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场视域下的当代纸媒旧体诗词传播媒介透视

2018-09-10 19:32戴勇

戴勇

[摘要]新时期旧体诗词创作的勃兴与旧体诗词传播媒介的大力推广密不可分,其中,中华诗词学会与《中华诗词》杂志为重中之重。作为权威纸媒旧体诗词的传播媒介,《中华诗词》杂志对新时期旧体诗词的创作发表及改革创新居功至伟。对中华诗词学会与《中华诗词》杂志诞生的历史叙述,可以为重写新时期诗歌发展史提供翔实的史料参考。

[关键词]中华诗词学会;中华诗词;史料叙述;历史语境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6121(2017)0600000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旧体诗词文体曾在1956年的“双百方针”影响下有过短暂的复兴,如《东风》杂志就曾刊载大量的旧体诗词。此外,《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文汇报》《人民文学》《诗刊》等主流文学媒介也纷纷为旧体诗词的发表提供过宽松环境,从而使旧体诗词创作成为当时文坛瞩目的诗歌现象。然而,“文革”时期,无论是旧体诗词发表的数量,还是旧体诗词传播媒介都骤然萎缩,旧体诗词文体在文学权力的遮蔽下,以一种潜在写作的方式存于各大诗人的日记中。直至1980年代,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背景下,一直与新诗纠缠不清的旧体诗词也迎来了巨大发展空间。各种诗词学会和诗社、杂志层出不穷,其中,中华诗词学会与《中华诗词》杂志的创立,对旧体诗词在新时期的发展的作用可谓首当其冲。收集、梳理中华诗词学会及《中华诗词》杂志的史料叙述,可以为重写新时期诗歌发展史提供独特的研究视角。

一、创立:新时期文学场视域下的中华诗词学会

民国时期,旧体诗词爱好者常常结社雅集,如著名的“南社”“舂音诗社”“沤社”等等,这些社团是文人们相聚切磋学问的平台,对于旧体诗词的发展功不可没。进入新时期,文人之间的结社雅集的情形依然盛行。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此时期的结社活动不仅有私人趣味相同的成分,更多的是官方领导下的各地作家学会的协办。目前,很难确认新时期以来的第一家诗词学会,不过中华诗词学会的成立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中华诗词学会成立于1987年5月31日,正好是旧历的端午节,以发扬传统文学为己任的中华诗词学会成立于此天,也暗含纪念传统的意味。中华诗词学会不是进入新时期以来成立最早的,之前全国各地已涌现出不少地方诗词学会。具体如下:洞庭诗社(1980)、兰州诗词学会(1981)、广州诗社、吉林长白山诗社、湖北东陂赤壁诗社、湖南岳麓诗社、江南诗词学会(1983)、山西诗词学会、山东历山诗社(1984)、安徽太白楼诗词学会、江西诗社(1985)、江苏诗词协会、云南老干部诗词协会、新疆昆仑诗社、天津诗词社、内蒙古塞上诗词社(1986)、上海诗词学会、甘肃诗词学会、黑龙江诗词协会暨龙吟诗社、湖南诗词协会、河南诗词学会(1987年5月31前)。(1)660-673

从以上统计可知,在中华诗词学会成立之前至少有21家地方性的诗词学会成立,这些地方性诗词学会汇集了当地旧体诗词写作的精英,如江西诗社的石天行、吕晓薇;安徽太白楼诗词学会的冒效鲁、马依群等。各地方诗词学会常常举办诗词座谈会、吟颂会。例如,1987年4月23日,“甘肃诗词学会约集省政协中的会员,在黄河母亲雕像前举行了‘黄河母亲吟颂会。会上,30余人赋诗作画,抒发情愫。”[1]662在地方诗词学会的努力下,旧体诗词慢慢从遮蔽状态浮现出来,开始走进公众的视野。不过各地方性诗词学会的所在平台毕竟是在地方,传播、交流的广度和空间难免受限,很难形成全国范围的影响力。在此背景下,联络各地方性诗词学会,成立全国范围内即国家级的诗词学会的意愿就成为广大旧体诗词研究者的共同意愿了。

