驶进英美现代艺术史的“航海图”

2018-09-03 07:04鲁微微刘兰
出版广角 2018年14期
关键词:艺术史伯格英美

鲁微微 刘兰

【摘 要】 英美现代艺术理论是西方现代艺术理论的重镇,了解、研究英美艺术理论家的代表人物及其典型学说是艺术研究乃至人文研究之必需。沈语冰新著《图像与意义——英美现代艺术史论》不啻为中国读者绘制出一幅漫游英美现代艺术史的“航海图”,该书对罗杰·弗莱、施坦伯格等六位英美学者的研究和定位,不仅对中国艺术家具有学术意义,也对学术著述如何融入个性色彩有积极启发意义。

【关 键 词】英美现代艺术;艺术史;图像学;美术学

【作者单位】鲁微微,河北美术学院;刘兰,商务印书馆。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14.028

曾几何时,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现代艺术对中国包括理论研究者在内的美术从业者而言竟隔膜到了极点。1980年以前,中国对世界艺术史理论的了解和把握,还停留、固守在苏联艺术理论体系的思维框架中(尽管那时中、苏作为国家政体彼此交恶,但文化艺术思维乃至立场却仍一脉相承)。1980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西方现当代艺术涌入国门呈现在国人面前。经历了最初被传统思维人士被为洪水猛兽的不适期之后,西方现当代艺术很快与中国艺术家的心灵产生共鸣,随后引进的具有思想启蒙意义的西方艺术理论丛书,迅速被中国理论学者接纳。

一、一幅英美现代艺术史的“航海图”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西方艺术理论包括多种思潮、流派在中国艺术理论研究领域已被研究者及美术界学子所熟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甚至成为一些重要期刊“如数家珍”的洋名片,如阿瑟·丹托、罗杰·弗莱等英美艺术理论家的名字几乎在每一期有关西方美术研究的论文中都会被提及。中国艺术理论界用了30多年光阴,将西方逾一个半世纪的现代艺术理论(一般认为,西方现代主义是以波德莱尔为起点)介绍进来,现在可以说是时候从中国学者的角度来撰写一部英美现代艺术的史论著作了!

沈语冰教授的新著《图像与意义——英美现代艺术史论》正是这样一部大书。本书的结构不仅体现了作者对内容定位和选点的果断把握,还表明了作者拒绝浮泛写作的态度。如果将西方现代艺术比作一片汪洋大海,就不难给此书一个较精准的定位——可以说作者为中国艺术理论读者绘制出一幅漫游英美现代艺术史的“航海图”。茫茫大海中,有无数岛屿、暗礁,成功的航行需要的并非将所有岛礁全列出来,而是能够精确给出关键且必不可少的路线关节点。在这幅“航海图”上,作者定位出六个关键的人物,即罗杰·弗莱、格林伯格、施坦伯格、迈耶·夏皮罗、克拉克和喬纳森·克拉里。

相信对西方艺术理论有所了解的读者,要列举出三五十位现代艺术理论名家并非难事,但沈语冰列出的这六位理论家,不啻为茫茫艺海中的六座灯塔,要对西方现代艺术理论有所掌握,其中任何一位都不能被忽略——罗杰·弗莱的形式主义理论、格林伯格的现代主义学说、施坦伯格的现代图像学研究、迈耶·夏皮罗的精神分析、克拉克的艺术社会史和乔纳森·克拉里的视觉考古学。这六个艺术分领域与现代艺术史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从艺术研究的学术层面看,六位理论家及其理论思想大都“直接参与了欧美现代主义进程”。

与此相伴,六位大师的艺术理论也具有充满艺术味道的传奇性色彩。本书正文部分对六位英美现代艺术理论大咖的学问评介,是伴随着对各人学术立场与思想历程的追溯而写就的。以继承艺术史家潘诺夫斯基开创的图像学而有所发展的施坦伯格的现代图像学研究为例,作者不厌其烦地陈述施坦伯格早期受到罗杰·弗莱的形式主义理论与其他艺术家、理论家的交叉影响,但在其随后相当漫长的学术生涯中,施坦伯格所做的努力却是从形式主义以偏概全的思维中挣脱出来,“念兹在兹地仍然是要肃清其成长过程中接受的形式主义思想”。这样的写作方式,不仅让读者更真切地体会各位理论大家代表性学说的形成前提与成立基础,也能更深入其理论思想的深处,帮助读者了解六位大家艺术思想的同时,自然而然形成自己的艺术思维。

