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槟榔屿乔治市华人店屋建筑演变研究(18世纪末-20世纪末)

2018-09-04 07:52
吉林建筑大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槟榔海峡华人

赵 龙

(青岛鲁东城乡建筑规划设计有限责任公司,青岛 266011)

槟榔屿乔治市从殖民时代早期开始之后的两百年,伴随着华人移民群体的繁衍生息和殖民地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店屋是移植、调适、杂合和殖民地政策规制影响下的产物.乔治市在世界遗产地范围内有2 900座店屋,这些店屋经历建筑类型、建筑风格以及建筑材料使用上的演变,见证不同的社会背景的变迁和发展[1].本研究从起源、移植、杂合、成型4个阶段对乔治市店屋建筑的形成与演变进行研究,并且以时间脉络为主线,总结各个时期店屋所采用的建筑风格、建造特点和建造材料对店屋建造所产生的影响.

1 槟榔屿华人店屋的原型

1.1 店屋建筑的传播

从店屋产生的社会经济环境来看,“重商主义和贸易刺激了城市的成长,为城市当中店屋的出现和演化创造条件”[2].换言之,商贸发展催生店屋的形成,店屋是因应住户对居住空间和经济收入的需求而做出的调适性的回应.店屋的传播有一个历史过程,随着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强化了中国与东南的联系,也催生出一系列商业和文化现象.中国南方的移民会把当地的乡土建筑包括建筑的形式、布局、建筑材料的使用、建造方法、装饰手法和居住哲学带到新的定居点,因此,在许多繁荣的临海城邦比如河内(Hanoi)、曼谷(Bangkok)、乔治市、马六甲、新加坡、三宝垄(Semarang)、井里汶(Cirebon)(井里汶是一个港口城市,位于北部海岸,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和马尼拉(Manila)中,大规模的店屋在华人社区非常普遍[3](见图1).

图1 店屋街区分布Fig.1 Shophouse blocks distributed

图2 店屋街区在乔治市世界遗产地核心区域和缓冲区域中的分布Fig.2 The distribution of shophouse blocks in the core zone and buffer zone of world heritage site in George town

1.2 槟榔屿乔治市华人店屋起源

槟榔屿乔治市店屋的起源可追溯到中国南部,那里是东南亚大绝多数早期华人移民的原乡.建造店屋的社会群体是衡量其来源的重要标准,采用店屋是群体性的选择.店屋与中国南方的竹竿厝大致相同,竹竿厝随着南方市镇商贸的发展以及城镇街区中土地相对紧张和人口密集[4]出现在明朝晚期(1528-1644).在19世纪初,斯坦福·莱佛士(Stamford Raffles)制定店屋建设规范之前,在槟榔屿早期的店屋在立面、功能布局、建造方式及气候适应性方面与华南地区的竹竿厝相差无几(见图3).

图3 在街巷制规划布局下的福州三坊七巷传统竹竿厝聚落Fig.3 Ancient dwelling house(Tube house) which was planned under Jie Xiang urban planning system in Fuzhou city

图4 乔治市带有竹竿厝特点的店屋Fig.4 General view of shophouse in George Town with Zhu Gan Cuo characteristics

闽粤地区的竹竿厝可以被视为乔治市华人店屋最早的原型(见图4).传统中国的竹竿厝外部呈联排式布局(见图5);建筑为2~3层;坡屋顶;立面狭窄,但进深很长;进深方向有一系列的屋组成前、中、后3个部分,屋与屋之间由天井分割,有贯通建筑内部的过道;开敞的天井打破建筑的连续性的同时也在狭长的内部空间中创造性的设计了与外界进行能量交换的通道.在内部,门厅尺度比较小,前厅尺度比较大,木制屏风将厅内空间一分为二,前部为供奉祖先的神位,厅后为住房;后厅多为住房、厨房、厕所.

图5 福建泉州竹竿厝的立面和空间布局Fig.5 Spatial layout and section of “Shou Jin Liao” dwellings in Quanzhou,Fujian

乔治市的店屋通常也是2~3层,坡屋顶盖红色陶瓦,由两座房屋构成,中间有天井,屋后有露天式阳台,建筑内部有过廊并贯穿整座建筑.贯穿每个时代风格的大部分的店屋都包含一系列山墙和坡屋顶,有单独的中庭、天井和阳台,有些店屋在主屋顶上有长度与屋脊相等但宽度比较窄的重檐,两个檐之间有连续图案的格子窗或木质的百叶窗,用以通风以降低白天房屋内部的热量.承重墙是店屋两边的山墙,顶部架木质檩条,横跨两个山墙.墙体在一层与二层之间为15英寸,二层以上为9英寸[5].

