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场域话语权到制度合法化:一所西部本科院校的转型探索

2018-09-10 01:01张晓冬
重庆高教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转型学院学科

张晓冬

(重庆三峡学院 高等教育研究所,重庆 404120)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以及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颁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对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其目的是引导地方本科院校从追求同形化发展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和特色办学转型发展。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转型发展的路径和模式存在明显的分化趋势,一些高校选择了基于专业技术的竞争型发展模式,另一些高校选择了基于制度合法化的生存型发展模式。本研究试图从组织制度主义理论视角,以S学院为个案,分析其转型的路径选择及其现象、特点与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转型发展建议。

一、制度合法化与场域话语权:研究的理论视角与分析框架

组织制度主义理论的产生显然与马基雅维利、圣西门、马克思及韦伯等人密切相关,但其作为新的研究领域诞生则与迈耶、罗恩、迪马吉奥、鲍威尔、马奇、奥尔森、斯科特等人的贡献有关[1]11-12。早期的制度理论过度强调了外在环境对组织的影响,新制度主义修正了老制度学派环境决定论的倾向,提出“组织场域”概念,将研究的重心从组织外部环境转向组织场域环境[1]137。新制度学派进一步研究发现,生存在组织场域环境中的组织,解除环境压力的向度主要有两种(制度学派称为组织同形化发展的两个技术路线):一种是通过制度合法化方式解除组织的生存压力和危机,其主要发生在专业化程度较低的组织中;一种是通过掌握核心技术和控制组织场域话语权来解除组织的生存压力与危机,其主要发生在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组织中[2]。迪马吉奥和鲍威尔将以上现象概括为制度性同形与竞争性同形,认为这两种组织同形主要通过强制、模仿和规范化3种机制完成[3]。强制性同形主要发生在专业技术层级比较低的组织中,由于其他组织对其形成的正式与非正式的环境和竞争压力,迫使该类组织通过追求组织所采取的结构形式(在某特定制度环境中合法的结构形式)获得认可,即通过制度合法化来实现组织转机发展[4];模仿性同形发生在那些既想主动寻求组织竞争优势,但组织目标又不明确、专业技术不成熟或存在其他不确定性因素时,通过模仿其他组织成熟的做法避免损失的组织同形化现象;规范性同形主要是基于专业技术竞争的组织同形化。

根据组织制度主义论点判断,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如果缺乏具有竞争优势的学科专业,那么在面临政策环境变化时,只能通过制度合法化的渠道规避环境变化带来的压力。但是,追求与制度环境吻合只能保证学校获得“社会适当性”生存资源,却不能实质性提高学校竞争优势与办学特色。因此,本研究的假设是:如果一所地方本科院校仅满足于制度合法化层面的转型发展,那么,其在同一组织场域中基于专业技术的“话语权”将呈弱化趋势——本研究将这种发展模式概括为生存型发展模式;相反,一所高校越是在学科专业和办学特色方面拥有更多的比较优势,那么其将在同一组织场域中的“话语权”越是处于支配和主导地位,呈强化趋势——本研究将其概括为竞争型发展模式(如图1)。这里的话语权主要是指以学科专业和办学特色为基础,在同一组织场域高校之间的竞争优势和主导权。

图1 转型发展模式与场域“话语权”

二、诉求制度合法化抑或场域话语权:一所转型发展院校的抉择

关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意见》明确提出要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转变理念,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方面来,应重点解决好“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问题[5]。在实际转型发展过程中,地方本科院校如果没有明显的优势学科,那么是追求基于专业技术的办学话语权优势还是基于制度合法化的组织同形化发展,这是他们面临的艰难抉择。S学院是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其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以上抉择。

