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生活

  • 中国式现代化下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分析
    展。关键词:美好生活 ;物质需求;精神需求;中国式现代化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2.004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征,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因此,正确认识和理解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两者的关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2期2024-01-27

  • 高质量发展的经济伦理意蕴
    主要表现为以美好生活为价值旨归、从资本之外探寻发展动力、以公平正义为价值追求、以协调发展为伦理要求多重维度。探索高质量发展的经济伦理之维,利于开拓中国发展观的道德新境界,建构中国发展伦理价值规范体系,加速推进质量强国建设。关键词:高质量发展;经济伦理;美好生活;公平正义;伦理动力本文索引:彭敏.<变量 2>[J].中国商论,2024(01):-040.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4)01(a)--04当下,中国

    中国商论 2024年1期2024-01-12

  • 新闻媒体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关系研究
    】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人民的美好生活是党为之奋斗的目标纲领,构成了新时代的标识性概念,是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体系的内在组成部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即表现为美好生活需要。新闻媒体在满足和呈现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双重维度上,应该发挥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应厘清新闻媒体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关系,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人学逻辑,实现从物本逻辑向人本逻辑的传播范式转换;坚持从共情到共识的价值逻辑,实施多元多层的媒介传达;回归生活的底

    编辑之友 2023年5期2023-11-03

  • 新时代农村“美好生活”的法治之维:逻辑、意蕴及进路
    法治是农村“美好生活”的重要维度。法治与农村现代化转型的内在关联、“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与善治乡村的建设目标、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之于农村治理难题化解的重要作用,是法治成为农村美好生活不可缺少的维度逻辑依据。在法治维度之下,我国农村的“美好生活”既与法治的共识性内容相关,也与中国农村生活特质密切关联。以规则为基础的良好农村社会秩序、以权利为核心的农村生活状态以及以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为目标的农村发展等,构成了法治维度下农村“美好生活”的内在意蕴。综合把握法治

    乡村论丛 2023年4期2023-10-04

  • 论人工智能与美好生活的实现
    及时反思,“美好生活”的愿景才能早日得以实现。關键词:人工智能;美好生活;机遇;挑战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3)06 — 0046 — 06一、重要机遇:人工智能助力美好生活的实现人工智能的发展进步,对于“美好生活”的实现有极大地促进作用。人工智能的出现,制造出了各式各样的新型的智能机器人及其辅助系统,为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了新型劳动力量,人们拥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追求自己的理想抱负,同时也为科技发展带来了先进

    理论观察 2023年6期2023-09-21

  • 财富与德性 ——亚当·斯密论“美好生活
    生活哲学中“美好生活”如何获取的可能路径。(2)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仅仅将斯密的生活哲学简化为一系列关于如何过上“美好生活”的格言或准则,虽然事实上确实有人如此作出了努力,例如当代学者诺兹·罗伯茨(Russ Roberts)在《亚当·斯密如何改变我们生活》一书中,便致力于以格言加事例的方式来解读斯密的《道德情操论》。然而,斯密的道德哲学是商业社会的产物,其首要的理论任务是为商业社会的秩序稳定以及经济发展提供道德支撑,显然,一般的格言和准则无法支撑起一套系统的

    现代哲学 2023年2期2023-09-10

  • 新时代高质量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路径探析
    终实现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农业农村现代化。 关键词:新时代;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美好生活治国之道,富民为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但“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2]。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座与底盘,扎实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旨在实现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中实现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新时代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以巩固拓展脱贫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 2023年8期2023-08-29

  •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互动关系
    道路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从内涵特质、历史逻辑、学理依据角度来看高度耦合,两者相伴而生、互为延展、共同推进,深刻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具有深远意义。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民;美好生活中图分类号:D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5.005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15期2023-08-21

  • 马克思技术批判视野中的“美好生活”构建
    春玲摘要:“美好生活”蕴含着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马克思通过技术批判的独特方式,生动揭示人与自然关系,人与社会关系以及人与自身关系和谐的美好生活图景;准确把握“美好生活”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统一,整体性与差异性相统一,现实性与超越性相统一的存在;深刻阐明“美好生活”的实现需要关注人的多样化需求、发挥技术的基础作用和摆脱资本逻辑的束缚。关键词:马克思;技术批判;美好生活中图分类号: 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605(2023)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3年4期2023-08-11

