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关系

2018-09-17 09:34陈一军
中国大学教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育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陈一军

摘 要:中國现当代文学课程是当今中国高校覆盖面很广的一门课程,也由于其特殊的人文学科属性,在当代中国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承担着重要责任,发挥着独特作用。然而,中国现当代文学处在审美与审丑之间,内容极为庞杂,这为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很大困难。想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实践中有效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坚持历史、价值、审美诸原则。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复杂关系

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针对的是高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高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呢?习近平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因此,他强调,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他进而明确了高校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就是高等教育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通过各种渠道坚持不懈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不单是高校思想政治课的使命,每门课程都有责任,也就是习近平所说的“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而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教育要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的强调使这一问题变得更为紧迫。这自然要求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也要尽快更好地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在大学教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的重要地位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在当代中国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承担着重要责任,这是由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在当代中国大学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特殊学科性质决定的。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在当代中国大学教育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其重要性首先体现在课程的覆盖面上。中国现当代文学是当今大学中文专业的基础主干课程,也是秘书学、国际汉语教育、影视戏剧专业、新闻学、文化产业、艺术广告学等非中文专业的重要必修或选修课程。不仅如此,中国高校还普遍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构成其重要内容。因此可以这样讲,中国现当代文学对今天中国高校的大学生都会产生程度不同的或大或小、或深或浅的影响,这种影响事实上跨越了现在大学文理工农医等学科区分的界限。所以,毫不夸张地讲,中国现当代文学是当今中国高校覆盖面很广的一门课程。既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每门课程都要守好自己的一段渠、种好自己的责任田,那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责任就显然是沉甸甸的了。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在今天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重要性还由其学科属性凸显出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作为文学教育的一个类别,本质上属于人文教育课程。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文学在人们认识人生与世界、培养自己的审美意识和良好道德感方面具有“不可思议之力”[3]。原因在于文学能够充分调动人的感性、激发人丰富的情感和想象,给人以美好的审美享受;也在这个过程中能给人们提供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智慧、培养他们健全的个性和人格,帮助他们确立美好的生命理想,进而创造美好的生存世界。所以有的学者这样说,文学“处理的是人类关于生活世界的原初的、感性的经验图景,是生活的原初相遇……它处理的往往是人在具体历史中的存在,是人的感性的存在,是人的生存世界本身。”文学的这种特性也便决定了它的价值——在于培养人的“感动能力、艺术感受力以及纯正的文学趣味甚至本真的天性”,培养人的“道德感、正义感”,一句话,在于“对永久性的精神的重建”[4]。这即是文学的人文教育功能。因为人文精神就是指人的思想文化精神,是好的情感、想法、行为及敬畏之心、崇高感等等。[5]文学的这种特性和功能自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所具有的。

不仅如此,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培养和塑造当代中国人的人文精神方面还具有特别的优势。因为中国现当代文学重心在以深沉的历史意蕴和人文关怀,表达现代以来中国人的思想、情感以及生存方式,其精神脉络在于推动现代以来中国人的发展、觉醒与解放,其思想主潮在于发展和深入现代以来中国人的现代意识,其内在灵魂在于造就现代中国人的“人文精神”[6]。可见,从现实性角度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现代中国人有着最为切近和紧密的关系,因而在培养和塑造现实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到当代中国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也是这种情形。谈到当代中国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自然就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密切结合在一起了;因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乃是当代中国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指导思想与核心内容。

二、处在审美与审丑之间复杂难辨的中国现当代文学

既然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拥有重要地位,发挥着独特作用,那么就应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到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始终。但是要很好落实这一任务,需要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复杂难辨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文学作为特定时期人们生存方式的表达,属于全息性文化产品,也就会涉及并表现这一时期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体到中国现当代文学,即是说它反映了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演进过程和复杂面貌。这里充满传统社会的遗存物,比如旧式的社会权力运行方式、社会家庭结构以及文化表现形式,这是鲁迅的大量小说作品、巴金的《家》、萧红的《生死场》、老舍的《茶馆》等作品着力揭示和批判的对象,甚至也是新时期“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表达的重心。但是文化从来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传统相延的东西并不一定全是糟粕,这在废名的《桥》、沈从文的《边城》、老舍的《四世同堂》、汪曾祺的《受戒》、阿城的《棋王》等作品中都成为让人心仪的对象或可资转化的力量。