(一)S学院的案例描述

S学院是以原W县师范专科学校为基础,W县师范专科学校、W县教育学院和XX经济学校三校合并形成的一所地方本科院校。其前身是1956年7月创建的W县初中师资培训班。S学院的创校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教育大革命”的时代产物。1994年,经X省教育委员会批准,S学院开始招收本科学生。1998年6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S学院成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此后,以每年新增1至2个本科专业的速度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和学科专业种类。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当中,S学院是最早一批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从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历史看,其发展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以培养初中师资力量为单一办学目标的时期(1956—1993年);第二、以“为XX工程建设服务,文、理、工、经、管、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时期(1994—2014年);第三、以“工”为主的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发展时期(2014年至今)。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经历了从以“师范类专业”为主逐步向“文理综合”,再到以“工科”为主的学科专业结构调整过程。

(二)S学院的转型发展:一直在路上

如果以2014年转型发展政策背景为依据划分,那么,S学院转型发展前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

1.以初中师资培训为主要任务的时期:“型态”初定(1956—1993年)

1956年7月,为了解决片区初级中学师资力量短缺问题,X省教育委员会决定在包括W县(今C市W区)在内的4个地县开办初中师资训练班,S学院作为当时W县的初中师资培训班,主要设语文和数学两科。1958年,国务院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以下简称《指示》)中明确规定:“在一切学校中,必须把生产劳动列为正式课程,每个学生必须依据规定参加一定时间的劳动。”同时还规定,“今后的方向,是学校办工厂和农场,工厂和农业合作社办学校”[6]。为了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指示》精神,中共W县地区委员会于1958年在W县初中师资训练班的基础上成立了W县大学,设工学院、师范学院和农学院[7]3-4。学校的学科专业扩展为钢铁冶金、机械制造工艺、电力网及电力系统、土壤农业化学、植物保护、作物栽培、数学和语文8个[7]4。1959年,根据中共X省委关于对新建高校进行调整的决定,W县大学更名为“W县专科学校”。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也做了相应的调整,把原农学学科专业及院系并入原W县农业学校,仅保留工科和师范类学科专业[7]5。1962年,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中共X省委决定停办W县专科学校,是年8月底,W县专科学校撤销[7]7。1977年高考恢复后,原W县专科学校校舍被原西南师范学院借用为“西南师范学院社来社去W县班”,主要招收语文、数学、物理、政治学科专业师范生,同时,X省高等教育局决定在W县地区举办高师班[7]7。高师班的建立为1978年“W县师范专科学校”的成立奠定了基础。成立后的W县师范专科学校主要任务是为该地区培养初级中学师资人才,设中文、数学和化学3个学科专业,学制3年[7]8。1979年后逐步增设了物理、英语、政史、生物、美术等学科专业。1993年,W县师范专科学校与W县教育学院合并,W县教育学院原政教科、中文科、英语科、数学科和物理科5个学科并入W 县师范专科学校[7]23-32。

2.师范教育特色、多学科培育:从单一学科向多学科转型发展(1994—2004年)

1992年2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国家教育委员会主任的李铁映视察长江三峡库区时指示“在制定移民规划时,要把育人规划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可考虑在W县市办一所职业技术大学”。1993年,X省政府和省教育委员会等有关部门筹备成立XX大学,1994年经国家教育委员会评审最终批准成立了“X省S学院”。学校定位为“面向XX工程建设服务,为库区移民与教育培养人才。”这是S学院学科建设转型的一个节点,意味着学校的学科建设从过去单纯的师范教育转向以师范教育为主,理、工科等多学科发展。1994年,经原X省教育委员会批准,S学院开始招收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1999—2005年,S学院增设的学士学位授予专业主要包括:信息与计算科学(1999)、经济学(2000)、电子信息工程(2000)、英语(2001)、化学工程与工艺(2001)、体育教育(2002)、艺术设计(200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03)、旅游管理(2004)、美术学(师范)(2005)和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2005)[7]48。为顺应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和W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校先后新设置了生物科学、旅游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法学等20余个本科专业[8]。截至全国第一轮本科学科评估时,S学院已初步形成“文、管、工、经、法、理、教”多学科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体系,本科专业已达35个。