据《中华诗词年鉴》资料记载,最早提出组建全国范围诗词学会意见的是萧华。1983年,“萧华和甘肃省以及其它各地的一部分同志提出了组建中华诗词学会的倡议。”(1)6701985年9月,中华诗词学会在京的发起人于21日在京举行座谈,决定在北京成立中华诗词学会筹备组,筹备组由姜椿芳、周一萍、齐光、张报、唐伯康、荒芜、汪普庆、杨柄、王澎组成,推举姜椿芳、周一萍为正、副组长,张报、唐伯康为联络人。同年10月,“中华诗词学会筹备组向各地诗词组织和知名诗词家发出《筹建中华诗词学会倡议书》。”(1)671倡议书如是说,“为使诗词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认为,有必要将国内外诗人、词家的智慧与力量汇集起来,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朝着繁荣中华诗词的目标并肩前进。为此,我们倡议:在各地已经建立起來的诗词组织的基础上,成立全国性的中华诗词学会。”(1)20此倡议书明确指出,成立中华诗词学会的目的即在于繁荣中华诗词,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在倡议书发起的第二年,“已有发起单位95个诗社,发起人400余位。筹备组已向全国文联、国务院文化部作了汇报,并申请成立‘中华诗词学会。赵朴初、楚图南、夏承焘三位同志同意担任协会名誉会长。”(1)6721986年9月20日,国务院文化部批准了中华诗词学会筹备组提出的申请,同年11月14日,“中华诗词学会在京筹委举行扩大会议,宣布中华诗词学会经文化部批准成立,并正式成立了中华诗词学会筹委会,推选赵朴初、楚图南、钱昌照为筹委会名誉会长,蔡若虹、陈雷、胡子昂、贾芝、连贯、刘瑞龙、柳倩、萧军、萧劳、沈从文、孙轶青、陶钝、魏传统、魏文伯、熊复、姚雪垠、叶嘉莹(女)、臧克家、曾涛、钟敬文、周振甫、周有光、黄树则为顾问,姜椿芳同志为筹委会主任,周一萍、林林、齐光、张报、毕朔望、张璋为副主任,汪普庆为秘书长,王禹时、王澎、江树峰、高野夫、李野(女)、杨柄、李白麟、王莲芬(女)为副秘书长。会议通过了《中华诗词学会章程(草案)》。”(1)673从中华诗词筹备组发展到筹委会,历经一年多,其变化有二。其一,邀请了一大批文化名流、政坛精英、学界泰斗来担任中华诗词筹委会的名誉会长或顾问。这些人有佛教领袖书法家赵朴初,曾任国家政协副主席、民革副主席的钱昌照,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盟主席的楚图南,词学泰斗叶嘉莹,以及新文学著名作家萧军、臧克家、沈从文、姚雪垠、钟敬文等。有了这些文化名流学术精英的参与,中华诗词学会的含金量及号召力可见一斑了。其二,比起中华诗词筹备组而言,中华诗词筹委会的发起单位增加了一个,达到96个,发起人增加了一百余名达到了575名。(1)673

1987年5月31日,中华诗词学会在全国政协礼堂隆重开幕。与会代表、顾问及来宾共计440人。习仲勋、赵朴初分别与会发表讲话,叶圣陶、贺敬之寄来贺信,钱昌照和周一萍分别致开幕词和闭幕词。学会制定了章程,公布了第一届理事成员共计229位,顾问125位。首届中华诗词学会的名誉会长为赵朴初、楚图南、周谷城、叶圣陶、唐圭璋;会长钱昌照、常务副会长姜椿芳、周一萍;副会长有马识途、许士杰、齐光、张报、张璋、张恺帆、陈雷、陈昊苏、毕朔望、汪海粟、吴丈蜀、钟敬文、林林、林克武、谈立人、夏征农、杨第甫、杨植霖、霍松林,秘书长为汪普庆。从中华诗词学会筹委会名单到中华诗词学会首届领导名单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不过是邀请了更多的文化名人担任要职。如,新增加的名誉会长有历史学家、曾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周谷城;教育家小说家叶圣陶,以及词学专家唐圭璋。由此可知,更多的文化名流和学术精英的加入进一步扩大了中华诗词学会的影响力。

