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举信仰旗帜 凝铸大爱师魂

2018-09-10 12:48王延
新长征 2018年9期
关键词:东北师范大学中共党史一堂课

王延

近日,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追授郑德荣等7名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决定》,号召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先进典型为榜样,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奋发有为,扎实工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2018年5月3日,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我国著名中共党史学家、毛泽东思想研究专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郑德荣同志永久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终身为之奋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伟大事业,离开了他毕生倾注心血的教书育人的神圣讲台。

郑德荣同志出生于1926年1月,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在伪满洲国的统治下,他度过了颠沛流离、饱受屈辱的少年时代,从那时起,他就萌生了期盼国家早日独立富强的强烈愿望。1948年8月,在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中,他向往光明、追求真理,毅然决然地投奔了解放区,走进了我们党在东北地区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东北大学,也就是现在的东北师范大学,参加了革命和学习。青少年时期所经历的百般磨难,奠定了他对党无比忠诚和深厚的感情。1952年,他留校任教,从此开始了他长达67年的中共党史教學和研究生涯。

郑德荣同志经历了民族的苦难,见证了奋斗的历程,期盼着伟大的复兴,是我们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见证者、参与者和贡献者,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郑德荣同志始终“在马言马、懂马信马、传马护马”,以鲜明政治立场、卓越学术成就践行对党的事业的忠诚

郑德荣同志把对党的感情生动融入他67年的职业生涯当中,从不因现实的复杂而放弃梦想,从不因理想的遥远而放弃追求,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一生钟情于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教学、研究和传播,真正做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2001年7月,在纪念建党80周年之际,我和其他一些党员干部一起聆听了郑德荣同志的党课。当时,他已经患有冠心病和糖尿病,但在台上依然声如洪钟、神情激扬,讲得振奋人心。他讲完后,我迎上去说:“您都这么大年纪了,身体能受得了啊?”他说:“宣讲理论和政策,是我的责任,我只要能动就要参加,我这一上讲台啊,就什么都忘了!”就在这一年夏天,作为省委理论宣讲团成员,已经76岁高龄的郑德荣同志不顾酷暑炎热,往返于6个县、市,连续作了12场宣讲报告,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还有一件事也让我印象深刻。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的第二天,一大早,我在办公室就接到了郑德荣同志的电话,他对如何更快、更好地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核心要义提出了许多具体建议,并主动请缨,要为全校师生做宣讲报告,言语中充满了振奋、激动和喜悦,完全不像一位90多岁的老人。

郑德荣同志始终严谨求实,孜孜以求,坚定执着地为党和人民立论代言

郑德荣同志毕生钟情于中共党史、毛泽东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成就卓著,在本领域具有重要影响。1983年,他成为全国高校中共党史学科最早的4位教授之一;1986年,他成为全国高校中共党史学科首批3位博士生导师之一。更令人钦佩的是,他在80岁至90岁的10年间,仍笔耕不辍,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个人专著5部,承担国家社科项目3项。

郑德荣同志始终把“理想、勤奋、毅力、进取”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毕其一生、脚踏实地地践行这一理念。1980年至1982年,他被选调到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工作。在这期间,他废寝忘食、孜孜不倦,几乎每天都学习、工作到深夜,搜集、整理了厚厚的几十万字的文献,不但出色地完成了组织上交给他的编写任务,还获得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一次,为了弄清党的历史上一次重要会议的参会人数,他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搜集相关史料,最后终于解开了这个历史谜团。严谨求实,“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这是郑德荣同志坚守一生的治学态度和学术风范。20世纪50年代,郑德荣同志出版了第一部学术著作《中国共产党是怎样诞生的》,从那时算起,他一生共撰写了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著作和教材50余部,发表了高水平学术论文260余篇,这奠定了东北师范大学中共党史专业的学科基础,成就了他在中共党史领域崇高的学术声望和学术地位。

郑德荣同志始终心怀大爱,公私分明,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立德铸魂

2016年7月,郑德荣同志在他从教65周年学术思想研讨会上曾动情地说:“我人生最大的快慰有两件事,一个是科研成果给人以启迪,另一个就是学生的成长成才给我以鼓舞。”

郑德荣同志的学生们,都对他的“第一堂课”和“最后一堂课”印象深刻、铭记在心。在每届学生的第一堂课上,他不是在讲专业知识,而是为学生指明理想信念和治学方向,一讲就是几个小时。在毕业离校前的最后一堂课上,他总是再三叮嘱学生,要坚持理想信念,坚守学术方向,千万不要受到社会上不良思想和风气的影响。让学生们终生难忘的,还有郑德荣同志那颗“爱学生胜过爱子女”的仁爱之心。身为德高望重的学术大师,他对学生怀有的爱心、耐心、细心和真心,常常让人无比动容。有一次,他的一名博士生入选了“教育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堂展示”优秀教师,他逢人就说这件事情,高兴得像个孩子,比自己取得了成就还要开心。每当学生在事业上取得成绩时,他都会给予热情的鼓励,同时也在“正派做人、廉洁自律”方面给予严肃的提醒。郑德荣同志一生淡泊简朴,严格要求自己的子女。学校几次为他更换住房他都不换,一直住到现在。家里的书桌书架一用就是30多年。他的儿媳以扎实的业务素质打算从一家企业调入东北师范大学财务处,当学校有关部门把这件事情向郑德荣同志汇报后,时任副校长的他坚决不同意。他的女儿想从双阳区中医院调入学校医院,也被他阻止了。就连郑德荣同志最喜爱的重孙,也没有凭借他的影响进入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

郑德荣同志的一生,平凡中见伟大,细微处见精神。说他平凡,是因为他始终从事着一项普通的职业,一生在三尺讲台默默耕耘;说他伟大,是因为他在平凡的岗位上67年如一日,始终如一地坚守与奉献,拥有一颗金子般闪光的心。他始终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成学习之楷模。向郑德荣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坚定执着的理想信念、探索创新的学术精神、甘于奉献的大爱情怀、永久奋斗的高尚品格。郑德荣同志的精神和情怀,将永远激励我们埋头苦干、奋发图强,为促进新时代建设幸福美好吉林做出新的贡献、创造新的辉煌。

(作者: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

猜你喜欢
东北师范大学中共党史一堂课
张静如对中共党史研究生教育的贡献
申庆玉:处处留心,让每一堂课都精彩无限
Linguistic politeness in Japanese and English
怎样写好“一堂课”?
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作品选
社长/总编荐书录
最后一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