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调节幅度7种方法之探讨

2018-09-11 09:40井云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 2018年17期
关键词:检查者幅度镜片

文/井云

1 调节幅度的基本概念

调节幅度(Amplitude of accommodation)是指注视远距离的点与注视近距离的点时二者之间屈光力的差值,即最大幅度或者调节幅度[1]。调节幅度作为调节远点和调节近点之间距离的屈光度表示形式,反映了人眼具有的最大调节能力[2]。

2 调节幅度的7种测量方法

调节幅度测量的方法有很多种,每种方法都有其适合的人群和注意事项,本文主要介绍移近法、移远法、移近移远折中法、负镜片法、Donder's查表法、Hofstetter公式法、A=P-R公式法等7种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是移近法、负镜片法。

2.1 移近法

移近法也称推近法,就是通过把视标一步一步地靠近被检查者,直至近点。该方法的目的是找到调节的近点,即找到产生最大调节反应的调节刺激位置。

准备工作:打开近用灯,将验光室内的光线亮度调至最佳,使用远用矫正的处方来进行试戴。初始距离一般保留在40cm近用阅读距离范围,嘱咐患者注视最佳视力的上一行视标或近十字视标。测试的终点是视标出现模糊并一直处于模糊状态。

双眼AMP操作步骤:①被检查者戴屈光不正眼镜或者试戴架,采用正常的日用照明。②检查者手持视标于被检查眼前40cm处,视标为近用视标,然后告知被检者注视其最佳视力上一行视标(通常为0.8视标)或近十字视标。③以约5cm/s的速度匀速前进,直至被检者告知视标开始出现持续性模糊为止。④在视标尺上读出此时距被检者眼镜平面的距离,该距离的倒数即为双眼的调节幅度。

注意事项:在测量调节幅度时,一般先测右眼,再测左眼;其次,可以通过多次测量来判断被检者调节功能的质量;如果多次测量后调节近点距离增加呈上升趋势,就说明调节功能的质量发生了变化,呈下降趋势;同时在单眼测量的过程中,需把握好测量的速度和时间,越接近顾客的时候,移动速度越要稳;验光师要心态平和,双手把持平稳,不要出现抖动或者晃动的现象,从而影响测量的数据;在测量的过程中,视标的方向一定要始终处于顾客被测量的正前方,并且与视线保持同一水平线上,以避免发生测量误差等现象;调节的距离是模糊点到眼镜前表面的距离;该测试法一般主要针对45岁以下的患者。

2.2 负镜片法

负镜片法是视标在近用40厘米处的位置,在顾客眼前逐步增加负镜片度数,直至被检查者发现视标变得模糊、看不清楚视标为止。

准备工作:①正常灯光,打开近用灯,目的是给被检查者提供足够的光线照明环境;②置入被检查者远用处方;③在40cm位置让顾客注视最佳视力上一行视标;③逐步增加-0.25D的负球镜,直至被检者告知视标第一次发生持续性模糊现象,记录结果。一定要记得再加上2.50D才是正确的AMP。

注意事项:同法可检查单眼、双眼的调节幅度;测试的终点是视标模糊并保持持续模糊状态;负镜片法是一种在充分矫正被检者屈光不正的状态下,将调节视标置于被检者眼睛正前方一定距离的位置处,逐渐增加负镜度数,目的是让被检者的眼睛产生一定的调节,当视标发生模糊而且不能恢复到最佳清晰的状态时,则说明被检者的眼睛已经动用了自身最大的调节力,则为近点调节力;在增加负镜片的过程中,记住每次增加0.25DS;另外单、双眼应分别进行检查。

2.3 移远法

移远法和移近法相反,是将视标慢慢地移到远处,最终目的是让视标变得清楚,记录此时的距离。

准备工作:确保验光室内足够的照明,被检查者瞳距调整成NPD状态。

操作步骤:①嘱咐被检查者戴矫正后最舒适的眼镜或者试镜架,提供标准的光线照明。②验光师在测量时,应把0.7的视标置于被检查者的近点以内,然后再把最小的调节视标一步一步匀速移远,直至被检查者告知视标变得完全清晰,达到最佳的状态。③读出此时视标距被检查者眼镜平面的距离,该距离的倒数为顾客的调节幅度。

