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预报工作朝“精、准、细”进发

2018-09-14 06:21海洋与渔业李易珊
海洋与渔业 2018年7期
关键词:风暴潮国家海洋局海浪

■ 文|《海洋与渔业》记者 李易珊

风暴潮、海啸、海浪、海冰、赤潮……海洋灾害性质复杂,一秒钟,海啸可以吞噬一整片沙滩,它给人们的反应时间极短,事前的预报工作显得尤为重要。2018年6月,广东省副省长叶贞琴在听取省防总队防汛备汛工作汇报时,充分肯定了深圳、江门在风暴潮灾害精细预报预警的做法和成效,并强调沿海各市,尤其是珠三角大湾区城市要积极借鉴相关经验,加强预测预报工作。

近日,《海洋与渔业》记者走访国家海洋局南海预报中心(以下简称“预报中心”),了解这些年来广东开展的海洋预报工作。据悉,国家海洋局南海预报中心成立于 1977年,是原国家海洋局设在广州专门从事南海及邻近海域海洋环境预报的业务机构,是广东省及华南沿海地区最早从事海洋预报的专业职能单位。2000年,预报中心加挂广东省海洋预报台牌子,致力于服务广东应急管理、海洋经济发展等。

提供预报产品3类36种

据了解,预报中心是制作和发布南海海域海洋环境预报、风暴潮、海浪、海啸、赤潮等海洋灾害预警报的海区级预报中心,负责接收和处理中国海洋环境观测网南海区数据,并开展中国海洋环境数值预报南海区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此外,预报中心还与国家超算深圳、广州中心合作,三方实行高效的资源共享,开展业务化的气象海洋模式应用(业务备份系统)、数值实验研究。国家海洋局南海预报中心(广东省海洋预报台)预报室副主任罗军向记者透露,目前,预报中心的工作主要分为三大类:海洋预警、海洋预报和海洋预测,围绕这三方面内容会衍生出 36种预报产品,如海况分析与证明、海洋气候分析评估、海洋灾害风险排查等。

“台风形成后,不仅要防风,更要重视台风带来的台风浪和风暴潮的影响。”罗军介绍说,预报中心与三防已有 30多年的合作基础。1983年,预报中心开展风暴潮预警报工作,并将相关信息通过电报的形式发送给三防、水文局等部门。全国最早的三防海洋服务模式在此诞生,并于 2011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普及与推广。

聚焦“精细化”预报工作

随着技术力量的升级,2012年 8月,全国首个以“精细化”预报为目标的地方海洋专题预报机构——广东省海洋预报台海洋环境专题预报室启动开播。“举个例子,‘预报’就是明天会有风暴潮,而‘精细化预报’则是明天下午 3点钟会有风暴潮,采用这种要素更多的展现方式,进一步提高预报的精准性。”罗军补充道,预报室每天根据国家海洋局和南海分局发来的观测数据,对广东省各个海域的主要服务点,按每天 1次的频率进行海洋预报,如果碰到台风等海洋灾害,进行加密预报,预警预报频率最高达到每 4小时一次。未来,海洋灾害预报技术的趋势主要是精细化、可视化。当前的精确度已经达到 72小时内每小时可以形成一个精确的数值。每一个点都有预报,一个小时就会有一个值,精度可达每 100米一个数值。

作为一个公益性技术支撑单位,罗军坦言,预报中心的所有信息都是公开、透明的,不仅对政府部门、涉海单位等开放,社会公众也只需打开网页即可获取所需资料,非常方便。除了网站,预报中心正着力开拓多元化的预报渠道。近期,预报中心与广州海岸电台合作,在 2018年 6月 8日上午 9时,首条英文版南海海况预报通过广州海岸电台首次播发,这标志着南海海域首次实现中英文海况预报,所有经过南海的船都将接收到消息。

全程跟踪超强台风“天鸽”

说到台风,很多人对“天鸽”记忆犹新。“天鸽”是去年在珠海市金湾区沿海登陆的超强台风,登陆时中心风力45米/秒(即14级)。面对突发性的特大台风,预报中心全员进入“作战”状态,不敢有一丝松懈。预报中心自2017年8月18日发现其最初扰动以来,一直严密跟踪,每天组织专题会商讨论其未来发展趋势,并短信发布《热带扰动监测》专报。20日14时“天鸽”编号,预报中心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海浪、风暴潮应急小组成员随即到位,开展相关工作。从 20日上午起,每天组织工作人员会商天气形势,准备材料参加原国家海洋局业务会商和广东省三防会商。

按照原国家海洋局《风暴潮、海浪、海啸和海冰灾害应急预案》的要求,预报中心根据数据资料,向广东省防总、渔政总队、海洋与渔业厅、部队等单位和部门发布相关海浪、风暴潮警报信息:自 20日16时开始发布海浪警报消息,24日 08时解除海浪警报,共发布海浪警报 9期,其中包括消息 1期,海浪黄色警报 4期,橙色警报 1期,红色警报 2期,解除通报1期;20日16时开始发布风暴潮警报消息,24日08时解除风暴潮警报。

24 小时协助灾后搜救行动

记者走进预报室,发现了数十个电脑显示屏,这就是值班人员的工作地方。罗军介绍说,预报中心广纳贤才,目前拥有物理海洋学、气象气候、卫星遥感、计算机科学等相关专业共 73名工作人员,为预报平台实现 24小时值班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资源支撑。“我们的工作是随时的,在夜里接到电话就马上进入工作状态了。”从事预报工作已有八个年头,回忆起搜救行动,罗军认为真的很累,但正因为这份工作,使他拥有一份强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通过对遇险海域进行数据分析,可以预测遇险人员、船舶的漂流路径,从而大致确定搜救点,便于搜救人员开展进一步工作。据统计,在“天鸽”影响期间,预报中心共处理海上搜救漂移预测工作 3起,遇险原因都与天鸽引起的恶劣气象和海况条件有关。

多年来,预报中心工作人员兢兢业业,每天重复着看似枯燥的数据统计与分析工作,为广东省海洋防灾减灾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权威发布更是惠及了不少业内人士,得到群众的一致认可。“我们与基层建立了紧密的联系,最近还接到香港流动渔民协会和阳江渔民的电话,他们提出需要技术援助,帮助他们开展海洋预报的相关工作”。

猜你喜欢
风暴潮国家海洋局海浪
丫丫和小海浪
海浪
海平面上升对北部湾风暴潮增水影响研究——以2012年台风“山神”为例
2012年“苏拉”和“达维”双台风影响的近海风暴潮过程
防范未来风暴潮灾害的绿色海堤蓝图
樊应举
飓风的杀手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