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意识:关注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习中的养成

2022-05-23 10:48朱婷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2年14期
关键词:美好生活思维发展问题意识

朱婷

摘要:本文从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忽略学生的问题意识,无视学生的思维养成,无从提升学生剖析力为研究载体,通过拨发问之弦,奏激昂之乐;调思维之律,谱创新之曲;汲智慧之源,享生活之美三个方面结合笔者自身教育教学来阐述培在《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问题意识,思维发展,美好生活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自2016年9月起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正式更名为《道德与法治)》,但其在“生活”中涵养其道德与法治素养的根本主旨是不变的,所以继续沿用《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是为了让孩子们在回望生活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善于思考,过上更美好的生活而准备的,然而在平时的课堂教育教学中,存在着“饱受传统师威制约——忽略学生的问题意识,解读教材理念滞后——无视学生的思维养成,关注热点存有偏执——无从提升学生剖析力”的问题。

一、拨发问之弦,奏激昂之乐

1.营造和谐氛围,激发问题意识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智力的发展,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在不断完善和提高认知的过程。 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能够做到独自解决问题。在很多时候,应试教育下,学生只懂得听老师来讲课,老师灌输什么就学习什么,忘记了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导致了很多学生不懂得提出问题,也不敢提出自己的问题,其实并不是学生没有问题可以问,多数情况下在可上的紧张学习氛围,让学生不好意思去提出自己的问题,慢慢地也就听之任之了。

如,一些小学生有问题,也提出过问题,但是老师在课堂上,并没有得到重视,没有接受提问,这个时候不仅仅是对提问题的同学一个打击,也是对其他想提问的学生的打击,大家觉得提问是一件不好意思的事情,久而久之,在有问题的时候,学生也不会选择问出来。这样小学生的好奇心就被压制。在以往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设置中因为课时有限的原因,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十分紧张,给学生留有提问的时间可能就没有了。因此由于上面几点原因,我们发现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对学生的学习环境很重要,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很重要,思维模式的形成很重要。

2.创设良好情景,挑战发问深度

美国教育家德加默曾提出著名的论断:“问得好,即教得好。” 他认为,提问是最能够表现教学精致艺术的方法。教育心理学也表明,类似于记忆型、判断式、填空式问题,很难激活学生的认知冲突,点燃学生求知的“导火索”。因此在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出发,设计“陌生”的问题,给学生设置认知上的障碍,诱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欲望,让他们在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中形成主动探索问题的动力。

3.丰富积极评价,提升发问技巧

问题意识的培养建立在学生一定知识积淀的基础上。学生毕竟知识面窄,能力欠缺,提问并非易事。教师应帮学生了解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点,了解其教育的功能,从各个方面帮学生学会提问。

二、调思维之律,谱创新之曲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诸多要素中,教材的地位举足轻重,一方面为课堂教学提供依据和参考,另一方面為学生的学习提供方法指导。然而,在教学中,不少教师唯教材之马首是瞻,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学生学法的指导,跟着教材亦步亦趋,与其说是在教学生,不如说是在“教”教材。

笔者认为,不断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就要从个性化使用教材做起。只有灵活使用教材,以发展学生思维为己任,才能落实拓宽学生思维能力教学的理念,实现教学共生创新的精彩课堂。

1. 读懂文本,契合教材的新动向

《道德与法治》课程将儿童生活视为宝贵的课程资源,强调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中国地域宽广,民族众多,东西、南北的生活习惯、风俗人情等都有着较大的差异,作为统编教材只能以普遍共性的现象为基础来设计和编排内容,教材中的学习活动只能是方向性的引导,或仅仅是一个供教学参考的蓝本,不可能顾及到各地区、各学校、各班级的具体情况。尽管少数课文也兼顾到了地区和民族的差异,如一上《上学路上》中的“山区的孩子走路上学”“老师背学生过河”、一下《家人的爱》中“爸爸寄来的包裹”等,但这些体现贫困山区孩子上学方式和留守儿童生活的内容不具有普遍性,仅仅是教材为教学活动所预留的入口而已,不能一概作为教学内容的全部。

2. 活用素材,体验教材的新理念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整体设计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的。教材图文并举的特点,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读教材文字,或是看图说话,而是要引导学生根据文字的提示,去思考图片告诉我们哪些信息,想象图片背后更广阔的与学生相关的生活场景,启发和引导学生运用其自身经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

教材为教学提供的素材是非常丰富的,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活用素材,将系统化的静态知识,通过创造性设计,变为动态的课堂呈现。

三、汲智慧之源,享生活之美

1.拓宽多元教育,凸显实践智慧的获得

随着心理年龄增长与生活阅历的不断丰富,学生会逐步扩充自我的感性意识与理性认知,而生活实践中充溢着发展因子与启蒙契机。如果学生能够在诸多日常事件中进行理解、选择与评价,并对自我与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将有助于其形成自我的道德体系。

2. 丰富童趣呈现,陶冶美好生活的体悟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指出,初步了解自然,爱护动植物,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也是小学低年段法治教学的要求之一。统编《道德与法治》在一年级下册增设了“我和大自然”主题单元。学生在自然环境中才能体会到大自然的美。在“初步了解自然,爱护动植物”这一教学内容安排上,教材使用浅显的语言,丰富的图片事例和活动场景牵引学生走进大自然。我们可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为儿童提供实践机会此类教学应走出课堂,通过参观、实践等方式,带领儿童充分接触大自然,体验在大自然中活动的乐趣,感受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从而产生对大自然感恩的情怀。由此,让儿童逐渐形成保护周围环境的意识,积极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

总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事关建设创新型国家,道德与法治课堂必须立即行动起来,道德与法治教师必当更新观念,勇于担当,紧跟课改步伐,以教师的担当作出应有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新教材 新旅程——“道德与法治”教学新思考[J].中小学德育,2017(01):4.

猜你喜欢
美好生活思维发展问题意识
在读说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发展
初中英语阅读活动的分析与重构
精明夫妻卖北京房子欲半生无忧,不料“美好生活”以血腥收场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探究小学品德课与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结合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
新课标下的语文有效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