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2018-09-10 04:14耿新许强
关键词:产业融合农村

耿新 许强

[摘要]加快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有利于农村传统产业结构创新,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推進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城乡一体化发展、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虽然目前农村产业融合状态良好,但农村产业融合还处于初级阶段,面临着融合程度不高,金融支持和生产要素不足,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据此,该文提出了充分利用农村资源优势,培育多元新型经营主体,发挥农业多功能性,完善产业融合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大支持力度激活多种要素等措施,有效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关键词]一二三产业;产业融合;农村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志码]A

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一)促进传统产业结构创新,拓宽农业发展空间

农村传统产业是以农业为基础,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的产业。在现代经济发展形式下,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要与第二、第三产业相结合,创新自己的业态。根据“第六产业”理论可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相结合,也就是1+2+3=6。后来进一步改进,农业的第六次产业是农村地区各产业之积,即1×2×3=6,主要强调在农村产业链中,只要有一个产业为零,所带来的整体综合效益也为零。[1]这也说明只有依托农业,发挥第二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加强产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才能提升农村地区的整体经济效益。以农业为基础,依托第二产业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与包装,增加其商业品味,延长农产品的保质期;第三产业则为农业提供市场和信息,实施品牌营销。截止2016年7月,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在农副食品加工业中同比增长值为5%,纺织业中同比增长值为5%,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同比增长值为7%,食品制造业同比增长值为9.9%。[2]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在相关农产品的加工业和制造业上发展迅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能激发农业发展的活力。

(二)满足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人们的消费理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由“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同时,对农产品的功能要求越来越多元化,初级食品逐渐被加工食品所取代。农产品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使得农业生产从生产导向开始向消费导向转型,而农产品加工业则是连接第一、第三产业的核心,对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图1),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延长农业产业链,注重农产品精深加工,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子。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带来了精神消费和服务消费的增加,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猛,旅游消费创历史新高(表1),而乡村休闲旅游则是其消费的主要内容。

(三)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手段

目前,农村经济发展面临农业质量效益不高,资源环境压力过大,一部分农产品已经出现阶段性过剩和结构性短缺的问题,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重大举措则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着力点放在调结构、提品质、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上。[3]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把需求导向和市场导向有机结合,开发农业的多功能性,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相结合,以制度、技术创新为动力,使产业跨界融合、要素跨界流动、资源跨界集约配置,不断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四)解决农村资源环境约束,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虽然我国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但是依靠人力与地力的粗放型投入方式造成了农业资源环境的刚性约束。而农村产业融合实际上是通过相互利用各个产业之间的优势,在可以不增加农业资源投入的基础上协同合作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首先,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能促进农业产值的增加,使农产品的加工和流通以及农村旅游协同发展。其次,将二三产业融入到第一产业中既提高了农业发展质量,又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改善了农村经济环境。最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产品电子商务,可以促进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和现代化生产,改变传统落后的小规模生产经营方式。

(五)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虽然我国城乡二元关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还是在教育、医疗、社会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方面存在差距,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空心村”问题越来越严重。农村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则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更多的劳动力留在农村,缩小与城市的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是农民收入稳定增长,但当前我国农民收入增长趋势有所减缓,农民的持续增收问题成为了目前“三农”工作中最大的挑战。因此,提升农业效益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的第一产业,还需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的加工业、运输业、流通业,加强农产品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增加其附加价值,让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发展的成果与产业融合带来的红利,为农民增收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

(一)农产品“产+销”综合模式

此模式主要以农业为基础,利用现代技术,对初级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以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为重点,市场需求为导向,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做到“前店后厂”。

例1:四川可士可果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柑橘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专注于绿色原生态农业产品开发。该公司积极与西南大学等科研机构合作,建立起“育苗+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的产供销体系。2016年末,通过自家种植优质柑橘,引进全球顶尖的自动化榨汁杀菌设备和包装设备,采用全程冷链运输的方式最大程度的保证了果汁品质,年销售收入达1 269万元。

(二)农业功能扩展模式

此模式充分利用农业的生态、旅游、教育、文化等功能,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事体验和餐饮住宿,利用农业个性化、特色化、品牌化甚至高端化,来提升农业的经济价值。

例2:成都市龙泉驿区是国务院正式命名的“中国水蜜桃之乡”,拥有18万亩、1 700万余株桃树,每年春天大量桃花盛开,整个种桃区域被粉色桃花覆盖。该地区政府借助这一优势积极打造景区,2001年8月,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成立国际桃花节。这一美景每年吸引约280万游客前来赏花春游、休闲度假,仅仅10天左右的花期为全区创造了上亿元旅游收入,实现了“桃子经济”向“桃花经济”的转型。