  • 美好生活视域下大学生精神需求图景及其引导模式
    的健康发展与美好生活的创建息息相关,是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驱动力。本文在美好生活的视域下,以情感需求、道德需求、审美需求、求知需求和理想信念需求五大核心要素为基本维度,探查大学生精神需求在美好生活中的独特表现;并立足新时代创建美好生活对培养高质量人才的要求,从统筹多主体相协同的顶层设计到社会生产的基础保障,再到教育体系的总体布局,构建“三位一体”的多向发力模式,以此作为突破口推动大学生精神需求引导工作的守正创新。[关键词]美好生活;大学生;精神需求;育人体系

    现代教育科学 2023年4期2023-08-03

  • “两个结合”:新时代党领导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理论源泉、历史根基和实践逻辑
    要: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具象化体现。马克思主义秉持“人本”逻辑,基于“现实的人”的需要,勾勒出人的美好生活图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自由自主的活动和劳动、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人本思想占据重要位置,蕴含着实现人的美好生活的价值追求,向现代国人展示美好生活的遵从自然、义利统一、天下大同的应有之义。由此,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既需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美好生活思想提供理论源泉,也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历史根基,更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2期2023-07-29

  • 论当代中国审美观念的变迁及其现实转向
    、美的自然、美好生活从以往的感性经验转向现实的具体实践。关键词 审美观念 审美文化 美好生活 现实转向作者简介:张敬梓,哲学博士,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讲师,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要思想研究中心省委党校理论研究基地研究员;李建群,哲学博士,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就广义的社会思想文化观念而论,审美观念是文化观念的一部分,与其他观念形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同时,审美观念作为一种以审美方式认知世界的方式,有其独特的功能与

    阅江学刊 2023年2期2023-06-23

  • 论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生活意蕴
    更是关涉人民美好生活的现代化。从历史层面来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内含追求“温饱型”“小康型”以及“幸福型”美好生活的价值向度。从理论层面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以人的现代化为深层主题,激发美好生活的主体动力;以变革社会生活为内在追求,符合美好生活的价值诉求;以超越资本逻辑为显著特征,构筑美好生活的现实根基;以实现民族复兴为奋斗目标,契合美好生活的发展逻辑。从现实层面来看,中国共产党推进共同富裕、协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坚持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23年3期2023-06-19

  • 生态善在好生活中的呈现
    欲横流中实现美好生活,但是,为了物质产品的源源不断,就必须对自然界进行无休止的掠夺,最终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关系的断裂,这就使得人们不得不反思现代性生活是否具有道德合理性和生态正当性。透过马克思生活哲学给我们的启示,以及现代性生活带来的教训,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彻底消灭私有制、消除自然异化,才能最终实现生态的善和生活的好。[关键词]生态善;美好生活;物质变换;共生共荣[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空间正义问题研究”(19

    关东学刊 2023年2期2023-05-30

  • 数字经济时代美好生活向度下助浴服务发展路径研究
    成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驱动力。为应对国家“积极老龄化”战略,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让所有老年人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生活”,促进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本文深入探究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助浴服务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路径,提出企业为主,政府为辅,建立行业标准,实现跨界融合等路径引导助浴服务行业发展。关键词:数字经济;美好生活;人口老龄化;助浴服务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8期2023-04-27

  • 藻绘呈瑞 化动八风 ——评长篇小说《美好生活
    镇长篇小说《美好生活》封面多年以来,鞠利笔耕不缀。他以宏大视野讲述新疆故事,描绘多彩的当代生活,相继推出了多部反映时代精神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其中,《在新疆长大》展现了新疆解放以后的生活,《序曲》讲述的是新疆改革开放四十年间发生的故事,《同心兄弟》《援疆兄弟》和《驻村兄弟》分别以援疆和驻村为主题,《我和胡杨的约定》则以年轻人为主题。这些故事的主题、发生的时间虽有不同,但彼此呼应,相互补充,展现了新疆社会的发展变迁,也表现了作者鞠利在现实主义文学创作道路上做

    新疆艺术 2022年6期2023-01-26

  • 习近平关于“美好生活”重要论述基本精神的三维审视*
    从古至今,“美好生活”一直是弥久而时新的话题,作为一种确定性的理想和目标,“美好生活”是理想引导现实和现实趋向理想的统一。“美好生活”既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理想生活方式,又是人类持之以恒不断奋斗的理想生活目标,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脚步从未停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立足于人民的现实境遇,从“人民”与“生活”的内在逻辑关系出发,在多个场合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美好生活”的重要讲话,诠释了美好生活的理论内蕴与实践价值。一、习近平关于“美好生活”重要论述的基本精神中国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年5期2022-12-29

