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建设

2018-09-10 12:24范鹏艳
炎黄地理 2018年5期
关键词:美好生活新时代建设

范鹏艳

摘 要:本文以我国社会发展新阶段——新时代的主要矛盾为起点,从矛盾的主体人民角度出发,对美好生活展开论述。本文对美好生活的定位主要在物质和精神层面。其次,从历史角度出发,在我国成立以来,从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来分析不同阶段人民生活以及需求的变化。最后,通过充实人民的获得感、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增强人民的安全感,和坚持文化自信四个方面来构建现代化的美好生活。

关键词:美好生活;新时代;建设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新的征途,续写了新的篇章,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面临新的挑战、新的矛盾,人民作为幸福生活的享受者,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我们就要弄清生活的真相,以便更好的满足人民多样化的需要,从而促进美好生活的实现。本文立足于现阶段的主要矛盾,首先从需求的主要方面来界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含义。其次,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各个阶段追求美好生活的特点。最后,立足于新的发展阶段,紧扣美好生活的特点来构建现代美好生活。

1 美好生活的界定

美好生活是什么?从词义来看,“美好”是一种主观性的感受,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对美好有着不同的认知。“生活”作为人生的一种诠释,不仅指在生存层面上的物质生活,其主要体现在幸福层面的精神生活上。生存仅是生活的最低保障和要求。“美好”一词作为生活的修饰词,是个人价值的主观体现,导致每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定义都有所不同。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人来说,只要需求得到满足就是幸福的生活。而作为社会主体来说,美好生活描述的社会整体中大多数人生活状态,其主要体现在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

第一,美好生活的物质前提。美好生活是每个国家、每个时代以及每个人都在不断追求、不懈奋斗的目标。时代的不断变迁,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发展之后,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我们对生活也有了更多的乐趣和需求。在物质生活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需求,如,高质量的教育、可持续的收入、可靠的社会保障,更舒适的生活环境。

第二,美好生活的精神需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生活的不断满足,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从需求的底端向实现自我价值最高处进发,这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基本要义和时代要求。因此,构建美好生活在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财富的前提下,同时更多的满足文化需要,创造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满足人们对多层次、高水准的美好生活需要。从精神生活层面出发,美好生活是民众拥有和谐社会关系的生活;美好生活是人民享有民主、自由、尊严,能够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生活;美好生活是人民能够享有丰富的文娱活动,精神世界充实的生活;美好生活是民众被公平对待。

2 美好生活的历史建构

从古至今,每个时代的人都会追寻一个昌盛的社会和美好的生活,这是一个不变的社会主题。这个社会是一个普遍真理、正义、善、繁荣与美好的社会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莫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再到约翰逊的伟大社会。在人类生活中一直努力向真、善、美的个人品质发展。正如公民权在公民生活中的阶段性嵌入一样,人们对于美好社会与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在实现的过程中日益清晰的。不同阶段美好生活的内涵有所不同,在我国历史长河的发展中美好生活一直都伴随着发展的各个阶段,只是社会发展阶段主要问题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需要。

经历楚汉之争的西汉初期,社会残破不堪,经济潦倒穷困,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现实生活的惨状只能借助理想中的美好社会生活的美景来缓解生活的苦楚。在《礼记·礼运》中,描述道:在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属于公众,举荐有才能的人,人人讲信用,就可实现社会和谐。人们不仅是要孝敬父母和疼爱子女还要使老人得到善终,年轻人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年幼的人有能使他们成长的条件,年长且没有妻子的人、年老的人没有妻子的人、年少没有父亲的人、年老且没有孩子的人、残废患病的这些人都有供养他们的公共设施。男性要有职业,女人有归宿。自己讨厌的财物宁愿随意扔掉也不会放在家里。这是一种高度民主、太平、团结、和谐的大同社会。在充满压迫与剥削的社会里,这种社会现象只能是一种想象罢了。但这种理想中的大同社会最终会被一层一层的实现。近代以来,我国历经艰难曲折,最终得到快速发展,这源于我国领导人针对不同的社会现状提出相应的政策来促进社会的和谐和人民生活的美好。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变化,对我党针对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进行四次变化以及相应的政策。

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面对发展中的问题,其主要的矛盾有两对,即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这一时期,人民生活比较贫穷的时期,需要有资本主义发展工商业来满足社会的需求;要稳定就要发展生产力来满足人民对生存资料所必要的物资,然而,传统的生产方式已经不能较快的满足人们对生活的需求,而且,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们深刻的意识到工业化的发展对一个国家至关重要。就要大力发展经济,对社会主义进行改造。1956党的八大提出当时社会发展中的矛盾人民对先进工业国的迫切渴望。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这个时期人民需要进入工业化发展,阶段主张生产关系要符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来满足人们对生活必要物質的需要;1962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中,无产阶级的矛盾为现阶段发展的矛盾。针对一些没有受到社会主义改造的人容易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这种情况下,毛泽东要求全党要正确理解和处理阶级斗争和阶级矛盾,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来引导人们;1981年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面对的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根据人们生活的需求,主要通过大力发展经济,不断调整经济结构来满足人们对物质和文化方面的需求。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过曲折与波折。今天我们提出新时代的主要矛盾的判断,同样也是基于对国情的深刻而科学判断基础上做出的。

