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言思维训练的英语简约课堂

2018-09-04 10:18郭有吉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思维导图创新能力

摘要:英语思维并不是仅仅用“英语”这种语言文字来进行思维活动,而是在输入和输出语言信息(含有形象和抽象的多维信息)的过程中起到传输、表达思维的作用。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语言思维训练,通过语篇的整体呈现,在感悟语言的情境中形成语言思维;在用英语做事的过程中形成语言思维;在运用语言思维工具的过程中实现语言思维的有序性表达。以此实现基于语言思维训练的英语简约课堂。

关键词:语言思维;创新能力;非连续性文本;思维导图;简约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2-003-2

英语语言思维能力,是指培养学生随时随地都能用最简洁的英语流利纯正地表达头脑中的所思所想的能力。本文以学生英语思维能力培养策略的相关研究为基础,阐述了整体呈现,强化思维训练的情境性;用英语做事,体现语言思维形成的过程性;工具运用,彰显语言思维能力训练的有序性等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的主要策略。

一、整体呈现,强化思维训练的情境性

语言学习不仅是知识的输入,更重要的是对能力与情感、价值观的多维目标的追求。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获得对语篇的整体感悟,通过创设语境获取文本信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精读理解,通过抽丝剥茧读通文本,最后再回到文本的整体处理上,通过演练等手段进一步拓展文本,以达到知识、能力与情感的深化。

1.基于整体感知的语篇教学。

分析当下的英语课堂,整体化语篇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问题设计忽略语篇的内容;问题设计忽视了语篇的整体语境;问题设计忽视了学习者的人文因素。如在译林版小学英语三下Unit 8 Were twins中出现的主要句型是Whos he / she / that boy / girl?教师在导入部分引导的问题是:Today is open day. Lets watch the cartoon. Who are they? 随后呈现的选项是:Wang Bing() Yang Ling();Mike();Gao Shan()。这一设计就游离于语篇的整体语境,而致使学生只关注人物细节,而忽略整体情节,更对其所传导的文化信息置若罔闻。具体的改进策略见下:

教学步骤一:从复习句型Whos he / she?导入语篇学习,而后表达:Today well learn a new story“Were twins.”

教学步骤二:Please answer the questions below.

(1)仔观看动画,猜猜twins是什么意思。

A.同学()B.双胞胎()

(2)为什么今天很多人来学校,因为今天是:

A.Open day(开放日)B.Friday(星期五)

以上教学设计有效地矫正了偏离语篇整体语境的不当,通过整体呈现让学生感悟语篇,在语言情境中感悟文本所傳导的文化与生活信息,比如“Open day”“Twins”等,促进了学生语言思维能力的形成。

2.关注整体教学中的思维差异性。

在语言思维形成的过程中,语境起到助推作用,恰当的语境使得语言学习者浸身其中,自然习得。在整体化语篇教学中,学习者却存在不同特点,教师应针对不同情况,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并进行巧妙利用,以激发儿童的个性发展,体现语言思维训练的多样化。如译林版小学英语三上Unit 3 My family的教学,其主要教学内容是介绍家庭成员,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句型This is my...,但蕴含其中的并不只是这些,而是丰富的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爱家、爱长辈、爱兄弟姐妹的情感。在本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以“family”为主题的活动来促进学生情感生成。

活动一:观看有关“family”英语电视广告片,让学生形象感知“family”结构,通过形象的动画演绎,学生朗读与感受“Father, mother, I love you!”

活动二:画“Family tree”,展现学习者不同的家庭结构,并分别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

活动三:制作家庭成员手偶,将手偶套在不同的指头上形成自己的“家庭”,并访问周围“家庭”,互相介绍,进行家庭式互访。

以上活动设计紧贴Family主题,不同的学生依据各自家庭情况进行个性化创作和表演,充分激发了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学生进行个性化思维创新,比如有的学生将自己家宠物狗作为家庭成员,向同学们介绍:This is my little brother Bob.其中蕴含了跨文化思维——狗也是自己的家庭成员,传达了人畜共生的理念。

3.激发真实语境中的语言思维。

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语言学习要根植于真实的语境中,只有在真实的语境中才会产生真正的交流。真实的交流要体现以学生为主的对话生成,促进语言思维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创设真实情景,走进学生,与学生进行融洽的心灵沟通。笔者建议采用下列几种方式:

一是让思维训练与生活对接。如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应多设计一些接地气的交流话题,让学生畅谈交流,比如学生感兴趣的食品话题What would you like?通过这一话题,学生的说话欲望被激发,教师再巧妙地转移到本单元话题:What do you like?,学习Hobbies。

二是使用猜谜形式等具有一定悬念的话题导入。如教师可以从谈论自己的爱好开始,出示一颜色的纸卡背面问学生:This my favourite colour. Do you know What colour it is?在学生反复猜测下公布:My favourite colour is purple. What colour do you like?然后过渡到本单元Hobbies这一话题。