  • 论习近平劳动观视域下美好生活的三重维度
    成果,是建设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习近平劳动观从劳动的创造性出发,以劳动主体论、劳动财富论、劳动幸福论阐释了新时代美好生活的生成维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劳动地位的平等性、劳动关系的和谐性、劳动成果的共享性阐释美好生活的价值维度;以劳动的规范性为指引,强调劳动要符合美好生活的契约伦理,阐释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是奋力实现美好生活的实践维度。[关键词]习近平劳动观;新时代;美好生活;三重维度[中图分类号]D648                 [文獻

    兵团党校学报 2022年5期2022-12-05

  • 新时代“美好生活”的理论内涵、逻辑依据及实践要求
    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美好生活”是一个应然与实然相统一的命题,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科学的逻辑依据和明晰的实践要求。一、新时代“美好生活”的理论内涵习近平总书记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视野和实践要求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美好生活”科学论断。这一科学论断有着其自身深刻的理论内涵。具体来讲,“美好生活”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相统一的科学论断,是不

    理论探讨 2022年4期2022-11-26

  • 新时代“美好生活”何以可能? ——基于资本逻辑语境的阐释*
    构建新时代“美好生活”,特别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11可以说,构建新时代美好生活不仅是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景,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时代课题。然而,当今世界仍然是资本主导的世界,资本逻辑在给世界带来繁荣的同时,也引发现代社会生活危机在全球蔓延。那么,在资本逻辑语境中审视美好生活何以可能?这是构建新时代美好生活亟须解决的首要理论问题,需要对其进行多维度、多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1期2022-11-23

  • 抖音“美好生活”的修辞逻辑与审美价值悖论 ——文化符号学的分析*
    长”:15秒美好生活的形式之辩如果只依凭产品受众累加意义来展示其“媒介品质”,抖音大概早已被其他短视频软件所替代。事实是,从产品设计细节、精雕细琢的广告语再到产品使用明星来示范“共同情感结构”,抖音为特定意义的生成与聚焦做了充分的形式准备。广告以促进商品销售为最终目的,因此广告文本里几乎隐藏着商品的全部秘密,抖音的赋义机制集中地表现在其广告语“抖音,记录美好生活”之中:在离家最远的地方,在回家路上,在每一个属于你的故事里,在你认为的故事结局,在新的开始,无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1期2022-11-01

  • 马克思的“美好生活”观研究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与方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一提法追本溯源来源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的理论,即马克思的“美好生活”观。马克思的“美好生活”观是新时代“美好生活”思想的理论基础,对新时代实现“美好生活”的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一、马克思“美好生活”观的产生逻辑马克思的“美好生活”观不是凭空产生的,分析其产生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对于更好地把握“美好生活”观的内容具有重要意义。(一

    今古文创 2022年29期2022-11-01

  •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新时代美好生活建构的根本旨归
    带领人民实现美好生活,这一目标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主题内在关联。在全面建构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征程中,须立足历史唯物主义的宏大视野,整体把握马克思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的内在意蕴,从人与世界关系的三重维度出发,为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现实路径。【关键词】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历史唯物主义;新时代;美好生活【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26-0067-03【DOI

    今古文创 2022年26期2022-07-24

  • 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主要依据、时代境遇与历史意义
    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深情昭告全党要“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放在核心关键位置,长远考虑,系统规划,全党上下兢兢业业,久久为功,把民生工作当作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本刊编辑部开展“喜迎党的二十大”系列主题出版活动,设立“本刊特稿”等专题专栏,广泛联合发动各学科各领域专家学者

    重庆社会科学 2022年6期2022-07-12

  • 共筑爱的港湾
    沟通 活动 美好生活一、前言古谚有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启蒙之师。家庭教育是每个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启蒙教育,健全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家庭教育的概念及其特征按照传统的说法,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由家庭里的长者(其中主要是父母)对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这是狭义的家庭教育。广义的家庭教育,应该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在家庭里,不论是父母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2年7期2022-06-30