3.多学科协调发展:转型在路上(2004—2014年)

2004年,S学院迎来第一轮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经过多方面努力,最终顺利通过。根据评估组的建议和意见,学校专业设置和建设还没有完全适应全国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传统专业改造还没有形成主动适应社会变革需要的学科专业设置及运行机制。本着适应性、科学性、区域性和优化性原则,2004年11月学校召开了第三十一次校长办公会,决定对学校的本科学科专业进行结构性调整,并下发《S学院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方案》。根据会议精神,学校重组了院系,组建了文学院与新闻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美术学院、应用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经济与贸易学系、工商管理学系、思想政治与法律学系、民族学系、外国语系、体育系、化学与环境工程系、建筑工程系、生物系、公共教学部、实验中心等17个教学院系部,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资源配置[7]46。为了进一步落实和强化学科建设工作龙头地位,学校着手遴选部分学科专业进行重点支持。2001年首先选定计算数学、中国语言文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和应用经济学4个学科专业作为重点支持学科。2003年12月,对首批校级重点建设学科项目进行了评审验收。依据《S学院重点学科遴选办法》,最终遴选出“中国古典文献学,电路与系统,应用数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环境科学,民族学”6个学科专业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专业。2004年增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为重点建设专业。2005年,“中国古典文献学”获重庆市级立项重点建设学科。2005年12月,学校正式向C市教育委员会上报申请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计划书。根据校长办公会决议,决定将“中国古典文献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应用数学,电路与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中国现代文学”6个重点建设学科作为学校申请硕士授权点的学科专业,并给予重点资助和建设[7]50。

(三)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一个富有挑战而又艰难的转型抉择(2014年至今)

2014—2015年,国务院、教育部等先后出台了《决定》和《意见》等政策文件,对地方本科院校具体转型工作从指导思想到实际操作都做了明确的规定。为了应对政策环境变化带来的压力,S学院领导班子在充分讨论后做出了积极行动:一是积极加入C市市属高校转型发展联盟;二是调整学校内部院系结构,积极构建校企联合育人的长效机制。

1.加入市属高校转型发展联盟:寻求制度合法性

2014年4月中旬,S学院党政领导班子一行10余人参加了在C市举行的市属高校转型发展联盟成立大会。会前,S学院向教育部、C市教育委员会及相关专家学者人员组成的转型发展答辩委员会做了转型发展答辩报告会并最终顺利加入了C市首批6所市属高校转型发展联盟。实际上,在加入此次转型发展联盟之前,S学院的校领导为转型发展做了一定的准备工作。2012年12月,S学院校长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共52所本科院校参与的“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工作,不定期赴东南沿海院校进行实地考察,并加快校内转型发展的各项准备。2013年3月至2014年4月,S学院先后参加了“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C市调查研讨会”和由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会主办、C市某大学承办的“首届中德国际教育论坛”,以及由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和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的“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2014年春季论坛”。两次论坛是有关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S学院校领导班子等相关人员积极参与以上会议,表明对学校转型的高度重视,也为加入C市首批市属高校转型发展联盟奠定了基础。

2.两次大的院系结构调整:制度合法化的行动

2014年以来,S学院的院系结构调整主要有两次大的变动:第一次是在2014年上半年,第二次是在2017年上半年。两次院系结构调整都是响应国家政策变化要求和学校转型发展需要而进行的适应性调整。

第一次院系调整从2013年底开始,到2014年4月初完成。S学院组织成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在充分论证学校转型发展工作的基础上,对原工程类、管理类、人文类、师范类专业进行了拆分和整合,最终形成六大学科专业群,即机电类、化工类、环境生态类、经管类、文艺类和师范类,对应W地区支柱产业构建学科专业体系。2014年6月,学校遴选了基础较好的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财经学院以及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6个学院的电子信息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会计学、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等相关学科专业作为首批试点转型专业。2015年9月进行第二批扩展专业转型,计划2018年9月实现试点专业的全面应用转型发展。

