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园暴力频发背景及其原因

2018-09-10 02:37黄以李祥玉林思瑾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丝路艺术 2018年4期
关键词:暴力行为暴力校园

黄以 李祥玉 林思瑾(成都大学 师范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一、校园暴力频发背景

近年来,校园霸凌、暴力等事件频频见诸报端,各类触目惊心的事件让全社会都胆寒。各种校园暴力的视频以及图片广泛流传,一方面可以看出校园暴力发生频率的增加,另一方面则可以看出社会舆论对于此类事件的重视与关注。[1]经调查,这其中原由不乏家庭教育缺失、受到了网络不良文化的影响以及学校处理方式不当等。而就是这样一些或大或小的因素,才是导致了这样一桩桩骇心动目的校园暴力案件发生的罪魁祸首。这时就需要探寻其发生的原因、寻求避免校园暴力发生的有效措施、营造一个更加安全的校园环境。

二、现状及问题

(一)小学校园暴力主体呈现低龄化趋势

《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5)》中提到:2001年14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占 12.30%,2014年该比例上升到 20.11%。根据该数据显示,校园暴力呈现出了低龄化的趋势,小学校园也成为了校园暴力的高发地。这样的问题的发生固然有学生自己的一些内在问题。比如:青少年在其心智未成熟期间,在自身控制上具有较大的缺陷,所以容易产生小学校园暴力问题。[2]但是学校、家长以及社会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人身伤害成为主要暴力形式

在2016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校园暴力案件的调研报告》中指出:校园暴力犯罪案件涉及的罪名相对集中,针对人身的暴力伤害比例高达88%。由于我国法律规定14周岁-18周岁的青少年犯有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等重大案件才给予刑事处罚,所以有大量轻微校园暴力问题是被法律忽视的。大部分事件未被记录在册,但实际影响却远远大于预估判断。校园暴力,特别是发生在小学校园中的事件,已经成为了小学生安全的重大隐患。[3]

(三)校外人员的介入

校外人员介入形式主要分为两种:直接介入和间接介入。《关于校园暴力案件的调研报告》中还提到在 2013-2015年各级法院审结生效的100件校园暴力刑事案件中参与作案的无业人员占 11.95%,在多数有关校园暴力的相关报道中,有很多校外人员的参与。校外人员不直接实施参与暴力行为,而是通过为实施暴力行为的群体“站台”,对被伤害群体实施心理震慑,间接的参与到校园暴力中。校内学生甚至伙同校外人员进行校园暴力,增加了校园暴力的复杂性,不利于校园暴力问题的解决。[4]

三、小学校园暴力行为发生的因素解构

小学校园暴力多发生在校园内,其形成的原因较为复杂,导致了校园暴力事件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追根溯源,促使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原因又具有一定规律性。

(一)社会因素

1.犯罪成本低。法律都是一个国家的根基。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从2005年开始做校园欺凌调查,至2013年,有21.5%的12岁到18岁受调查者称自己被欺负过。然而13.6%是言语欺凌,13.2%是被传流言蜚语,推搡等肢体欺凌占6%。其中有主要施暴人和受害人以女性为主,占76%;被拍摄视频或照片的占大多数为88%;过半的案例由教育机构独立解决占53%;即使由公安机关处理的基本也是从轻处罚或没有结果。中国的校园欺凌研究起步较晚。在《今日话题整理》中显示:2015年3-4月份媒体公开报道的校园欺凌事件高达17起。针对小学校园暴力的惩罚在适用的法律条款和教育惩戒间界定模糊,导致发生的暴力行为的实施成本低,也间接促进了校园暴力行为的频发。

2.不重视心理健康。家庭是孩子的港湾,学校是孩子的第二个家,社会是孕育孩子的外界环境,倘若孩子在这三个地方都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便不能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他们以后走向错误方向的机率将大大增加。在福建省教育厅官网的通知中,承诺将在全省中小学投放大量心理教师,学生与老师比例将达到1:1000,并将定期开设心理课程。虽然心理老师的引导对孩子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但这个比例不能杜绝犯罪的发生。并且在如果心理健康方面采取的措施不恰当,也会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发展,导致其心理扭曲,造成校园暴力事件发生。

3.网络不良文化的影响。在科技迅速发展的当代,网络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而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背后也逃不开网络。而社会中经常出现以暴力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以及大众媒体有意无意地渲染这些暴力文化,过度或过细地重现犯罪分子的作案经过和具体情节。这样,青少年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侵染,可能就会产生让其去模仿的负面效果。[5]

