。

从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人与信息的联系从几千年前起便已存在,只不过当时的人们并没有意识到,也没有对信息进行明确、系统的定义和阐释。直到香农提出信息论,人们才清楚地认识到信息在人类文明演化进程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信息论不仅推动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引发了许多学科的信息转向,改变了人们对麦克斯韦妖、基因与DNA、随机性以及量子信息论等的理解。

信息论的构建过程较为复杂,香农首先要做的是去除其“意义”。他认为,“对信息论的研究而言,信息的‘意义基本上无关。”香农之所以这样主张,是为了使自己的研究变得清晰明确,他需要把握基础的信息概念。香农写道:“这里的信息,虽然与这个词的日常意义有关,但不应该与其相混淆。”香农希望排除其中的心理因素,而把注意力集中在物理层面。然而,如果信息被剥除了语义内容,那么剩下的又是什么?对此,有几个可能的回答,它们乍听之下都有点似非而是——信息是不确定性,是出人意料,是困难程度,是熵。

香农信息论最重要的贡献不在于定义信息,而在于通过信息论实现了信息转向,将信息的观念引入学术界和日常生活中。生物学、心理学乃至其他很多学科都采取了以信息论为研究基础的研究方法。虽然后来信息理论家对当时许多社会科学学科所产生的影响慢慢消失,他们所用的数学也越来越适用于计算机科学而非心理学,他们促进了许多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为即将到来的时代做好了准备。在这些学科中,信息转向的痕迹无法被消除,而香农可看作信息科学发展历史中划时代的天才。

二、信息时代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信息时代,也是信息的黄金时代。与前信息时代不同,在信息时代,人们对信息已经形成系统的认识,摆脱了对信息的懵懂认知。关于信息的概念、信息的特点、信息的价值,已经有了许多研究成果,甚至有了专门的信息科学学科来研究有关信息的学术问题。

在香农的信息论提出之后,作者将视角投向生物学,投向影响人类传承的遗传现象。随着信息论的提出,编码、指令、信号,所有具有浓厚机械和工程学意味的术语很快侵入生物学家的词汇当中。在科学家日益深入的研究中,人类遗传的秘密被逐渐揭开。詹姆斯·沃森与弗朗西斯·克里克共同发现了基因,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和失败,他们提出“很有可能,碱基的精确序列就是承载遗传信息的编码”。他们的这一发现极大地推动了遗传学的发展,之后的学者将精力投入破解遗传编码上来,使生物学得以不断发展,人类越发了解生物基因的秘密。

在基因之后,作者介绍了理查德·道金斯的模因理论。模因是一种复制子,复制子决定了基因进化与思想进化。模因在大脑中生成,随后被人类释放出来与世界产生联系。作者在书中提到一个观点:人类是模因的载具和助手。这个观点或许会让人感到不安和悲观,难道人类在宇宙中存活了上千年,就只能沦为模因传播的工具?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对这种观点做出明确评价,真正的答案也没有揭晓,但模因学的提出还是引起了人类对生命历程和自身角色的思考。

人类在信息世界中生存已久,但信息却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人类看起来已经掌握了信息的规律,利用信息完成许多划时代的发明,改变了人类历史。但实际上,信息的流动并不完全受人类控制。一首歌的流行、一种学说的盛行与衰落,它们的生命轨迹往往难以预测。那么信息与人类,谁才是真正的掌控者?

在蒸汽时代,信息以加法的方式增长;在电气时代,信息以乘法的方式增长;而信息时代,信息以乘方的方式爆炸式增长。在香农的设想中,一座国会图书馆储存的信息量已是信息存储的巅峰,而在现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不过九牛一毛。井喷的信息量意味着原本的载体(书籍)再也无法承载数量巨大的信息。现如今,信息如洪流般淹没了我们,使我们深陷信息焦虑、信息过载和信息疲劳的困扰中,但回顾历史,这并不是件新鲜事,人们总能想出应付方法。

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今天,人们利用在线信息处理和在线信息存储处理巨大的信息量。这种在线存储、处理方式改变了以往人们利用纸质材料存储、处理信息的方式,增大了信息处理量,使信息处理更加方便、快捷。但同时,这种在线处理方式让信息变得更加复杂。人们需要运用多种手段对信息的文本内容、背景内容以及结构内容进行全面分析,挖掘其中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在线存储信息时代,信息的文本内容只是浮于“冰山”表面的显性知识,在“冰山”底部蕴含大量的由背景内容和结构内容构成的隐性知识,这些隐性知识往往具有更大的价值。

