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新教育理念下高考物理复习备考策略

2018-09-11 10:22王国鹏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年1期

王国鹏

摘要:为了应对物理高考,提高物理复习效果,必须要有周密的计划、科学的方法、得力的措施,要重视对物理状态、物理情境、物理过程的分析,重视学生学情的把握,要加强信息迁移问题的训练,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取得高考的胜利。在本文中,笔者就新教育理念下高考物理复习备考策略方面谈几点感悟。

关键词:新教育理念;高考物理;复习备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1-0004

高三物理复习要求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物理概念及相互关系,熟练掌握物理规律、公式及其应用,总结解题方法与解题技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是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就新教育理念下高考物理复习备考策略方面谈几点感悟,恳请专家或者同行给以指正。

一、依靠教材,挖掘教材,扎实推进基础知识复习工作

高考立足于教材考基础,于变化中考能力。高考试题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大多数高考试题都可以从教材上的例题、习题中找到它们的“影子”,甚至教材中的插图、阅读材料等都可成为高考命题的素材。为此,要求我們做到如下几点:

1. 在复习中应立足基础知识,通过透彻理解,全面掌握基础知识,如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应让学生从定义式及变形式、物理意义、单位、矢量性及相关性等方面进行讨论;对定理或定律的理解,则应引导学生从其实验基础、基本内容、公式形式、物理实质、适用条件等方面做全面分析。

2. 复习时引导学生回归教材,要抓住重点,帮助学生了解知识间的纵横联系,构建高中物理基础知识网络,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如复习力学知识时,要了解受力分析和运动学是整个力学的基础,而运动定律则将原因(力)和效果(加速度)联系起来,为解决力学问题提供完整的方法,从而使运动和力的关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3. 以教材的习题背景、插图和阅读材料为素材,深入浅出、举一反三地加以推敲或适当变形成典型例题,运用中档试题进行训练,花大力气吃透教材上那些概念性强、构思新颖和方法灵活的习题。

4. 各类资料等文字表述、答题格式与教材上的形式有出入的,应以教材为准;实验步骤、实验表述等,也以教材为主,真正做到以“本”为本。

二、围绕考点,吃透考纲,认真研究高考试题的特点

1. 认真阅读考纲(知识、能力、要求),研究知识要点,理解能力要求,使教师看到知识要点,就能选择相关习题,看到能力目标,就能准确剖析试题的重要环节。

2. 收集近三年各地高考试题,研究试题的命题特点,试题考查的侧重点,考查的热点等,共同研究,形成共识。

3. 加大往年高考题的训练力度,通过分析它的特点,找准易考点,在讲评时,不仅要注重思路和方法的讲解,还要进行拓展与创新。

4. 实验复习第一阶段侧重于基础实验复习,从第二阶段开始,侧重于设计性实验的分析与训练。

5. 力学复习的时间要长,讲解要透,训练要实。近年来,在高考物理试题中,力学占分比例有加大的趋势,因此,力学复习务求精、准、实、透、活。

三、精心讲解,严格训练,切实提高课内课外学习效率

高三复习内容多,时间紧,任务重,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巩固学习成果,意义重大。具体做法有如下几点:

1. 教师要转变观念,从关心这堂课“我讲了多少”,转变为关心“学生学到了多少、提高了多少”;要使学生认识到,做习题的目的,是检查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透彻,能否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它们等。

2. 精心讲解,通过教师引导对示范例题的分析、讨论和解答,“以题引路——借题发挥”,引导学生归纳解题步骤和思路,归纳解题中易出错、易遗漏、易忽视、易混淆、易忘记的地方,特别是近三年的高考题,要启发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重视解题后的反思。

3. 讲练结合,适当让学生做一些有一定灵活性、综合性,并且有助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好题,做到讲得透、练得精。

四、渗透方法,彰显技巧,努力构建物理学习思想体系

在高中物理中常用的物理方法有:物理模型、整体法与隔离法、分析法、综合法、图像法、临界法、转换法、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等;通过对认识方法的总结和升华,提炼物理思想,形成体系,只有严格训练,学生才能在解题时方法多,技巧活。