注意事项:移远法测量调节幅度,也是先右后左;其次,也要通过多次测量,目的是分析调节功能的质量;进行单眼测量时,要保持移动速度均匀、时间把控得当;验光师应心平气和、淡定凝神地进行检测数据,注意操作平稳,避免因不当出现误差;在测量过程中,要与视线保持一致;一般来说,移近法测得的调节幅度往往高于移远法测得的结果,因此必须注意两种方法的区别,在此基础上综合考量。

2.4 Donder's查表法

Donder's查表法是按照顾客的年龄,从表格中查出顾客的调节幅度,该方法比较简单,一共分为三列,第一列是年龄,按不同年龄段进行查找,第二列是近点,第三列是调节幅度。具体说,即10岁的年龄段近点是7厘米的时候,此时的调节幅度为14D。20岁年龄段是10厘米的时候,此时的调节幅度为10D。30岁的年龄段近点是14厘米的时候,此时的调节幅度是7D。40岁年龄段近点是22厘米的时候,调节幅度为4.50D。50岁年龄段近点是40厘米的时候,调节幅度为2.50D。60岁近点是100厘米时,调节幅度为1D。通过上述方式,可以很快查出被检查者的调节幅度,但是该方法的精确性和准确性不高。

Donder's表

2.5 Hofstetter公式法

Hofstetter公式法是一种按照公式进行计算得出调节幅度的方法,主要包括三种计算方法:第一种是计算最大调节幅度,第二种是计算平均调节幅度,第三种是计算最小调节幅度。一般临床上常采用最小调节幅度。作为验光人员要熟练掌握每种调节幅度的公式,这对于日常的精确验光有很大帮助,尤其在分析案例和面对一些视疲劳患者时,Hofstetter公式法更加方便快捷,可以迅速计算出被检查者的调节幅度。总体来看,影响调节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调节幅度会呈现不断降低的趋势,在统计学上两者呈线性关系。通过数据分析,会发现小于最小调节幅度2D者为调节不足,双眼调节幅度相差不超过1D。熟练掌握Hofstetter公式法,可以迅速计算出被检查者的最大调节幅度及最小调节幅度。例如顾客年龄50岁,则可以根据公式法,计算得出顾客的最大调节幅度为5D,平均调节幅度为3.50D,最小调节幅度为2.50D。

序号 AMP 公式公式1 最大AMP =25-0.4×年龄公式2 平均AMP =18.5-0.3×年龄公式3 最小AMP =15-0.25×年龄

2.6 移近移远折中法

在对调节幅度进行测量的过程中,如果单一采用移近法和移远法,由于视标位置的变化,最后结果和数据会存在一定差异,虽然可以多次测量取其平均值,但是其精确程度会受到影响。因此,在实践中,人们更倾向于采用折中的方法,即综合采用移近法和移远法,最后取两者的平均值,该方法被称为移近移远折中法,采用该法获得数据相对更加精确,误差更小。

2.7 A=P-R公式法

调节幅度(D)=1/近点距离(m)-1/远点距离(m),因为1/远点距离(m)为非正视眼屈光不正度。所以在日常计算中,常常用下列公式:调节幅度(D)=注视近点的屈光力-屈光不正度,具体公式为:A=P-R。

3 调节幅度相关案例分析

案例1:王同学,男,18岁,大一在校学生。该同学主诉近距离40厘米处阅读30分钟以上会出现视疲劳,长时间看书会出现字体漂浮感,严重时伴头痛。该现象持续6个月左右,无戴镜史。大一下学期上述症状更加明显。检查中,患者否认家族有青光眼史、眼部手术史、食物药物过敏史。

综合验光仪主觉验光处方如下:

OD:+0.25DS,1.0;

OS:-0.75DC×175,1.0;

调节幅度:OD:8D;OS:8D;

调节灵敏度:OD 4cpm,OS 4cpm,OU3cpm。

(负镜片通过有一定的困难)

NRA:+2.25D PRA:-1.25D;

BCC:+1.00;

案列分析结果:

(1)该同学眼部无明显异常,经过视光检查得知其调节幅度低于年龄的阈值,故无法集中注意力,视远、视近都出现模糊现象,尤其是近距离阅读需求与实际用眼能力之间产生了不协调。主诉的症状符合调节不足体征(注:调节不足的体征不具有典型性,临床中基本上所有双眼异常患者都会有以上视疲劳等症状,其体征仅用作参考);

调节不足体征:

