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类型和知识基础维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2018-09-10 07:22占咪张峥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8年3期
关键词:创新绩效技术创新

占咪 张峥

摘 要:相比于自主研发,技术并购成本低、时效性快的特点使其成为企业提高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技术并购的热潮中,但技术并购所带来的创新绩效却往往不尽人意。文中选取我国生物医药行业上市公司2012—2014年技术并购案例为研究对象,使用配对T检验分别对比分析主并企业在加强型技术并购、互补型技术并购以及非相关技术并购中,并购前一年、并购时、并购后一年及并购后2年创新绩效的变化。然后将主并企业知识基础按照深度及宽度2个维度进行划分,运用多元线性回归,进一步探索知识基础维度在加强型、互补性以及非相关这3种技术并购中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强型技术并购对创新绩效影响呈倒U型,互补型技术并购对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非相关技术并购对创新绩效具有显著负向影响;主并企业的知识基础深度在技术并购中对创新绩效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而知识基础宽度只有在非相关技术并购中对创新绩效产生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关键词:技术创新;技术并购;创新绩效;并购类型;知识基础维度

中图分类号:F 2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12(2018)03-0254-06

Abstract:Compared with independen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technological merger and acquisition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w cost and fast timeliness.It makes technological M&A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ays for enterprises to improve thei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In recent years,more and more enterprises have joined the upsurge of M&A,while the innovative performance is often unsatisfactory.This paper selected technological M&A cases of biomedical industry in China from 2012 to 2014 as research objects.And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 of the purpose,technological M&A was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including enhanced technological M&A,complementary technological M&A and unrelated technological M&A.The change of innovative performance before and after technological M&A was compared by paired t-test;Then the paper divided the knowledge base of enterprises into two dimension,depth and width.Lastly,the influence of knowledge base dimension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in this three types of technological M&A was studied by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enhanced technological M&A has an inverted U type effect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that complementary technological M&A could promot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significantly;that non-related technological M&A could demot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significantly;the depth of knowledge base could promote th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significantly;but only in the non-related M&A,the width of knowledge base could promote the innovation performance.Key words:technological innovation;technological M&A;innovative performance;type of M&A;knowledge base dimension

0 引 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全社会应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擦亮中国创造、中国智造的名片。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要参与者,也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推动者。根据科技部的统计资料显示,2016年我国全社会R&D(研发)支出达到15 440亿元,其中企业占比78%,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的主体地位不言而喻。目前,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途径有2种:一是通过内部资源整合,加大R&D投入,依靠自主研发提高技术创新水平;二是通过外部途径,如技术购买、战略技术契约、技术并购等直接获取目标技术。其中,技术并购是企业根据自身发展战略,以技术资源为导向,将企业外部的技术资源转化为企业组织内部技术资源的一种并购活动。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逐步缩短,单个企业很难仅凭借其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来满足市场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需求,且相对而言,技术并购研发成本低,研究时效性快。Ornaghi指出,企业通过技术并购不仅能产生规模经济和协同效应,而且还将减少创新的溢出效应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1]。因此,企业往往会选择通过技术并购的方式获取目标知识与技术。近年来,企业间的技术并购事件发生越发频繁,不仅国内并购事件愈演愈烈,海外并购事件也并不少见[2]。但值得深思的是并购失败率却一直居高不下,并购绩效难以达到预期。Ahuja及Katila2001年以专利数作为衡量指标进行实证研究,考察了并购双方知识基础规模对创新绩效的影响[3]。Prabhu针对美国1988—1997年35家医药企业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并购的创新绩效主要受自身知识存量的影响,实力雄厚、知识储备强大的企业创新绩效更好[4]。谢伟、孙忠娟通过对近十年国外文献的整理指出并购双方在技术领域的相关性程度以及自身知识存量是影响企业并购绩效的重要因素[5]。何园,张峥通过对并购协同机理的研究指出并购双方技术知识能否产生协同效应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密切相关[6]。张驰,余鹏翼则将技术并购细分为横向、纵向及混合并购3种,认为并购类型也是影响其创新绩效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7]。李宇,张晨同样将技术并购区分为互补型和替换型2种,还进一步探究了并购双方的技术差距在不同类型技术并购与创新绩效关系间的调节作用[8]。在此基础上,黄璐、王康璐将创新绩效划分为产出绩效及过程绩效,利用多个指标綜合衡量技术并购资源对创新绩效的影响[9]。多数学者认为技术并购对企业的创新绩效具有促进作用。可以看出,知识基础及并购类型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不可忽略,但大多数学者都将研究重点侧重于知识基础规模的作用,而很少有人研究知识基础维度及并购类型对创新绩效的综合影响。因此,文中试图以我国生物医药企业为例,探究知识基础宽度、深度及并购类型会对创新绩效产生何种影响。