  • 如何消解人、自然与社会的等级落差
    自身的异化。美好生活是对物质享欲生活方式的扬弃,意味着人之生活方式走向多样化,同时它也是对人、自然和社会之间主奴等级序列的消解。关键词:人;自然;社会;等级落差;美好生活中图分类号:X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22)06-0075-06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项课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创新与中国行动方案”(18VSJ014);四川省社会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项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文明协同共建机制研究”(S

    理论导刊 2022年6期2022-06-18

  •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三“美”向度
    幸福感与塑造美好生活环境的行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视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视野、美好生活环境需求的民生视野三重向度,为当今世界生态治理和人类社会绿色发展提供了中國智慧与中国方案。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美丽世界;美丽中国;美好生活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22)06-0009-05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生态正义视域下美丽天津绿色发展实践研究”(TJZS19-002)阶

    理论导刊 2022年6期2022-06-18

  • “成美教育”:成就师生美好生活
    ”以成就师生美好生活为目标,通过打造生态美、时空美、人文美,营造美好育人环境;通过提升教师的教育生活品位、团队生活品格、个人生活品质,助力教师美好生活;通过自我成就、伙伴成就、家校成就等路径,成就学生美好生活。关键词:“成美教育”;美好生活;学校教育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2)05B-0019-05黑格尔说过,“美具有引人向善的力量和作用”[1]。2018年起,鹽城市文泽小学便开始了学科融合美育的探索,以主

    江苏教育研究 2022年14期2022-06-09

  • 崇德教育 育人育心
    国情怀及追求美好生活两方面做起,同时以线上线下混合教育推进崇德教育、家里家外生活实践融合崇德教育两方面切实践行。再分别从教师小结和学生感言、个案成长、经验总结四方面做出深入系统的即时反馈以便能更好地完善实施。关键词:爱国情怀;美好生活;崇德教育;个案成长;经验总结崇德育人工作自始至终都是教书育人工作的重心所在,立德铸魂更是国家民族教育的希望所在。我们要思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更要认真思考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1

    中原商报·科教研究 2022年2期2022-06-09

  • 历史唯物主义需要观与美好生活的“真善美”意蕴
    史唯物主义;美好生活;真善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古至今,人类从未停止探索与追寻美好生活的脚步,如何真正迈向与实现美好生活是人类最关心的永恒主题。成就美好生活离不开美好需要的生成与升华,美好需要不仅是美好生活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内容,也是美好生活的价值导向和不竭动力。在这个意义上,美好生活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一方面更好满足美好生活需要,另一方面不断扬弃需要的历史局限性。美好生活需要是真实、合理、高尚的需要,是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生态全面改善的需要。美好

    创新 2022年2期2022-06-06

  • 人民的美好生活:马克思财产权思想阐释
    筱[摘要]对美好生活维度的探索离不开对财产权问题的研究。马克思发现了异化劳动下劳动与财产的对立,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带来的却是对美好生活的背离,通过对资产阶级财产权合法性的质疑对财产权进行了历史唯物主义重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极倡导对人民美好生活的构建,指出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是党和政府奋斗的目标,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同样需要重视财产权问题。[关键词]财产权;私有财产;马克思;美好生活[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4期2022-05-30

  • 美好生活视域下农村生活方式的构建
    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坚持以美好生活为主旨,推动农村地区构建丰富多彩的美好生活方式,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不仅能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和精神风貌,助力乡村振兴,还能满足新时代人们的多元需要,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具体而言,就是要构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代生活方式、现代科技支撑的共享生活方式、生态宜居的绿色生活方式、文明乡风滋养的健康生活方式,这要求从发展生产、多方合作、正向引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22年8期2022-05-30

  • 杭州:构筑“美好生活”新图景
    为可感可及的美好生活,不断擦亮“最具幸福感城市”闪亮金名片。办好为民小事、共富大事是幸福杭州新征程。杭州从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关键小事”入手,坚持和完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确保给老百姓带来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获得感。2021年杭州市常住人口人均GDP达到2.3万美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7.47万元、4.3万元,户籍人口期望寿命达83.63岁,不断完善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体系,让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流淌着可持续共享的幸福。2022年,杭州提出要

    瞭望东方周刊 2022年21期2022-05-30

  • 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站到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要求和重大举措,为在新的起点上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地提出“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等一系列新要求新举措,为我们在未来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指明了方向。[关键词]民生;美好生活;群众路线;社会保障[中图分类号] D220;F126[文献标识

