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训练结合针刺治疗小儿脑瘫对肢体运动功能及脑血流的影响

2018-09-07 08:13于文欢冀沙沙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8年4期
关键词:肌张力脑瘫康复训练

于文欢,冀沙沙

(1.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河南 焦作 454100;2.河南省焦作市妇幼保健院康复科,河南 焦作 454100)

近年来小儿脑瘫的临床发病率正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主要表现为中枢性神经系统功能异常所导致的运动障碍、肌张力障碍等,还可伴有视觉、听觉以及癫痫等,同时还可有智力下降,不仅严重影响我国新生儿出生质量,而且还加重了患儿家庭的经济和心理负担[1]。目前虽然对于小儿脑瘫并无确切的根治之法,但研究表明利用康复训练联合针刺疗法能够取得较为明显的疗效[2],我们开展了此项研究,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60例,均为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小儿脑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2.5±0.2)岁,平均病程(1.9±0.8)年,疾病类型为痉挛型18例、共济失调型7例、不随意运动型4例、肌张力低下型1例。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2.3±0.3)岁,平均病程(1.8±0.9)年,疾病类型为痉挛型17例、共济失调型8例、不随意运动型3例、肌张力低下型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肌张力不平衡;②依据Vojta7项姿势反射及GMFM量表评定符合临床脑瘫相关诊断标准[3];③患儿家属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及不能配合完成本研究者。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依据Vojta疗法、Botath疗法给予西医康复训练治疗。即采用Bojta疗法对年龄小于1.5周岁患儿分别进行拉起发射、立位悬垂反射、俯卧位悬垂发射、Collis水平发射、斜位悬垂发射、Collis垂直发射及倒位悬垂反射断锻炼,通过以上姿势反射锻炼结合反射性腹爬及翻身手技,每次30~40min,2日1次,对患儿的异常反射运动进行抑制,同时诱发并提高患儿身体支持能力、抬起身体能力、运动及移动等正常姿势运动能力的发育。采用Botath疗法对年龄大于等于1.5周岁患儿进行如头、躯干、胸骨中下段、上肢肩峰及下髂前上棘、拇指等关键肢体部位的控制,首先对其异常姿势和运动进行反射抑制,然后通过肘支撑卧位、手膝位、坐位、跪立位、立位等体位平衡训练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在上述训练稳定的情况下最后进行活动中训练。活动训练中应做好防护措施以免发生意外,同时应与患儿建立良好的安全信任关系,以避免其因害怕、恐惧、紧张而发生全身痉挛。

观察组加用针刺治疗。即取头部的运动区与平衡区,采用2寸毫针以20°角刺入进行针刺治疗,刺入得气后留针捻转但不得提拉,同步针刺部位还包括患儿足部运感区及上肢的臂孺、曲池、外关、肩井、阳池、肩贞、少海、手三里、极泉和下肢的解溪、三阴交、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承山等穴位,同时捻转提拉,留针20min,行针2~3次,治疗时间控制在150min内,日1次,1周5天。

3 观察指标

均行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大脑动脉血流速(VP)及血管搏动指数(PI);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及改良Ashworth法分别对两组治疗前后的肢体运动功能及肌张力改善情况进行评价[4],其中GMFM评分越高说明运动功能恢复越好,Ashworth评分越低说明肌张力改善越明显。

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标准

以十大运动功能评分作为临床疗效评价标准,每项10分,总分100分。总得分大于80分及以上为治愈,总得分60~80分为显效,总得分40~60分为有效,总得分不足41分为无效。

5 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脑血流循环情况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VP、PI指标比较 (±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VP、PI指标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分组 例 VP(cm/s) PI(%)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0 129.84±19.92 139.32±16.05*1.20±0.22 0.88±0.30*对照组 30 123.28±21.02 131.84±17.92*1.21±0.18 1.08±0.19*t 1.241 1.703 0.193 3.085 P 0.110 0.047 0.424 0.002

两组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GMFM评分及Ashworth评分比较 (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GMFM评分及Ashworth评分比较 (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分组 例 GMFM评分 Ashworth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0 26.48±15.05 58.46±17.23*2.08±0.79 1.20±0.43*对照组 30 24.78±15.11 39.16±16.28*2.05±0.70 1.78±0.49*t 0.437 4.459 0.156 4.873 P 0.332 <0.001 0.438 <0.001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疗效比较 例(%)

6 讨 论

目前临床上对小儿脑瘫的治疗目标为生活自理能力能够得到提升,显著增加患儿的生存质量,进一步帮助患儿生活趋于正常化,而这个目标的达成主要依赖于粗大运动功能的正常表达[5]。康复训练可通过内容丰富的训练项目使得患儿在肌张力、精细动作等获得显著的改善和提高。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的GMFM评分及Ashworth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治疗后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这与宋军利等[6]的研究结果相近,充分说明了康复训练对患儿生活自理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确切有效。

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的VP及PI指标不仅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而且明显优于同期对照组,这与刘涓等[7]的研究结果相近。通过针刺使得患儿的大脑血液供养状态得以改善,促进了脑细胞的新陈代谢,重塑神经结构和脑组织网络结构,而且头部针刺还能够改善血液循环,同时还对能肌张力进行调节[8]。

综上所述,康复训练结合中医针刺治疗能明显改善脑瘫患儿的肢体运动功能及脑血流循环,临床疗效显著,对于提高患儿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肌张力脑瘫康复训练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术后肌张力增高的相关因素与护理对策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脑瘫患儿采用康复护理进行早期干预效果
肌张力障碍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脑瘫姐妹为爸爸征婚
科学家开发出用于筛选肌张力障碍新药的工具
29年前为脑瘫垂泪,如今却为拳王欢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