该类型住宅基本类型为两进,第一进通常进深很大,要容纳三种机能,即商业交易、崇祀神祗(祖先)、仓储[6];第二进包括餐厅、卧室和厨房.排屋的前厅是正式的会客厅,厅末是供奉祖先的供桌后置中式屏风,人分屏风两侧行走,前后两进房屋之间有天井,是建筑的通风采光处,后厅是生活居住区域,总体上形成店—堂—室的空间分割和功能布局.

槟榔屿早期的店屋比如“早期槟榔屿式风格”、“华南式折衷式风格”与中国闽粤地区的竹竿厝有很强的一致性,虽然后经殖民当局建造规范的约束和文化互融仍旧没有脱离竹竿厝原有的乡土建筑特点(见图6).此外,在闽粤地区,当地气候炎热潮湿,竹竿厝的通风、采光、排水、交通可以依靠开敞的厅堂和天井、廊道得到解决[7],该类型住屋在槟榔屿同样是适合当地气候的.

图6 东南亚成排的店屋及其内部构造Fig.6 Shophouse in rows and its inner structure

2 槟榔屿华人店屋建筑移植与杂合

霍华德·戴维斯(Davis,H.,2012)认为“杂交文化促进混合使用的变化”[8],在他看来店屋是经济和建立关系相互影响的产物,这些住屋可以被视为民众生活方式转化的结果和社会分工的具体化.因此,店屋从形态的角度来看,经历了转化、调适和杂合的过程.根据功能和行为需求,对空间、形式或组成部分做出了适度的调整.

可以从4个方面来理解乔治市店屋的移植与杂合:

首先,来自中国南部的华人移民是店屋建造的主体,原乡最熟悉的店屋成为移植到新定居点的主要建筑类型,这种类型的建筑无论在气候还是功能上都有很好的适应性.乔治市是商贸城市,沿街设店成为早期华人经商的主要方式,店屋作为独立的运营单元满足这种功能,居住模块安排在二楼或者店屋的后厅,底层形成沿街的开放空间进行商业活动.海峡华人住屋巧妙的证明他们既可以享受深植于中国文化的生活方式,又接受其他当地群体的文化[9]的适应性,这对维护土生华人的身份有重要意义.罗纳德·G·纳普(Knapp, R.G., 2013)认为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富有的中国移民(New comer)尽管不是土生华人但也会坚持中国传统,同时与同时期的土生华人一样在房屋建造上结合折衷的、奢华的、时尚的元素[10].

码头工程旧结构的拆除具有一定难度,这是因为其位于水陆交界地区,容易受到风浪等因素影响。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需要根据码头具体情况科学选用施工设备和工艺,避免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同时尽量提高工作效率,节省施工成本,力求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进行结合,达到最佳施工效果。

其次,店屋规划和建造的受殖民当局规制的约束.在殖民时代,大部分东南亚港口城市被欧洲人规划和重建,西方的设计准则和城市规划方法引入到殖民地港口.传统店屋都是细长条形的平面布局,面街宽度介于13~20英尺(约3.3m~5.1m)之间,进深可以是宽的两倍至三倍.斯坦福·莱佛士在考察印度、东南亚地区以及殖民地城市的规划和街区组织后,在其所制定的新加坡都市计划中规定了“五脚距”的建造要求.1826年以后,该法规在海峡殖民地的另外两个部分槟城和马六甲得以应用.根据这些规制,老式店屋发生变化:一方面,殖民地规划下的特别条款要求店屋立面宽度被限定为“五脚基”的尺度,形成规范化的立面;另一方面,建造规范要求所有建筑必须使用耐火性强的砖和瓦,这项政策改变了店屋外貌、结构以及整体城镇景观风貌.

第三,变化的家庭结构需要对内部空间进行调整.随着华人单一家庭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在有限的内部空间内满足三到四代人(大家族)对不同功能的需求成为必须[11].一旦这些问题发生,因应混合功能的需求内部空间变得相对复杂.在槟榔屿经营的中国商人期望成为大家族的创立者,因此不断扩大居住的空间来容纳他们的子孙家庭.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建造由传统中式庭院组成、外部与店屋相似的排屋(Townhouses);另一方面,通过增加新的墙来分割内部空间.在老建筑内,新的及不同的空间组织出现,内部被创建出公共通道和独立的房间,公共和私人生活区变得更加清晰可见.通过适当的改变和调整,总体上,店屋内商业活动的开展和容纳大家庭人口的矛盾得以解决.