    学习与研究 2022年12期2022-05-30

  • 马克思的 “ 美好生活 ” 观研究
    马克思的“美好生活”观以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为其产生的历史逻辑、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创造为其产生的理论逻辑,以无数仁人志士对“美好生活”的探索为其产生的实践逻辑,指出要以“现实的人”为实践主体,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获取丰厚的物质资料,努力消除异化和争取良好的生态生活,最终达到“美好生活”的境界。正确理解分析马克思“美好生活”观的产生逻辑和主要内容,对于新时代“美好生活”实践具有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树立科学的生态观等重要启

    今古文创 2022年29期2022-05-30

  • 马克思需要理论的价值向度与美好生活构建
    词: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理论;以人为本中图分类号:A81;D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2)05 — 0036 — 03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由小康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跨越,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已然成为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新导向,深入挖掘马克思需要理论的价值意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指导经济社会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现实的人作为

    理论观察 2022年5期2022-05-30

  • 党领导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历程与经验
    领导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历程经历了对美好生活的开创、成果奠基、成果探索、丰富发展、深化拓展等几个阶段。党在追求人民美好生活奋斗中形成宝贵的经验:即抓住历史大势,在时代潮流中开创美好生活;准确把握国情变化,根据主要矛盾把握美好生活的建设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良性互动;坚定人民立场,以人民利益为中心深化拓展美好生活。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人民;美好生活;历程;经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诉求随着生产力的逐步提高、时代和国情的变化而改变,所以人民对美好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2年7期2022-05-30

  •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叙事中的美好生活
    摘要:探寻美好生活的本真内涵与事实表征贯穿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叙事的始终。在唯物史观的叙事中,美好生活究竟意指什么样的生活、又何以成为人类通达“至善”之境的栖息地是亟待我们探讨的重要哲学问题。现实的人及其现实生活是建构美好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劳动是确证人作为类存在的根本方式和自我实现的根本手段,人的需要是衔接生活和生产的桥梁。作为类存在的人基于善的合目的性的追求是美好生活所要通达的理想之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对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的时代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现

    领导科学论坛 2022年8期2022-05-30

  •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失地农民美好生活的影响因素
    需符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通过对241名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的调研分析,发现失地农民的生活满意度受到家庭经济收入、社会保障制度、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状况、社会支持网络、乡土情结及身份认同的影响,而身份认同在家庭经济收入和乡土情结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中发挥了积极的中介效应。市民身份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和缓解因经济收入低、乡土情结浓厚对生活满意度的消极影响。建议城镇化建设中应注重提供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保障,并从心理层面推进失地农民的市民身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4期2022-05-30

  • 问题意识:关注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习中的养成
    ,思维发展,美好生活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自2016年9月起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正式更名为《道德与法治)》,但其在“生活”中涵养其道德与法治素养的根本主旨是不变的,所以继续沿用《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是为了让孩子们在回望生活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善于思考,过上更美好的生活而准备的,然而在平时的课堂教育教学中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2年14期2022-05-23

  • 浅析居住权现状与既有规定存在的缺陷
    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关键词:保障人权;居住权;建议措施;美好生活一.居住权的概述及其历史沿革Ⅰ.概述:我国《民法典》规定:“居住权人有权按照合同约定、对他人的住宅享有占有、使用的用益物权,以满足生活居住的需要。”简单来讲,居住权就是为了满足生活居住的需要,根据合同的约定在他人的住宅上享有的占用和使用的用益物权,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一旦设立只能用于居住,不得用于生产经营。Ⅱ.历史沿革:居住权由来已久,最早产生于罗马民法典中,最初是作为生活保障的制度设计而

    锦绣·中旬刊 2022年1期2022-05-16

  • 创新“美好生活” 助力乡村振兴
    ,创新打造“美好生活家园”项目,形成多方联动的共建、共享格局,推动民生工程落地实施。“美好生活家园”采用中国特色住房合作模式,让参与方都能受益。一方面,“美好生活家园”项目在建设阶段,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中低收入群众入住后,还能加快城镇化进程。“美好生活家园”建立社区创业空间,打造营销平台,促进当地特产的互联网销售。另一方面,参与项目的机构、企业在这个平台中,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中国,有2000多个三四线城市,假设10%的城市中各有一个这样的社区,那也蕴含

