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塞患者急救作用探讨

2018-09-12 10:41陈艳艳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8年14期
关键词:急救急性脑梗死

陈艳艳

【摘要】目的 研讨急性脑梗死实施急诊护理流程救治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在我院接受急诊救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常规组按常规标准流程进行救治,实验组接受急诊护理流程救治,观察评估两组的临床急救情况。结果 实验组相对常规组在分诊时间、总救治时间上均有显著缩短,在后遗症发生率、梗死再发率上均有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相对常规组在服务总满意度上有显著提升,达到9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急诊救治中开展系统的急诊护理流程是一种可行急救方法,能够优化急救效果,提高患者的服务体验。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急诊护理流程;急救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05.14..02

急性脑梗死是指脑内动脉在各种因素作用下狭窄加重甚至彻底闭阻,使组织无良好的血氧供应而引起的一组脑血管疾病,也是目前致残率、病死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因此,重视对急性脑梗死的及时救治与护理,对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改善疾病预后均至关重要。我院急诊科2016年1月~2017年12月尝试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开展急诊护理流程救治,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接受急诊救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作统计观察,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52~79岁,平均(64.2±8.6)岁;所有患者均经系统检查(包括头颅CT、MRI等)确诊,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诊断依据吻合,知晓且同意参与本次实验。对患者进行随机非盲实验分组,常规组、实验组(30例/组)各项基线数据经统计对比(P>0.05),满足研究对照条件。

1.2 方法

常规组按常规标准流程进行救治,患者通过家属或急救车送至院内,经基础病情评估后,为其开通绿色通道,并给予生命体征监护、溶栓准备等处理。

实验组接受急诊护理流程救治,具体包括:

1.2.1 优化接诊救治过程

急诊人员在接诊≤3 min及时对患者病情展开评估,在接诊3 min后利用绿色通道将患者第一时间送往急诊室,同时联系相关科室(如影像科、神经内科等)医师,以共同完成对患者的急诊救治。此后再协助患者家属前往办理挂号、住院等手续。

1.2.2 建立脑卒中急诊救治单元

建立脑卒中急诊救治单元,及时备齐溶栓药物及相关药物剂量换算表,完善各项急诊措施,同时增设床位与溶栓物品,以便急诊预检台发出通知后,能够及时为患者提供溶栓急救。

1.2.3 合理安排急救及转运工作

①在救治时间方面。入室后≤2 min,及时为患者供氧,同时对其各项生命体征(如脉搏、血氧饱和度等)进行严密监测;入室后2~5 min完成对患者的血液采样,为患者开通静脉通路,并给予心电监护观察。②在责任方面。注意做到分工明确、合理,其中责任护士主要负责对个体的急诊救治,护士长负责协调急救的各个环节。③在转运方面。事先与CT室取得联系,以便患者在转运至CT室后能够第一时间接受头颅CT诊断,在证实病情后,护士长负责向主治醫师递送报告结果,同时了解患者近段时间是否有接受抗凝治疗,有无出血史、外伤史等,确定患者存在溶栓治疗指征后,第一时间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溶栓计划。责任护士若发现患者有过重的心理负担,还需向其提供情绪安抚及鼓励等。

1.3 评估项目

①分诊时间,②总救治时间,③后遗症发生率,④梗死再发率,⑤服务满意度。其中服务满意度由我院自行设计的服务问卷表进行调查和记录,选项设有“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输入统计源软件(版本:SPSS 17.0)处理,由x2(或t)执行对计数(或计量)数据的检验,由率[或(x±s)]的形式描述,若P<0.05,说明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急救效果

实验组在分诊时间、总救治时间上分别为(0.68±0.19)min和(3.25±0.28)min,常规组相应数据为(2.03±0.52)min和(5.18±0.72)min;可见实验组相对常规组在分诊时间、总救治时间上均有显著缩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后遗症发生率、梗死再发率上,实验组分别有1例(3.3%)和5例(16.7%),相对常规组的8例(26.7%)和11例(36.7%)均有显著降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服务体验

经问卷调查,显示实验组患者中,满意18例,基本满意10例,不满意2例,总服务满意度为93.3%;常规组患者中,服务满意11例,基本满意11例,不满意8例,总服务满意度为73.3%。可见实验组相对常规组在服务总满意度上有显著提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急性脑梗死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其对患者神经功能的损害主要与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有关。脑梗死后形成的缺血半暗带在病理生理上有别于缺血坏死区,其并非完全缺血,通常仍有一定的血流供应,因此只要把握急救护理时机,仍能够做到逆转损伤,修复和保护患者的神经元细胞[1]。

急诊护理流程是一种全新的临床服务模式,能够将流程进行量化管理,使转运、诊察及急救等各个环节所需的时间大大缩短,相对常规护理标准下进行的急救,该模式更能够发挥急救团队的作用,并且急救过程更系统、分工更到位。本研究中,我院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开展急诊护理流程,患者出现后遗症及梗死再发的概率均大大下降,服务总满意度高达93.3%。

综上所述,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急诊救治中开展系统的急诊护理流程是一种可行急救方法,能够优化急救效果,提高患者的服务体验,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

[1] 曹美芹.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率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6):33-35.

本文编辑:王雨辰

猜你喜欢
急救急性脑梗死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病人的急救与护理
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急救以及护理方式
突发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与护理
急诊科昏迷患者抢救治疗的临床分析
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血栓通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分析
急性脑梗死辨证分型与ADC、Hcy及hs—CRP的相关性研究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