第四,店屋的内外装饰兼容不同文化,具体来讲包括中、英、荷、葡等.18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可以看作马六甲和槟榔屿海峡华人的黄金时代,大部分的海峡华人在这个时代被西方化,欧式的生活方式开始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华人的日常生活当中,欧洲上流社会所采用的装饰物件也开始在出现在富裕的华人家庭中,海峡华人逐渐开始更多的采用欧洲文化元素在建筑当中.尽管如此,在不同程度上仍然保留了中国文化的精华,房屋建造对文化元素进行有选择的应用,反映出房屋所有者在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双重取向.

3 槟榔屿华人店屋建筑成形与发展

20世纪20年代,店屋的内部结构和空间使用变化不大,尽管内部装饰要素为反映立面的建筑语言而做出一定程度的改变.对风格的分类涉及到店屋建筑的外观和高度变化,特别是立面的变化.需要注意的是,槟榔屿店屋风格的演变并不完全与明确的时间周期相一致,这些风格在在每个周期的开始或结束时有时间上的重叠——早一些的风格被保留而新的风格演化出来,由此创造出两种或多种不同风格的过渡阶段.

总体上,乔治市的店屋按照演变顺序可以分为六种主要的风格(见图7)包括:(a)“早期槟榔屿式”(Early Penang Style);(b)“华南折衷式”(Southern Chinese Eclectic Style);(c)“早期海峡折衷式”(Early Straits Eclectic Style);(d)“晚期海峡折衷式”(Late Straits Eclectic Style);(e)“装饰艺术风格”(Art Deco Style);(f)“早期现代主义风格”(Early Modernism Style).

3.1 早期槟榔屿式店屋(1790-1850)

图7 乔治市店屋总体成形与发展流程Fig.7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shophouse facade in George Town

早期槟榔屿式店屋主要是由木材建造,店屋的构造柱、梁、屋顶结构以及非结构性构件比如门、百叶窗和木制隔墙都是由木材制作.最早的结构是当地马来人用棕榈科的Nibong树(原产地是马来西亚、苏门答腊、爪哇及菲律宾。学名Oncosperma tigillaria。与其他“棕榈”不同的是它身上有刺,以及它丛生,树高通常在12m~25m,树身有商用价值,去其尖刺,可当马来高脚屋的柱子或建造捕鱼用的基笼(kelong)。)建造,但是棕叶覆盖的店屋极易引起火灾.早期槟榔屿式店屋在形式和结构上比较简单,店屋的前面是开放的,仅在夜晚时用木板围上,私密的生活则置于后面或是在阁楼上.高度有一层、一个半层和两层3种,总体规模较小;店屋成排建造且临街建设,底层对街道完全开敞,除了正门外,其余两侧用木制门板分隔内外空间;店屋上层采用成排木制百叶窗平行布置在界墙之间;建筑采用覆盖红色陶瓦的坡屋顶;采用石砌界墙;在二层窗户下、过梁之上留有悬挂广告牌的矮墙;该时期店屋并不是五脚基但留有庇荫的过道;早期的店屋具有普通的立面和极少的装饰.虽然早期的店屋是比较初级的,并且通常缺乏外部装饰,在装饰上没有特别的装饰线条、绘画或陶瓷碎片拼贴. 图8为早期槟榔屿式店屋立面.

图8 早期槟榔屿式店屋立面Fig.8 The facade of shophouse in early penang style

在19世纪初,赤褐色的陶瓦开始用于城镇店屋的建造中,并逐渐取代棕叶成为主要的屋顶覆盖材料.最初房顶覆盖U形陶瓦,随后V形红色陶瓦也作为屋顶材料应用在店屋的建造过程当中.在砖块被引入到乔治市之后,砖造的墙体和柱子比以往结实很多,在荷载和隔热方面也优于之前的木造结构和木制隔墙.该时期的砖造墙体用石灰砂浆砌成,外部用石灰粉饰,地面材料用石灰混凝土打底覆盖赤褐色陶砖.

3.2 华南折衷式店屋(1840-1910)

19世纪中期,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槟榔屿的中国人口快速增加,新移民来到当地带来建造技术、材料的使用方法,中国南方的建筑细节体现在槟榔屿的店屋中并开始对城镇景观产生影响.19世纪80年代的建筑规范要求所有的建筑必须使用砖、瓦等耐久性强的材料.店屋建筑的墙体用采用荷载系数高的灰砖,地面铺设赤褐色陶砖,木材仅用于制作店屋的梁和局部支撑结构,石灰混凝土和石膏被用于华南式店屋的建造过程当中.图9为华南折衷风格的店屋(排屋)内部结构与布局.