三是采用跟进式交流。交流中千万不要有畏难情绪,更不能戛然而止,使得交流不能深入,如在与学生交流爱好的时候,除去要让学生回答出自己的爱好,还要及时跟进,询问与相关联的问题,如:Oh, you like planting flowers. Why do you like planting flowers? How do you care the plants every day? Do your parents have the same hobby? Would you show us your lovely plants?等。

二、用英语做事,体现语言思维形成的过程性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及强调各种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如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等,培养学生用语言做事情的能力。

1.要重兴趣激发与信心培养。

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英语初学期会有一个艰难的过程。在低年级英语教学中要多设置学生动手的活动,英语语言适当渗透其中,比如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热狗、汉堡等食品制作激发儿童参与英语课堂的热情,进一步操练和巩固语言What would you like? Would yo like a hot dog? Here you are. Thank you.等。到高年级要设计以语言为中心的任务,让学生通过讨论、写作、制作、展示等系列活动培养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如在六年级Holidays单元教学中,教师根据文本呈现以下核心问题:1. What holidays do you know? 2. What do people usually do on / at...? 3. What holiday do you like best, why? 4. What did you do last...?带着这些问题,让学生通过预习、网络资源收集、手工制作Holidays海报等形式展开学习与交流,充分锻炼了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

2.要重基础与重运用。

良好的用英语做事的能力,不是只孤立于做,它是英语综合技能的體现。首先应本着听力先行,整体感知的学习原则,过好语言第一关:理解。其次是说,听是说的前提,能听懂方能说。先听后说,从听到说,体现思维形成流程。在听说的基础上训练学生读、写能力,而读、写能力的训练就可以在做事情的过程中进行。如在译林小学英语At the weekends教学中,首先要关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通过整体听读课文,学生在对周末活动熟悉的基础上,运用What does... usually do at weekends?展开问答。之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周末活动开展调查,完成调查表格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这样由听说到完成调查表格再到汇报的过程,彰显了英语做事的过程,强调语言运用的重要性。

3.要重环境设置与层次递进。

关注语境创设,让语言表达的意义不言自明。在特定的情景和语境中,学生通过不断的感悟知晓语言,理清语言规则,借助于语言外壳的英语思维才会水到渠成。如在涉及到语言结构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做事情来感悟be going to...语言规则,如教师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一笔:I am going to draw an animal. What is it? Can you guess?教师每画一笔,便让学生猜一遍,直至学生运用句型Youre going to draw...猜出谜底。接着教师把画笔传递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画图并不断地猜谜,以此练习句型:What am I going to...? I am going to... Are you going to...?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反复练习be going to...句型,不断感悟了语言规则,训练了语法思维。

三、工具运用,彰显语言思维能力训练的有序性

1.非连续性文本的运用。

“非连续性文本”源自于语文课标,在英语教材与教学中,其身影也无处不在!比如教材中任务型题型的调查表格,复习单元个人信息展示,语音板块的同音词语与语句的呈现,甚至课堂教学中的板书、板画、广告用语设计、公共标志牌的呈现等都属于非连续性文本。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的运用拓展了英语学习的方式方法,具有生活性、逻辑性、鲜明性,使得语言思维训练有了具体载体。[1]如在教学译林小学英语五下Unit 7 Chinese festivals时,教师就可以利用非连续性文本,抽丝剥茧,逐步深入地引导学生解读课文,如下:

通过以上非连续性文本的完成,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然后运用Whens...? What do people usually eat at...? What do people do at...?等问题展开交流;在新授内容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其他节日信息进行收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语言思维。

2.思维导图的运用。

思维导图是由英国心理学家托尼·巴赞(Tony Buzan)提出的,它含有关键词或图形标识分支,充分利用色彩和字体的变化将放射状思维过程和结果变为可视化的工具。思维导图的核心思想就是既运用左脑的词语、数字、逻辑等功能,同时也运用右脑的色彩、图像、符号、空间意识等功能,从而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很好地结合起来。[2]通过它,可以进行集中识词;可以进行课文呢的整体教学;可以进行单元知识总结;也可以进行英语知识分享。在英语教学中,思维导图是很好的语言思维训练工具,可以展现语言的发生与发展脉络,实现思维的有序性。

思维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外部现实的反映;语言则是实现思维、巩固和传达思维成果即思想的工具。思维和语言是人类反映现实的意识形式中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它们的统一构成人类所特有的语言思维形式。重视英语教学中语言思维能力的训练,不仅促进学生的语言综合技能的形成,更有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通过真实的语境创设、实践活动的过程性掌控及利用思维工具有序化的思维训练建构简约的英语教学,着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学生学到的不仅是语言,更是做事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郭有吉.英语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的思维之路[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05).

[2]托尼·巴赞(著).李斯(译).思维导图:放射性思维[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非连续性文本思维导图创新能力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概念课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软件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高中英语阅读文本中融入思维导图的研究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物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