    人民周刊 2022年6期2022-04-29

  • 创新“美好生活” 助力乡村振兴
    ,创新打造“美好生活家园”项目,形成多方联动的共建、共享格局,推动民生工程落地实施。“美好生活家园”采用中国特色住房合作模式,让参与方都能受益。一方面,“美好生活家园”项目在建设阶段,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中低收入群众入住后,还能加快城镇化进程。“美好生活家园”建立社区创业空间,打造营销平台,促进当地特产的互联网销售。另一方面,参与项目的机构、企业在这个平台中,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中国,有2000多个三四线城市,假设10%的城市中各有一个这样的社区,那也蕴含

    人民周刊 2022年6期2022-04-29

  • 旅游发展助力美好生活实现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进路
    要求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高度一致,旅游发展为人民美好生活作出了重要贡献,美好生活是旅游发展的不竭动力和终极目标。旅游发展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主要领域和物质保证,旅游发展为美好生活实现注入了强大动力、提供了无限可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在产品业态、市场主体、政策支持、人才队伍和治理体系等方面,为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美好生活要求旅游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实施优质高效发展策略,促进全产业、全时空、全部门、全过程、全主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 2022年4期2022-04-29

  • 民族地区美好生活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生关系研究
    红[关键词]美好生活 中华民族共同体 民族地区发展 共生[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803(2022)01-0084-08共生理论来源于生物学,1879年德国植物学家德巴利(HenrichAntondeBary)提出了广义的不同生物之间普遍存在“共生”的概念,而后这一概念被广泛应用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艺术等各领域。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世界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共生共存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是自然界与人类社

    湖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1期2022-04-27

  • 创新“美好生活” 助力乡村振兴
    ,创新打造“美好生活家园”项目,形成多方联动的共建、共享格局,推动民生工程落地实施。多方兼顾 各方受益“美好生活家园”采用中国特色住房合作模式,让参与方都能受益。一方面,“美好生活家园”项目在建设阶段,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中低收入群众入住后,还能加快城镇化进程。“美好生活家园”建立社区创业空间,打造营销平台,促进当地特产的互联网销售。另一方面,参与项目的机构、企业在这个平台中,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中国,有2000多个三四线城市,假设10%的城市中各有一个这

    人民周刊 2022年6期2022-04-26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思想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红线,深刻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社会学”即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深邃哲理,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与时代主题,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着唯物史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美好生活”的需要主体、创造主体、享受主体都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体现了历史进步性、追求全面性和发展前瞻性;“美好生活”的实现靠“奋斗”体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西部学刊 2022年2期2022-04-25

  • 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基本内涵、生成逻辑及实践路径
    摘要:新时代美好生活是人们基于自由自觉的生存实践所产生的一种总体上幸福的主观体验和积极评价。它是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生活、人民享有自由平等的生活、人民享有优秀文化的生活、人民享有公平正义的生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它的生成是文化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牢牢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实现发展理念的时代升华;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弘扬“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逻辑;坚定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1期2022-04-23

  • 浅谈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与追求
    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指明了方向。关键词:美好生活;向往;追求什么是美好生活?每个时代的定义大概各不相同。五六十年代,吃饱喝足就是人生至高理想了。小时候经常听奶奶讲,他们年轻的时候每天只有红薯干吃,经历过抗日战争,经历过解放战争,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别说想着吃到白面馒头,连活下去都是奢望。而到了七八十年代,赶上改革开放,科技快速发展,实现现代化成为父辈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目标。如今跨过新纪元,进入21世纪,我们的“美好生活”又该有新的演绎了。习近平总书记在

    中学生学习报 2022年17期2022-04-15

  • 关于我国高质量发展内涵界定的若干研究观点综述
    ;发展理念;美好生活本文索引:王瑞芬.<变量 2>[J].中国商论,2022(06):-019.中图分类号:F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2)03(b)--03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入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条件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国内专家学者围绕这一新时代重大命题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2018年以来,如何正确认识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中国商论 2022年6期2022-03-27

  • 泥片成形作品“美好生活”创作论*
    时代,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优秀的艺术作品来丰富内心世界并陶冶情操。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广大人民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减少外出活动,不聚集、少聚集并调整心情,在这种情况下笔者也有了创作的时间和素材。1 汉代人物陶俑的时代背景汉朝是个大一统王朝,在汉朝的历史长河中,科技力量甚至要强过当时的另一个世界强国罗马帝国。在发明技术上,蔡伦发明的造纸术在当时的成就辉煌至极,并成为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西汉早期的陶俑在性质上与秦兵马俑相似,它们大多是用于埋葬的军事编队的仿制品

