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就业指导协同模式的探索

2018-09-10 06:00翟莲清陈怡乔董欣怡
中国商论 2018年3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协同

翟莲清 陈怡乔 董欣怡

摘 要:协同理论属于自组织理论范畴,是指庞大系统中各子系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集体效应,其所揭示的一般规律不仅适用于自然现象,还可对复杂的社会系统进行分析建模决策,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具有方法论学科特征。本文从高校就业指导与大学生现状出发,基于协同理论探讨高校就业指导模式,以河海大学常州校区为例,探索高校、政府、学生、企业、媒体等不同主体的就业指导协同路径,搭建共享平台,实现高校就业指导的全面联动。

关键词:协同 就业指导 河海大学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01(c)-181-02

1 高校就业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就业为民生之本,它是经济的“晴雨表”,社会的“稳定器”。在2016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谈到“坚持就业优先,以创业带动就业。今年高校毕业生749万人,为历史最高。要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鼓励到基层就业。实施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支持到新兴产业创业。”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可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得到强化。

然而,当下大学生就业指导仍存在很多问题,各个主体之间沟通脱节,整体性系统性不足,对资源的利用不够合理。学生与用人单位信息不对称;高校指导工作与学生自身存在认知偏差;政府行为与就业市场模式仍处于较为松散的状态;媒体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价值,高校就业与互联网的结合不充分等;高校、学生、政府、媒体、政府是就业指导系统的基本构成,就业指导综合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各个主体的协同作用,从目前来看距离实现动态整合和协同交互的发展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河海大学常州校区是河海大学具有较完整办学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职业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实行三级组织架构体系,具体为“学生工作部”领导下的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服务中心、院系学生职业发展办公室和辅导员。

根据河海大学常州校区2000~2016年的就业工作总结,问卷调查、咨询访谈的结果,我校在就业指导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首先提升学生的就业意识,设计制作大学生就业手册,开展就业指导的课程;扩展学生就业信息来源,开办相应招聘会和讲座,设计宣传册;进行就业情况的调查与分析,建立学生就业信息网,时时关注学生就业动态。这说明在互联网时代下,我校与时俱进,不断加强对信息的搜集与整合工作,把就业问题摆在较高位置。但是在复杂多变的大环境下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整体发展与学生就业需求不协调,我校面临同样的挑战。结合实地考察和分析总结,现阶段存在以下问题。

(1)就业指导办公室与二级学院联系不够紧密,学生就业管理部门与学生实际负责人之间的脱节,信息不畅导致指导工作不精确不及时。

(2)就业指导的对象仅局限于毕业生,缺乏对低年级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关注。大多数低年级学生没有就业方面的意识,而毕业班的指导往往错过了最佳培养期。

(3)就业指导的内容不够系统性。往往出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没有从整体性给予指引,大学生职业能力不足。

(4)就业指导相关工作缺乏制度化、标准化,没有相应反馈机制。

2 “五位一体”大学生就业协同机制的价值分析

本文提出了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为目标,高校、政府、学生、企业、媒体各司其职,各主体间协调联动,协同创造高质量就业水平,形成就业协同机制,即为“五位一体”大学生就业协同机制。

大学生就业体系五大要素分别是高校、政府、学生、企业、媒体,如果各个子系统内部以及他们之间能够配合发展,就能产生1+1>2的协同效应。反之,各个子系统之间冲突摩擦,形成信息孤岛,则无法发挥就业指导系统应有的价值。从系统论的角度讲,协同理论在就业指导工作的应用是有必要的。协同机制是一种形成有序要素结构的机制,即在系统中形成整体与系统要素、系统内部要素间、要素和系统间以及环境中系统与系统间等有序结构。通过寻求系统的决定性序参量,把握整个就业指导工作的大方向,使得就业工作的开展更加有序。也就是形成一个既强调子系统内部的互动,又注重各个系统与环境的联动。从而达到各个要素协同互补合作的效果,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和完善整体结构,提升就业指导系统的自组织能力与抗干扰能力。让高校大学生充分就业,保障系统的良性运行。

