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配合腹部按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虚寒型临床观察

2018-09-07 08:13李晓阳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8年4期
关键词:症候胃脘功能性

李晓阳

(河南省郑州市中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7)

功能性消化不良为临床常见消化系统疾病,虽然临床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但普遍认为和精神压力、饮食结构以及个人体质关系密切[1],本院用穴位贴敷配合腹部按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虚寒型取得显著疗效,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80例,均为我院收治的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21~56岁,平均(35.15±1.03)岁;病程6~32个月,平均(16.25±2.03)个月。观察组40例,男20例,女20例,年龄20~55岁,平均(35.12±0.96)岁,病程6~31个月,平均(16.19±1.98)个月。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中医诊断属脾胃虚寒证,证见胃寒隐痛、胀满,喜温喜按,身寒倦怠,恶心呕吐,小便赤黄,脉滑数。西医诊断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诊断标准,餐后消化不良,腹痛、腹胀、反酸。

纳入标准:①符合临床中医辨证分型以及西医诊断标准[2];②签署入组知情同意书;③年龄大于等于18岁。

排除标准:①排除合并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其他消化系统疾病;②过敏体质;③妊娠、哺乳期妇女;④近期接受过其他治疗方案。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腹部按摩治疗。腹部按摩具体方法为取足三里、天枢、章门、中脘等穴位进行顺时针腹部按揉,然后对胃脘部进行重点按揉,每次25min,日1次,30日为一疗程,治疗1个疗程。

观察组给予穴位贴敷配合腹部按摩治疗。贴敷具体方法为以细辛、白芥子、延胡索、木香、冰片粉末按比例加适量生姜汁调制成糊状,剪切医药敷贴,每个大小7cm×7cm,在每个敷贴上放黄豆粒大小药膏,贴在中脘、关元、天枢、足三里,日1次,每日贴敷4h,30日为一疗程,治疗1个疗程。

3 观察指标

对临床疗效、中医症候积分(胃脘疼痛、胃脘胀满、喜温喜按、手足不温)以及临床疗效情况进行观察。

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标准

优:临床体征、症状消失,中医证候积分改善大于95%。良:临床体征、症状改善显著,中医证候积分改善70%~94%。中:临床体征、症状有所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30%~69%。差:临床体征、症状无改善或者恶化,中医证候积分改善小于30%。

5 治疗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分,±s)

表2 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分,±s)

项目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t P胃脘疼痛 观察组 7.15±0.35 3.52±0.24 54.0978<0.05对照组 7.09±0.44 4.16±0.29 35.1649<0.05 t 0.6749 10.7529 P >0.05 <0.05胃脘胀满 观察组 7.07±0.44 3.26±0.22 48.9832<0.05对照组 7.11±0.39 4.06±0.34 37.2825<0.05 t 0.2151 12.4939 P >0.05 <0.05喜温喜按 观察组 6.98±0.54 3.18±0.19 41.9831<0.05对照组 7.10±0.56 4.51±0.32 25.3970<0.05 t 0.9756 22.6025 P >0.05 <0.05手足不温 观察组 7.22±0.35 3.05±0.21 64.6143<0.05对照组 7.19±0.33 4.60±0.33 35.0995<0.05 t 0.3944 25.0620 P >0.05 <0.05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分,±s)

表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分,±s)

组别 例 治疗前 治疗后 t P观察组 40 56.58±5.26 92.14±6.25 27.5316<0.05对照组 40 57.01±5.31 72.54±7.13 11.0483<0.05 t 0.3638 13.0739 P>0.05 <0.05

6 讨 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为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属中医“腹痛”、“痞满”、“吐酸”范畴。《伤寒论》[3]中记载:“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但满而不痛者,此为虚痞。”其中脾胃虚寒证为主要中医辨证类型,由于脾胃阳虚,寒自内生而导致胃脘疼痛、胃脘胀满、喜温喜按、手足不温等临床体征,临床治疗应以温中健脾、和胃止痛入手,祛除脾胃之寒邪。

腹部按摩治疗可推动胃肠“津液”、“气”运行,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4],气机升降和顺故运化、受纳功能改善。穴位贴敷法是针灸穴位治疗、药物辨证治疗方法结合而成,通过穴位刺激,皮肤表皮药物渗透吸收达到对症治疗的一种中医治疗手段。该治疗手段具有“针对性强”、“毒副作用小”等显著优势[5],本文观察组穴位敷贴药膏采用祛风散寒、通窍止痛的细辛,散结利气、通窍止痛的白芥子,理气止痛、活血散瘀的延胡索,行气止痛、调中导滞的木香,通诸窍、消肿止痛的冰片,选取穴位贴敷的手段,使药物快速吸收,双相调节胃肠消化功能,增强生理性蠕动,有效改善消化功能。

综上所述,穴位贴敷配合腹部按摩治疗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改善中医症候,提高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症候胃脘功能性
基于十二指肠异常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研究进展
参苓白术散对初治肺结核患者中医症候积分与不良反应的影响
士的传统、他者效应和日常审美——作为文化症候的“罗怀臻创作现象”
一种功能性散热板的产品开发及注射模设计
胃脘痛应该怎么贴敷?
Literature Review Concerning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Take Refined Egoism Symptom for Example
傣医林艳芳老师临床诊治胃脘痛经验
不同功能性聚合物在洗涤剂中的应用
针药合治胃脘痛40例临床观察
张志明教授治疗胃脘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