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妈祖信仰与马来西亚华人社会

2018-09-16 12:46王芊北京联合大学北京100101
丝路艺术 2018年5期
关键词:天后宫槟城妈祖

王芊(北京联合大学,北京 100101)

引言

中国海神文化以“妈祖”信仰尤为著名,所谓“妈祖”者,亦称“天后”,“天妃”,“天妃娘娘”等。宋元以来,妈祖信仰广泛流传于福建、浙江、广东、山东、台湾等中国沿海地区。妈祖作为沿海人民乞求平安福祉的保护神,以闽文化为中心向周边国家辐射,其影响所及远至日本、琉球、朝鲜及东南亚诸国。

1、马来西亚妈祖信仰的概况

妈祖信仰是伴随着中国人到海外创业及其海外贸易的发展而传播的。宋明时期,中国的海上贸易发展迅速,郑和七次下西洋带去的不仅是中国人的足迹,也带去了中国文化。在海运中,为了祈求平安,人们会随船带上妈祖神像。此外,在离开故土前,人们一般都会选择去妈祖庙里祭拜一番,更有甚者,会以“分灵”“分香”的形式随船带上妈祖的神像或者“香火袋”,保佑其一路平安。到了目的地,他们就把随身携带的神像或“香火袋”等圣物供奉起来加以膜拜。于是,妈祖信仰就这样从中国大陆被带到东南亚。当年这批移民去马来西亚开辟新生活时,船上就安放着妈祖海神像,身上带着妈祖的护身符保其平安。因而,移民到马来西亚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妈祖建庙,祭拜其保佑他们平安到达。妈祖信仰是华人的精神寄托,也是一种文化信仰,妈祖信仰对华人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伴着华人在马来西亚的创业而传承下来。在马来西亚华人中,至今仍然保持着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他们以所说的方言、生活习俗、信仰等为标准形成一个边界较为清晰的群体。他们因所讲的方言不同而自称为“海南人”“广东人”“广西人”“福建人”“潮州人”“客家人”“兴化人”等,虽然来源不同,但相同的是他们都信仰妈祖。在马来西亚种族异质的多元社会里,他们因其先辈来源于中国的不同区域、拥有不同的亚文化而成为“海南人”“广东人”“广西人”“福建人”,但面对异族,他们又是文化意义上、族群意义上的中国人。这种认同的差异和统一是怎样形成的呢?其实,作为文化载体的妈祖信仰对华人的文化认同起着直接的作用,妈祖信仰是建构华人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

2、马来西亚妈祖宫庙

自宋代起,妈祖被尊为“航海女神”,在我国华南沿海渔民、海商和船工等群体中得到广泛供奉。近代下南洋途中,面对茫茫大海,人们会把妈祖供奉在船头寻求佑护,安全抵达后,便在所到之处建立妈祖宫庙以答谢妈祖的庇佑。马来西亚是当时华南沿海地区人民出洋的重要目的地之一,妈祖逐渐发展为当地华人华侨最崇信的民间神祇。但是,由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华社内部发生严重分裂,各方言群的妈祖信仰和奉祀实际上是自成一体的。发展至今,随着当代马华社会的重新整合,各方言群间的隔阂已经基本消失,但下南洋时的帮群痕迹仍然存在,妈祖崇祀仍分别在各方言群自身会馆举行。在马来西亚,“奉祀天后圣母最多的是福建人,其次是海南人,后者对这个海上女神更加虔诚”。据吴华先生统计,马来西亚海南会馆联合会属下68间琼州会馆,35间设天后宫,46间供奉妈祖。马来西亚琼籍华人对妈祖的虔信可见一斑。槟城是下南洋的海南人移居马来西亚后最初的落脚地。槟城天后宫在马来西亚众多琼属妈祖宫庙中历史最为悠久,大约建立于1866年,具体时间已不可考。1925年,在槟城天后宫基础上,槟城琼州会馆成立,在1991年又改称为槟城海南会馆。槟城天后宫主祀天后妈祖,左右两侧分别供奉水尾圣娘和108兄弟,此外还有财神、土地神、佛祖和关帝等配祀神。沙捞越古晋天后庙始建于1878年,旨在为初到古晋的海南同乡提供祭祀妈祖、联系乡谊的场所。1930年,天后庙向华民政务司申请在天后庙名称前加上“琼侨公所”,开始开办琼侨学校,为古晋琼籍子弟提供启蒙教育;1946年再次申请更名为“琼州公会”,并于1951年正式获得批准;1992年在海南会馆联合会倡议下,易名为“古晋海南公会”。建成一百多年来,古晋天后庙经过多次重修,现今正殿神龛正中供奉妈祖及其配祀千里眼、顺风耳。妈祖左右供奉水尾圣娘和注生娘娘。妈祖前方供奉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右侧安放有“昭应英烈一百有八公神位”和“山水二类男女孤魂神位”。登嘉楼天后宫成立于1896年,晚于登嘉楼海南会馆的建立。自成立后,天后宫与会馆一直以合二为一的形式存在。1955年,天后宫开始筹建新馆。1961年工程竣工,并由登嘉楼苏丹殿下主持举行了开幕典礼。登嘉楼天后宫宫内后进处有三座神龛:正中神龛供奉天后圣母和水尾圣娘,天后圣母拥有千里眼、顺风耳两配祀神;右边神龛供奉福德正神和关帝圣君;左边神龛供奉“清昭应英烈一百有八兄弟神君”“山水二类男兄姓孤魂神”的神位。

