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模式下采供血业务档案公共服务体系构建探析

2018-09-10 20:48苏锡云代剑国李萍
档案与建设 2018年8期

苏锡云 代剑国 李萍

公共服务体系是业务档案面向社会公众服务和信息化管理而构成的内容体系、技术体系、资源体系以及安全体系。《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档案工作已日益成为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不可或缺的基础和支撑;档案部门参与电子政务建设,实现电子档案从形成到长久保存、有效利用的全程控制,正成为发展趋势。”[1]采供血业务档案作为社会公共产品,是档案管理系统输出档案信息、发挥档案作用、实现档案价值的主渠道,其公共服务水平成为衡量档案管理质量的重要标志,对档案管理成效具有检验和推动作用。业务档案如何利用大数据存储管理、关联分析和检索利用等方面优势,创新构建大数据管理模式下业务档案公共服务体系,已经成为实现档案利用价值的重要内容。

一、以增值化傳播为目标,构建业务档案公共服务内容体系

采供血业务档案海量信息资源衍生的大数据,正改变着公共服务体系创新。通过对业务档案数据资源深度挖掘和关联分析,可有效支撑辅助决策、个性化服务、智能化管理利用及无偿献血宣传与跟进服务。

1.基于数据分析的辅助决策服务

业务档案大数据管理的核心在于“基于数据、发现关联”,即运用大数据模式下海量存储、数据挖掘、关键词检索、智能统计等手段,对档案利用、服务对象、档案信息等大数据资源进行关联分析、统筹运算和走势预测,科学统计分析献(受)血人群年龄及职业结构、血型分布、血液检测质量,以及领血医院品种、血液使用地域等信息,快速准确地对献(受)血情况进行数据统计,从数据关联分析中把握规律和趋势。这种基于数据分析所形成的正态分析、时间趋势、区域趋势等模型,不仅可以优化献血流程、完善献血服务以及对用血需求进行前端控制,还可以通过献血人群趋势、传染病趋势、采血区域等数据分析,为血液部门提供更为精准的辅助决策。

2.基于新媒介的档案个性化服务

随着公众法律意识及档案意识的增强,公众在关注个人隐私等权益维护与保障的同时,越来越强调个性化服务,这就要求档案管理系统接入物联网、Web2.0、新媒介等传播平台时,要能够向公众提供档案针对性信息检索和专题式推送等个性化服务。献血者在运用新媒介等智能终端在线查询服务时,可以通过输入关键词、扫描献血条形码或献血凭证等相关信息,准确快捷地实时检索和查询;受血单位在发生突发性事件血源紧缺或出现稀有血型患者急需该血型时,能够基于大数据模式下业务档案管理系统,在最短时间内从信息资源中找到合适的供血者血源,为患者和社会提供及时的输血服务。

3.基于全数字化的智能管理利用

大数据模式下业务档案管理是全数字化、云存储和智能化管理。目前业务档案全数字化管理主要表现为各省市级资源区域存储管理和国家级云存储管理。笔者所在的血液中心就是结合“基于网络的采供血业务档案智能化管理系统”省立项课题研究(项目编号:2011-L05),开发了基于网络的数据兼容技术接口,利用射频识别条形码和电子模拟仿真模型等技术,将采供血“业务管理系统”资源扭转至“档案管理系统”,形成集档案文字信息、图像信息、浏览功能和多方式检索于一体的智能化管理,并利用局域网与所在区(县)级血站档案数据存储中心互联互通,实现了市级区域档案全数字化管理服务,较好地完成了信息检索、调阅以及档案利用过程中对献血者个人隐私的保护,实现了业务档案快速定位、查找、借阅与归还登记等智能化管理,提高了业务档案管理效益和档案使用效率。[2]

4.基于形式多样的社会宣教服务

大数据模式下业务档案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就是要改变长期以来档案资源游离于社会信息资源之外的单独封闭式管理使用模式和“迎民进馆”的单一社会宣传方式,实现对全民无偿献血社会宣传服务。大数据作为社会宣教的核心资产,要将档案管理与无偿献血宣传服务密切联系起来,打通档案信息对外服务渠道,通过开放档案信息平台系统接口,允许用户通过第三方平台调阅档案信息,研发专业档案网站和移动终端等多种方式,让业务档案信息从“孤岛”式管理融入到社会资源体系的大网络环境之中,通过门户网站人性化浏览设计、便捷式操作,开展业务档案要闻推送、档案展览、献血讲坛、开放日活动及档案故事汇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实现大数据模式下多方式形象直观的全民宣传教育服务。[3]

