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体验式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效果探究

2018-09-10 12:29王群王浩
高教学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互动式心理素质体验式

王群 王浩

摘 要:目的:探索互动体验式心理健康课程对改善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对象:从选修了《大学生心理与成长》课程的学生中随机抽取4个班级进行新课程的教学。过程:用《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进行课程前后前测、后测。结果:经过课程教学,大学生在“认知特性”、“个性”、“适应性”方面均有显著性变化。结论:互动体验式心理健康课程能有效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素质;体验式;互动式;心理健康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6-0046-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ole of interactive experiential psychological health curriculum in improving the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Object: Students from 4 classes taking the course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y and Growth. Process: pre-test and post-test are taken with the "Psychological Quality Inventory of College Students". Results: After the class, students make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cognitive characteristics", "personality" and "adaptability". Conclusion: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quality could be improved under interactive experiential teaching mode.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quality; interactive teaching; experiential teaching; psychological health course

2011年,教育部辦公厅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但是,传统的单一讲授式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的需求,有研究认为影片分析、心理测试、游戏引导、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更加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因此,进行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改革显得尤为必要和紧急。改革教学方式,体验式教学能更加有效地将学生的认知、体验与践行活动相结合[2],较强地适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调整教学目标,将问题解决转变为心理素质的改善,以期学生将课堂所学迁移到其他生活学习问题的解决上。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2015年9月-12月《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成长》课程的2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互动体验式课程教学。课程为选修课,人数均分到4个教学班,由4名心理健康教师进行集中备课、独立和同期授课,每周一次,每次2个学时,共32学时。

(二)研究工具

《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修订版[3,4],共117个题目。包括《认知品质分量表》(&=0.91)44个题目,《个性品质分量表》(&=0.87)37个题目,《适应性分量表》(&=0.88)30个题目,其中信度题3个,测谎题3个。

(三)研究过程

本研究采用前测后测设计,于第一节课正式教学前对所有学生进行《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修订版)进行前测,结课后一周对所有学生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满意度问卷》、《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修订版)进行后测。回收有效问卷172份,利用SPSS19.0进行相关样本T检验。

二、研究结果和分析

从整体上分析,大学生的认知品质和适应品质在课程前后有非常显著的变化,而个性的变化差异不明显,详见表1。说明通过课程教学,能较好地调节他们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提升他们的适应能力;而个性变化差异不显著,这一结果符合个性的本质特征,即人的个性在成年后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短时间内没法也不可能发生显著改变。

(一)认知品质分量表各维度的前后测对比

情绪问题是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5],能够更好地进行情绪体验和调控的学生较少出现情绪困扰或情绪困扰程度更低。自我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健康素质,增加自我认识、提高自我调控能力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降低或化解自我矛盾和冲突、进一步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率。

课程前后大学生的总体认知品质总分有显著提升,但是各维度变化不一致,详见表2。其中,在求知性、情绪体验性、情绪调控性、坚韧性、自我认知性、自我调控性等五个维度上得分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5),其余求成性、自制性、独立型和自我体验性等四个维度上得分差异不显著。说明通过课堂上的学习、交流和体验,大学生们的求知性更强,能够更好地进行情绪体验和情绪调控,变得更加坚韧,对自我的认知更深入和完善,自我调控能力更强。

(二)个性品质分量表各维度的前后测对比

虽然个性品质总分在课程前后变化差异不显著,但是其分维度得分却有显著变化,见表3。敏捷性、开放性、应变性、表现性和迁移性等五个维度前后得分有显著差异(P<0.05),精确性、发散性、目的性和监控性等四个维度前后得分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5)。说明基于素质提升的心理健康课程虽然不能整体改变学生的个性类型,但是能促进他们变得更加敏捷、开放、发散,提升他们的应变能力、表现能力、迁移能力和监控能力等,为人处世也有更明确的目的。

