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撕”出来的农耕文明

2018-09-13 04:53李文旭
现代艺术 2018年3期
关键词:双流剪纸作品农耕

李文旭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民间工艺(剪纸)百家,四川省民间艺术(剪纸)优秀传承人,双流县剪纸艺术协会名誉主席。

2013年赴加拿大参加“埃德蒙顿市国际多元文化遗产节”,传播和展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2017年被评为“成都市百姓学习之星”。他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摸索出了一种全新的剪纸技法——彩色镶嵌剪纸,其主要特点是:色彩丰富绚丽,富于变化。这既保持了传统剪纸的特点,又克服了传统剪纸色彩单一的不足。

著有《瞿上乡愁》《双流农耕文化》《陈世云师生剪纸a作品集》《怎样剪团花》双流传统农耕文化实物图谱》等专著。他以《中国歌谣集成·四川卷》中的情歌文字为依据编撰的《剪纸上的四川情歌》已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

陈世云,成都双流东升镇三里坝村人。农民出身,从小帮着家里务农,至今还依然住在祖辈留下的老院子里。也许,正是因为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住在农村,所以川西坝子的农耕文化深深地烙在了陈世云的血脉里,也烙入了他的生活,更烙入了他的剪纸艺术。

50多年来,陈世云的业余时间全用在了剪纸、绘画、盆景、奇石、紫铜浮雕等艺术创作上。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各类展览并获奖,本人也获得了“四川民间工艺百家”和“四川民间艺术优秀传承人”等称号。他曾先后在部分大中小学、老年大学、特殊教育学校、社区街道、乡镇等传授剪纸技艺,在中小学美术教师中培养了一批具有独立创作能力的剪纸人才。

陈世云的剪纸作品题材丰富,许多都是令人刮目相看的精品。他在剪纸技艺上敢于创新,众多人物、动物、花鸟、神仙、历史典故等形象,在他的剪刀下跃然纸上。他的剪纸作品场面宏大,主题鲜明,内涵丰富,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染力。作品构图生动明快,朴实大方,古朴高雅,丰满清新,匠心独具,精细巧妙。创作手法形式多样,或剪,或撕。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陈世云在作品的构图、布局、刻制、染色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

在众多剪纸作品中,最能代表陈世云剪纸艺术风格的是他的一系列表现川西农耕文化的作品。该系列作品的创作理念源于上世纪90年代。那个时候城市建设进行的如火如荼。“延续数千年的农耕文化正在退出历史舞台,我必须拽住它最后的背影。”陈世云说,自己早年间一直参加农业生产活动,打谷晒麦、拾粪肥田,对农耕生活有深厚的感情。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农耕文化正在消失。因此,他想通过自己的双手,将这种淳朴自然、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用剪(撕)纸艺术展现出来。就这样,退伍回乡后他便开始大量地创作与农耕文化有关的剪纸作品。作品《川西农事》中,一系列的剪(撕)纸组图,表现了川西人民从事锄地、浇水、肥田等农业劳作的场景。在一张普通的彩色纸上,要剪(撕)出复杂的动植物形象,本身就极其费力,更别说那些表现农耕劳作的生活场景了。但这对陈世云来说却不是什么难事,多年来在剪纸艺术上的实践摸索,让他可以随心所欲地表现那些曾经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场景。这些剪(撕)纸用优美的艺术形象和深厚的内涵意蕴,向我们展示了浓浓的时代印记,陈世云也因此获得了极高的赞誉。

陈世云把老房子的堂屋改作“农耕堂”,门外挂着一副对联,上联是“春种夏锄顺天时”,下联是“秋收冬藏享地利”。陈世云说,这就是农民一年四季生活的缩影,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因此对联横批是“虽苦犹乐”。 走进陈世云的家门,墙上挂满了他的剪纸作品,画幅大大小小都有。他说,自己也数不清这一生到底创作了多少幅作品。这些作品虽都各不相同,但绝大多数都在讲述同一个主题:农耕。陈世云认为,他作品真正的精髓在于内容,每个作品都是一个生动的场景、一个经典的故事,没有重复,没有冗杂。“他们都是有灵魂的。”

在他家的新楼门口挂着六块牌子:瞿上民间艺术馆、双流县老科协科普培训基地、双流县关工委青少年科普教育培训基地、双流县剪纸艺术协会、东升街道社区教育实践基地、陈世云剪纸工作室。家被打造成艺术馆、培训基地、甚至“博物馆”后,陈世云这几年一直对公众免费开放。对于家里的收藏,有参观的人说陈世云是“土豪”。对此,他的回应是:我是精神上的“土豪”。

2013年8月2日至6日,陈世云作为成都代表团9人中的一员,到加拿大埃得蒙顿参加“国际多元文化遗产节”,中国馆在这次遗产节上荣获第一名。从来没有出过国的陈世云既兴奋又紧张,他说:“虽然我已经到了遇事不惊的年纪,但依然觉得能参加这个文化节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在加拿大的几天,陈世云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人进行了交流,并现场剪纸送给他们。期间,一位加拿大人对陈世云的剪纸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陈世云随即便剪了一幅以“龍”为主题的作品送给他。虽然语言不通,但陈世云依然能够感受到对方收到剪纸作品时的兴奋。后来,这位加拿大人给了陈世云一张自己的名片,名片背后用中文写着“市长候选人李约瑟”。陈世云说,这张名片他至今仍保存着。因为他很高兴看到,中国的非遗作品被生长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人们所接受。

陈世云虽然学历不高,但他却在不断地学习。现在的他,不仅可以对“古蜀国三都”“双流瞿上城”“古蜀农耕文化起源”等谈论不休,还可以滔滔不绝地讲述分析二十四史、四大名著及全唐诗等,甚至还写下了数万字的论述文章。2009年7月,他还应邀参加了“古蜀农耕文化的起源与演进·蚕丛与瞿上”学术论坛,并作了题为《双流农耕文化的历史、现状及保护的初步设想》的论文交流。孜孜不倦进取,潜心艰苦创作,一直以来陈世云就这样一步步地在剪纸道路上不断前行着。

也许,正如“农耕堂”门口的对联一样,自足、闲适是他对自己最好的注释。

猜你喜欢
双流剪纸作品农耕
农耕劳作磨毅力 南泥湾精神记心中
双流区总工会培训提升工匠技能
种子醒了
农耕感怀
《双流文艺》立足地域文化特色 输出双流文化印记
剪纸作品欣赏:晨练
听荷
剪纸作品赏析
众志成城抗疫情·剪纸作品
于富业剪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