(三)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

此模式是指依托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中的龙头企业,不断向前后两端延伸,凭借其技术优势、加工能力、销售渠道,通过自建生产基地或者带动农户和农民合作社共同发展的一种模式。

例3:重庆二圣茶叶公司主要从事茶叶的生产、加工、销售。在原料来源上,既有自建基地,也从当地农户茶园和合作社中收购。通过多年对比分析,合作社的茶叶原料品质更有保障。为此,公司办起了巴茶之乡茶叶合作社,合作社里的农户按照公司要求种植茶树,在成熟时公司以不低于市场价向合作社收购,合作社再按照章程将利润分配给农户,这就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

(四)“互联网+”模式

此模式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通过信息技术和物流手段,使农产品销售以网络平台为主,将农产品的销售半径扩大到全国乃至全世界,减少农产品的中间交易成本,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例4:湖南麻阳盛产冰糖橙、黄桃、红心猕猴桃、白鹅等农产品,是湖南有名的“水果之乡”,享誉全国的“冰糖橙之乡”。为了推动农产品销售,助推果农增收致富,麻阳县在提高农产品品质的同时,积极推动农村电商产业发展,让农产品销售搭上“电商快车”。目前,麻阳全县通过认定的电商企业有2家,工商登记为“电子商务企业”的32家,基于淘宝、天猫、京东、阿里巴巴等网络电子商务平台的网商达100余家,微商从业人员4 000余人。2016年度,全县完成物流单量230多万单,成为全怀化市第一,实现农特产品线上销售额达1.2亿元。

(五)工商资本参与型模式

此模式积极吸引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利用其技术、资金和人才优势,从事农业的规模化种植与养殖,或者利用农村生态文化资源,创立农业休闲观光产业园,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4]

例5:在重庆工商资本下乡企业中,重庆阿兴记产业集团的“1500万只优质肉兔产业化开发建设项目”便是其中之一。联合国内优质肉兔饲料厂、高科技肉兔屠宰厂、兔肉食品精深加工全自动化生产厂,三者协同合作,年出栏肉兔达1 500万只,从兔种的繁育生长到屠宰和加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如今,阿兴记集团拥有国家级专家大院和中法共建的良种兔繁育基地,以及兔肉精深加工厂3个。[5]在肉兔养殖过程中,通过农户养殖、建合作社、项目承包等方式,将养兔交给当地农户,并提供免费的技术培训,然后再以保底价回收,不仅解决了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还提高了农户的收入。

三、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不高

农户只从事生产,不从事加工、物流、销售,导致产业融合链短,农业生产规模小。农产品加工主要以粗加工为主,精深加工基本为零,产品附加值低,没有形成品牌辐射效应,因此市场竞争力水平低。企业与农民缺乏信任与长期合作,使农民很难分享到第二、第三产业的利润。一些地区融合存在同质性,没有新技术、新业态,对资源和市场的抢夺过于激烈,导致过度开发,市场无序竞争,环境遭到严重破坏。[6]

(二)产业融合的金融支持力度不足

在产业融合进程中,加工业和旅游业是不可或缺的两大产业。加工业对资金的需求较大,除了机器厂房的建设,还包括粮食收购、储藏、运输、广告宣传、员工培训等费用;而旅游业的发展不仅需要交通等基础设施的修缮,还需要旅游文化挖掘、旅游资源规划、旅游产品推荐等无形资产投入[7],农民受自身文化素质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在观念上主动融资的积极性不强。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农民缺乏抵押物品作为保障,还款能力较弱,导致金融机构主动营销的动力不足。在国家层面上,农业补贴基本都是针对农业的生产环节,对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扶持力度还不足,農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资金缺口较大。

(三)生产要素瓶颈制约

土地、资金、人才等农业生产要素供给不足直接制约了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第一,在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家乐等需要大量的土地,农产品储存、加工、展销对土地需求也较大,农村土地要素短缺使部分产业融合项目实施起来困难重重。第二,在农村融资渠道狭窄,抵押贷款方式较少,融资成本过高造成了融资难问题层出不穷。第三,农村产业融合过程中出现的新业态、新模式需要更多的专业性人才,而农村地区在工资待遇、生活配套设施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城镇,对人才的吸引力远不如城镇,导致农村发展所需人才匮乏。[8]

(四)对农业的多功能性认识不足

农业除了有满足人类生存需要的功能,还包含了生态、文化、教育等功能,乡村旅游就是将农业的生产功能和文化功能相结合的例子。然而,在欠发达地区对农业的多功能性认识还不足,村落民居、民俗礼乐和手工技艺因为缺乏保护而渐渐消失。根据统计,我国自然村数量从1990年的377.3万个,减少到2011年的266.9万个,平均每年减少10万个自然村。[9]

