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2018-09-07 09:14张健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8年8期
关键词:李四现代文故事情节

张健

现代文阅读在高中语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现代文教学过程中,却是实效性较低的一类题型,是学生不容易获得高分的主要题型之一。

一篇现代文,从字词句到段篇章,从人物形象到思想感情,从文本内容到艺术手法,值得学生学习的实在太多。对于这些现代文阅读的技巧和方法步骤,高中学生掌握得都很好,这里我就不再赘述。

我只从两种常见文体入手,谈谈自己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的一点感悟。

首先要说的是一直让我们魂牵梦绕,为它痴,为它狂,为它哐哐直撞墙的散文阅读。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到高中三年级,我们的学生一直不间断的在进行着散文阅读的训练和考试,但是令老师们无奈的是,我们的学生在散文阅读题上的得分永远像提不起的刘阿斗。而且坊间流传着一些这样的例子,北大当代文学教授高考阅读题18分只得了2分,文章原作者做阅读题只能得3、4分等等。

因为以上种种就让高考语文变得十分“扑朔迷离,不可理喻”。

其实散文阅读题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难。

一切阅读都是从文本出发的,高中生基本都能理解字面意思。根据字面意思,产生对文本的深入思考。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文本的理解都应该是个性化的,给出的答案也就是个性化的。

但是,既然高考是个公平公正的选拔平台,那么,给阅读题评分时,就不可能张三李四答案完全不同,我觉得张三的有理就给张三分,觉得李四有理就给李四分。如果得分完全取决于阅卷老师的主观感受,那高考也就不那么公平公正了。

所以,高考的现代文阅读一定会有个相对集中、认可度高的标准答案。

从北大教授到文章原作者,再到我们的学生,这些都告诉我们,在做散文阅读题时,你“想的有多深,伤的就有多深 ”。

正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标准答案绝不可能是个性化极强的深层含义,而应该是能够集中大多数人的浅层含义。

我觉得,作为教师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和文本解读的深浅度就尤为重要。

从高考散文阅读设置的问题来看,基本都集中在结构作用、写作手法、中心思想等浅层问题上。因为这样的问题更容易在答案上得到共识,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散文时,有意引导学生向这几方面解读便足够了。

再说另一种文体——小说。

说到小说,与散文、说明文、议论文相比,无疑是学生的最爱。因为小说有故事情节,很容易产生代入感。但是说到小说阅读题,我们的学生也永远是像雾像雨又像风,说白了,几乎靠“蒙”。真是“小说虐我千百遍,我待小說如初恋”。

小说阅读题得不到高分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我想从小说的定义说起。

所谓小说,就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学生在阅读小说时,常常把关注点过度的放在了故事情节上。往往一篇小说读下来,内心跌宕起伏,情节历历在目,却完全忽略了对人物形象、环境描写以及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思考。

而小说阅读题却恰恰考察的是后面这三个要点。

原因何在?

我以为,这与我们教师过度关注文言文教学而忽略小说类文本教学有很大关系。一篇文言文,教师会拿出三四节课甚至一周的时间来掰开了揉碎了的讲解,导致留给现代文课文的时间少得可怜,何谈深度阅读呢。

所以,学生即使喜欢阅读,也不懂得如何阅读,不知道那些名著到底好在哪里,更不知道为什么自己觉得好的小说别人却把它称为“垃圾”。

为了应对高考,教师开始有意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等方面,但是在答题过程中,我们仍然发现,学生给出的答案总是片面单一的。

长久以来的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导向,很大程度导致了我们学生在答题时的片面性。

就拿人物形象分析这一题型来说,学生很少能把一个人物分析的全面。

在生活中,我们对一个人一件事的评价,往往非好即坏,张三是好人,李四是坏人。不仅是学生,我们教师也常常这样评价学生,张三学习认真,是好学生,李四上课睡觉,是坏学生。长此以往,每个人都形成了固定的评价习惯。

所以,在学生眼里,小说中的人物也都是扁平的,要么好要么坏,如果善良,那就应该学习成绩好;如果淘气,就不应该乐于助人。

而现实中、一部优秀的小说中,人物往往都是圆形人物,是有血有肉、有缺点有优点的,比如项羽,比如猪八戒。

基于以上,我想,阅读量固然重要,但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会读书,读好书——可能更为迫切。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李四现代文故事情节
专项训练 现代文阅读
让概括思维成为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利器”
熟人就是这样变成陌生人的
李四超前
新疆电影《真爱》对当代人价值观的影响
以《全城高考》为例浅谈校园青春片的探索
高考现代文阅读应关注的几点
普希金的南方叙事诗中戏剧性故事情节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故事情节的应用
十日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