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硅谷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分析及其对中国的启示①

2018-09-10 01:33万贤贤张春强赵可宋勇刚
中国商论 2018年25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

万贤贤 张春强 赵可 宋勇刚

摘 要:在全球创新竞争背景下,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在加快培育和发展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对其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可以为中国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设提供重要参考。本文对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内涵进行了分析,总结了美国硅谷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成功经验,分析了中国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设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对中国完善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创新创业 区域创新创业 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09(a)-072-03

我国自十八大以来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十九大报告则把创新型国家置于更为突出的部位,同时提出“创新是推动发展的首要动力,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战略支撑”。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使区域创新创业的活力全面激活,整合所有创新创业要素和资源,增强区域整体创新创业的效能。由此可见,提高对创新创业规律以及生态系统的认知,加快培育和发展世界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对提高我国创新创业能力、加速创新驱动发展以及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国内外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进行了研究,封雪韵[1]从自然界生态系统视角分析了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构成及其相互关系;严子淳等[2]从供给侧改革的角度,从产业结构调整与创新创业联动发展、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构建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创新创业意识培育体系供给侧结构改革、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与供给侧改革4个方面,研究了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构建路径。除理论分析之外,很多学者对具体区域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进行了研究,李旭[3]对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进行了研究,刘亮[4]对天津市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进行了研究。此外,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政、企人员将目光投向了典型的、成功的案例,如美国硅谷等。

尚晓燕等[5]深入分析了美国硅谷生态系统式创新集群的形成原因,张秀娥等[6]系统分析了美国硅谷创业生态系统环境,花茜等[7]深入分析了美国硅谷创新创业模式。相关文献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美国硅谷的创新创业特色,但少有文献从整个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角度分析美国硅谷的成功经验以其对中国的启示。鉴于此,本文总结分析美国硅谷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成功经验和主要特点,并结合中国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存在的不足提出启示和建议。

1 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内涵

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群落与外在环境及其之间复杂关系构成的有机整体,生物群落之间以及生活群落与外在环境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共同推动整个生态系统不断演变进化。生态系统对外保持开放性,不断吸收新的能量流入系统,并促使能量在整个生态系统中顺畅地流动循环,同时,通过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来维持生态系统的活力,通过生物群落与外在环境的协同性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通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推动整个系统不断演进。

20世纪70年代,学界开始将自然生态系统理论与经济理论相结合分析问题,然后提出了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概念。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是指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创新创业主体、要素与外部环境及其之间复杂关系构成的有机整体,创新创业主体包括政府、大学、科研机构、企业、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创新创业要素包括人、资金、技术等,外部环境包括社会、经济、文化、法律、市场等,复杂关系体现为各创新主体之间、创新主体与外部环境之间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竞争合作、动态演进关系,整个系统的循环流动又包括创新能量流动、创新要素流动和创新信息流动,良性发展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会呈现出多样性、开放性、协同性、非线性增长的运行规律。

2 美国硅谷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分析

在全球领先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排名中,美国硅谷绝对是首屈一指。硅谷的成功绝对不是哪一方面的原因,而是所有创新创业主体、资源、要素、环境全面协同、良性发展的结果,它拥有优良的整体创新创业环境、协同互动的生态关系,构建了一个高度自组织发展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创新与创业生态系统是通过政府主导的,但硅谷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则源自大学,整个发展过程中大学集群都发挥了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因而硅谷与大学之间的紧密关系也成为其极具特色的一大亮点。

(1)优良的整体创新创业环境。可以说,硅谷拥有世界上最适合创新创业的环境,改变世界的追求和爱好技术的狂热使得创业精神融入硅谷人的社会价值观,鼓励冒险、包容失败的社会文化培育了积极健康的创业心态,激励无数创业者在此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其开放、自由的移民文化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高科技人才,使得硅谷的创新更具创造性、先进性和高科技性;法律法规健全,市场秩序稳定,制定了强硬的反垄断政策,创造了公平竞争、适宜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法律环境和市场环境,拥有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而且执行力度强劲,对受害者进行及时的救济,有力地保护企业知识产权和合法权益,激发了企业创新创业活力。