    陶瓷 2022年2期2022-03-25

  • 美好生活”的中国情境及其社会主义实践
    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导下对中国国情的正确判断,也同时意味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发展进入一个更高级的阶段。“美好生活”是一个辩证性的概念,一方面与中国社会的物质生产力水平提升紧密相关,另一方面与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线索一脉相承,同时也包含了当代中国人对日常生活环境的现实判断和目标追求。“美好生活”所蕴含的价值理念成为贯穿新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线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基本特性,也同时明确了新时代中国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1期2022-03-17

  • 习近平关于“美好生活”重要论述的溯源
    时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2017年,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一次指出, 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 并作了完整具体的阐释。 202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 习近平提出: 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美好生活而奋斗。 习近平关于“美好生活”理论和实践多方面的阐释, 明确了美好生活是动静结合、 理论实践结合、 历史现实相统一的。一、 理论根基是对马克思主义美好生活观的遵循和发展“美好生活”的根本价值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2期2022-03-13

  • 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三重逻辑
    〔摘要〕美好生活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理性表达与实践经验的理性升华,它既内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生态逻辑,又指涉总体协调高质前行的社会发展逻辑,还关联以人民为中心旨趣引领的价值逻辑。自然-社会-人的平衡协调、自然-社会的平行发展、自然-人的平等共生凝构了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自然生态逻辑。物质充足与供求均衡、民主充分与法治健全、精神滋养与意义索寻、和谐关系与公平正义显明了美好生活的社会发展逻辑。维护人民尊严、增进人民幸福、促进人民自由全面发展

    理论探索 2022年1期2022-03-12

  • 美好生活视域下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发展矛盾问题研究
    社会,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只有积极推动社会转型与管理机制变革,才能更好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发展所期待的包括满意工作、生活质量提升、健康生活、社会融入的需要。[关键词]美好生活;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发展;社会矛盾[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2)06—0115—09[作者简介]邱潇,男,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

    兵团党校学报 2022年6期2022-03-07

  •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美好生活”短视频叙事的价值功能与路径创新 ——以乡村网红“麦小登”为例
    兴、实现农民美好生活是新时代党和国家的重要任务。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务必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1]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围绕农民美好生活,以乡村叙事为主题的短视频不断走红网络并呈现出勃勃生机。其中,该类短视频的主人公作为视频内容创造主体、伦理与价值传播主体,在“美好生活”主旋律中承担的叙事职能、社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5期2022-03-02

  • 用文化和教育的力量塑造学校美好未来
    让孩子的未来美好生活从这里起步。围绕着学校办学理念,我们全体师生都为之去努力,去奋斗。学校的整个环境建设,也围绕我们的辦学目标、课程实施来建设。我们坚定的关注学生习惯养成,引领学生兴趣发展。二、文化建设中的第二个支撑点:课程有幸,我校办学处在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时期:中国走进了一个新的时代,十八大,习总书记提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自此,“美好生活”成为中国政治话语中的关键词。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共14次提到了“美好生活”,这是对应

    学习与科普 2022年12期2022-02-22

  • 马克思正义观视域下谈“美好生活
    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对于美好生活需要已经日益变化,不仅仅是局限于在物质生活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于法治、安全、环境、公平、正义等各个方面的要求也逐渐有所增加,这种转化表明新时代既需要努力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又需要重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且要在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进程中确保社会公平与正义。这关系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关系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及最终实现人民幸福的美好愿景。因此,研究在马克思主义正义观视域下

    经济师 2022年3期2022-02-06

  • 马克思恩格斯对“美好生活”的多维建构
    上,规划未来美好生活蓝图。在马克思、恩格斯理论视野中,美好生活思想包含五个维度的整体逻辑架构,即经济维度上在彻底扬弃异化劳动中摆脱人的物役状态,政治维度上保障公平正义捍卫人民的主体地位,社会维度上建立真正的共同体达到人际和谐,文化维度上充分满足多元化個性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生态维度上化解生态危机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科学梳理和全面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美好生活思想,从中汲取理论资源和实践启发,可以更好地内化和外践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词:马克思;

    桂海论丛 2021年1期2021-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