二、以个性化需求为导向,搭建业务档案公共服务技术体系

智能化技术体系是实现业务档案公共服务的重要支撑。要着眼人性化用户场景设计和简捷化软件系统使用,强化大数据模式下业务档案智能化平台建设,通过开发分布式业务档案人机交互门户网站和智能终端,为用户创建一个种类丰富、信息关联集成的智能化交流平台,实现用户一站式的个性化定制服务。[4]

1.建构业务档案公共服务技术系统

课题组在完成“大数据模式下采供血业务档案智能化公共服务系统”软件平台开发需求研究(如图1所示)的基础上,运用索引库、聚类与关联分析、电子模拟仿真等技术,重点开发用户人机交互界面便捷化操作,实现业务档案二级类目快速定位、精确查找、借阅与归还登记等智能化检索及反馈,实现业务档案个性化定制和辅助决策支持服务。同时对业务档案系统接入互联网(局域网)防火墙等安全技术进行论证,开发手机等便携式用户终端,将业务档案直接挂接到区域网或互联网上运行,使业务档案真正融入社会信息资源体系,让更多的用户接受献(受)血公益宣教服务和个性化定制服务。

2.加快业务档案系统门户网站建设

门户网站作为业务档案利用Internet实施公共服务的重要平台,是业务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和利用的重要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我国档案网站建设还处在发展阶段,档案网站建设规范和标准尚未统一,各专业档案网站均以各自的方式建设,各类档案网站之间缺乏标准;全国性档案网站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系统,档案信息“孤岛”、资源更新不及时、栏目设置不完整、网络链接率低、在线互动反馈难等诸多问题表现突出。课题组在研究各类档案网站基础上,着眼信息网络技术和档案公共服务需要,构建了基于局域网的门户档案网站(如图2—5所示),以满足用户在某一站点的档案信息需求,待条件成熟后再挂接互联网专业档案网站。

3.开发业务档案智能移动APP终端

开发智能化移动终端,是业务档案利用的重要形式。课题组以档案APP开发研制为突破,探索借助微信公众平台、智能客户端、“我的南京”集成等平台功能实现档案公共服务。档案管理人员通过开发智能移动终端实施信息发布、热点推送,公众只需在一个有互联网的环境中,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个性化献血查询,关注自己献(受)血信息。如与各血液网站链接,实时推送本单位采供血新闻;利用微信公众号推送新闻,利用扫献血者条形码查询个人献血信息和血站信息;开发“我的南京”集成终端,实现采供血信息实时推送;开发智能手机APP,利用局域网提供献(受)血情况实时查询。(如图6所示)另外现场采血点还可以利用移动客户端进行离线录入信息,待联网后再通过业务系统将采集信息导入档案系统。

三、以数字化改造為基础,构建业务档案公共服务资源体系

大数据资源作为业务档案公共服务的核心资产,成为档案用户需求、档案辅助决策的基本信息源,是献血档案社会服务的价值所在。利用数字资源云存储和智能化数字处理优势,对业务档案进行信息化改造,构建业务档案公共服务资源体系。

1.基于数据兼容技术接口的导入归档

通过开发“业务管理系统”和“档案管理系统”数据兼容技术接口,将“业务管理系统”通过“接口”扭转到“档案管理系统”之中,按照档案归档模块要求,借助扫描枪读取纸质档案献血码,形成数据信息档案,实现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相匹配的二级类目自动组卷、排序,并生成相对应页码。同时为其编制题名、责任者、关键词等索引,为管理者和利用者进行档案信息归类、准确定位和快速检索等便捷式服务提供支持(如图7所示)。

2.对库存实体档案的数字化改造

对海量实体业务档案进行数字化改造、挖掘和利用,是提升档案公共服务价值的基本前提。目前,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综合档案室已经对近十年来的纸质档案进行了数字化改造,改造后的档案信息转换成包括文字、音频、视频、影像等各种存储格式,并对每份档案加贴条形码,实现电子存储与二级类目编排,形成集档案文字信息、图像信息、浏览功能、多方式检索于一体的智能化管理与利用,为业务档案公共服务功能拓展提供了基础性支撑。为满足业务档案公共服务与利用要求,中心还根据档案用途建立了分类及编研专题,将非保密档案资源添加到专题内,为公开利用和内部辅助咨询研究提供了资源。(如图8所示)