现代中国当然不是只有传统文化,甚至主要不是传统文化,因为西方现代性已经深深植入中国社会肌体,使中国这艘巨大的“古船”在艰难中向着现代游移了。所以金钱的力量、城市化的演进在其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这在茅盾的《子夜》、20世纪30年代的“新感觉派”、张爱玲的《金锁记》、贾平凹的《废都》等创作中都得到明确表现。在这一过程中,西方始终以骄傲姿态给国人以精神的压抑和创伤,这在郁达夫的《沉沦》、茅盾的《春蚕》、钱钟书的《围城》、王蒙的《活动变人形》等作品中得到强力表达。当然,不管环境怎样,现代以来的中国人一直在努力进取,他们像郭沫若诗歌中所揭示的那样要“在死火中重生”,“为了奴隶的母亲”也要奋斗不止,于是有了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有了柳青的《创业史》,有了罗广斌等的《红岩》,有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有了周梅森的《人间正道》等等。然而,上述区分只是为了论述的方便,在很多作品中,它们事实上都程度不同纠缠在一起。如果再考虑进那些着力表现情感、人性的复杂作品,比如鲁迅的《野草》、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曹禺的《雷雨》、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莫言的《檀香刑》等,情形又会复杂得多。面对如此复杂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时下中国高校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又该如何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呢?

中國现当代文学的复杂性还不限于创作内容的驳杂,如果牵扯到中国现当代文学演进的不同阶段性,情形会变得更加复杂难辨。中国现代文学大体可以用三个十年来划分[7]。第一个十年主要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开展与落潮。这一时期不同的作家以不同的思想观念、价值立场和审美方式结成了不同的文学社团和流派,参与了新文学初始阶段的建构。当时的“文学研究会”主张“为人生而艺术”,大抵取向现实主义。创造社高举“为艺术而艺术”,热衷于浪漫主义的创作。而有欧美留学背景的一帮年轻人组成了“新月社”,心仪于现代诗的创造。此外还有“浅草社”“沉钟社”“语丝社”等等。爱好主张不同,写法自然就不一样。1928年起,现代文学进入第二个十年,这是一个阶级斗争激烈、文学空前政治化的时期。左翼文学和右翼文学自然水火难容,这倒给自由主义文学生成留下了广阔空间。然而,假如文学回归到时代的现场,情形并非泾渭分明,其间不同派别也有相遇、借鉴。当然,驳诘和冲突似乎是最为基本的。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把中国送入了民族矛盾空间剧烈的时代,现代文学由此进入第三个十年。由于日本侵略和国内政治力量的博弈,这一时期的文学被分割为不同区域,像“沦陷区”“国统区”和“解放区”等。由于不同的生态环境,这一时期不同区域的文学在思想立场和艺术表现方面差异巨大。日本投降、解放战争开始以后,文学力量又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迅速调整组合,更加使得这一时期文学创作复杂化。