图9 华南折衷风格的店屋(排屋)内部结构与布局[12]Fig.9 Inner structure and layout of shophouse with south China eclectic style

华南折衷式店屋在高度上有两到三层,门厅和中厅之间有天井,中厅之后有后庭;临街建造,底层留有过廊并且宽度被限定为5英尺,为典型的五脚基;乔纳斯·屈希勒尔(Kuchler, J., 1963)认为“虽然槟城先后受到印度文化、中华文化、伊斯兰文化和欧洲文化的影响,但它是一个最具有中华传统之城市,早年中国之建筑物是没有后巷的,也没有所谓“五脚基”,在殖民当局政策规制下,屋宇才设计有五脚基和后巷[13].该时期,店屋采用石砌界墙,坡屋顶,二层用木梁支撑;建筑外立面简洁,有简单的装饰性图案比如花纹装饰;拱肩无装饰,常用的柱式为塔斯干和多立克;上层通常采用成排的木制百叶窗,百叶窗下的矮墙常用三组矩形凹槽作为装饰.底层房门两侧有,窗左右对称,蝙蝠形的通风口位于窗上. 19世纪以后,店屋在结构不断演变,逐渐跳脱出早期木制低矮店屋的框架.在结构上,虽然店屋的室内布局变化不大,但随着钢筋混凝土梁取代建筑中的木材,建造时宽度变得更宽,房屋高度也逐渐增加;在功能上,部分店屋演变成只作为住宅而没有任何商业功能的排屋.

3.3 早期海峡折衷式店屋(1890-1920)

在19世纪晚期,店屋一般由中国工匠在本地中国移民和印度承包商的监督下建造,这些承包商在随时可用的样板书的帮助下复制现有建筑物,土生华人已经开始在店屋建造中采用西方的建筑元素如落地长窗、经典柱式和灰泥抹面,建筑上的图案包括花束、水果以及中国和欧洲的神话人物.随着古典希腊柱、壁柱以及格鲁吉亚扇形窗(Georgian Fanlights)的融入,成排的店屋呈现出几乎与英国本土的切尔滕纳姆(Cheltenham)、巴斯(Bath)相同的城镇风貌.20世纪开始,店屋外部的设计元素越来越多地采用了欧洲古典主义.

在早期海峡折衷式店屋中,仍然使用荷载性能良好的灰砖墙体、石灰砂浆及石灰抹面.早期海峡折衷式店屋通常有2~3层,坡屋顶,在底层5英尺的过廊里铺设棋盘花纹的琉璃瓦,建筑内部依次包括一个门厅、天井、中厅、后庭;建筑两侧采用方柱,底层房门两侧有对称布局的窗户和蝙蝠形通风口,均体现中式建筑语汇;上层体现在早期槟榔屿式店屋和华南式店屋的矮墙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三组双开门的窗户,原有的矮墙已经和窗户融为一体,窗户为木制百叶窗;上层的立面装饰充分体现了欧式元素,三组窗户之间采用欧式柱式和半圆形的拱券. 图10为早期海峡折衷式店屋街道景观.

3.4 晚期海峡折衷式店屋(1910-1930)

图10 早期海峡折衷式店屋街道景观Fig.10 Streetscape of shophouse with early straits eclectic style

图11 晚期海峡折衷式店屋街道立面Fig.11 Streetscape of shophouse with late straits eclectic style

在晚期海峡折衷式店屋中,详尽的材料目录和便利的海运使装饰材料例如欧洲的釉面砖、铸铁应用在店屋中成为可能.从20世纪初开始,石灰混凝土被钢筋混凝土取代,水泥在晚期海峡折衷式店屋中使用非常频繁,建筑内外采用水泥抹面的地面,屋顶拱腹通常是由钢筋混凝土制成[14].

晚期海峡折衷式店屋为2~3层,在空间组织上跟早期海峡折衷式店屋相比没有较大不同;但在建筑的立面装饰上,晚期海峡折衷式店屋有更加内容丰富的立面装饰细节,色彩鲜艳的瓷砖和石膏精致地塑造成花束、花彩装饰物应用于立面装饰;底层立面装饰有进口的护墙板,房门两侧的窗户下贴有马略尔卡墙面砖.不过,窗户仍旧沿用了木制格子窗棂,屋脊以及屋檐采用东方主义的装饰,这种变化的本质是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之间的取舍与妥协过程.二层立面设计三组对开的窗户,采用欧式窗楣的同时在窗户周围装饰有石膏图案,窗户之间用欧式柱式分隔开来,形成“四柱三窗”的二层立面,窗户上方的通风口由一系列圆形的孔道构成.图11为晚期海峡折衷式店屋街道立面,立面内容比早期海峡折衷式更丰富.