1)调节幅度降低,比年龄相关最小调节幅度低2D以上;

2)正相对调节(PRA)减弱;

3)单眼调节灵敏度降低,-2.00D面通过困难;

4)BCC结果>+0.25D。

(2)本例诊断要点:调节幅度8 D→偏低,根据 H o f s t e t t e r公式法计算得出最小调节幅度=1 5-0.25×18=10.5D,案例中8D明显低于最小调节幅度10.5D。该年龄段的平均调节幅度=18.5-0.3×18=13.1D,该同学明显低于同龄段其他人的平均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在使用±2.00D反转拍测试调节灵活度时,在负镜片面速度减慢→说明该同学动用调节能力差,调节灵敏度低于常人。BCC:+1.00D→滞后量大;

PRA:-1.25D(正相对调节较同龄人对比数据提示减弱);

通过对王同学调节数据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检查项目中,所有涉及到需要动用调节刺激的项目,对于该同学来说都有一定的困难,这就是调节不足的体现。

本案例处理方案:(1)配戴近用眼镜进行屈光矫正,尤其在看书等近距离阅读的时候;(2)视觉训练:由于王同学属于青少年,配合视觉训练以减少对眼镜的依赖,多参加一些户外运动。给与适量的正性近距离附加球镜,可明显改善症状,同时进行调节功能训练,如推进训练或者Brock线训练,避免对正性近附加的依赖,从而导致调节功能进一步下降。

案例2:李XX,女,30岁,IT工作者。主诉视远模糊且持续半年多,最近这种现象尤其严重,看近处时更明显。患者否认家族有青光眼、高血压、眼部手术以及食物药物过敏史。

采用综合验光仪进行主觉验光,处方如下:

OD:+0.75DS /-2.25DC×170,0.5;

OS:+0.75DS /-1.25 DC×170,0.5;

调节幅度OD:4D;OS:4D,调节幅度低于常人。

看近眼位内隐斜。

案列分析结果:

(1)根据患者的陈述,主要症状为远、近视力降低。

(2)建议:考虑到患者的具体情况,应优先考虑有散光,需进行矫正。加上患者系成年人,可稍微欠矫,以舒适为宜,同时考虑是否存在视疲劳现象,明确诊断后采用合理的治疗方案。

本例诊断要点:调节幅度4D→低常,因看近时,眼位有轻微的内隐斜,由于调节不足,看近时,为了保持三联动,就会动用更多的集合,久而久之,就引发了调节和集合的关系失调,造成视疲劳、眼痛、头疼。通过分析调节数据,可以采用疲劳调节滞后的处理原则:为消除疲劳症状,在记录调节能力的同时,可进行屈光矫正,选择双光镜或者渐变镜或者正镜附加,同时结合视觉训练,以改善原来症状。

5 结论

本文中提到的7种测量调节幅度的方法,在日常检查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加以选择,从而找到最合适的方法。根据多年实践的经验,采用移近法得出的数据大于移远法得出的数据。用负镜片法测得的数据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定要记得加上工作距离(2.50D)。此外,采用负镜片法的操作过程中,由于近用视标位置固定,负镜片增加的同时,被检查者看到的视标随之变小,最终数据也会发生了化。而在采用移近法的过程中,视标位置的变化引起了视标大小的变化,距离越近,视标会越大,最终导致测量数据产生一定的差异。 而Donder's表法是一种简单的查表法,Hofstetter公式法则是一种简单的公式计算法。调节幅度的异常可以引起视疲劳,所以如何准确进行调节幅度的测量非常重要[3]。作为专业验光师,熟练掌握7种调节幅度测量方法,从而更好地掌握调节远点,准确确定调节近点和调节范围[4],对于改善患者视力状况,意义重大。此外,值得指出的是,日常生活中,人眼的调节幅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会逐渐发生老视的现象,最终调节幅度能力的大小是我们衡量人眼视觉功能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5]。❑

猜你喜欢
检查者幅度镜片
剪切波弹性成像在乳腺不同深度病变中的可重复性评价
镜片外的星光
单次止损幅度对组合盈亏的影响
微波超宽带高速数控幅度调节器研制
正中神经剪切波弹性成像的可重复性评价
360°环焦镜片浅析
防蓝光镜片那些事……
如何验配中老年渐进镜片
基于ANSYS的四连杆臂架系统全幅度应力分析
2014年中期预增(降)幅度最大的50家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