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调和与折中”写作指导

2018-09-12 11:55苏静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8年22期
关键词:化用嵇康性情

苏静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鲁迅《无声的中国》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写作指导】

材料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指出中国人性情中有“调和、折中”的特点,第二部分通过“开窗”这一事例对前面的观点进行说明。因此立意的依据在第一句,即对“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和判断。什么是“拆屋效应”?心理学上说,先提出较高的要求,接着再提出较低的要求,这样,较低的要求就比较容易得到满足,即印证第一句的观点。材料立意可以有二:一是赞成。“调和与折中”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体现,在具体的事情上,可以调节矛盾、促进和谐,可以从文化、心理上进行深刻的理性分析;二是反对。中国人性格中有妥协性,要给予否定,希望国人在具体问题上有准确的判断和坚定的立场。

【素材及化用】

强力素材1:中者,不偏,不倚;庸,平常也。——朱熹

化用例段:《中庸集注》中朱熹阐释:“中者,不偏,不倚;庸,平常也。”中庸的本质是行为的调和与适度,调和从真正意义上讲就是适度的平衡,就是不能在人生路上一意孤行而迷失方向。林逋在人生迷茫时,隐居在杭州,他在西湖孤山上写道:“金谷年年,乱生春色何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他并没有自暴自弃,他自我调和,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相结合立足于世。

强力素材2:“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嵇康,风度翩翩,才华横溢,“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通晓音律,尤爱弹琴。因得罪钟会,遭其构陷,为司马昭处死。临死前,嵇康俱不伤感,唯叹惋:“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

化用例段: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并不会因个人的名利而调和折中。“交不为利,仕不谋禄”的嵇康,被判处“放荡不羁”的罪名,却依旧从容淡定,不折中不调和,临刑前一句:“《广陵散》从此绝矣”的豪言伴着抚琴的余音流传千古。再如国学大师陈寅恪,不讲古人所讲,不讲近人所讲,不讲自己已讲,这种不调和的气度,亦让其生命“薪火”永不熄灭,摇曳在后人的心中。

强力素材3:

2017年12月11日,一向善于售卖概念的微信公号“新世相”发文《第一批 90 后已经出家了》,文章开篇便是“手里的保溫杯水温未凉,办公室的 90 后已经找到人生新方向:他们宣布成佛了。”该文成功将“佛系文化”推向高潮。之后,社交平台上,佛系买家、佛系综艺、佛系球迷、佛系养生、佛系育儿、佛系打车等词瞬间火爆异常。“佛系青年”爆红,这不仅是90后心理的真实写照,也是社会问题的缩影。

化用例段:在观念多元化的当今社会,是不太容得下“不爱调和”的人的。长期以往,养成“调和”的民族品性也就不足为怪了。当下最热的“佛系青年”又何尝不是“调和”的产物?“佛系青年”的概念与其说是青年“圆滑”,不如说是社会强加给他们的压力让他们不得不选择“和气”。

猜你喜欢
化用嵇康性情
时间的性情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嵇康 山涛 绝交于江湖,相知于内心
嵇康
“化”备用素材为写作内容
感受书法 体味性情
嵇康“自然和音”的美学意境
硬、安、纯——鲁侍萍没有大改的“真”性情
《复性书》性情观再探——以“情”为中心的考察
浅谈楹联创作中的抄袭与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