1949年以后,中国社会性质快速发生了质变,这一时期的文学也相应产生了深刻转变。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文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文学创作的立场和内容都跟以前很不同了,这便是“十七年”文学。从今天看,这一时期文学的经验和教训都是值得探究的。“文革”十年,中国社会处在一个极不正常的状态,文学活动更多留下的是深刻教训,然而其中的经验也有值得关注的地方。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逐渐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改革开放给这一时期的文学带来了全球视野,使古今中外的不同文化在中国大地激荡,从而导致了新时期以来文学的流派纷呈。诗歌创作方面,出现了朦胧诗、第三代诗、新边塞诗、知识分子写作等等。小说创作方面,有“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知青文学”“寻根文学”“现代派小说”“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新历史主义小说”“女性主义小说”等。它们或咀嚼创伤,高举启蒙旗帜批判历史;或以先锋姿态揭示生存的荒诞和非理性,着意展现庸常的人生状态。当然,也不乏讴歌现实的作品。不管怎样,喧嚣的文坛确实让人眼花缭乱,难以把握。20世纪90年代以后,大众文化勃兴,与精英文学展开了复杂的博弈,而“文化散文”“底层文学”又给文学创作增添了新形式。不过这之后的文学流派的特征基本消失了,文学在一种“无名”[8]状态中更是增加了有效理解和把握的难度。稍后,社会文化环境以迅猛姿态进入网络时代,于是网络文学又以自己的数量在文学的湖面掀起新的波澜。这是更加多元化的时代,科幻、悬疑、穿越小说等大行其道,粘贴、拼接、游戏、机器人写作遂成为时髦。

面对这种复杂性,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又该如何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呢?

三、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秉持的原则

中国现当代文学内容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在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要遵循历史的自然的分类教学的总原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原则的落实上。

(1)坚持历史原则。所谓历史原则,是指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在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要坚持历史的实事求是的原则,尽量还原文学创作的历史现场和历史意义,在不违背文学历史事实的前提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应内容自然对接或将其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深刻启示性材料。比如在讲授鲁迅的《狂人日记》《药》《祝福》《阿Q正传》等小说作品时,就应该透彻交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弄清楚鲁迅创作这些文学作品的动机。鲁迅那一代人面对传统文化造就的沉沉滞重的现实,极为强烈地希望国人能够尽快确立现代自我意识,构建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社会关系,这样,民族、国家才有可能变得富强、文明。显然,这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统一起来了。对于废名、沈从文等人的乡土诗意小说,讲授时如果强调它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继承关系,着意发掘它们对现代都市工业文明的对抗和校正功能,那么小说的现代意义就凸显出来了。这时会发现它们与我们现在倡导的构建和谐、诚信、友善、生态宜居的社会的理念是那样的合拍。面对20世纪80年代着意表现现实的丑陋、残忍和荒诞的先锋小说,比如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现实一种》《古典时期的爱情》等作品,我们又该如何对待呢?首当其冲还是要放到当时创作的历史情景中,这样才能阐明它们的历史意义。其实这些作品在着力呈现人类生存的一种现实性和可能性,相当有力地显示了“生活本来面目”[9]的一个维度。经历过“文革”的余华着意表现这些,自然有其记取历史的深意。从作品的深层内涵讲,它们不单是语言游戏的形式,而是成为从社会的历史的人性的深度思考建设美好社会的深切启示录。总之,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实践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必须坚持历史的原则,具体应把握住三点:第一,任何作品的讲授都要放在创作的历史情境中,明了其历史内容和意义。第二,自然而然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对接,避免勉强的“扭结”。第三,结合我们生活现实,强调“时过境迁”的作用和意义。

(2)坚持价值原则。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实践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坚持价值原则,主要关乎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确定问题。既要依据历史意义和创作成就选择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重要意义的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又要考虑选择能够切合并有效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当然最好是能够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比如说,鲁迅文学创作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具有开创性的举足轻重的地位,自然是选择的重心。从前面的论述来看,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能做到有机结合。这就充分体现了本文所说的价值原则。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成就突出的还有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沈从文、艾青、赵树理、柳青、王蒙、海子、莫言、贾平凹、张炜、余华、苏童、格非、刘震云、张洁、王安忆、铁凝、余秋雨等人。从文学现象看,重要的有新文化运动、左翼文学、自由主义文学创作、抗战文艺、政治抒情诗、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样板戏、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朦胧诗”、寻根文学、先锋文学、大众文化与通俗文学等内容。这些自然是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无法回避的。有些文学现象和作家创作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显得较为次要,但是能很好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应得到重视。比如,郁达夫的《沉沦》对现在“中国梦”和国民文化自信的建构有很好的警策作用,所谓“文化自信是国家兴衰的命脉,是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基石”[10];而陈白尘的《升官