中华诗词学会成立之初就制定了学会章程,在总则中,中华诗词学会明确规定了主要工作,即“(一)鼓励会员提高思想水平和艺术修养,致力于诗词创作和理论研究。(二)编辑出版会刊《中华诗词》,诗词著作和丛书等。(三)从事有关诗词的各种活动,如举办诗会和诗词讲座、开办诗词函授学院、举行学术研究交流会、诗词评奖等。(四)加强与台湾、港澳以及海外华人、华裔诗词界的联系,开展国际间诗词界的交流。”(1)15正如中华诗词学会制定的章程所示,其成立意义主要有三:其一,中华诗词学会的成立,昭示着在全国范围内诗词学会联络平台的确立,更有效地团结了各地方诗词学会组织,同时,进一步加大了各地方性诗词学会的联络。在中华诗词学会的领导下,加大了诗会、诗词评奖、学术交流的空间,对于旧体诗词的传播起到了关键作用。其二,中华诗词学会的成立,直接催生了《中华诗词》杂志的创办。正是在这一国家级诗词学会的努力下,作为国家级权威地位的旧体诗词杂志《中华诗词》得以产生。其三,作为国家级的诗词学会,依托中华诗词学会为平台,加强了与港澳台暨海外华人诗词界的联系,对于旧体诗词在海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了贡献。

二、诞生与意义:新时期文学场视域下的《中华诗词》杂志

(一)《中华诗词》杂志的诞生背景

1976年1月《诗刊》复刊,在复刊号上毛泽东的两首旧体词赫然在列,旧体诗词自此迎来了新的发展空间。自20世纪80年代起,不少专门刊载旧体诗词的杂志横空出世。如前所提,《诗词集刊》(1981)、《当代诗词》(1981)、《诗词》(1984)、《东坡赤壁诗词》(1985)、《江西诗词》(1986)、《上海诗词》(1988),以及《难老泉声》(1985)、《燕赵诗词》(1988)、《湖南诗词》(1988)、《江海诗刊》(1988)、《江海诗词》(1992)等。以上的杂志有刊号的是《当代诗词》《诗词》《东坡赤壁诗词》《江西诗词》(2)《湖南诗词》《江海诗词》《难老泉声》(3)313-314。事实上,据1990年7月召开的中华诗词学会首届第三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纪要记录,“现全国已有27个省、市、自治区成立了诗词学(协)会,地市县诗词组织超过一千个,全国各诗词团体会员累计达五万余人。全国诗词刊物,包括个人诗集,已有近八百种。”(4)9换言之,即1980-1990年代中国涌现的旧体诗词刊物包括个人诗集有近800种。尽管很难推算出准确数目,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当时全国旧体诗词杂志的数目要比以上所提有刊号的7家杂志数目要多得多。由于受刊号限制,众多的旧体诗词杂志只能以内部发行的方式运营,其极大地限制了旧体诗词杂志的发展和旧体诗词的传播。另外,以上所提的众多杂志的级别都是省市级的,受地域及所主管单位级别所限,影响力也很有限。由此,成立一家国家权威级别的诗词杂志就势在必行了。

(二)《中华诗词》杂志诞生的过程

中华诗词学会在成立之初,就明确了其主要工作之一是创办《中华诗词》杂志。在此后的系列活动中,关于敦促这项工作的声音不断,如1988年5月26日,中华诗词学会首届第二次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了筹划《中华诗词》季刊和书院的方案。(5)151989年9月23日,中华诗词学会在北京举行国庆诗会,与会代表就如何繁荣旧体诗词献言献策,“尚前同志提议迅速筹办中华诗词刊物,以便繁荣诗词创作。”(4)5从1987年中华诗词学会提出筹办《中华诗词》杂志,到1994年7月《中华诗词》季刊创刊,历经6载,《中华诗词》杂志从中也经历了从集刊到季刊乃至后来月刊的过程。