1 研究假设

1.1 技术并购类型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企业通过技术并购获取的目标技术与自身已有技术既可能属于同一领域,也可能不属于同一领域。前者涉及的技术并购称为相关技术并购,主并企业能低成本、低风险地吸收合并目标技术,在现有市场中增强自身竞争优势。后者涉及的技术并购称为非相关技术并购,主并企业借此拓展自身技术产业领域,开辟新的增长途径。根据并购动机的不同,相关技术并购又可划分为加强型技术并购和互补型技术并购。在加强型技术并购中,并购双方的技术关联性较高。Makri指出基于协同效应理论,这种并购能使主并企业在短时间内形成技术协同,可以更快地整合资源,吸收新技术[10]。谢伟,孙忠娟等指出若并购双方具有相似的技术和相近的市场,则便于两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技术和市场也能更快地扩展,此时易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但也有学者提出,这种加强型技术并购很难使企业得到技术突破,对企业的发展促进效果不明显。Ahuja和Katila的研究指出当并购双方技术差别较大时,会对并购绩效产生抑制效果;同时,若技术相似度太大,并购企业无法取得新的知识,其作用只是单纯地扩大规模。在互补的技术并购中,姚伟坤,陶学禹提出互补的技术并购有利于提高企业绩效[11]。根据Cross man等提出的不完全契约理论,当主并企业与被并企业的资产能产生互补效应时,合并将减少因技术交流等产生的成本。胥朝阳,黄晶认为互补的技术并购能够产生范围经济效应,相关技术的引进不仅能提高原有的技术档次和质量,且调试成本偏低,能较好地提高上市公司绩效[12]。张驰,余鹏翼提出互补的技术并购使得并购双方各取所长,加快技术进步速度,从而对并购绩效产生促进作用。在非相关技术并购中,Katrin指出非相关技术并购能为主并企业带来新领域的技术资源,企业在分散经营风险的同时能获得新的增长途径[13]。但刘洪伟,冯淳指出在非相关技术并购中,由于信息不对称,主并企业无法准确评估被并技术资产的价值,且知识的转移和整合较为困难[14]。同时,宋淑琴,代淑江也指出非相关技术并购可能给主并企业带来资源整合的风险,如人力资源整合风险、企业文化整合风险等等[15]。因此,文中提出如下假设。

H1:加强型技术并购对主并企业的创新绩效具有显著负向影响;H2:互补型技术并购对主并企业的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H3:非相关技术并购对主并企业的创新绩效具有显著负向影响。

1.2 知识基础维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知识基础包含深度及宽度2个维度。知识深度指的是企业对技术领域内特殊知识的熟练程度,是竖直方向的维度;知识宽度指的是企业技术领域内知识的覆盖范围,即企业技术知识的多样化程度,是水平方向的维度[16]。企业的技术知识深度越深,意味着企业对该领域内的知识掌握度越高;企业的技术知识宽度越广,意味着企业知识多样化程度越高。如果主并企业的知识深度较深,对通过技术并购获取的新知识能够更好地消化、吸收。但如果主并企业的知识宽度较广,技术并购则可能导致其知识多样化过度,造成“信息超载”。Prabhu等通过对美国医药企业的研究发现知识基础较深的企业创新绩效更高,而知识基础宽度对并购的创新绩效没有显著影响。刘洪伟,冯淳通过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认为在技术并购中,技术知识基础深度与主并企业并购后的创新绩效呈倒U型关系,而技术知识基础宽度与创新绩效呈U型关系。因此,文中提出如下假设。