图》会让人在思量群魔乱舞的旧时代时激发其对美好社会的珍爱,张爱玲的《金锁记》、铁凝的《玫瑰门》等则对建立现代美好家庭具有深刻的反证力量,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山乡巨变》等则会让学生深切理解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意义,夏衍的《法西斯细菌》、张扬的《第二次握手》可以作为爱国情愫的生动教材,而刘醒龙《天行者》中主人公的爱岗敬业精神会让人感怀,罗广斌等人的《红岩》则会激发人们对崇高信仰的无限忠贞。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如果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实践中能够充分照顾到这样两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会在此课程中得到很好落实。

(3)坚持美学原则。要想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实践中有效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坚持美学原则。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实践中坚持美学原则就是坚持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艺术本质,将教学活动生活化、情景化、个性化、情感化、艺术化、审美化。作为文学形式,中国现当代文学主要呈现了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方式。其对读者发挥作用也是通过富于情感的具象化的生动的生活场景的形式实现的。这里没有任何强制性,而是读者兴趣盎然的愉快的接受过程,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却已不经意间改变了读者的心灵世界。这正是梁启超所说的文学的“不可思议之力”。这意味着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有效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实践应该是在对相关文学文本美的感受和欣赏过程中完成的。比如,在讲授鲁迅的时候,不管是面对他的小说,还是散文、散文诗,都要让学生充分领略鲁迅的文学艺术世界,在情感陶冶中自然而然向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向引申。同理,讲授郭沫若的《女神》,就应该让学生在情感激荡中深切感悟“五四”那种“凤凰涅槃”的锐意革新精神,这是对自由的深情眷顾和呼唤。讲授老舍的《茶馆》,自然是在其“三幅画轴”的穿行中充分领悟人们对光明的、秩序井然的美好社会的期盼。而在讲授柳青的《创业史》、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时,则应让学生深切领悟青春奋斗精神中所散发的生命的光辉。而讲授莫言的《红高粱》《檀香刑》等作品时,则应让学生深度领会在荡气回肠的“狂欢”化语言世界里,我们民族和大众所具有的张扬的生命力,从而为我们努力实现“中国梦”助力。总之,中国现当代文学是现代中国人的发现史,现代中国人的情感史,现代中国人的生存史,现代中国人的求索和奋斗史,是现代以来中国人审美体验的结晶。真正走进其内在的艺术世界,在深切的体验和感受中自然地改变学生的观念和气质,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由之路。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课程本身的覆盖面和学科性质,在当代中国大学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中国现当代文学内容庞杂,这给实际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克服这些困难的关键在于承担这门课程的教师对该课程教学内容理解和把握的程度以及对这门课程责任的认知度。假如授课教师能够熟练把握这门课程的内容和特性,又很明了这门课程在培养学生价值观方面的时代重要性,一心“以学生为中心”[11],那么他在实际教学中自然能够贯彻历史、价值、审美诸原则,自然也能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有人认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很好贯彻人文精神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既要注重人文精神的内在修为,也要注重人文精神教育的教学方法”[6]。其实这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很好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姿态和方法。也就是说,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想要很好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始终要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修为与理念和行动的自觉指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6-12-09(1).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2.

[3]梁启超.小说与群治之关系[C]//舒芜等编选.中国近代文论选(上).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57.

[4]吴晓东.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教育[J].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5).

[5]王晓明.重提人文精神[J].晚霞,2008(2).

[6]陈红旗.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6).

[7]錢理群,等.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8]陈思和.试论90年代文学的无名特征及其当代性[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9]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59.

[10]张岂之.文化自信与我国高等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7(8).

[11]王晓萍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法、学法、考法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7(6).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7年度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与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研究”(项目号SGH17H12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陈立民]

猜你喜欢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育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圣经》文学价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圣经》文学价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论将中医学纳入大学教育教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医学院校临床药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关于开展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