在《中华诗词》杂志正式创刊之前,就有集刊和试刊问世。具体而言,从1990年 1月到1994年7月,中华诗詞学会以以书代刊的形式发行了四辑《中华诗词》。(6)在这四辑杂志中,第一、二辑混合收录了诗词作品及诗词评论文章,而第三、四辑收录的全部都是中华诗词会员的诗词作品。(7)考察第一、二辑《中华诗词》杂志的栏目编排,我们发现其与创刊后的《中华诗词》杂志相比,显得比较粗糙,尤其是第一辑的栏目,仅设有《诗词曲》一个总栏目,没有按内容细分子栏目,较笼统。而到了《中华诗词》第二辑,其栏目设置和编排有了明显的变化,即按照诗词内容及题材细分了《诗词曲》、《馀音逸响》、《序跋书札》、《人物春秋》、《诗话词话》栏目,如此编排比第一辑更具条理性。《中华诗词》集刊在诗、词篇幅的设置上相当,与后来的《中华诗词》以诗为主的编排有很大不同。《中华诗词》四辑集刊分别由四家出版社出版,由这种出版形式也看出其临时刊印的色彩。

1991年10月,《中华诗词》杂志试刊号发行,在试刊号的《试刊的话》中,编者一再强调已故中华诗词学会会长钱昌照所提的《中华诗词》杂志的宗旨:“继承发扬中华诗词的优良传统,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创新。我们主张流派纷呈,兼容并包。关于音韵、格律、对仗、用典等,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但是主要的是内容要具有时代气息。”(8)1从试刊号的栏目编排上,其办刊宗旨可见一斑。《中华诗词》试刊号的栏目主要有:《诗词论坛》《序跋题记》《诗友通讯》《诗词评析》《名作欣赏》《诗话词话》《诗坛掌故》《读书札记》《诗苑寻芳》《当代诗词点评》《韵律探索》《以诗论诗》《歌谣采风》《海外诗廊》《海峡吟咏》《百年诗词记事》《诗词曲选刊》,等。以上所列栏目中,既有传统文学色彩浓厚的栏目,如《序跋题记》《韵律探索》《诗苑寻芳》,又有新时代气息的《海峡吟咏》《海外诗廊》。这些栏目内容丰富,诗词评论与诗词作品并重,内中无任何广告插页,显示出试刊号文学杂志的纯粹。

在出版了四辑《中华诗词》集刊和一期试刊之后,1994年7月,《中华诗词》创刊号问世。与试刊号相比,《中华诗词》创刊号无论在栏目编排上还是印刷排版上都更加细致和精良。在《发刊词》中,《中华诗词》明确规定了其编辑方针,“诗词作品与理论文章并重,普及与提高结合,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我们力求把《中华诗词》办得情文并茂,雅俗共赏,成为优秀诗词的园地,学术研讨的论坛,联系群众的纽带,和促进海峡两岸人民以及国际间诗艺交流的桥梁。”(9)而其栏目设置秉承了其诗词作品与理论文章并重的原则。具体而言,在创刊号的《中华诗词》上评论类栏目主要有:《诗词新论》《百家论坛》《毛泽东诗词研究》《诗话词话》《序跋书札》《史料钩沉》《学术动态》《诗词趣谈》和《诗词点评》。在这些栏目中,《诗词新论》《学术动态》《诗词点评》成为了以后《中华诗词》较为固定的栏目。创刊号诗词类作品按内容栏目有:《盛世新声》《乐府采风》《海峡情思》《域外诗鸿》《俯仰今昔》《嘤鸣友声》《人生百态》《江山胜概》《咏物寄怀》《雏凤清音》《别体新裁》《耆旧遗音》。这些栏目中,《盛世新声》《耆旧遗音》《别体新裁》成为了以后《中华诗词》的固定及特色栏目。《中华诗词》杂志从创刊起始就一直以刊载旧体诗词发扬传统文学为己任,而到了1995年第4期上,特辟有《新诗之页》栏目刊载新诗,该栏目的编者按言,“在中国诗坛上,新诗和旧体诗词两大品种应是同气连枝的好姐妹,应互相怜爱,互相学习,同芳竞争,各呈异彩。特辟有‘新诗之页这个不定期栏目,发表一些讲究格律,有浓郁诗味的新诗。尝试借鉴传统诗艺的新诗尤所欢迎。”(10)53《中华诗词》开辟新诗栏目,一方面显示出该杂志海纳百川的包容气度,另一方面也投射出其尝试用传统格律诗的诗艺嫁接新诗的愿望。