根据S学院的“十二五”发展规划目标,到2015年末,学校建成以文、工为主,理、管、经、法、教、史、农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形成以化工、机电、信息、旅游、文化等与C市重点产业结构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专业结构,以推动综合性大学建设为契机,实现“文、工”类专业总数不低于50%,“理、管”类专业总数不低于35%,其他类专业约占15%的整体目标[9]。从实际建设效果来看,这一段时期学科专业建设的成效主要有:形成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建设),即信息与计算机科学;建成市级重点学科3个,分别是中国语言文学、区域经济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市级特色学科专业群1个,即化工自动化特色学科专业群;市级特色建设专业6个,汉语言文学、民族学(经济与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信息与计算科学;市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即汉语言文学;市级重点实验室1个,即XX水环境演变与污染防治实验室[10]。根据学校总体发展规划设计,到2020年,建成适应地方经济社会需求、产教深度融合、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的学科基础,形成以工为主、其他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格局[11]。2016年,S学院接受了教育部第二轮本科教学评估工作,评估的结论是:学科建设总体较好,但学科特色与学科优势仍不明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效果仍不突出[12]。针对学科建设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新一届校领导班子明确提出了“绿色”办校理念。2017年,学校结合评估结论和建议,根据学科布局,对学科专业结构进行了转型发展以来的第二次优化调整,将原成人教育学院、物理师范学院、化学师范学院等师范专业进行融合,组建新的教师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目的是压缩规模并做精师范教育。同时,加大力度构建工科类实习实训基地体系,支持以“工”为主的学科发展。

三、案例讨论与分析

(一)在追求制度合法化层面不懈努力奋进

组织制度主义理论认为,在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压力方面,专业化程度越低的组织,越倾向于依靠组织的制度合法性寻求生存。当外部生存环境变化时,该类组织更容易根据环境变化而改变组织核心要素(如组织目标,组织技术、组织结构等)来换取组织的生存资源。专业化程度越高的组织,越倾向于依靠专业技术竞争优势来缓解生存压力,该类组织受环境控制程度相对较弱,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其往往采取保存实力、等待时机的方式来应对环境变化,因此能更好地保持组织发展的内在一致性和自主性[13]。从S学院发展的历史及转型的路径来看,多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基本是国家政策环境变化影响的直接产物,如1958年、1959年、1962年、1993年和2014年的学科结构调整基本如此,而2004年、2017年学科专业与院系结构调整则主要与两次本科教学评估结果有关。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经历了从师范特色,教育、工学、农学并进,到高师教育为主,文、工为主的多学科协调,再到以工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演变过程。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满足并获得了“适应性”生存资源,但却忽略了学科专业结构变迁的内在逻辑一致性,其最大的负面影响就是始终难以形成显著的学科优势与办学特色。

(二)在专业技术场域中的话语权日渐削弱

按照并校升本发展的时间,以及原有的专业优势,S学院是最早一批升本的新建本科院校。师范专业是S学院的传统优势专业,在学校早期发展阶段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社会影响。多学科发展后,师范教育的优势有所弱化,但新建学科优势尚未形成。S学院在向工学为主的学科结构转型过程中,实际上对一些新兴的优势学科进行了弱化处理。这样的学科结构调整对S学院在C市基于专业技术的“话语权”影响如何,下面以S学院在全国综合排名和C市的排名为依据做具体分析说明(见表1)。

表1 2014—2018年S学院与某地区同型院校星级专业及办学综合实力排名[14]

