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慢性肾衰竭脾肾气虚型疗效观察

2018-09-07 08:13钱土山石凤娟李永辉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8年4期
关键词:肾气肾衰竭灌肠

钱土山,石凤娟,李永辉

(1.河南省漯河市第三人民医院内科,河南 漯河 462000;2.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人民医院妇产科,河南漯河 462000;3.河南省漯河市中医院影像科,河南 漯河 462000)

慢性肾衰竭临床简称慢性肾衰,是肾脏疾病的最后阶段,临床表现为代谢紊乱及肾功能减退等,因该病属于肾脏疾病晚期,其预后效果较差[1]。目前,对于该病的尚无特效药进行有效治疗,临床主要采取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及肾移植手术治疗,但由于费用昂贵、肾源有限、副作用明显,使得该病成为难治病症[2]。笔者用实脾饮内服结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临床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70例,均为2013年2月至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肾衰竭患者,按照随机双盲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38~65岁,平均(52.30±5.97)岁;病程2~17年,平均(8.55±2.84)年。对照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37~67岁,平均(53.05±6.11)岁;病程1~17年,平均(8.50±2.67)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西医诊断标准:①血清肌酐(SCr)大于178μmmol/L;②内生肌酐清除率小于50mL/min;③具有慢性肾脏疾病史。

中医辨证标准: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关于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相关标准,实脾饮内服为脾肾气虚型。主症为腰膝酸软,气短懒言,神疲倦怠乏力,纳差腹胀便溏;次症为面色苍白,水肿,口粘、口淡不渴,腰冷痛,恶寒肢冷,夜尿频多清长,舌质嫩胖,齿痕明显,舌苔薄白,脉沉细缓。

纳入标准:均符合上述相关诊断标准,且均未采取血液净化及腹膜透析等替代治疗。

排除标准:严重心、肝等器质性脏器功能不全,妊娠期、哺乳期及精神障碍。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西医对症治疗。糖尿病者给予控制血糖治疗,贫血和钙缺失者给予改善贫血和补钙治疗,高血压者给予降压治疗。对于病情严重者给予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治疗。

观察组给予实脾饮。药用白术12g,厚朴6g,木瓜6g,木香3g,草果3g,槟榔6g,茯苓15g,干姜6g,制附子6g,炙甘草3g,生姜3片,大枣3枚。水煎服,日1剂。同时用生大黄30g,蒲公英30g,煅牡蛎30g,煅龙骨30g。水煎,排空肠道进行灌肠,日2次,每次1h。

两组均连续治疗20天。

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及治疗后2个月肾小球滤过率(GFR)、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水平,比较临床疗效。

4 疗效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好转,Scr下降大于30%,慢性肾衰症状积分减少大于等于60%。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改善,Scr下降大于20%,慢性肾衰症状积分减少大于30%。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无改善甚至发生恶化,Scr较治疗前无变化甚至有所上升。

用SPSS21.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 治疗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两组治疗前后Hb、Scr、BUN、Ccr水平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Hb、Scr、BUN、Ccr水平比较 (±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Hb、Scr、BUN、Ccr水平比较 (±s)

组别 例 BUN(mmol/L) Scr(μmmol/L) Ccr(mL/min) GFR(mL/min)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5 22.20±6.19 12.06±4.31 322.14±111.04 210.60±80.48 22.97±8.72 43.70±5.47 21.79±6.82 44.79±8.73对照组 35 22.31±5.85 16.02±3.68 324.02±110.13 271.30±78.64 22.16±8.74 34.21±2.86 21.30±5.20 32.72±4.36 t 0.08 4.13 0.07 3.19 0.39 9.10 0.34 7.32 P 0.94 0.00 0.94 0.00 0.70 0.00 0.74 0.00

6 讨 论

慢性肾衰竭属中医“虚劳”、“癃闭”、“关格”等范畴。中医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是脾肾衰败所致,其本质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4]。《金匮要略·虚劳病》中有“五脏虚损,脾肾尤重”,肾功能衰竭的本质则是脾肾气虚所致,长而久之伤及脏腑,使气血运行受阻[5]。因此,治疗当以温补脾肾之阳为原则,进而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6-7]。实脾饮可治疗脾肾气虚者乏力、尿频、纳差等,可温补脾阳、补火生土,且能够温补肾阳、壮水利窍,补而不滞、利而不伐。其中大腹、茯苓以利脾湿,白术、茯苓、草果燥湿除寒、祛痰截疟、消食化食,干姜、生姜、附片、草蔻温脾袪寒,木香、厚朴导实化气以除脾满,木瓜酸温、能于土中泻木、兼能行水,与木香同为平肝之品,使木不克土而肝和,则土能制水而脾实矣。内经曰:“湿胜则地泥,泻水正所以实土也”。

中药保留灌肠是利用人体直肠与肾相毗邻的生理特点,将中药汤药通过直肠给药的方式直接吸收进入肾脏,从而释放药效达到治疗目的[8]。本研究所用蒲公英具有清热解毒、补脾和胃的功效,大黄具有消散瘀血、清泄解毒的功效,煅龙骨敛汗固精,止血涩肠,煅牡蛎制酸止痛、重镇安神。诸药合用,结合辨证治疗进一步调和阴阳、补脾益肾、清热解毒。

综上所述,实脾饮内服配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脾肾气虚型疗效显著。

猜你喜欢
肾气肾衰竭灌肠
抗衰老名方“金匮肾气丸”的妙用
金匮肾气丸加减改善头颈部肿瘤患者生存获益
藏药灌肠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的护理
一例空气灌肠法治疗犬肠套叠
热敏灸结合中药灌肠缓解慢性盆腔痛的作用
沉蛤定喘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肺源性心力衰竭肺肾气虚型31例
利肠汤在慢性肾衰竭中的临床应用
耳穴贴压配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
益肾降浊胶囊治疗慢性肾衰竭临床观察
金匮肾气丸联合阿伦磷酸钠治疗骨质疏松症4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