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画画

2018-09-15 08:47朱雅萍
艺术品鉴 2018年6期
关键词:石鲁画画画家

文/朱雅萍

有位老师曾善意地说:“一个画家要多画画少写文章,因为人家会以你的文章来要求你,等到以后成名成家后再写也不迟。”所以当一些媒体约稿时我有些犹豫,不知把这些日记式的感想要不要公之于众。翻开以前的画册看到了一些老师给我写的文章,心中暖暖的,这些文章曾在我画得很累时,感觉找不到自信时前行的动力,老师们把我写得那么好,我如果做不到,岂不是太对不住大家了!绘画是我喜欢的事情,无论别人说什么我都会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又到一年高考季,但艺校生的分数线要低很多,这种现象很让人担忧。画画到一定程度后,就明显感觉到画外功的重要,书法、诗词对于年轻一代来说欠得功课尤多。曾国藩曾制定了严格的“日课十二条”,其中两条是有关读书的。即:读书不二:一书未看完,绝不翻看其他,每日须读十页;读史:每日至少读《二十三史》十页,即使有事也不间断。每天给自己定个读书计划,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时间就需要挤,如果每天随心所欲地读,就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终无所成。杨绛先生送给年轻人的第一句话就是:“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看见很多年轻人整天抱着手机不是刷剧就是玩游戏,真不知道科技的发展到底是利大还是弊大,但我想无论做人、作文还是绘画,读书都应该是一个人必备的习惯。

长河旭日

每个人所遇的时代不同,他的生活经历也不同,对于事物所倾注的感情也不同,但为什么大家看到他的作品却觉得好,并称之为“大家”,读到石鲁的“艺术是精神产品,一定要给人精神上的东西,画不能给你吃给你穿,但给观众精神上的满足”“因此画家自己精神境界不高是不成的”“我们要把对人民有利的情感抒写出来 ”,我仿佛找到了答案,也找到了奋斗的目标,有时画画只注重了技巧,想着如何点线面更好地表达,色彩更好地过渡,却忽略了注入更多的感情在里面,所以画看着好看但并不耐看,想要达到更高的境界,还要更多的读书、读诗,当达到石鲁先生看见山沟里一个清澈见底的水潭能动情,能有诗意,能激动得非要画画不可的程度,那画的质量又可以上一个台阶了。

画画也如读书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书可以变厚了,再变薄了,吸收到了你所要的东西算达到了目的。可画画先由简单开始,再到复杂,然后再简单,这种质的飞跃却不是那么容易。画到最后,不知达到什么度才算完美,中间的留白是要与画面和谐统一还是所要表达的足够了就可以通通留白?这个问题这段时间一直困扰着我,今天读了《赵无极:画到一定的程度时,应当把功夫忘掉》,我似乎找到了一点头绪,那就是他说的“画画要‘经济’,也就是说要能从简单里看到丰富,从少里看到多,但不是表面的多。”这个看似矛盾但又统一的观点包含的不仅是智慧,也应该是一个画家多年画画经验的积累,“好的画,就算他自己画得累,可别人却看不出他累。画时并不是不累,但是人家看得不累,是精彩的好画。”

白鹿原下高士隐

猜你喜欢
石鲁画画画家
石鲁的画——随笔欣赏
石鲁用意之道
狂狷石鲁
“石鲁”是如何诞生的?
酷炫小画家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5)
我爱画画
老树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