(五)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农村产业融合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完善,农民很难从农产品的加工和流通环节获取增值收益。一些地区鼓励农户以土地入股方式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但在后期经营中,合作社的收益未按照股份量化到户和人,农民仅分享到土地资产增值收益的极小部分,以流转至农业用途的土地为例,每亩租金均值为400元,中位数仅为150元。[10]

(六)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力较弱

目前,我国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还不够成熟,有实力带动产业融合的经营主体不多,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与实现产业融合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新型经营主体很多都是“有名无实”,其经营结构简单,采取粗放式管理,带动能力不足。行业协会的服务能力不强,把大部分工作围绕农业产业链的纵向延伸来开展,没有分清产业融合与产业化的区别,融合发展项目同质化现象严重,创新能力不足。

四、政策建议

(一)培育多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主导力量,要延长农业产业链,打破产业壁垒,从农产品的加工、物流、销售环节入手,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在产业深度融合的同时保护农民的利益,吸引青壮年劳动力回村。积极发展家庭农场,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打造集观光、采摘、农家乐一体的田园综合体。给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帮助,积极引导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与市场有效衔接。规范发展农民合作社,利用合作社的组织优势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依托资金、技术、人才优势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通过规模化经营和精细化管理获得更多的收益。

(二)完善产业融合的利益联结机制

积极发展订单农业,稳固企业和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让农民成为产业融合发展的利益共享主体。探索农村股份制、合作制制度,允许农户用土地经营权甚至农机具等耕作机械入股,以保底收益和按股金分红相结合的方式获得股金收入。增强农民参与产业融合发展的能力,增加农民参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机会,帮助农民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建立引导机制与激励机制,对提供就业岗位和声誉较好的融合主体及时宣传和推广。通过政府主导制定合同和相关规章制度,使农民与新型经营主体之间互利共赢、风险共担。

(三)加大产业融合的扶持力度

一是政府要创新支持形式,搭建融资网络平台,扩展资金来源,优化产业融合环境。引进专门人才和设立专业的教育培训机构,提高农产品生产加工的质量标准和安全等级,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二是出台相关激励措施,在产业融合发展中有模范作用的经营主体给予土地、税收、信贷等物质激励。农业相关财政税收补贴政策积极向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倾斜,尤其是对加工设备的购置补贴。三是强化顶层设计,加强宏观指导,推动休闲农业、特色小镇的建设。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

一是相关部门要以市(区)县为基础,加快公共交通、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扩大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为农产品营销、物流以及农村旅游提供基础保障。二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加强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合理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等废弃物排放,建立起长效的监督机制。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加强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为农村生态旅游提供良好的环境。

(五)加大农业多功能性开发,打造新兴业态

要深入挖掘农业的生态、文化、教育功能,大力保护传统村落和农村传统文化,推动农业与休闲、观光、教育融合发展。建设民俗观光园、农事体验区、民宿农庄、打造农业节庆活动品牌,提升乡村旅游的档次。深入推进一村一品,通过招商引资逐步将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向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领域延伸,培育特色农产品知名品牌,打造完整的产业链。

[参考文献]

[1]赵海.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J].农村经营管理,2015(7):2629.

[2]刘国斌,王丽娜.日韩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及启示[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4652.

[3]王乐君,寇广增.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7(6):3,8288.

[4]王兴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与政策研究[J].東岳论丛,2016(2):3037.

[5]孙琼英,汤佩颖.两年900亿工商资本下乡 七成投向农业旅游[N].重庆商报,20150715.

[6]张永强,蒲晨曦,张晓飞,周宁.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推进中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基于日本“六次产业化”发展经验[J].世界农业,2017(5):4450.

[7]刘海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案例研究[J].经济纵横,2016(10):8891.

[8]汤洪俊,朱宗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17(8):4852.

[9]赵勇,郭亚然,李沛帆.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建设发展的思考[J].小城镇建设,2014(10):4548.

[10]朱信凯,徐星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145,912.

[11]耿新.精准扶贫的差别化政策研究——以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为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3341.

[12]蔡丽华,刘月,荆华.经济新常态下的分配正义及实现路径[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5156.

[13]贺卫华.河南省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探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3237.

[14]曾福生.新时期中国“三农”发展思路的再思考[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5(1):8491.

[15]彭腾.习近平大农业安全思想探析[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5(1):9297.

[责任编辑]王立国

猜你喜欢
产业融合农村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研究
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 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大数据时代广告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机制分析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旅游经济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