H4:主并企业的知识基础深度对技术并购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H5:主并企业的知识基础宽度对技术并购创新绩效具有显著负向影响或无显著影响。

2 研究设计

2.1 模型建立借鉴已有关于技术并购创新绩效的文献,文中构建的模型如下。

其中,Pat为公司在并购当年申请的专利数;mi是关于技术并购的类型的虚拟变量;m1取1为此次并购是加强型技术并购,取0为此次并购不是加强型技术并购;同理m2取1为此次并购是互补型技术并购;m3取1为此次并购是不相关技术并购;b为主并企业知识基础的深度;c为主并企业知识基础宽度;c为主并企业并购当年的企业规模;γ为企业成立的年数。ε为随机误差项。因此,该模型也可以转化为以下3个子模型

2.2 变量测量

2.2.1 因变量文中研究的是技术并购中各影响因素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关于创新绩效的衡量,一直是国内外学者们争论的焦点,至今还未有统一的标准。文中选取“专利数”作为创新绩效的衡量指标,首先,专利申请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核程序,只有具备一定技术含量才能被授予专利权。其次,授予专利权后,同种技术不能重复申请专利。专利的这种独创性、独占性使其能够很好地反映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

2.2.2 自变量

1)技术并购类型。根据国际专利分类表,发明型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采用多结构逐级分类,按照部(A-H)大类(2位数字)小类(1个大写字母)大组(1~3位数字)/小组(2~4位数字)进行标号。外观设计专利则依据洛迦诺分类法,按照大类(2位数字)―小类(2位数字)分为两级进行标号。参照张峥、聂思关于技术类型的划分[17],定义:“加强型技术并购”是指此次技术并购中,主并企业获得的专利与自身已有专利属于同一大类同一小类;“互补型技术并购”是指此技术并购中,主并企业获得了与自身已有专利属于同一大类但不同小类的专利;“不相关型技术并购”是指此技术并购中,主并企业获得了与自身已有专利不属于同一大类的专利。2)技术知识基础维度。“知识基础深度”:主并企业自身所有专利中,属于同一大类且同一小类的最大专利个数;“知识基础宽度”:主并企业自身所有专利属于不同大类或不同小类的类别数。

2.2.3 控制变量

1)企业规模。不少学者研究发现,企业规模对企业技术并购的创新绩效产生影响。Desyllasa和Hughesb通過对美国2 624家高技术企业并购活动的分析发现,企业技术并购中主并企业的研发效率会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而显著增加[18]。通常而言,主并企业的规模越大,其用于并购技术整合的资源就越多。文中用并购前最后一期财务报表中企业总资产的自然对数作为企业规模的代理变量。

2)企业年龄。企业年龄是指,截止到此次技术并购首次信息披露日,企业的成立年数。根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企业成立时间越长,表明企业发展越充分,即企业积累了越多的资源,具有更强的发展能力。朱华贵,庄晨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发现并购公司的成立年数对并购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19]。为了计算方便,对于企业年龄也进行对数化处理。

2.3 样本及数据生物医药行业是高科技产业,也是全球增速最快的产业之一,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市场集中度较低,是发生企业并购的热点行业。因此,文中以生物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选取2012—2014年所有深交所、上交所A股上市的生物医药公司并购事件为样本,样本的具体筛选标准如下

1)剔除没有成功的并购事件;

2)为考虑影响大小,剔除交易额小于主并企业并购当年总资产2%的并购事件;

3)剔除标有ST,PT上市公司的并购事件;

4)剔除重要信息缺乏的并购事件;

5)一个自然年度内,主并企业相同的并购事件,只选取交易额最大的并购事件为研究样本。文中根据Ahuja及Katila对技术并购的定义,提出技术并购的判定标准为:①主并企业在并购说明书中明确指出此次并购目的在于获取被并企业相关技术:②并购发生前5年内,被并企业曾获得专利。以上2个条件只要满足任何一个,此次并购活动就认为是技术并购。经过筛选,一共得到23家样本公司的52次并购事件,其中技术并购30起,占57.69%.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的专利数据来源于国家知识产权局综合服务平台,时间区间为2011—2016年。财务数据取自巨潮资讯网以及上市公司年报,时间区间为2012—2014年。

