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绫绢文化创意开发路径研究

2018-09-10 08:31邵陆芸温润
丝绸 2018年4期
关键词:文化创意湖州

邵陆芸 温润

摘要: 随着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推进,湖州绫绢传统技艺和相关产品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针对该产业的转型升级,文章采用田野考察、市场调研、文献检索和分析综合等方法,从文化创意的角度,对湖州绫绢的具体开发路径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得到三个方向,即基于当代科技与艺术文化创新走出“高效”之路,以绫绢为主材进行新产品研发走出“高质”之路,以推广绫绢文化为主题进行产品设计走出“高能”之路。研究表明,湖州绫绢的文化创意之路大有可为,是该技艺活态传承和文化更新的有效途径,将为该产业带来新的时代机遇。

关键词: 湖州;绫绢;传统技艺;文化创意;开发路径

中图分类号: TS941.12;J523.1文献标志码: B文章编号: 10017003(2018)04007705引用页码: 041203

Abstract: With the examin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continuous promotion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the traditional crafts and related products of Huzhou damask silk are faced with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upgrading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industry, field investigation, market research, document retrieval, analysis synthesis and other methods were used to sort out and analyze the detailed development path of damask silk in Huzho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reativity, and three directions were gained: the “high efficiency” road based on the innovation of contemporary technology and art culture, the “high quality” road with silk as the main material for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the “high energy” road for product design by taking the theme of promoting damask silk culture. The research shows,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way of damask silk in Huzhou has a lot of room for growth, and it is an effective way of activating inheritance and cultural renovation. It will bring new opportunities for the industry.

Key words: Huzhou; damask silk; traditional crafts; cultural creativity; development path

所谓绫绢,“花者为绫,素者为绢”,以纯桑蚕丝织制,自古以浙江湖州为盛。这些薄如蝉翼、轻如晨雾的“东方艺术之花”,一直以来在书画、装裱、服饰、工艺品等传统领域扮演了重要角色。20世纪末21世纪初,在国内传统手工艺行业日渐式微的大背景下,几经沉浮的湖州绫绢尝试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大潮中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并收获了令人惊喜的效果。实践证明,“文化创意”是助力湖州绫绢乃至其他各类传统工艺在当代焕发“新生”的重要推手。

1湖州绫绢文化源流

湖州吴兴钱山漾遗址出土的绢片距今已有4700多年[1],可见这方水土孕育的绫绢织物具有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图1就是20世纪50年代在钱山漾遗址出土的绢片,经纬分明、做工精细。春秋时该地已经成为绫绢的重要产区,三国时就已享誉“吴绫蜀锦”之盛名,南朝时已行销海外。唐代湖州绫绢的生产愈加兴旺,关于吴绫或白练(即绢帛)“唐时充贡”的记载屡见不鲜,其中尤以“倪绫”为佳,上浮双龙纹样,专供朝廷奏折装裱。宋元时期,湖州绫绢的生产机构进一步正规化,且生产技术在国内外独领风骚。明清时期,绫绢面料的服装制造十分兴旺,达官显贵甚至西洋贵族均以着湖州绫绢之服为荣。民国初年,湖州绫绢生产进入鼎盛时期,双林镇成为名副其实的“绫绢之镇”。后因战争等原因,绫绢生产大幅度萎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虽有所缓解,但至20世纪末又遭遇新的瓶颈。由于低价可替代产品的大量涌现和自身技术更新速度的缓慢,精制绫绢的市场需求锐减,这项曾经备受瞩目的传统技艺辉煌不再。曙光出现在21世纪初,湖州绫绢织造技艺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与此同时,北京奥运会证书裱封等几项带有当代文化创意性质的国家重大项目的研发委托,让传统绫绢行业再次燃起了“斗志”。在岁月跌宕中,湖州绫绢行业始终坚守“防线”,于逆境中求得生存。如今,湖州所产绫绢及其丝织品的总量和种类仍在逐步增加,并被广泛运用于工艺美术、外贸旅游、装饰工艺等新领域。湖州绫绢清晰连贯的历史文脉和广阔立体的延展空间为当代创意开发提供了丰富的储备能量,等待相关行业的挖掘、研究和演绎。

2湖州绫绢文化创意的开发现状

“绫绢”为纯桑蚕丝织物“绫”与“绢”的合称。绫为斜纹或斜纹变化组织的提花织物,绢为平纹素织物。白居易在《缭绫》一诗中描述“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2],形象地概括了绫绢的视觉艺术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随着织造、染整、上矾等基础生产环节的技艺改良,湖州绫绢种类不断丰富,綾有重花绫、交织锦绫、金波绫等;绢有彩绢、矾绢、工艺绝缘绢、耿绢等。绫绢的花形色泽也有所增加,有云鹤、双凤、环花、古币等七十多种。图2是常见的冰梅纹,以纹理与光泽透显花色,体现古典雅致、乱中见整的艺术调性。