3.实现对室际业务档案信息资源整合

近年来,我国采供血业务档案基于大数据研究和利用方兴未艾,但全国采供血机构还没有统一的软件系统和管理标准,各血液中心(血站)根据自身需要,各自研发或引进的业务档案管理软件无法实现统一软件系统支撑的联网运行环境,即便是用血报销、用血管理和献血屏蔽平台,各省市也自成体系,很难实现异地共享服务。因此,需要站在战略高度,制定统一的大数据业务档案公共服务长远规划,提出业务档案大数据建设发展路线图,实施大数据智能管理,探索全国各血液单位业务档案大数据资源整合,通过跨地区行业间档案信息数据库和网络系统建设,把各地区业务档案信息资源统一联系起来,以满足社会对档案信息的利用需求。

四、以网络化技术为突破,打造业务档案公共服务安全体系

档案凭证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遭到破坏其复原工作极为困难。业务档案信息利用网络环境的不稳定性与非独立性,给档案信息安全性带来了新的威胁。同时,在数据挖掘过程中如何不暴露个人隐私等用户敏感信息,也是构建档案公共服务安全体系需重点考虑的问题。

1.建立业务档案防火墙防病毒系统

完善档案保护系统的软件环境,采取防火墙过滤技术、加密技术防止非法用户入侵。业务档案资源无论是与办公自动化系统相连、还是在局域网或互联网环境下运行,均需要安装并不断更新查毒杀毒软件,发现有病毒入侵及时预警和自动查杀毒,并自动采取相应措施,如关闭服务器、切断物理线路连接等,保证档案数据信息免遭破坏。对密级档案资料要采用数字证书、动态口令、加密等手段,防止病毒攻击和恶意篡改。要完善备份和恢复制度,任何安全措施都无法保证数据信息万无一失,硬件故障、黑客攻击和病毒感染都可能导致电子档案和数据信息的丢失,良好的备份和恢复机制,能尽快恢复数据和系统服务。

2.建立单向网闸和多重网关过滤系统

为防止局域网或互联网之间出现安全隐患,可在内网与外网之间加装单向网闸进行过滤;在非涉密网与互联网之间建立多重安全网关,确保档案资源安全(如图9所示)。其中,网闸就是通过将档案数据“剥离”,模拟人工数据进行“拷贝”,不建立两个网络的“物理通路”,其隔离作用是基于定向地“摆渡”数据。由于网闸两边所建立的业务代理服务器从逻辑上是连通的,数据摆渡到另外一方后,再通过正常的通讯方式送到目的地。为达到“隔离”效果,网闸通常采用私有通讯协议或存储协议方式,彻底剥离所有协议附加信息,让摆渡的数据“干净”而不携带“病毒”。网闸只开通自己认为需要且可控的业务服务,因此,网闸在不同密级网络之间还是可以起到隔离效果的。

3.建立分层授权访问控制安全体系

面对大数据公共服务功能拓展,要求档案管理部门在电子档案连接互联网(局域网)、个人信息保护、隐私权益保障等方面加强安全风险管控。根据使用权限进行系统分类加密、认证与控制。如既可以采取入网访问控制,只有通过合法验证用户才能进入,否则即被拒绝,还可以采取网络权限控制,设定用户或用户组对目录、文件、设备的访问权限和执行特定操作权限;既可以采取目录控制,管理者只编制文件目录访问权限表,控制用户对内容的访问权限,还可以采取网络监测和锁定控制,对非法用户访问次数达到设定数值进行账户自动锁定。对涉及个人隐私的数字档案信息,只提供链接、目录和具体位置,访问者只有通过准确输入献血凭证编码等信息,方可登陆查询,确保档案接入运行和个人隐私安全。[5]

*本文系南京市档案局2016年立项课题“大数据模式下采供血业务档案公共服务体系创新研究”(项目编号:K201604)的部分成果。

参考文献

[1]国家档案局.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EB/OL].2016-04-07.中国信息网.

[2]苏锡云,蔡旭兵,张文军.基于网络的采供血业务档案智能化管理系统研究[J].档案与建设,2012(4):22-24.

[3]苏锡云,蔡旭兵.大数据时代采供血业务档案公共服务创新探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6(11):1287-1289.

[4]田伟,韩海涛.大数据时代档案馆服务创新研究[A].档案与文化强国建设,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135-140.

[5]陈珺,苏锡云,李军.医疗机构人力资源档案信息化管理浅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6):474-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