3 实证研究及其结果

3.1 创新绩效对比分析借鉴已有文献,文中技术并购带来的创新绩效通过对比主并企业在并购前一年、并购当年、并购后第1年、并购后第2年这4年申请的专利数变化来衡量[20]。对这4年的专利数进行T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一方面,均值差均小于0,意味着相比于并购前一年,并购当年及并购后第一年、第二年主并企业申请的专利数总体上均有所增加,即技术并购确实能增加企业的创新绩效。但是增加幅度逐年递减,表明单次技术并购并不能给企业带来长久的创新绩效。另一方面,对比结果只有在并购当年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P<0.1),表明总的来说,技术并购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增加并不显著。因此,对技术并购类型的划分是十分重要的,并非所有的技术并购都能给企业带来预期的创新绩效。

3.2 技术并购类型影响分析文中将并购前一年设为基准,分别统计加强型、互补型以及不相关技术并购中主并企业在并购当年、并购后第一年及第二年的绩效变化。并进行配对T检验,检验结果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

1)加强型技术并购中,专利数的差分均值先负后正.且逐年增加。这是因为在加强型技术并购中,由于主并企业对被并企业相关技术与知识也熟练掌握,因此可以在短期内快速吸收目标技术,使得主并企业的并购绩效快速增加,但这种并购并不能为主并企业带来持续的绩效增加。同时,(-1,0)间的绩效上升及(-1,2)间的绩效下降也通过了10%水平上的显著检验。因此,假设1不成立。

2)互补型技术并购中,专利数的差分均值均为负,意味着互补的技术并购能在一定时间内促进主并企业创新绩效持续上升。同时,(-1,0)、(-1,1)、(-1,2)间的绩效上升分别通过了10%,10%,5%水平上的显著检验。因此,假设2成立。

3)非相关技术并购中,专利数的差分均值均大于0.且逐年增加,意味着不相关的技术并购将导致主并企业创新绩效持续下滑.同时,并购当年及并购后第二年的绩效降低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P<0.01),因此,假设3成立。事实上,主并企业进入新领域时,由于没有充分掌握非相关行业被并企业的知识和技术资源,很难在较短时间内从根本上整合被并企业。同时并购占用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主业,所以在短期内主并企业的并购绩效明显下滑。

3.3 回归分析为了避免3种并购类型的虚拟变量出现多重共线性问题,将其分别代入3.1中列举的M1,M2,M3之中。将知识基础深度及宽度、企业规模、成立年份作为自变量,主并企业的创新绩效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统计结果见表3.从表3中可以看出。

1)在加强型与互补型技术并购中,主并企业知识基础深度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回归系数为正(=1.035,0.945),且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所以在加强型与互补型技术并购中,知识基础深度对并购的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知识基础宽度、企业规模、成立年份与创新绩效之间则并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5)。回归方程的F值具有显著性。

2)在非相关技术并购中,主并企业的知识基础深度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回归系数为正(=0.682),且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所以在非相关技术并购中,知识基础深度对并购的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響。知识基础宽度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回归系数也为正(=0.335),且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所以在非相关技术并购中,知识基础宽度对并购的创新绩效也具有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企业规模、成立年份与创新绩效之间则并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5)。回归方程的F值具有显著性。因此,假设4成立,假设5不成立。

4 结 语

1)通过对比分析主并企业在并购前后的创新绩效变化,发现技术并购能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但是作用效果越来越低,表明单次并购并不能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持续动力。企业若想维持技术上的竞争优势,就必须不断获取新技术,这也是为什么国内尤其是在高技术领域内,技术并购越来越火热的原因之一。

2)文中研究了技术并购类型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发现加强型技术并购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呈倒“U”型,互补型技术并购对企业的创新绩效影响为正且显著,非相关技术并购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为负且显著。这是因为在加强型技术并购中,主并企业能够快速吸收目标技术,增加规模效应,带来创新绩效的快速提升。但这种加强型技术和对主并企业的作用并不能持久。而在互补型技术并购中,能产生互补效应,既能加快技术进步的速度,又能一定程度上减少调试成本,从而对创新绩效产生持续促进的作用。但在非相关技术并购中,知识吸收整合较为困难的同时并购又占用了主并企业较多的资金和人力,反而对创新绩效影响为负。