3、妈祖信仰与马来西亚华人社会

按照马林诺夫斯基文化功能学说,信仰就是一种生存的需要,而今已延伸和发展为历史认同的需要、文化认同的需要和社会认同的需要。妈祖祭典仪式也就具有了大家认同的符号、代码、象征,更重要的是具有了“一个重要的话语权和阐释权”。谁通过了这个仪式,谁就获得了认同,可资取证。在马来西亚,围绕妈祖信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除了周末的上供和念经活动外,每逢春节、端午、中秋等华人传统节日,特别是每年的妈祖宝诞、升天等重大纪念日,各地妈祖庙都要举行大型的法会为信众祈福,进香谒祖的华人络绎不绝。吉隆坡的雪隆海南会馆天后宫还要从福建湄洲岛妈祖祖庙迎回妈祖“分身”一尊,并进行妈祖像巡游祭拜活动,朝拜的队伍更是浩浩荡荡。在天后宫内部进行的祭典仪式,气氛庄严而又肃穆。所有参加祭祀者神情都显得格外虔诚而神圣。可以说妈祖祭典仪式,把日益高涨的妈祖崇拜推至最高潮。祭拜过程中,妈祖庙就“成为寓意丰富的纽带象征,他们将领袖与被领导者、高贵者与低贱者维系在一起,共同生活于这个社会世界之中”。在祭典过程中,人们等级之间、社会地位之间的差异消失了,他们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认同的关系凸显了。仪式通过者在这里就找回了一种原籍证明的身份,得到一种正宗的名分。正像特纳所说的,“他们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从一种身份转变为另一种身份。所有通过仪式者,都获得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身份认可的自豪感,找回了以往所缺失的东西,了却了一个心愿,精神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马来西亚华人文化与中华文化有着不可分隔的渊源。华人早已在马来西亚落地生根,他们的文化代代相传并吸收了本土元素,同时也从实践中寻找创新。创新是文化再生和传承的基石,使一个民族的文化更精彩及具有深度。

马来西亚的“华人市镇”则是最早的华人商业与文化中心、国家的经济生产地带,而西方国家的“唐人街”则是“后来者”迁入的集中地。这些“唐人街”是华人移民集中的居住和经商中心,人们的生活条件简陋而且社会地位低。“唐人街”的含义是中华文化与当地华人的贡献只集中在某些街道而已。相反的,马来西亚华人市镇的文化与经济影响远远地超越了“唐人街”的狭窄范围。

猜你喜欢
天后宫槟城妈祖
妈祖祭典
龙岩市社前村天后宫山门舞楼及舞台题记考述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社前村天后宫山门舞楼
天津天后宫的保护和发展
天后宫
妈祖形像考——兼论妈祖服饰及妈祖形像复原实践
槟城:时光滋味
“万国茶帮”拜妈祖
槟城
妈祖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