3.5 装饰艺术风格店屋(1930-Early 1960)

装饰艺术风格是19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流行的装饰风格,装饰艺术风格店屋在立面上经常使用平行的直线作为装饰要素,过去常用的石膏灰泥被水刷石取代。对古典装饰元素的使用变得更加克制,跳脱出过去店屋的装饰特点,因此平行和垂直的线条所形成的几何元素成为该风格店屋最主要的特点[15].该风格的店屋为2~3层,底层预留5英尺的过廊.在立面上有连续排列的矩形窗户,该时期金属框的玻璃窗户取代了之前诸多风格中的木制百叶窗;建筑的立面顶部有旗杆,往往会在建筑上标明建造的日期.该时期装饰艺术风格仅仅作用在店屋的建筑立面上,建筑仍采用坡屋顶,对于空间的组织也仍旧延续之前风格的样式. 图12为乔治市装饰艺术风格特点的店屋.

3.6 早期现代主义风格店屋(1950-1970)

二战之后,为迎合战后的经济复苏,早期现代主义风格以其简洁朴素、用料少、建造快的特点成为店屋建造的主流.受到现代主义运动注重建筑实用功能的影响,欧洲和海外训练有素的建筑师的涌入,把新的建筑技术和材料引入到乔治市,钢筋混凝土成为首选的建筑材料,允许更大的高度,更宽的跨度和底层过廊上更大的悬挑,传统店屋底层两侧的立柱已经消失.

图12 乔治市装饰艺术风格特点的店屋Fig.12 Shophouse with art deco style in George town

图13 乔治市早期现代主义风格的店屋Fig.13 Shophouse with early modernism style in George town

当水泥成为首选建筑材料时,许多人开始建造三层甚至四层楼的店屋,建造时宽度变得更宽,房屋高度也逐渐增加.店屋在结构不断演变,逐渐跳脱出早期店屋的结构框架和建筑样式.遵循19世纪末至20世纪20~30年代西方建筑的发展和原则,乔治市店屋在早期现代主义风格的影响下,平屋顶取代坡屋顶,建筑立面从之前风格的装饰转向注重单纯功能的无装饰表面,在延续装饰艺术风格特点的基础上,通过采用纵横交错的直线来塑造建筑的空间感.底层仍旧延续5英尺的建造规范,但不再有两侧立柱,即顶层悬挑在过廊之上.建筑内部空间在这种风格的影响下不再拘泥于以往的门厅、天井、中厅和后庭布局.图13为乔治市早期现代主义风格的店屋.

4 结语

“历史建筑能够产生一种非凡的感觉,使我们想知道更多它所产生的人和文化”[16],有助于解释一个地方的历史及其人口特征的各个方面[17].在店屋的起源阶段,这种类型的建筑早在中国的南部市镇已经形成,经由早期中国移民开始在东南亚传播;在店屋的移植阶段,华人移民人口所带来的建筑样式和建造方式在槟榔屿扎根;在杂合阶段,受多元文化、政策规制和大众审美趣味的影响,店屋产生五脚基和整齐街道立面,受欧洲文化的影响产生了西方式的建筑装饰和立面;最终经过了近一个多世纪的演变进而成型.

店屋蕴含独特的历史积淀,人们可以通过店屋来想起一个拥有精湛技艺与个性特征的时代.槟榔屿华人的店屋、街道构成了店屋街区的空间格局,而店屋立面装饰和中西结合的手法构成街区浓浓的南洋风情和独具特色的美学品质.店屋作为乔治市历史城镇景观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经历起源、移植、杂合、成型4个阶段之后,成为东南亚分布最广的建筑类型.不管店屋的建筑功能还是装饰手法,这些都与历史城镇景观的构成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对乔治市店屋的理解与分析是进行整体历史城镇景观保护的前提和基础.

猜你喜欢
槟榔海峡华人
何为“华人”?
海峡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8月海南气候动荡 农作物减产剧增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槟榔之味《粤中见闻》:“以槟榔肉兼食,味厚而芳。”
蒙药槟榔十三味丸的抗抑郁作用
魔鬼海峡
海峡可以很远,但是心可以很近
槟榔果实脂溶性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