3 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就业指导协同模式的构建

五位一体大学生就业协同理论应用于大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从学生入学到走上工作岗位高校、政府、学生、企业、媒体五方协作一致,以就业市场为指向标,人才培养为目标,整合各自资源,提高信息沟通效率,密切协作,共同帮助大学生实现就业创业的愿望。这种培养模式从根本上实现了人才培养的目标。不但实现了学子的个人目标,还切实提高了学校自身的办学质量和就业率;同时契合众多企业对对口专业人才的需求,实现校企之间的无缝对接。而媒体的参与及时宣传了政府的相关政策,极大化发挥了政府对就业工作的落地指导性价值,大大提高学生就业创业的成功率。

3.1 高校以提升服務质量为抓手,引领学生生涯成长

河海大学常州校区立足当地特色,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从理论到实践多维度全方位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分主题模块化生涯规划指导,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

一是改进课程设置方案,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等通识课程建设,修正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在整项工作过程中,高校应始终以协同发展战略为总方针,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不违背人才成长规律的前提下,重点突出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

二是加强学生职业发展社团建设。通过社团组织,开展实习、企业走访和生涯访谈等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对职业规划与发展的重视。同时,鼓励重点企业成立相关俱乐部,搭建学生和企业的沟通平台,实现双向的互动与信息的分享。

三是发挥相关部门的作用。就业部门可以成立专门小组,对创业进行指导并解答学生的相关问题。此外还可以开展就业创业课题研究,与政府合作打造创业园区建设;同时建立科学的信息反馈机制,解决信息不畅的问题。

3.2 政府部门统筹规划积极推动

实践证明,政府的积极统筹推动是政策有效落实的基础。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成功运作關键在于教育、财政、工商、人社、税务等政府职能部门的通力支持与配合。因此,常州市政府不但要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财税、融资支持力度,实施对大学生相应创业补贴和奖励政策。同时,也要继续发挥各级就业创业管理部门、共青团等组织的作用,开展就业类项目积极扶持大学生就业创业。

此外,良好的创业氛围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既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还要发挥互联网强大的影响力,对政策的解读、创业项目的推广、项目展示和经验分享等做广泛的宣传,充分将互联网与就业工作进行结合。

3.3 以网络媒体为平台,构建以人为本的就业环境

河海大学常州校区突出教育指导、评估反馈,提供更具个性化的精准服务。一是通过邮箱、QQ、微信、微博等媒介,实现了学生就业工作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例如,微信一网站联动平台和推送机制的构建显著的提高了整体的服务质量。二是建立招生就业与人才培养联动机制。该机制以信息共享和数据交互为基础,实现了招生就业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反馈与互动,为学校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使得人才培养更具方向性与高效性,从而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三是构建以人为本的服务环境。加强以管理与服务并重的人才培养理念,注重学生个人就业需求。致力构建学生成长就业指导服务平台,为学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一站式精准高效的就业服务。

3.4 就业创业人才实践协同

一是发挥行业企业和政府职能优势,致力于大学生实习见习基地建设,为大学生提供充足完备的实践平台,满足其实践的物质需求,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二是深化产学研合作模式,试行学生校企交替培养,将学生培养、毕业实习、就业招聘等环节融为一体,形成“学业—就业—职业”环环相扣的人才培养新机制。这种模式不仅使行业企业能够全方位的考察学生,发现自己所需要的人才,还能够让大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对社会和用人单位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并且加深对其相关行业的了解,有利于提高双向选择的成功率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 叶颖蕊.绿色管理理念指导下的高校就业管理新路径[J].管理世界,2015(03).

[2] 孙航.大学生就业“三位一体”协同机制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03).

[3] 李岚冰,律明.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情报科学,2017,35(02).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优化策略探析
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困境及全程化指导路径
“家校社”一体化的德育协同长效机制探究
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对策
高职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及发展创新
京津冀协同发展
空海协同的立体防线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创新与优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