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晋“网红”胡馗的选择

2018-09-10 09:13安通
当代贵州 2018年31期
关键词:网红贵州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安通

“如果通过我的努力,能够带动当地医务人员的进步,推动医疗水平的发展,那也将造福一方百姓,也是功在千秋的事业。”

近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一则“复旦博士放弃海外名校博士后,回贵州做医生”的新闻,引起了很多人关注,新浪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达到1.4亿。

这位新晋“网红”名叫胡馗,今年32岁,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外科专业2015级博士研究生,同时也是欧洲心脏病协会会员,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青年会员,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过SCI论文6篇,申请专利6项,并荣获“2018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称号。

从复旦大学毕业,胡馗可以选择到国外做博士后研究或留在上海工作,但他却选择回到家乡,在贵州省人民医院做一名普通医生。

“贵州比上海更需要我。”胡馗说。

自豪拯救生命是有挑战的

胡馗出生在毕节市七星关区的偏远农村,用他自己的话说,“童年是在放牛割草中度过的”。

“对于小时候的我来说,大学遥不可及,更不敢奢想复旦这样的名校,也不曾想过有一天竟能穿上这身承载着智慧荣耀与学术担当的博士红袍。”

谈及当初为何选择学医,胡馗直言:“医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能真正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学科。”

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Van der Rohe,1886~1969)提出了“少则多”(Lessis more)的设计原则,所谓“少”是针对当时建筑界流行的古典装饰手法提出的,而“多”则指的是大工业条件下形式简洁而功能丰富的建筑。该设计观念最初是为了追求所谓的单纯建筑,引起了极大的争议,但深远地影响了 20 世纪以来从事各个领域的设计师、设计教育,他可以说是 20 世纪对于世界设计影响最大的一个人物。

2014年,胡馗毕业于复旦大学,获心血管外科硕士学位。2015年,在短暂工作了一年后,胡馗又开始了在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心脏外科专业的读博生涯,师从全国著名心脏大血管外科专家王春生教授。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治病救人是我的本职工作。”2015年上海马拉松期间,胡馗曾成功抢救一名心脏骤停的选手。当时,这名选手突然心跳骤停,倒地不醒。

听到有人呼救后,胡馗立即飞奔赶到,双膝跪地,对患者进行胸外心脏按压,20分钟后,成功将这位选手从死神手里抢了回来。

持续高强度的操作让胡馗最后累倒在地,但这次经历却让他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成就感和职业自豪感。

实际上,在马拉松赛场上,突然休克的人几乎没有能救回来的,但是,胡馗做到了。

“一个人能做的事情很多,但拯救生命是最具挑战的。同时,内心那种喜悦也是别人无法体验的。”胡馗说。

胡馗正在给手术后的患者检查心脏。(受访者供图)

坚持冷门课题获国际认可

胡馗所学习的心脏外科,曾被认为是医学领域内皇冠上的明珠,但是由于其门槛高、风险大、工作强度高、培养周期长,很多人望而却步,导致这门极具价值和需求的学科,竟然成了冷门专业。

胡馗的博士课题研究的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这种疾病病情凶险,未经手术的患者平均寿命仅26岁。

因为研究的需要,他曾在整整一年的时间里没有间断过一天实验。

“在实验室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常常一抬头才发现已经是凌晨一两点了。”回忆起那段科研经历,胡馗感慨,自己常常在深夜里满怀期待地等着即将出炉的数据,之后却一次又一次地陷入失望。

经过不断的总结经验、优化方案、屡败屡战之后,胡馗终于成功建立了这一疾病的新型研究模型,并初步阐述其发病机制,为后续研究和治疗药物的筛选奠定了基础。

由于胡馗对这一疾病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国际同行给予了高度关注和极大认可,他也多次受邀在相关领域的顶级国际会议上作学术报告。

“困难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锤,打掉的应是脆弱的铁屑,锻成的将是锋利的钢刀。”胡馗常说,面对困难,他不抱有一丝幻想,不放弃一次机会,不停止一日努力。

持之以恒,便是胡馗对待科研的态度。

访谈时聊起自己的导师,胡馗侃侃而谈。“我的导师王春生对我的影响非常大,他常年奋战在临床一线,解决各种疑难重症问题,以病人为中心,努力为患者寻找最佳治疗方案。最为难得的是,身为全国顶级的专家,仍然保持着很多年轻人都没有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他永远是我的榜样。”

“我觉得贵州更需要我,哪怕只有一点点促进或带动作用,于我而言就是有意义的。”图为胡馗受邀在国际会议上作学术报告。(受访者供图)

回家早就决定好的事情

“我觉得贵州更需要我,哪怕只有一点点促进或带动作用,于我而言就是有意义的。”如今,胡馗因为“出乎意料”的职业选择而成为了话题焦点。

有的网友留言说,美国、上海的工作条件比贵州好,他一定会后悔的。

面对质疑,胡馗说:“其实回贵州这件事是我很早就决定了的,只是遵从了自己的内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我只是选择了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而已。”

2014年,胡馗硕士毕业后回到贵州,工作中让他深刻地体会到贵州的医学水平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这种差距,是软实力的落后,是人才的紧缺。”

从那一刻起,胡馗决定考博,继续深造,并决心博士毕业后回贵州工作。

“如果通过我的努力,能够带动当地医务人员的进步,推动医疗水平的发展,将造福一方百姓,也是功在千秋的事业。”在胡馗看来,即使留在上海或去国外,他能做的事情也是很多人可以替代的,自己只不过是他们其中的一员。但回到贵州,他能做的事情则是很多人做不了的。

医者的人生价值,在需要的地方最能体现。

不忘初心,在面对“更好”的选择时仍然回到初心开始的地方。胡馗的“择业”故事在网络上收获了大量赞许。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这样评论:“每一种选择都是个体权利,都值得尊重,而一句‘贵州比上海更需要我’,则让人肃然起敬。选择回贵州,也许就选择了更多付出。好男儿志在四方,在哪里都可以建功立业,但是,青春之花绽放在最需要的地方,无疑更有成就感,更能让脚下热土充满生机。”

猜你喜欢
网红贵州
夜盐南——网红打卡首选区
“齐”心“鲁”力,助力“多彩”贵州
“网红零食”来袭 安全监管应该及时跟进
我要当网红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
“贵州制造”的前世今生
“网红”数学课
当网红遇上“网红” 国外网红们都拒绝不了的鞋包好品位
贵州古驿道
让世界感知多彩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