这些基础工艺、花形和色泽的传承更新是湖州绫绢拓展用途、改变形态甚至颠覆传统的根本前提。也正是随着这一基础的夯实,湖州绫绢行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至今,与当代文化创意产业逐步顺利“接轨”,在印刷加工、剪裁塑造、应用领域等方面均有较大程度的突破。例如1995年,湖州日报社推出的400份“创刊40周年”纪念报纸(图3)。报社将纪念日当天的新闻内容原封不动印刷于绫绢之上,且首次选用了具有传统“双凤”“梅花”图案的绫绢进行印制。报纸色泽柔亮、高雅脱俗,具有收藏价值[3]。接着,《湖州公安报》等纸质媒体纷纷仿效。图4是《湖州日报晚刊》(《湖州晚报》前身)于1998年印制的双面绫绢报的微型摆件,更具工艺欣赏价值;2002年前后,数码喷绘、高密度全显像、纳米负离子远红外线等多项现代技术与绫绢工艺的结合,为绫绢在工艺画、扇面、屏风等传统领域打开了新的天地;2005年,由中国国家邮政局印制的以“中国与阿富汗建交五十周年”为主题的小型张材质即为湖州绫绢,并作为国礼走出国门,这也是中国首枚丝绸邮票;2008年,经典祥云图案绫绢被应用至北京奥运会获奖证书和火炬传递图裱封,引起世界瞩目[4];2016年,由湖州绫绢研究所申请专利的绫绢新产品“镜片”正式上市,颠覆了人们“先书画再装裱”的思维惯式,将装裱工艺提前完成。图5就是“镜片”成品,书画家在上面进行创作后即可马上入镜悬挂,美观精致,十分便捷。除此之外,以绫绢为主材的现代明信片、藏书票、纪念封、解放军军官聘书、室内现代装饰等产品也层出不穷。

建立在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多彩的当代应用的基础上,各类以湖州绫绢文化为主题的聚集地建立是其当代文创开发的综合体现。2010年,湖州南浔区建成双林绫绢传统制作技艺传承基地;2012年,湖州云鹤绫绢有限公司筹建小型绫绢博物馆;2016年成立的湖州绫绢研究所更在这方面下足功夫。图6是相关负责人聘请知名蜡塑艺人将绫绢织造技艺的主要工序环节制成蜡像,形象生动。這些蜡像不仅是具有教育意义的陈列摆设,也是能够代表和宣传绫绢文化的工艺商品。图7是绫绢研究所正在仿古重造的一台花楼织机,是木工按照设计图纸精心打造的,不仅较好地还原了旧时湖州绫绢的生产状态,也启发了相关人士开发小型简易学生用手工织机的巧妙构想。此外,由研究所筹办的“湖州绫绢技艺非遗展示馆”在湖州丝绸特色小镇落户,不仅有对湖州绫绢历史文化、产业概况、重点商品的全面推介,还会组织主题宣传片观摩、大师讲座、手工体验等互动项目,将进一步丰富文创开发的形式和内容。

3湖州绫绢文化创意开发的具体路径

思考根据调研可知,湖州绫绢的文化创意开发主要有以下若干路径。在当下“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实施的重大机遇面前,这几条路径还被注入多元内涵和广阔外延。“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特性已经不仅是一种单纯的产业现象,而是一种与新时代相适应的新生发展范式”[5],因此,多行业联动、多路径齐发,将是促成湖州绫绢文创开发新一波高潮的关键所在。

3.1基于当代科技文化与艺术理念革新的传统产

品改良是其文创开发的“高效”之路装裱、书画、服装等拥有上千年历史的传统功能产品一直以来都是湖州绫绢的生产重心,至今仍占绫绢产品总量的90%以上,几乎抢占了全国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因此,在梳理、解读和创想绫绢文化的基础上,以资源重组、技术改进和设计美化等为主要手段,扩展绫绢传统产品的数量、种类与品质,是一条看似保守实则事半功倍的高效路径。

这种传统产品改良可以率先从花形色泽的创新入手。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绫绢花色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数百种,日本更是多达一万余种[6]。湖州绫绢目前拥有主要花色仅七十余种,且在艺术格调上几乎全部保持了古朴典雅的风格。近几年研发的新花形也多为此类传统花色的微调,始终没有摆脱传统的“古风”影子。以花色为主要视觉元素的绫绢外观的保守,导致其传统产品缺乏突破和新意,市场销售无所进展。