沈语冰笔下有关六位艺术理论大师的评述,施坦伯格无疑是最出彩的一章。作者在《图像学研究中的形式分析》一节中,较详细地介绍了施坦伯格的代表专著《另类准则:直面20世纪艺术》中的主打文章——《阿尔及利亚女人与一般意义上的毕加索》,并通过对毕加索借鉴德拉克洛瓦名作《阿尔及利亚女人》而重新创作的十五幅油画逐一分析,施坦伯格指出“毕加索实现了三重综合”,即“将共时性的运作与其色情冲动、多侧面的人物形象与一个应和者的空间重新结合起来”。至此,施坦伯格对毕加索的研究实现了一种全新的整合,即“毕加索的色情冲动被形式冲动整合,主题被形式整合,图像被形式主义整合”。

如果说,施坦伯格是经过研究而得出“毕加索实现了三重综合”的结论,那么,沈语冰则是经过长途跋涉才抵达施坦伯格研究的终点,甚至可以说是“盖棺定论”。作者写道:“这就是施坦伯格——美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形式主义艺术史和艺术批评全盛时代最大的反形式主义者,20世纪末后现代主义和视觉文化研究甚嚣尘上的反形式主义时代最大的形式主义者。”这样的结论,相信施坦伯格本人也会欣然认可。

二、严谨而又充满温情

《图像与意义——英美现代艺术史论》的写作包含了作者的思想色彩和思想过程,这在当代诸多以“某某史”“某某史论”的出版中大多缺乏,因为中国当代学者大多习惯了按部就班、四平八稳式的根据既定写作框架往里填充材料的写法。该书在评述西方理论名家的同时,行文中随时可见作者意见的逞显,这使得该书的阅读过程仿佛一个三方小型讨论会:英美现代理论家+作者沈语冰+读者。这种写作方式不仅呈现了作者的研究经过,也让读者禁不住要走进场内发表自己的观点。

通读此书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感觉:这是一部写得相当负责任,既严谨而又充满温情的书。沈语冰在书中提到他在20世纪90年代写的专著《透支的思想:现代性哲学引论》时,有一句话说得颇具意味:“这本书与其说是写结读者看的,不如说是写给自己看的,因为我想弄清楚现代性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究竟应如何看待传统、现代、后现代的关系。”如果说,那个时期需要通过著述来完成研究目标的话,那么,经过多年研究和笔耕,围绕西方现当代艺术创作和理念出版过多部专著和译著之后,这部《图像与意义——英美现代艺术史论》已是相当成熟的研究结论性著作,甚至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出自中国学者之手的对英美现代艺术史理论家的定论式研究。作者交代:这部书“是过去的十多年里,我翻译的同时从事研究,在研究的同时进行翻译的部分成果”。

书中一些颇有意味的小情节,若不细读则难体味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深思与卓见,如对乔纳森·克拉克的学说命名——“视觉考古学”。沈语冰洞察到克拉克的问题意识,他既想避免前辈艺术社会史学者粗陋的阶级决定论,又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心,于是最终定名为“视觉考古学”。这体现的其实是中国艺术史学者对西方学者的一种“理解的同情”。对书中此类经作者深思熟虑的细节处理,同样喜欢深思的读者自当会意,莞尔一笑。

三、学术乃性情

这部《图像与意义——英美现代艺术史论》既是理论十分精到的著述,又堪称性情之作。因为在沈语冰的治学理念中,有一个根深蒂固的坚守,即学术乃性情——理论研究无处不点染着作者自己的性情,这给原本属于“灰色的理论”的专著赋予了温度和性格,使读者阅读时产生智性的乐趣。

与中国大多将艺术史设在艺术系或美术系不同,在英美国家,艺术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存在,属于综合性大学的学科,而非艺术院校的禁脔。读者在阅读该书过程中会明显有两方面的感受:一是罗杰·弗莱等现代艺术理论的重量级学者,他们的文化背景都相当宽阔;二是这些学者一生中主要从事的专业并不在美术领域内,他们的艺术理论影响的范畴也远远超出美术界。正如沈语冰所说,“尽管术语‘艺术或‘美术经常被等同于视觉艺术,但它们也常常在一种更宽泛的意义上得到理解”。在他的定义框架中,艺术指的是绘画、雕塑、建筑、音乐与诗歌,也可以说,西方文化中的艺术所指,与我们今天所欲高扬的“通识”一词有着相当大的交集,但其深度并不亚于我们当代学术场域中任何一门文科科目。

因此可以说:英美现代艺术理论的价值,不在于能否直接指导创作,而在于在更广博的意义上打开我们艺术、人文的思维阀门,而这本《图像与意义——英美现代艺术史论》,就是替我们拧开阀门的灵慧之手。

猜你喜欢
艺术史伯格英美
我的爸爸叫焦尼
纸的艺术史
毛扎扎艺术史
狮子与西方艺术史 下
狮子与西方艺术史 上
“我”来了
扎克伯格赴欧洲议会道歉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扎克伯格写给初生女儿的信
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