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展开

2018-09-10 23:08张宝忠杨刘保
新长征 2018年9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色

张宝忠 杨刘保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总任务,全面论述了新时代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形成了体系完整、内涵丰富、富有创造性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要求,不仅从理论层面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从实践层面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治党、治国、治军等方方面面,从理论、价值、实践三个维度进行逻辑性展开,具有深刻的理论思维、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鲜明的时代气息。

一、理论传承与创新——继承党的理论传统和遵循历史逻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了我们党理论发展的传统和遵循历史的逻辑,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也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和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和创新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塑造了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形态,描绘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思想蓝图,也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时代化的中国道路,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从发展道路来说,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在世界上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现实途径,也为人类问题的解决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从思想路线来说,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在理念更新、理论创新的基础上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种理念的更新、理论的创新,深深嵌入、熔铸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特别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善于运用新的理念原则与理论框架来分析和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和障碍,通过理念更新与理论创新,不断生成新的发展理念和新的改革理论,设定新的改革理论命题和原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二、价值追求与定位——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伊始与中外记者见面时就强调:“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他曾深刻指出:“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切实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追求与定位,“人民”一词浸入血液,深入骨髓,融入生命。这种价值追求与定位自始至终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得到了全面贯彻和自觉遵循,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真正推动力和强大牵引力。坚持这样的价值追求与定位,就是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和群众观。有了这样的价值追求与定位,才能把广大人民群众凝聚起来、调动起来,从而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最终形成回答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目标问题。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体现在物质文化生活层面,而且体现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各个方面。而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供需不平衡、区域不平衡、城乡不平衡、收入不平衡等不平衡问题和生产力发展不充分、资源和能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等不充分问题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的需要。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全面深化改革,无论是全面依法治国还是全面从严治党,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要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价值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红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之源。

三、实践指向与展开——面向基本国情和社会现实,形成具有现实解释力度和可操作性的政策话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都作出了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以利于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八个明确”从理论层面科学框定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和核心要义,“十四个坚持”则从实践层面明确回答了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略、办法、路径和步骤。围绕“十四个坚持”,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全面深化改革,无论是全面依法治国还是全面从严治党,或是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6个方面来看,都有诸多具体的、可行的、可操作性的政策与措施。

从实践的维度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面向我国基本国情、经济社会现实和世界发展大势,在宏观制度设计和架构之下针对各领域都有具体的要求,都有在具体操作层面上铺开的思路和举措,形成了具有现实解释力度和可操作性的政策话语。这些具有现实解释力度和可操作性的政策话语通过最大程度挖掘国家内部的发展潜力,唤醒民族深处的集体意识,激发人民群众心中的共同夙愿,不断凝聚社会共识,形成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洪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走向深入,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更加坚定。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色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坚持理论创新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