3)文中探讨了不同并购类型中,主并企业知识基础深度及宽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发现不管是加强型、互补型还是非相关技术并购中,主并企业的知识基础宽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均为正且显著,但只有在非相关技术并购中,主并企业的知识基础宽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为正且显著。这是因为,知识基础深度在一定程度上能衡量企业的技术基础,知识深度越大,企业对新技术、新知识的吸收效率更快、效果更好,因此,无论在那种并购中都能对创新绩效产生促进作用。而知识基础宽度能够衡量企业所掌握的知识范围,在非相关技术并购中,主并企业的知识范围越广,对新领域知识、技术的掌握就越快。因此,知识基础宽度能在非相关并购中产生显著正向影响。

4)相对已有文献而言,文中分析了不同技术并购类型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并分别研究了这3种并购类型下,主并企业的知识基础维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丰富和完善了相关理论,为企业在技术并购时依据自身知识基础选择相应的并购类型提供有益参考。但仍有很多内容需要进一步讨论,例如大多企业进行了不止一次技术并购,如何有效消除前一次并购对此次并购的影响,精确计算仅由此次并购带来的创新绩效变化,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Ornaghi C.Mergers and innovation in big pharm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09,27(01):70-79.

[2] 袁显平,周 满.企业并购相关研究综述[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5,36(03):258-263.

[3] Ahuja G,Katila R.Technological acquisitions and th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acquiring firms:a longitudinal stud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03):197-220.

[4] Prabhu J C,Chandy R K,Ellis M E.The impact of acquisitions on innovation:poison pill,placebo,or tonic?[J].Journal of Marketing,2005,69(01):114-130.

[5] 谢 伟,孙忠娟,李培馨.影响技术并购绩效的关键因素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1,29(02):245-251.

[6] 何 园,张 峥.基于技术创新能力的并购协同机理结构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6,37(01):1-5.

[7] 张 弛,余鹏翼.并购类型会影响中国企业技术并购绩效吗——对横向、纵向和混合并购的比较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34(07):76-81.

[8] 李 宇,张 晨,王丽军.企业技术并购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技术差距的调节作用[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18):192-197.

[9] 黄 璐,王康睿,于会珠.并购资源对技术并购创新绩效的影响[J].科研管理,2017,38(S1):301-308.

[10]Makri M,Lane P J.Complementary technologies,knowledge relatedness,and invention outcomes in high technology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0,31(06):602-628.

[11]姚伟坤,陶学禹.并购中的技术能力整合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23(12):33-35.

[12]胥朝阳,黄 晶,颜金秋,等.上市公司技术并购绩效研究[J].中大管理研究,2009,4(04):18-34.

[13]Hussinger K.On the importance of technological relatedness:SMEs versus large acquisition targets[J].Technovation,2010,30(01):57-64.

[14]刘洪伟,冯淳.基于知识基础观的技术并购模式与创新绩效关系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16):69-75.

[15]宋淑琴,代淑江.管理者过度自信、并购类型与并购绩效[J].宏观经济研究,2015(05):139-149.

[16]Wu J,Shanley M T.Knowledge stock,exploration,and innovation:research on the United States electromedical device industry [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9,62(04):474-483.

[17]張 峥,聂 思.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并购创新绩效研究[J].科研管理,2016,37(04):36-43.

[18]Desyllas P,Hughes A.Do high technology acquirers become more innovative?[J].Research Policy,2010,39(08):1105-1121.

[19]朱华桂,庄 晨.基于协同效应的企业技术并购绩效研究--以上市公司为例[J].软科学,2016,30(07):58-61.

[20]王宛秋,张永安,刘 煜.我国上市公司技术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9,27(11):1712-1719.

(责任编辑:许建礼)

猜你喜欢
创新绩效技术创新
技术选择、二元学习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基于VAR模型的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技术创新路径下的产业结构调整机制研究
浅方式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及创新
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
社会资本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