(2)协同的创新创业生态关系。政府、企业、大学、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所有创新创业主体和要素“各就各位、各司其职”,彼此之间互相促进、彼此协同,推動硅谷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不断进化。政府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财政政策,引导和激活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服务支撑体系,支持和推动企业、大学等发展壮大;金融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充分利用天使投资和风险资本为企业发展提供大量资金支持,以及多角度、多层次的服务,满足初创企业融资需要,并大大提高硅谷企业创业成功率;大学和科研机构则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提供丰富的创新成果;企业作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核心主体,基于硅谷为其提供完善的政策支持、强有力的资金扶持、良好的法律环境和市场环境等,创造了繁荣的创新创业景象。

(3)与高水平大学集群的良性互动。硅谷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起源于斯坦福大学,其发展过程中也始终与高水平大学保持着良性互动关系。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等世界一流的大学和硅谷的社区大学组成的大学集群成就了今天的硅谷。这些大学将教学、科研工作与硅谷创新创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兼具高科技知识、创业技能以及创业精神的复合型人才,使大学生创业能力及成功率显著提高。大学开设专门的技术转移机构,不断缩短大学创新资源与创新成果产业化之间的道路,将大学的研究成果与新创企业的孵化完美结合在一起,实现科技成果的社会价值,也成就了无数新创企业。同时,通过科技成果产业化反哺大学科研,从产业化过程中获取资金等资源并吸引顶尖高科技人才,促进大学科研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3 中国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为顺应“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号召,我国的创业狂潮正逐渐显现,创新以及创业环境得到了良好的改善,但受起步较晚因素的影响,依旧落后于发达国家,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设存在很多困难和不足。

(1)创新创业文化底蕴不足。美国社会对于创新创业中的冒险精神存在深刻的文化认同,客观上来说,中国的这种冒险精神缺乏,且未对文化融合形成正确的认知。虽然中关村等创新创业基地的创业氛围浓厚,拥有较强的区域创新活力,但是,这样的地区只是少数,整体而言,我国的创新力以及创业率明显滞后,这其中反映了我国企业家精神建设的不足。存在一定的知足保本、小富即安、守业本位的消极性文化,缺乏创业热情。由社会制度以及文化等方面分析,受教育和历史因素的影响,我国对创业失败者持有较低的包容性,创业者创业失败后面临的境况比较糟糕,创业失败甚至意味着人生失败,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创业者的动力及激情受到抑制。

(2)创新创业教育支撑不足。与欧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的起步较晚,尽管获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诸多高校在定位创新创业教育时不够清晰,仅仅是流于表面,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匮乏。课程开设有问题,大部分高校在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时趋于零散状态,并且数量有限。另外,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力量不足,我国大部分高校教师某一专业领域的实力较强,但创业实践经历比较缺乏,无法传递给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在政府及大学协同下开展工作,但当下高校以及政府未充分支持创新创业教育,使得政策落实不到位,相关教育以及科研部门无法作出正确的引导及教育,最终使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长远稳定发展受到了严重限制。

(3)创新创业服务能力不强。目前我国创新创业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面临市场主体发育不成熟、专业化程度低、服务机构规模有限以及高端服务业态缺乏等问题。创新创业服务机构数量不少,但面向市场、服务能力强、规模大的品牌服务机构仍然不多,能够提供集成化服务的龙头机构比较少,专业管理人才缺乏,高端增值服务能力低。在中介服务方面,大部分中介服务机构业务定位不清晰,无核心竞争力,无法有效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未形成网络化协作以及专业化分工的服务体系。技术中介机构主要是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所属的官办机构,民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少,市场化职业技术经纪人极为缺乏。技术转移的市场化运作还不完善,技术转移工作的市场化还有待加强。

4 对中国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设的启发

一般来说,美国硅谷地区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产生以及发展壮大,能够反映出其新创业的许多独特经验,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对中国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构建有重要启示。

