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活血敛汗方治疗肿瘤化疗后气虚血瘀型汗证临床观察

2018-09-07 08:13陈孟溪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8年4期
关键词:中医药大学益气血瘀

朱 彭,周 梅,陈孟溪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7;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7)

异常出汗是晚期恶性肿瘤化疗后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癌痛患者尤为明显[1]。大量异常的出汗,容易使机体免疫力进行性下降,加重病情,同时也影响化疗效果,降低生活质量[2]。笔者用益气活血敛汗方治疗恶性肿瘤气虚血瘀型汗证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60例,均为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接受化学治疗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治疗组男17例,女13例;肺癌10例,食管癌6例,肠癌9例,胃癌5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肺癌9例,食管癌6例,肠癌10例,胃癌5例。两组年龄、病程、病情程度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确诊恶性肿瘤并正进行联合化疗;②化疗中异常出汗,并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③符合气虚血瘀证标准[4],症见神疲、乏力、气短,胁肋部闷痛,汗出、以疼痛时明显,面色淡白,舌淡或有斑点,脉涩;④卡式评分(KPS)大于等于60分;⑤预计生存期大于3个月;⑥依从性好,可随访。

排除标准:合并有重要脏器系统(心、脑、肾、肝等)原发疾病且病情危笃,有精神病。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化疗后常规给予补液、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

治疗组:化疗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益气活血敛汗方(自拟)。黄芪30g,白术10g,防风6g,党参20g,当归12g,川芎12g,桃仁10g,赤芍10g,枳壳10g,桔梗10g,红花5g,生地黄15g,怀牛膝15g,炙甘草6g。汗多加麻黄根10g,浮小麦10g,糯稻根10g,煅牡蛎30g,以敛阴止汗;五心烦热加地骨皮15g,胡黄连10g,以退虚热;恶心呕吐明显加木香、砂仁各10g。

两组疗程均为10天。

3 疗效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治愈:汗止,其他症状消失。好转:汗出明显减少,其他症状改善。未愈:出汗及其他症状均无变化。

治疗5天后汗止为显效,治疗10天后汗出明显减少为有效,10天停药仍出汗为无效[5]。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治疗组第1天即开始有效,第2~6天效果明显。显效24例(80.0%)。对照组第3天开始有效,显效为12例(40.0%)。化疗过程中出现的汗症具有一定自愈性,化疗期间通过中药干预,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5 讨 论

《素问·阴阳别论》谓:“阳加于阴谓之汗。”认为汗是由人体阳气蒸腾阴液而产生,并由卫气“司开阖”的功能进行管理和调节,调节失司,则异常汗出,谓之“汗症”。后世医家总体将“汗证”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5]。肿瘤患者正气本亏,外毒迭攻,则化疗时汗出,甚或大汗不止[6]。

《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谓:“有用补气、固表、滋阴、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用血府逐瘀汤。”瘀血阻络,新血不生,阴血不足,血不载气,阳气浮散,阴阳失调,腠理不固,则汗泻异常。治当益气活血敛汗。益气活血敛汗方中黄芪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止汗,白术补脾健中,防风走表而散风邪,四逆散疏理肝气,桔梗引药上行达于胸中并宣肺祛痰,牛膝引瘀血下行而通利血脉。诸药相合,活血化瘀而不伤血,理气而不耗气,共奏活血化瘀、益气敛汗之功,故治疗汗证效果较好。

猜你喜欢
中医药大学益气血瘀
山东中医药大学科研创新团队介绍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二科简介
话说血瘀证
ESL Learners’ Semantic Awareness of English Words,Semantic Transfer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Vocabulary Teaching in a Second Language
血瘀体质知多少
中医特殊诊法在血瘀证辨证中的运用
湖北中医药大学
益气温阳通便方治疗老年性便秘31例
益气化瘀解毒汤治疗冠心病PCI术后再狭窄30例
益气温阳法治疗心力衰竭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