通过上述内容,可以了解人民对生活的需要在不断向高层次发展。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人民的主要需求就是在稳定的氛围下发展;在社会主义基本改造完成后,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变为了历史的主要潮流。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人民生活的重心由转向了对物质文化的需求。在经过改革开放40年之后的今天,我们生活已不再是对物质单方面层次,而向美好生活这种主观性的需求进发;社会的发展决定人民的需求,人民的需求反过来推动社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可见,美好生活不是静态的发展过程,而是一个与时俱进动态变迁的过程,它紧随人类的发展进度,为人类需要提供进步的动力,为人类谋福祉。可以从上述发展历程看出,在物质相当匮乏时期,物质显得尤为重要,随时社会的不断发展,物质生活的不断充斥其中,使得人类的需要有了新的变化,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面临的新矛盾,最突出的地方是人类对物质生活的迫切要求和人类对于精神生活的渴求。

3 美好生活的构建

美好生活是一种有内涵、有质量、可持续稳定的有品质和境界的生活,也是可欲的、可期待的生活。在伦理学的研究角度也没有对美好生活的定义进行直接准确的定位或呈现。从其中绝对没有告诉人们什么是“美好的”甚至是“唯一的美好的”味道。就目前看来,美好生活好像是我们无法企及的目标,但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美好生活就在不久的将来。物质的生活是人类生存的保证和基础,因此,实现美好生活就是要物质资料的极大丰富,最大化的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

第一,首先发展教育,提升全民素养。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决定了社会的发展进程,此种现象在当代更为突出。都说科技兴国,科技最根本的来源也是教育,因此优先教育,提升全民素质,为我国的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驱动力。优先发展教育,充分发展现代化教育,推进在教育方面的公平与公正,为社会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培养优秀的年轻人。要推进城乡教育发展的一体化,全面发展农村的义务教育,普及高中的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获得公平的教育;加快一流大学的建设,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步伐,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立体全方位的提升人民的素质。

第二,增强人民安全感,让人民生活更美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求,就是要生活的质量逐步改善、生活环境的安全性以及身处在社会中人获取利益的长久性。在就业方面,要不断更新社会保护的相关条例,强化劳动合同的规范化,促进就业环境的良好发展。还要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得每个人都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创造和谐稳定劳动关系。不断更新社会保障体系的相关内容内容,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尤其要坚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层次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为增强人民的安全感,就要满足人民对良好的生活环境的需要,同时还要提供更多更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以及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维护好国家安全,保护人民的财产权、人格权。改善就业环境,不断开创新型的就业数量,建设和谐的就业环境。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最重要安全保障。

第三,激发人民的自豪感,创造更多的文化产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推进社会的发展。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因此,没有强大的文化自信,文化就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没有文化的繁荣就没有文化的生长土壤,就沒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开创新型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鼓励全国人民的创新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中国有着5000多年的绵延不断的优秀历史文化,它已经根植、融入在我们56个民族每个人的心中,这也将不断的传承下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继承优良的传统,结合时代的需求,不断传承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优秀文化。不断推进文化的创新,为人民美好生活的提供更多的文化产品,坚定文化自信,坚定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文化立场,推动文化的多方位、多层次的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使得文化不断深入人心。

第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关键。精神文明是美好生活的文艺熏陶,当物质温饱不再是人民切身追求的目标时精神文明将成为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关键扼要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才有力量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明确了文化是一个民族最深层次的自信之后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势态良好力显著提高,但这对于向往美好生活的人民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人民期望的是高度文虎自信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强国。在习近平同志规划的蓝图中,一方面精神文明体现在全体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上人民将继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将拥有自己坚定的信仰拥有主动自觉加强思想建设的意识。拥有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另一方面精神文明还体现文化文艺事业上。人民对美好活的追求是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也是文艺传承与创作的源泉。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国家应健全文化体制的改革,继续鼓励和支持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作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精神食粮,使人民在文艺的熏陶下展现更加自信的精神风貌。

4 结语

本文以习近平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新阶段的主要矛盾为起点,从矛盾的主体人民角度出发,对美好生活展开论述。文章首先,从物质和精神层面来对美好生活进行界定。其次,从历史角度出发,在我国成立以来,从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来分析不同阶段人民生活以及需求的变化。最后,通过充实人民的获得感、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增强人民的安全感,和坚持文化自信四个方面来构建现代化的美好生活。个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在不久的将来都会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 怀特,亚当斯.公共行政研究——对理论与实践的反思[M].刘亚平,高洁,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 刘亚平.公共行政学与美好社会[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3(04):137-144.

[3] T.H.马歇尔,刘继同.公民权与社会阶级[J].国外社会学,2003,(1):1-29.

[4]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美好生活新时代建设
寒露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精明夫妻卖北京房子欲半生无忧,不料“美好生活”以血腥收场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