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思维能力,渗透历史素养

2018-09-10 22:12章光伟施国芳
中学历史教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史料考查历史

章光伟 施国芳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中所养成的具有学科思维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价值的综合反映。就历史学科而言,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要素层面。[1]历史科学是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研究和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及总结研究历史的方法和理论。[2]作为新高考的试点地区,当下浙江省的选考卷立足于唯物史观的导向,在关注基础史实,聚焦社会热点外,更蕴含着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度考查。研究高考试题的题型,明确高考的考点指向,体悟高考试题的价值引领,从而为高效备考、落实历史核心素养于课堂教学提供指导。

一、关注时代背景,考查时空观念

历史时序思维能力是在历史材料的基础上,对歷史时间的基本意识进行把握,从时间纵向性(时间结构、时间顺序)进行历史叙述和历史分析,从时间横向性(时代特征、不同角度)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3]历史的时序思维契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时空观念是指联系具体的时空条件、特定的时代背景对历史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只有充分考察、把握历史事物发生的时空条件和时代背景,才能准确认识和理解历史事物。

2017年11月选考卷注重考查学生从事件发展的阶段特征、特定的空间位置联系中认识和理解历史的能力。例如第8题,考查学生根据时段,掌握甲午战后至一战初期,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的史实。第14题,以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为切入点,结合地图,考查新中国成立后四个民族自治区相继建立的时间顺序。第17题考查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伴随着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市场逐渐发挥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此外,选考题还注重对特定时间点背后历史阶段特征的考查,第19题考查从罗马建立共和国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这一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法律成果。

二、明晰因果关系,建构历史解释

历史学习是“求真”的过程,我们需要经常性追问为什么历史会这样?这种追问就是历史的因果判断。历史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对这种因果关系进行判断、分析和解释。研究和解释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是提升历史思维的必由之路,也是有效的学习和教学方式。[4]李剑鸣教授在《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中提出:“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5]

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演绎等方法来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探寻历史事件间的因果关系是建构历史解释的重要途径,也是历史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选考卷尤为重视考查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如32题第(2)问所给的材料情境体现了历史的连续性,揭示了历史事物发展的因果逻辑线索。正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认识到工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后,出于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关注人的生存发展需要,在总结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的教训后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34题第(1)问考查美国介入一战的原因,该题着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概括“事”、“世”、“时”之间多维关系的逻辑思维,美国正是立足于自身国家利益的需要,为扩大自己在世界的影响力,在“德国无限制潜艇战”损害美国商船利益的直接推动下参与一战。基于史料培育学生形成科学的历史价值观,让学生尝试建构起历史解释,这既是中学历史课程的核心目标,也鲜明地体现历史课程的性质。[6]历史的本真是通过历史解释不断接近的,高中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培育,必须坚持唯物史观为指导,理解历史并解释历史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规律,学会以全面、客观、发展的眼光看待和评判历史问题。

三、运用形象素材,考查实证意识

历史形象思维借助于鲜明生动的语言作为物质外壳,通过联想、想象和典型化手法,创造出某种独具率真和灵性的形象,并用它去揭示生活及周围事物的本质和存在状态。[7]选考卷中借助多元的历史材料让历史信息更具形象化,体现出史料的多元性,书信、会议报告、广告、回忆录、历史遗迹都可以作为史料运用于教学。[8]

史料实证意识是学生认识历史特有的思维品质,通过现存的史料进行辨析,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选考题选用典型的形象素材,更为直观的反映历史,让历史知识更具有感染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历史实证意识。第3题以李冰石像作为直观史料素材(见图一),考查都江堰水利工程。第12题,运用近代的一则电话广告(见图二),考查了西方科技发明传入中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第16题,漫画《美容师来了》(见图三),“喜闻农民自动承包荒山造林”从漫画信息中解读出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广大农民承包荒山,推动农村落后面貌的改变。第30题以青铜雕像《掷铁饼者》雕塑入题(见图四),艺术地再现了古希腊运动员的运动美感,进而联系到古希腊的奥林匹亚精神与古代希腊公民的文化素养。

第31题第(2)问运用《新洋泾新竹枝词》的史料,考查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叶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伴随着西方的殖民入侵,沿海租界的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形成了中西合璧、土洋并存的典型特征,新奇、时尚的习俗进一步张扬;淡化了等级观念。正如陈旭麓先生所说:“来自西方的商品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它没有大炮那么可怕,但比大炮更有力量,它不像思想那么感染人心,但却比思想更广泛地走到每一个人的生活里去。当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之后,它同时成了人们生活的一个部分了。[9] 通过借助丰富生动的形象史料素材,拓宽历史认知视角,更能发现和归纳历史发展的趋势或总结历史发展的一般经验和规律,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的态度和能力。

四、渗透情感价值,彰显家国情怀

历史要教化人,要分清真善美和假丑恶,情感思维万不可少。情感思维是主体态度的自我反映和内心体验,历史记忆和历史体验是树立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的主要途径,祖国意识、爱国情感都奠基于对历史的情感之上。 [10] 从历史教学价值论来看,家国情怀核心素养是历史研究与学习的“元”价值,选考卷在考查历史知识、基本能力外,无形中渗透着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彰显家国情怀的素养要求。

例如第3题,考查了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展现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成就。第4题以丝绸之路为切入点,蕴含着对当下的“一带一路”的时政热点关注。第6题,考查草书的字体特点,让学生感悟到中国书法艺术的辉煌成就。第25题关注全球化时代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契合当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识。第33题通过对故宫“精神轴线”的考查,让学生理解建筑艺术价值所在,体悟中华传统建筑的文化理念,確立文化与社会发展协调一致的思想。第34题从答题角度来说“不难”,更重要是关注试题背后的价值取向,传递积极价值才是试题的核心立意,价值传递是“过去”成为“历史”的应然方向,直指“人”的素养。[11]该题契合“十月革命100周年”的历史记忆,探讨十月革命的深远历史价值,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用更宏大的视角认识历史事物。列宁领导俄国的十月革命,促使布尔什维克党走上一条全新的道路,给世界人民带来“大希望”,提供实现现代化的新范式。当下,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的砥砺前行,确立制度自信,坚持和平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时代发展趋势。作为中国公民理应形成对国家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确立以振兴中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己任的情怀。

总之,2017年11月选考卷,引领我们从历史思维能力的角度思考“时空”“史证”“解释”“价值”等重要问题,启示我们在教学中培育学科素养落地的路径。正如林崇德教授所说“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这六大素养是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12]通过历史学习,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这本身就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积淀。伴随着学科核心素养的大潮,高考题对主干知识、核心概念的考查没有变,但试题的命制与当下的热点更加契合,在考查知识与能力的同时,更注重渗透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意识。应对新高考的形势,我们应该加强对选考卷的研究,真正把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地于课堂教学实中,为高效备考作好准备。

【注释】

徐蓝:《谈谈研制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一些体会》,《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6年第12期。

葛剑雄、周筱赟:《历史学是什么》,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88页。

朱珍慧:《论中学历史教学中时序思维能力的培养》,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第11页。

朱命有、魏恤民:《历史特征与历史教学》,《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7年第11期。

李剑鸣: 《历史学家的修养与技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第315页。

何成刚:《史料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41页。

赵恒烈:《历史思维能力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43页。

荣孟源:《史料与历史科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9页。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第231页。

齐健、赵亚夫:《历史教育价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17页。

王少莲:《引领教师把握史学特性,启示学生素养落地路径》,《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年第7期。

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45页。

猜你喜欢
史料考查历史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例析近年高考中焓变的考查要点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