信息时代大大提升了科技水平,在线处理信息方式让数据这个名词有了更为重要的含义。原本分散的数据被整合为数据库,数据间的联系更为密切,为联机分析提供了物理基础,也进一步提高了数据的价值。随着分析工具的进步,数据挖掘变得愈发重要,人们通过数据挖掘可以得出数据间深层次的联系,进一步实现信息增值。随着呈现技术的进步,数据可视化逐渐成为数据研究的重点,越来越多公司、机构和个人通过图像、视频等形式向外界呈现数据,使数据更直观、更立体。数据质量逐渐提高,数据分析工具不断进步,数据呈现方式更加丰富。数据科学蓬勃发展,将会带动信息科学飞速前进,由此推动社会进步、生产力发展。

然而,在信息爆炸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隐忧,电路过载是个新颖的隐喻,描述的是一种相當新鲜的感受——信息过多。实际上,在几个世纪前,就有人发出类似的感慨:书太多,读不过来。数量骇人且还在持续增加的书籍对此可能要负很大的责任。而到了现在,过于丰富的信息让人们陷入焦虑,在信息论一词问世后,相继又出现信息过载、信息过量、信息疲劳等说法。更主要的问题是,数据并不都是有用的,一大堆数据往往不能提供我们所需的信息,而信息也并不一定能带来知识。除获取信息外,筛选过滤信息同样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三、后信息时代

信息的作用不仅在于把握当下,还在于掌控未来。近年来信息科学的迅猛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巨大收益,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这些问题造成人类在信息理解上的分歧,人类将带着这些问题进入后信息时代。

1995年,美国的技术活动家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在其专著《数字化生存》中率先提出“后信息时代”的概念。他指出:“长期以来,我们都太热衷于讨论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的转变,以致一直没有注意到我们正在进入后信息时代。”尼葛洛庞帝还指出后信息时代的三大特点:一是信息变得极端个人化,虽然有海量的信息在流动,但个人接收到的涓涓细流都是量身订制的;二是计算机能记住每个人的细节,机器对人的了解程度不亚于人对人的了解程度;三是时空障碍将被打破,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进行工作和合作。

在后信息时代,人类不再苦于没有全面认识信息,相反,人类可能会因为对信息的理解不同而产生分歧。信息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如何定义、如何理解并把握信息最重要的战略价值,将决定后信息时代信息科学的研究走向。对学界而言,未来的工作重心是统一认识,明确对信息科学的认知。

信息时代,信息爆炸已经困扰着信息工作者,而在后信息时代,信息冗余会进一步成为降低工作效率、增加成本的因素。在信息时代,信息爆炸体现在线下和线上,而在后信息时代,线上信息冗余会成为主要方式。看似冗余的渠道减少了,但实际上,后信息时代线上冗余的信息量呈几何级增长,信息总量远远超过信息时代,如何充分利用元数据判断信息有用性将成为信息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信息工作者需要通过机器标注提高数据标注效率,从而进一步提高数据过滤的效率。

后信息时代不仅是一个技术命题,还是一个社会命题。后信息时代带来的巨大社会变革,不仅是因为新技术的应用,还因为新技术的出现造成整个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工的剧变。后信息时代,创新的力量正在向普通大众流动。随着个体创新能力的加强,他们所创造的社会价值与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匹配。同时,信息作为一种珍贵资源将愈发没有障碍地在公民之间流动,这将导致社会权力结构的变更,国家治理愈加扁平化、去中心化、水平化、社会化。

澎湃的信息洪流将裹挟历史的车轮向前推进,这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如何把握信息时代的规律和脉搏,将成为新世纪知识工作者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信息时代的滚滚车轮前,想要适应时代潮流,脱颖而出,知识工作者就必须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多阅读相关书籍,在工作和学习实践中贯彻信息管理的理念。

猜你喜欢
信息论香农信息时代
大卫,不可以
面对信息时代 成长的孩子们
统计工作如何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
基于超像素和信息论的SAR图像目标检测研究
安全通论(11)——《信息论》、《博弈论》与《安全通论》的融合:刷新您的通信观念
基于香农熵的超细粉体填料混合均匀度的评价研究
微生物二元网络作用关系研究
信息论翻译的多维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