(二)学校因素

1.学校教育中德育缺位。片面追求智育教育,强调课程成绩、升学率等量化指标。在压力传导过程中,学生成为压力传导的末端,暴力行为成为释放压力的直接表现形式。学校过于重视学业,片面追求升学率,法制教育不到位,并且通过加压的方式来提高学生成绩。在升学率和就业率的冲击下,很多学校选择的重“智”轻“德”的教育方法。所以在学校中很容易出现用学业来当做唯一衡量学生优差的标准的情况。学校为了得到更好的升学率,给老师和学生都施加了很大的压力。学生课业重,压力堆积,找不到合理方式解压,这样就会使一些成绩稍微落后的学生自卑并产生消极的情绪。在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缺少应有的法制意识,不懂法、不知法,容易产生校园暴力这种不恰当方式。

2.校园暴力的解决方式不完善,事后事务的处理方式不当。当校园暴力事件发生后,因惧怕社会压力以及被名誉所累,学校一般选择掩盖事实,而不会将该事情具体分析、真正解决。部分学校也会因为受家长财力和权力的胁迫,未站在受害者角度思考问题。

3.老师(以班主任为主)没有正确认识到校园暴力的严重性。由于升学压力所迫,老师通常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却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没有及时留心到学生的异常行为,从而错过了从根源上阻止校园暴力发生的最佳时期,并且没有对班上的暴力事件进行正确处理。在班上发生问题的时候,采取了不恰当的方式,可能矫枉过正导致学生怀恨在心,不仅没有认识到错误,反而更加出格。或者因为处罚力度不足,对受害者心灵疏通不到位,对施暴者过于纵容。

(三)家庭因素

1.家庭教育中,关爱教育的缺失。主要表现为家庭氛围不和谐、沟通障碍、家长与孩子的交流少。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言传身教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父母在家里说话态度粗暴,甚至是家庭暴力,都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巨大的伤害。甚至有可能导致孩子“活学活用”,将这种处理问题方式带到校园,产生校园暴力行为。另外,在一些独生子女家庭中,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导致孩子唯我独尊、争强好胜甚至产生暴力倾向,形成了遇到事情只考虑自己、漠视他人利益的性格特点,容易导致校园暴力等极端行为的发生。

2.家长对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对学校教育的不配合和乱配合。在校园问题发生时,家长工作繁忙,对孩子不闻不问,拒绝到校配合学校工作而让事情随意发展下去,最终酿成大祸。还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无条件相信,采取“放纵型”教育方式,不反思自己家孩子的错误,让孩子形成错误观念,助长了孩子的嚣张气焰。甚至是对孩子进行过度保护教育,教导孩子遇事用拳头解决问题,形成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孩子从小较为冲动,学着“以牙还牙,以暴制暴”。

四、暴力行为在全教育过程中的防范机制建设

无论对于受害者来说,还是对于施暴者来说,建构校园暴力的有效措施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从学校来说

学校是保卫孩子免遭受校园暴力的前线。小学生每天都有一半时间待在学校,在学校里学习、交朋友,学校便是孩子们的第二个“家”。因此,学校是防范校园暴力发生的第一线。对于学校而言,首先应该切实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多加宣传法制理念,同时要加强校规校纪,增强对校园暴力行为的惩戒。其次,学校还应该特别重视老师的作用,及时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

(二)从家庭来说

重视家庭教育。多数“问题少年”都是出自缺乏温暖的家庭,这与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由于父母的管教方法不当会对孩子的健全人格产生不利影响,一些父母经常打骂孩子、虐待孩子,在这种充斥暴力氛围的家庭环境中,可能使孩子养成孤僻、任性的性格,难以遭受挫折和打击。因此,想要避免孩子成为校园暴力的一方,父母有责任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的成长环境,从小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于受害者,他们因缺少心理疏导和精神上的关注,很难从阴影中走出。家庭也是抚慰受暴者心灵的第一线,父母应该用自己的真心对受害者进行关怀。[6]

(三)从社会来说

弘扬正义的社会文化,不推崇暴力文化。社会、网络、传媒等方面需要作出更好的示范。信息时代的青少年们对信息的接收方式与以往不同,社会上一些暴力行为、血腥画面可能会给青少年做错误的引导。在当今复杂的社会中,孩子们无法清晰分辨好坏。校园暴力多发生在小学、中学,7-16岁是个叛逆、幼稚的年龄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分清黑白,更没有能力去抗拒这些文化所带给他们的不良影响。网络、传媒等需要如实报道这些新闻,给予施暴者足够的舆论压力,与受暴者足够的社会关注。

(四)从法律方面

整治校园暴力,法律决不能袖手旁观。法律是一个国家的基石,很多未成年人不知法就容易犯法。我们不仅应该大力宣传法律知识,更应该发挥法律应有的作用。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家长或监护人加以管教,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在一些事态严重的校园暴力中,各方应更好的利用法律对案件进行处理。同时,对施暴者的处理可以依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对于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学生,无力管教或管教无效的,可以按照相关规定将其送至专门的学校接受矫正和教育。[7]

猜你喜欢
暴力行为暴力校园
反性别暴力
“暴力”女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暴力云与送子鹳
媒介分析:动画暴力对儿童的影响
第一次遭遇家暴该怎么处理?
向暴力宣战
所暴力行为
暴力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