从学科专业排名而言,S学院的四星级、三星级专业不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二星级专业则处于相对不利的竞争地位。5个三星级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全国排名85、C市排名2)、化学工程与工艺(全国排名93、C市排名2)、汉语言文学(全国排名122、C市排名5)、食品科学与工程(全国排名59、C市排名2)、服装与服饰设计(全国排名15、C市排名1),以及在建的唯一一个国家级特色专业“信息与计算机科学”(全国排名23,C市排名1),与近几年S学院重点建设的学科结构并不完全一致,而且汉语言文学重点学科专业的硕士授权点在“教育部2017年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结果”中被评为“限期整改”[15]。这对S学院的社会影响极为不利。从办学实力的总体排名来看,2014—2018年,S学院全国综合排名情况整体呈下滑趋势;在C市的排名也是呈下滑趋势,从C市的第11名下滑到第16名。以上情况和办学综合实力排名的不利社会影响,使其在C市高校组织中的“话语权”日渐式微。

(三)组织目标与实际行动若即若离

就S学院所处的地理位置而言,其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依托三峡工程及其资源培育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是S学院得天独厚的条件优势,学院也自始至终以其为特色对外宣传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例如,S学院的办学定位是立足三峡、服务库区(C市)、面向全国,培养高级专门应用人才。在三峡特色方面,S学院也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成效,如建成三峡水环境演变与污染防治市级重点实验室等。根据W区支柱产业结构,调整形成的六大学科专业群等,但总体上距离服务库区的真正诉求还有距离,如近十年来,W区一些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等均没有充分体现S学院的参与价值,没有依托区域品牌企业和产品培育出相对应的有影响力的品牌专业等。同时,S学院的两次本科教学评估结论也印证了以上观点。这说明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学校的组织目标与实际行动之间存在不一致的现象。

四、结论与建议

S学院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代产物,起步于师范教育,在国家政策的积极影响下,S学院逐步向以“工”为主的学科结构转型发展。从其发展的历史来看,S学院是典型的新建本科院校,其每一次学科结构调整基本都是应对环境变化压力的适应性调整过程,但在具体的调整过程中却没有能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探寻S学院自身发展的机遇。虽然S学院也曾积极探索其在组织场域中的话语权和竞争力,但由于种种原因,其转型发展的模式最终从基于专业技术的竞争型发展模式转向了追寻制度合法化的生存型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虽然也能为学校争取“社会适应性”的办学资源,但却破坏了S学院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一致性,也进一步影响了学校优势学科和办学特色的培育与形成进程。S学院最终走向生存型转型发展模式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专业技术层面的原因,也有治理方面的原因。生存型发展模式使S学院在C市高校组织场域中的“话语权”日渐削弱,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其整体实力的提升。

大学组织是典型的“学术—行政”结构二重性组织机构,其以专业技术发展为基础,以科层化行政体系为服务保障。前者以知识为基础,遵循真理逻辑;后者以权力为基础,遵循科层逻辑。同时,前者体现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才,是目的性活动;后者体现为保障以上活动顺利开展与正常运行的行政管理行为,是手段性活动[16]。大学只有围绕目的性活动开展工作才能实质性地提升其内涵和办学水平。但由于大学组织又是典型的资源依赖性组织,因此,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大学不仅要追求基于探究高深知识的专业技术竞争目标,也要追求基于资源依赖的制度合法性目标。前者体现大学学科专业优势,为大学发展赢得更多的场域话语权和竞争性资源;后者体现大学存在的社会合法性,为大学发展赢得适应性生存资源和制度保障。大学在兼顾专业技术和社会合法性的博弈中,体现出要么偏向于专业技术的竞争型发展模式,要么偏向于制度合法化的生存型发展模式。但大学的发展水平最终取决于学科专业发展的水平,而不是制度合法化水平。因此,地方本科院校想要提高办学综合实力,除兼顾制度合法性之外,必须选择走基于专业技术的竞争型发展模式,对本校的学科大类进行中长期战略性规划与评估,立足地方,瞄准国家未来发展战略需求,找准学科增长点,有选择性地培育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方能成功转型。

猜你喜欢
转型学院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初等教育学院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超学科”来啦
海盗学院(7)
学院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