(1)加强培育创新创业文化。开放包容,鼓励冒险的文化和观念,尤其是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可以激发人们大胆尝试、勇于探索的创新热情。全面培育创新创业文化,需要群众、创业企业、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以及服务中介的全体参与。加强对于创新意识的培育以及对于创业思维的引导,鼓励自主创业。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大力弘扬“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善待创业成功者,也拥抱创业失败者。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关政策大力推广,形成创业致富、崇尚创新的价值导向,挖掘和树立创新创业典型,给予企业家、专家学者、天使投资人充足的支持,并鼓励其担任创业导师。鼓励各类创新创业组织的发展,例如创业联盟、众创空间等,鼓励同时支持创业服务机构举办创业活动,例如创业大赛、创新大会等。将创业者群体的社会福利纳入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为其提供创业过程中短暂失败阶段的基本生活保障,理解、宽容失败者,鼓励其开展连续创新创业活动。

(2)促进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良性互动。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既依赖于创新主体的高效运转与定位,同时也取决于各个主体间在合作互动中形成的协同网络。重视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强调市场行为的全面性和自发性以及进入、退出机制的灵活性,最为关键的便是构建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使市场活力最大程度激活,使各类组织机构以及人才的创造性、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将政府、高校院所、企业、科技创新中心等网络关系理清,结合不同创新创业主体的功能,密切分工协作。将“政产研金才”作为核心,鼓励科研机构成果积极转化,使企业投融资需求得到及时解决,并转型升级服务企业,吸引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建立协同创新平台。促进创新创业要素之间良性互动、协同共生,形成一套具有生命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3)完善创新创业服务支撑体系。拥有较完善的服务和支撑体系以及全方位、全过程、立体化的高质量配套支持体系,是美国硅谷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共同特点。

完善创新创业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体系,使创业投资及多层次多元化资本市场获得大力发展,深化金融与创新创业的结合试点,构建包括基础研究、试验检验以及应用生产的全链条、差异性、多元化的融资模式。大力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以及科技园区等创业创新载体建设,提供给创新创业者高效性、精准性以及公益性的公共服务。重点把握科研机构成果的孵化、转化以及产业化,建造创新创业的“高产田”。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化评价体系,提供科技成果转化全流程、全过程以及全系统服务,积极探索集研发、技术转移、创业投资、创业孵化相融合的新兴服务模式,提供给市场与科技双向转化标准化以及专业化的服务支撑。以创新型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为基础,构建创业投资机构、技术转移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专业咨询机构等有机联系的创业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1] 封雪韵.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7(4).

[2] 严子淳,赵桂红.供給侧改革驱动下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构建路径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8(2).

[3] 李旭.借鉴中关村经验 构建有特色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J].求知,2016(7).

[4] 刘亮,佟海威.天津市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相关问题研究[J].天津科技,2017,44(5).

[5] 尚晓燕,王丽,李慧巍.硅谷“生态系统”式创新集群:“天然”还是“人造”?[J].经营与管理,2016(5).

[6] 张秀娥,祁伟宏,方卓.美国硅谷创业生态系统环境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18).

[7] 花茜,章利华.双创背景下美国硅谷创新创业模式的再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2017(10).

①基金项目:湖北省重大调研课题基金项目:湖北省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研究(LX201635);湖北省技术创新专项重点项目:湖北省市县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2018ADC021);湖北省技术创新专项面上项目:湖北战略高技术产业创新体制机制研究(2018ADC124)。

作者简介:万贤贤(1985-),女,湖北随州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科技创新管理、科技传播方面的研究;张春强(1962-),男,湖北襄阳人,研究员,主要从事科技创新评价、科技创新管理等方面的研究;赵可(1975-),男,河南洛阳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科技创新管理、科技创新评价方面的研究;宋勇刚(1984-),男,湖北应城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科技传播、科技政策、科技管理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
创业创新导向下的高校动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创新创业背景下高职院校实验课教学探析
提升医学院校创新创业课堂教学质量方法探索
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园管理问题研究
把握“金钥匙”打开创业门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