通过走访湖州各大绫绢生产厂家发现,业界对于研发符合现代审美情趣的绫绢外观,存在十分强烈的意愿。异域风情的欧式图案,构成感强烈的抽象图案,甚至针对低龄群体的卡通图案等,与湖州绫绢工艺衔接的可行性及效果应该在实践中得到印证和改良。而在确保基本功能的前提下,以时尚简约的现代产品风格替换诸如灯具、服饰、礼盒等绫绢传统产品造型,也许能衍生更多的灵感与想象。当然,这样的创新更应注重风格的“合适”与品质的优良,避免不伦不类甚至本末倒置的状况发生。

3.2以绫绢为主要材质的新实用产品研发是其文

创开发的“高质”之路“保护和健全民间艺术文化生态,就是为民间艺术提供肥沃的土壤和生存环境,从而使民间艺术绵延流长,合理发展。”[7]湖州绫绢作为一项优秀的民间工艺,其传统功能必须与现代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相融合,才能争取更为广泛的消费群体,进而获得其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优化。以其他现代实用产品功能为核心,以传统工艺为主要材质或装饰,进行文创产品的全新开发,正是一种创意含金量高,行业实验性强,且突破可能性大的高质量开发行为。例如借用苏州桃花坞年画的木刻工艺和吉祥图案,相关人士设计了诸如时尚T恤、手工线装本、折叠伞等周边产品,还开设了连锁专卖店,更在以“文创”为傲的台湾“诚品书店”(苏州站)设立专柜。他们“通过对不同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下的桃花坞木刻年画艺术风格进行分析,解读其极为丰富、多层次的传统文化意境,探讨对现代创意灵感和设计语言的启示”[8],可以说是一项成功案例。

在此类文创开发中,湖州绫绢等传统手工艺仅为媒材,产品灵魂还应是自身的实用功能性。“关键是要想方设法让丝绸的美吸引更多人的眼球,让丝绸的美进入更多人的平常生活。审美的日常生活化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也应融入丝绸的经济,使之成为丝绸经济发展中的一种趋势。”[9]已经或即将投放市场的绫绢明信片、邮票、墙纸、艺术风筝、蝴蝶仿真标本等都是比较有益的尝试,故应选择当下适用面较广的实用产品作为替换模板。在深刻挖掘地方特色文化中寻求出路,关注其他传统手工艺的文创之路并获得启发,借用湖州绫绢高贵、典雅、华丽等视觉语言,增加产品的传统意味、纪念价值和艺术格调。

3.3以推广绫绢文化为主题的宣传产品设计是其

文创开发的“高能”之路湖州绫绢历史悠久,其高超的织制工艺和优秀的行业传统被较为完备地保存下来,这些都是极为珍贵的“内容资源”。“所谓‘内容,给人们的精神带来满足感的‘信息,也是在经济上可以进行交易的‘财产。”[10]如若能使用文化创意的方法对湖州绫绢的历史文化资源予以挖掘和整合,开发相关产品,不仅对保护、传承和发扬湖州绫绢文化大有裨益,还能产出多种具有高经济附加值的文化商品。

仅以视觉方面为例,源远流长的湖州绫绢主要保留了八类历史文化遗存:一是湖州绫绢自身的经典纹样、色彩、质感等;二是以湖州绫绢为主材的名优特产品形象,如装裱字画、绫绢服饰、绢扇等;三是湖州绫绢传统制作过程中的典型姿态,如织绢女工形象、翻丝动作、手工上矾方法等;四是湖州绫绢的传统制作工具造型,如石元宝、木制手工抛梭织机、花楼机等;五是湖州绫绢的老字号商标、招牌、包装等;六是旧时湖州绫绢的生产地或经营场所特色,如倪家滩、绢庄遗址、作为工业遗产保留的绫绢工厂等;七是与湖州绫绢相关的民俗行为状态,如拜祖师、祀机神、扫蚕花地等;八是与湖州绫绢相关的知名文学作品或传说故事给予人的视觉化想象,如明代梁小玉《双林包头》中描述“轻霞薄雾小香罗,傍着蝉鬟香更多。最爱春山缥渺上,横妆一带浅青螺”等。这些视觉资源本身就是具有欣赏价值的艺术品,同时作为主题、内容、符号、图案等身份,它们又能为当代文创产品设计提供大量灵感与素材。当然,除了视觉资源,湖州绫绢产业还为社会留存了诸如织歌、谚语、诗歌、地名、传人等其他不同类型的珍贵文化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研究。