《中华诗词》杂志创刊号为季刊,至1997年第一期开始改为双月刊,2003年《中华诗词》发行月刊,从该刊的发行周期变化,可以看出《中华诗词》杂志在全国传播地位的重要性及受到人们关注的程度。此外,在《中华诗词》的发行中,会不定期出版增刊,这就形成了其杂志独特的增刊现象。迄今为止,《中华诗词》杂志社只出版了一期增刊,即2008年的玉溪專刊。2008年10月,《中华诗词》杂志社与云南省玉溪市文联、玉溪市老干部诗书画协会联合举办了“2008《中华诗词》金秋采风笔会”。玉溪专刊即是此次玉溪金秋笔会诗词作品的结晶。在这期增刊上辟有专栏《玉溪风采》《玉溪七赋》《滇中采风》,玉溪专刊以《中华诗词》增刊的形式出版发行,不仅为玉溪当地诗人提供了在全国权威媒体杂志发表诗词作品的平台,而且很好地宣传了玉溪的本土文化,取得了双赢的效果。

(三)《中华诗词》杂志的编辑群体考察

一本杂志的定位及其编辑方针与编辑群体的知识结构和学术背景是密不可分的,编辑群体特别是主编们的兴趣旨归决定了杂志的品格。下面简要介绍《中华诗词》杂志的编辑群体的学术背景经历。(11)(见表1)

由上可以看出,《中华诗词》创刊20年以来,历经了三个主编时期,即刘征时期(创刊年-2001.1),杨金亭、张结合编时期(2001.2-2010.7),郑伯农时期(2010.8-)。纵观以上四位在《中华诗词》杂志的任职经历,刘征、杨金亭和张结三位元老可谓居功至伟,刘征是《中华诗词》创刊号的主编,其任主编有7年,而杨金亭

表1《中华诗词》杂志主要编辑群体任期考察

姓名职务任职时间学术背景及经历

刘征主编1994(1)-2001(1) 原名刘国正,1926年生于北京,194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历任北京第八中学语文教师、北京教师进修学院讲师、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编审。代表作:《春风燕语》《刘征寓言诗》等。

杨金亭编委1994(1)-1999(6)

常务副主编1999(1)-2001(1)

主编2001(2)-2010(7)1931年出生于山东宁津,1958年毕业于河北天津师院,历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师,《诗刊》编辑、作品组副组长及组长、一编室主任、副主编、副编审。代表作《村歌唱晚》等。

张结编委1994(1)-2000(3)

常务副主编2000(4)-2001(1)

主编2001(2)-2010(7)

(1929—2012)河南开封人,历任新华通讯社副总编辑、对外部主任、高级记者。代表作长诗《最前沿的战士》,短篇小说集《梁敏》等。

郑伯农主编2010(8)至今1937年出生于福建长乐,1962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系,毕业后留校工作。历任文化部政策研究室、文联研究室干部,《文艺理论与批评》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文艺报》主编。

王亚平编委2002(1)-2009(2)

副主编2009(3)-2010(7)

执行主编2010(8)-2011(5)

1949年出生于川北盐亭,1982年毕业于山东曲阜师范学院,任云南红河学院教授、石河子大学客座教授,代表作:《当代诗词研究》、《说剑楼诗词》、《刘征词注》等。

高昌执行主编2011(6)至今又名高新昌,1967年生于河北辛集,1989年毕业于河北大学作家班,著有《两只鸟》、《带一本书去北京》、《白话格律诗》(与刘章合著)等。

周笃文副主编1994(1)—2001(1)

轮值主编1997(3)(6)1998(3)(6)

1999(3)(4)(6)2000(2)(6)

1934年出生,湖南汨罗人,196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历任北京中医学院、中国新闻学院教授,中外文化研究所所长,早年师从夏承焘、张伯驹诸先生,于宋词研究、敦煌文献及医学古籍、文字训诂有专门研究。代表作:《宋词》、《金元明清词》、《影珠书屋吟稿》、《婉约词典评》、《豪放词典评》等。

林从龙副主编1994(1)—2005(2)

轮值主编1997(4)1998(1)(4)1999(3)(4)(6)2000(3)

