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琏安全留针法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研究

2018-09-07 08:13韦光业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8年4期
关键词:颈性针法颈椎

林 文,韦光业

(广西天等县中医医院,广西 天等 532800)

颈性眩晕(Cervical Vertigo)是法国学者J.A.Barre和Lieou在1925年首次提出的是在头痛、眩晕、耳呜、视力障碍及颈部不适等症状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以眩晕(或头晕)为主诉,伴有耳鸣、视觉障碍(视物模糊、眼干、眼胀、眼涩)、恶心、呕吐、出汗、心悸、血压不稳、头颈肩痛、上肢麻木及发作时便意、脑鸣等症状的症候群。伴随着对其认识的深入,也由“交感神经症候群”转为“由颈部各种病变引起的以眩晕症状为主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候群”。

颈性眩晕属中医“眩晕”范畴。眩晕以肝、脾、肾虚损为本,以风、火、寒、痰、湿等为标,虚实夹杂上扰而致清窍失养,因此本虚标实是其主要特点。故治标的同时应着重治本。

朱琏安全留针法是近代著名针灸专家朱琏(公元1909-1978年)根据针灸能激发和调整机体内部神经系统尤其是高级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机能和管制机能的治病原理创立的[1]。2015年,笔者师从全国名老中医、桂派中医大师、朱琏嫡传弟子韦立富老师学习朱琏针灸后,尝试使用一次性无菌揿针行朱琏安全留针法治疗颈性眩晕取得良好效果,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80例,均为2016年9月至2017年10月我院门诊患者。男34例,女46例;年龄8~77岁,平均38岁;病程6天~5年,平均1.5年。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临床疼痛学》[2]。①突然出现旋转性、发作性眩晕,常因体位变换、头部过度旋转或屈伸诱发或加重症状;②旋颈试验阳性;③颈部肌肉僵硬、疼痛、压痛等不适,发作时可伴有头痛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恶心、呕吐、出汗等);④X 线示颈椎生理曲度改变、钩椎关节增生、椎间隙变窄等;⑤经颅多普勒(TCD)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⑥排除耳源性、脑源性、眼源性等疾病所致眩晕者。同时满足以上①②④⑥条标准时即可诊断。

中医诊断标准: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急性起病,或反复发作。

纳入标准:符合中医和西医诊断标准,年龄7~77岁,病程在1个月以内。

排除标准:合并其他类型颈椎病,有严重心、肺、肝、肾等内外科疾病,造血系统功能障碍,孕妇及哺乳期,有颈部受伤史,颈推骨折史,颈部手术史,先天性脊椎畸形,其他疾病导致颈部功能受损者。

2 治疗方法

朱琏安全留针法:取新设(朱琏所创新穴,第3颈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天柱、行间、阿是穴,耳穴的神门、颈椎、缘中选择交替使用。患者取端坐位,首先颈部穴位进行点、按、揉、压,然后对点、按、揉、压相对敏感产生酸麻胀痛的穴位继续按压1~3min。穴位处常规消毒,用一次性无菌揿针(体穴用0.25cm×2mm,耳穴用0.2cm×1.5mm)快速按压到穴位上,留针皮下48h,每天自行用手指按压1min,每天3~5次,发作时加按3~5min,第2~3天取下揿针,然后交替选取备用穴位以同样方法进行治疗。10次为一疗程,共治疗1~2个疗程。

对照组用普通针灸。取风池、肩井、天宗、臂臑、曲池、外关、合谷、天柱、翳风、天窗、哑门、行间、阿是穴,患者取端坐位,穴位常规消毒,用一次性无菌毫针(0.25cm×40mm),针刺后用平补平泻手法,每次30min,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3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治愈:眩晕及伴随症状消失,恢复正常生活。有效:眩晕基本消失,但颈部活动时偶尔出现短暂性眩晕,伴随症状减轻,不影响日常生活。无效:病情无明显变化。

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治疗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5 讨 论

研究认为,新设、天柱穴的解剖部位靠近椎动脉,针刺可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量,增强血管弹性,减少血流阻力,增加脑组织血流。激耳部特定穴位,如神门、颈椎、缘中等,可增强体针通络活血、宁神醒脑的作用,并可延长作用时间,治疗效果更加明显。

猜你喜欢
颈性针法颈椎
颈椎为什么易发病
养护颈椎,守住健康
通督调神针法结合推拿治疗颈源性失眠的临床观察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颈椎
失眠可能与颈椎有关
颈性眩晕的保守治疗效果
朝医太极针法操作规范
中蒙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
初探皮部针法治疗腰肌劳损
颈性眩晕的中医治疗近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