(三)适应品质分量表各维度的前后测对比

适应性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素质,当客观条件发生变化时能促进个体更快、更好的与新事物相匹配和相处,从而减少适应不良诱发的各种心理问题。

课程前后学生们在适应品质各维度得分变化不一致,见表4。其中,学习适应性、社会适应性、职业适应性和生理适应性等四个维度得分显著变化(P<0.05),而生活适应性和人际适应性维度上得分变化不显著。这一结果提示通过课程教学大学生们能更好地适应学习、社会、职业和自己的生理变化。

(四)结果分析

以上结果显示,互动体验式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效果显著,仅通过十六周课程教学,能够显著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其中认知品质和适应品质改善效果非常显著。通过课程学习,他们变得更加求知和坚韧,能更好地进行情绪体验和情绪调控;他们的敏捷性、开放性、发散性、目的性更强,应变能力、表现能力、迁移能力、监控能力、自我认知和自我调控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也能更好地适应学习、社会、职业和自己的生理特征。

三、研究建议

基于素质提升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能够满足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能够解决学生的心理发展问题,值得推广和普及性教学使用。在具体课程准备和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要点:

(一)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为理论指导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是自身问题的制造者和解决者,个体有潜能去解决自己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和困难。作为心理健康课程老师应该充分相信学生有自我調节和问题解决的潜能,学生的大多数心理问题可以通过激发自身潜能、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来自我应对和解决。

积极心理学提倡以开放、欣赏性的眼光来看待人的潜能、动机和能力,心理健康工作目标要从治疗疾病、解除痛苦转变为帮助他人构建良好的心理状态[6]。

(二)以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为课程目标

心理健康课程是素质提升课程,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要以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各项心理技能为最终目标,而不是盲目地要求学生掌握心理学概念、理论等理论知识。通过学习学生要能将所学灵活应用于自身问题的解决,各项技能要能实践性地使用和操作。

(三)以学生心理需求为教学内容

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发展需求为基础,设计教学内容,让课程更加有的放矢。通过课程学习,大学生能够更加自主、灵活地解决自己的心理困惑和问题。因此,在面对不对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时,教学内容要进行适当调整[7]。

(四)以互动式和体验式为教学导向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不能有效地吸引学生兴趣,也不能很好的适应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因为个体心理是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主观能动反映,强调的是个体的主观认知性、感受性和体验性。比如,情绪是个体对某种事物的态度和体验,通过实际地情绪诱导和情绪体验能让学生更为容易理解情绪。因此,在心理健康课程中要更多地使用互动式教学,增加学生的主观能动体验性。

(五)以多样化的方法为教学途径

除理论讲解外,要将案例分析和讨论、小组分享、电影赏析、沙盘游戏、团体活动等方法融入每一次教学中,让教学方法多样化、趣味化。

参考文献:

[1]黄红清.大学心理健康课程需求的调查及启示[J].黑河学刊,2013,9:94-102.

[2]张金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验式教学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1:46-47.

[3]王滔,张大均,陈建文.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编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1):122-127.

[4]龚玲,张大均.《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适应性分量表的修编[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3):75-81.

[5]王群,陈虹.理工科院校研究生心理咨询的主要问题及其分析[J].石油教育,2009,4:78-81.

[6]刘翔平,曹新美.给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心理学因素[J].教育研究,2008(2):90-94.

[7]马红霞,杨绍清,王晓一,等.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改革及探索[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15(1):134-135.

猜你喜欢
互动式心理素质体验式
情景体验式外宣纪录片《四季中国》民俗文化负载词英译探微
用体验式探究活动打开探索之门
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践
本期话题:如何有效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A Study on English Interactive Teaching Approach
浅谈心理素质课程的重要意义
幼儿心理素质与良好行为习惯、问题行为的关系
浙江金华开展新录用年轻公务员体验式实践锻炼
地方高校学生干部心理素质提升探析
阅读理解填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