1. 在平时的教学中,结合具体的题目和章节,有意识地进行物理方法的渗透、学习和领会,强化物理方法的应用,突出方法教学。

2. 通过例题、习题的讲练,强化物理思想的渗透,揭示思想方法在知识互相联系中的作用。要让学生逐个掌握物理思想方法的本质,做到灵活运用。

3. 将课外试题与教材上试题进行对照,比较方法、技巧、思想,加深理解。

4. 研究高考物理试题中的中低档试题,在选编、改编后训练学生,使试题的物理思想融入其中。

五、重视基础,拓展创新,全面突破物理实验得分瓶颈

近年高考试题中实验题考的原理,都是中学物理中最普遍、最常用的原理,但问题情境是新的,使得考生不知如何入手。所以,在复习中,对物理实验应予以足够重视。基础实验在第一轮复习中与章节同步进行复习,拔高的实验在第二轮中进行专题复习。具体做法有如下几点:

1. 熟练掌握各种基本仪器的构造原理、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如,要掌握各种电表、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弹簧秤等仪器的原理、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2. 对大纲中要求掌握的13种仪器,一定要实际操作,熟练掌握,强化实验操作训练,重新观察教材实验,通过新视角,研究物理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3. 加深对物理实验目的、思想、原理的透彻理解,强化实验方法与实验技巧的训练,如,伏安法测电阻实验中对实验条件的控制方法(滑动变阻器的接法)、实验误差的控制方法(电流表的内接、外接)、作图时对个别点的舍弃、图线的“曲化直”(验证牛顿第二定律时画图象)等,提高实验能力。

4. 加强设计性实验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物理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根据给出的实验仪器,按要求设计出实验的原理、方法、步骤,最后得出实验结论;或只给出实验课题,由学生自选仪器、自己设计实验原理、方法与步骤,得出实验结论,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及实验技能与技巧。

六、针对训练,分类达标,确保提高学生适应考试能力

每年高考后,学生会有这样的反映:“会做但没有时间了”“题目看错了”“那句话理解错了”等现象,鉴于此,提出如下针对性措施:

1. 加强审题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读题、审题,让学生能准确理解关键字词,挖掘隐含条件,排除干扰因素,使学生能快速地用语言、示意图和方程等形式“翻译”出来。

2. 加强解题速度训练,每次训练限时90分钟,让学生在80分钟内能答题完毕;要求学生把它当作实战来演练,让学生学会在考试中如何分配时间,不断积累考试经验。

3. 加强解题技巧的训练,让学生懂得选择题(理解、逻辑推理)、实验题(原理、方法的理解和应用,方法的迁移和灵活运用能力)和计算题(过程、模型、方法和能力)等不同类型题的题型分析、掌握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4. 加强学生答题规范化的示范引导和强化训练,让学生掌握应试技巧,提高解题的规范性,增加得分点。具体做法有几点:

(1)将高考评分标准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经常翻看,如:①物理过程、物理状态的分析和论证,特别是隐含的物理过程的分析、重要条件的叙述和确定(如平衡、加速、相遇等)、画图(物理過程的示意图、受力图、轨迹图、电路图等)。②每一过程依据定理、定律列方程,由每一个物理知识列一个方程,不要几个物理知识列成一个综合式。③计算,得到正确的结果(有效数字、单位、方向等)。

(2)在平时的习题教学中,教师注意多展示规范的教学过程,展示规范的、标准的解题格式,强调解题思路,强调准确运用公式,列原始方程。

5. 落实训练,巩固成果,全面提升学生应变抢分能力。如:①由易到难,各个击破,对于物理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可以有选择地放弃一些“过难”的题目,让每个人的时间利用率最大化。②会做的题能够得全分,熟悉高考评分细则,思路要严谨,说理要透彻,表述要准确。③不会做的题也要能得一部分分数,在实际考试中解答计算题时,有时是题目较难,不能完整地解答出来,有时是时间紧,没有时间做出最后的结果,此时学生应该按照现象发生的先后顺序,涉及几个规律,写几个方程,要尽量多写一点。

总之,为了应对物理高考,提高物理复习效果,必须要有周密的计划、科学的方法、得力的措施,要重视对物理状态、物理情境、物理过程的分析,重视学生学情的把握,要加强信息迁移问题的训练,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取得高考的胜利。

(作者单位:山西省临汾市第二中学校 0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