1928年生,湖南宁乡人,1949参军,1958年转业,历任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原文史》主编,《中州诗词》主编,代表作:《林从龙诗文集》、《元好问和他的诗》

洪锡祺副主编1994(1)—1998(6)

轮值主编1997(6)1998(3)(6)

湖南益阳人,194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为《北京青年报》创始人之一,《中国旅游报》总编。

王澎副主编1994(1)—1998(6)

轮值主编1998(1)(4)

曾任职于中央编译局。

和张结亦是《中华诗词》的元老,他们自《中华诗词》创刊以来历任编委、副主编及主编。杨金亭和张结共同任主编长达9年。到了郑伯农任主编时期,《中华诗词》杂志实行了执行主编制度,王亚平和高昌任此职务,辅助郑伯农编辑《中华诗词》杂志。除了实行执行主编制度,《中华诗词》还先后实验了轮值主编和轮值终审编辑策略。《中华诗词》实施轮值主编实验是在1997年第3期至2000年第6期期间不定期执行,周笃文、林从龙、洪锡祺及王澎分别担任此职。《中华诗词》实施轮值终审制度是在2007—2009年期间,周笃文、张结、欧阳鹤不定期任此职务。轮值主编及轮值终审责编制度,不仅为主编分担编辑刊物的重担,还可以充分发挥轮值主编们的特长。以上担任《中华诗词》杂志主编职务的编辑人员,大部分有编辑出版刊物的经历,如刘征曾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總编审,杨金亭曾任《诗刊》编辑,郑伯农曾任《文艺报》主编等,这些经历为他们编辑《中华诗词》杂志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此外,这些主编们大部分是学院派出身,古典文化底蕴丰厚,如刘征毕业于北大西语系,杨金亭毕业于天津师院后任职于北师大中文系,周笃文毕业于北师大中文系,特别要指出的,是他早年师从夏承焘、张伯驹诸先生,对宋词有专门研究。正是因为有此丰富的学院派经历及古典文学学术背景,使得以周笃文为代表的《中华诗词》主编群体编辑风格呈现浓郁的传统文学色彩。

(四)《中华诗词》杂志诞生的意义

作为中国作家协会主管的国家级刊物,《中华诗词》杂志在1994年的正式创刊,其意义不亚于《诗刊》的创刊。由此,新时期文学中新诗与旧体诗词的核心阵地正式形成,《诗刊》与《中华诗词》杂志颉颃互竞,为繁荣中国诗歌提供了前沿的平台。与此同时,《中华诗词》杂志在编辑体例中曾称要把这本杂志办成国际诗歌交流的桥梁,诚如其言,其为大陆旧体诗词界及海外华文旧体诗词界提供了联系的纽带,对海外华文旧体诗词向大陆的传播及大陆旧体诗词向海外的传播作用很大。

综上,作为民族文体的旧体诗词在新时期的勃兴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引人瞩目的文学现象。在这一文学现象诞生的过程中,中华诗词学会与《中华诗词》杂志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了解这段文学历史,可以为学界同行重写当代诗歌史提供另类的研究视角,从而促使旧体诗词文体在当代迎来更好的发展时机与空间。

[注释]

(1)《中华诗词年鉴》编辑部.中华诗词年鉴(首卷)[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

(2)1998年,全国期刊整顿,该刊由于发行量未超过三千,主管部门非处级单位而被撤销刊号,改为省级内刊.半年刊.

(3)《中华诗词年鉴》编辑部.中华诗词年鉴(第五卷)[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

(4)《中华诗词年鉴》编辑部.中华诗词年鉴(第三卷)[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

(5)《中华诗词年鉴》编辑部.中华诗词年鉴(第二卷)[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

(6)中华诗词(第一辑)[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中华诗词(第二辑)[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中华诗词(第三辑)[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中华诗词(第四辑)[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4.

(7)《中华诗词》第三辑共收录815位会员815篇作品,《中华诗词》第四辑收录834位会员作品.

(8)《中华诗词》试刊号.《诗刊的话》.

(9)《中华诗词》创刊号.《发刊词》.

(10)中华诗词[J].1995(4):53.

(11)由于《中华诗词》杂志编辑群体人员众多,此处只罗列分析有主编经历的编辑成员.

[责任编辑]李献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