此类文创产品设计要紧紧围绕推广湖州绫绢文化这个主题内核,在材质方面可以不是绫绢本身。比如上文提到的小型简易学生用手工织机,就是以绫绢的织造工艺作为核心,以木材为料,让青少年了解和体验丝织文化,同时提高动手能力,培养艺术情操,是一件品质和内涵都较为出色的文创产品。此外,还能根据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绫绢主题的潮流玩具、创意文具、旅游纪念品、工艺礼品,以及相关的产业观光、歌舞表演创作、微电影或动漫制作等,兼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可见,这条文创开发路径蕴含了大量潜能,且能带来崭新的用户体验,激起更为广泛的市场反响,并将促进湖州绫绢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故可谓“高能”。

4结语

湖州绫绢这一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质地精良、纹饰精美、做工精湛,极具实际应用性和艺术觀赏性。绫绢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且在几度岁月沉浮中“屹立不倒”。20世纪末21世纪初,湖州绫绢开始尝试“文化创意”开发,与印刷品、工艺品、新文房等产品融合创新,展现出强大的时代“生命力”。当下,湖州绫绢文化的新一波“创意”高潮如箭在弦,这是绫绢产业升级的必经之路。其中,传统产品改良、新实用产品研发和主题宣传产品设计等是三条“高效”“高质”“高能”的具体文创路径,值得相关人士的深入考察和切实践行。在实施路径的过程中,应更注重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努力填补资金、技术、人才等短板,使用生产性保护方式,将文化资源转化成文化产品,使其真正融入现代生活。

紧随当代文化创意之路,以湖州绫绢的视觉元素、精神特质、历史文化等为创作原点,结合现代主义设计文化、湖州地域文化、特色旅游文化等丰富内容,用全新的时代语言诠释古老的传统文化,相信可以加速行业个性化、潮流化、创意化转型,为湖州绫绢产业的全面复兴助一臂之力。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文管会.吴兴钱山漾遗址第一、二次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60(2):73.

Zhejiang Cultural Relics Management Committee. The first and second excavation report of the Qianshanyang historic site in Wuxing[J]. The Chinese Journal of Archaeology,1960(2):73.

[2]白居易.白居易诗选[M].顾学颉,周汝昌,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96.

BAI Juyi. Selected Poems of BaiJuyi[M]. Edited by GU Xuejie, ZHOU Ruchang. Beijing: The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1963:96.

[3]蔡小伟,夏晓星,夏冰.湖州“绫绢报”诞生记[J].新闻记者,1995(12):17.

CAI Xiaowei, XIA Xiaoxing, XIA Bing.The birth of “damask silk newspaper”in Huzhou[J].The Journalist Monthly, 1995(12):17.

[4]孙琳,陆剑.双林绫绢织造技艺[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4:120134.

SUN Lin, LU Jian. Weaving Skills of Shuanglin Damask Silk[M]. Hangzhou: Zhejiang Photographic Press, 2014:120134.

[5]方燕,石佳娣.文化创意产业升级的路径探索[J].新闻与写作,2017(2):111.

FANG Yan,SHI Jiadi. Approach to the upgrading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J]. News and Writing,2017(2):111.

[6]陈海林.发扬传统推陈出新双林绫绢前景灿烂[J].丝绸,1985(8):6.

CHEN Hailin.Damask silk in Shuanglin has a bright future[J].Journal of Silk, 1985(8):6.

[7]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4.

TANG Jialu. Treatise on the Cultural Ecology of Folk Art[M].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6:14.

[8]张丹.桃花坞木刻年画文化意境在服装创意设计中的应用[J].丝绸,2015,52(8):56.

ZHANG Dan. The application of cultural prospect of Taohuawu woodcut new year pictures cultural prospect in fashion creative fashion design[J]. Journal of Silk, 2015,52(8):56.

[9]李世超.创意经济与丝绸的发展[J].丝绸,2007(12):5.

LI Shichao. Creative econom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ilk[J].Journal of Silk, 2007(12):5.

[10]谢梅,王理.文化创意与策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244.

XIE Mei, WANG Li. Cultural Creativity and Planning[M].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15:244.

猜你喜欢
文化创意湖州
明代湖州“丝绸之府”的形成缘由
黄鹤手绘插图作品
“两山”理念湖州探路
一部书画史,半部在湖州
湖州传统糕点的视觉审美及其文化创意研究
文化创意与街区营造的互动发展研究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基于熵权—TOPSIS法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巧借“文化创意”实现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