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概念剖析

2018-09-17 20:08贺光辉
市场周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技术创新技术创新

摘 要:文章从信息技术产业的实践经历出发,对技术创新的概念进行剖析,厘清技术创新的内涵,以求对技术创新做一个较为全面的阐述,便于技术创新的相关研究。

关键词:技术;创新;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8)05-08-02

技术创新由技术和创新两个词并列而成。技术通常与科学、工程等词语密切相关,创新通常同创造、发明等概念密切联系。下面分别澄清技术、创新两个术语的含义之后,再解读技术创新的概念。

一、 科学、技术、工程

在解释技术创新之前,需要把技术的内涵给描述清楚。为此,需要对相关的三个概念,即科学、技术、工程,给一个初步的描述和定义。

(一) 科学

科学是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即搞清楚各种现象的本质是什么,和作用机理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回答“what”和“why”两个问题。科学可以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研究对象分别是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心理现象,对应的领域分别称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

科学研究的起点,或者说第一步是“发现”。发现是指通过仪器、仪表等工具或者人的感性认知,观察、测量到重复发生的一些现象。目前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实验法,尤其强调可重复性。如果一种现象,不能够在人们有意识的控制之下重现这种现象,那么还不能称为科学意义上的“发现”,只能称为个体的经验。可重复性是衡量“经验”和“科学”的标尺,也是经验迈向科学的必经之路。

科学的前置阶段是经验阶段,指人们偶然观察或者感知到的现象。这种现象一旦经过严格实验、达到重复发生的程度,并且独立于发现者本人的第三者也可以独立复现该现象时,即成为公认的发现。否则,只能称为当事者的经验,无法上升为科学,并入科学研究的轨道。这也是科学与神学、宗教的区别点之一(神学、宗教侧重于信徒的自身修炼而带来的主观感受,其他第三者并不是都可以用程序化的方法复现该现象)。

因此,科學意义上的“发现”过程,也是通过不断试验、不断试错、不断探索其重复条件的过程。自然科学的试验过程,通常伴随着试验条件的各种记录、原料、工序、时间的量化测量过程。因此,自然科学的“发现”通常可以用量化的方式予以重现。而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影响因素众多,其中有很多因素取决人的主观感受和评价,通常难以客观量化,而且难以严格构造试验条件进行重复,因此,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有时又被称为“软科学”。

科学研究的第二步是理论。理论的目的,是分析影响重复条件的各种要素,构造合适的作用模型,以解释这种自然现象发生的原理。当然,针对同一现象的解释的理论,有时会有许多种。比如:对于“光”这种自然现象本质的讨论,就先后有“粒子说”“波动说”“场的理论”等多种解释。各种解释、假说均需要满足一些基本条件,才能够上升为科学理论。这些基本条件包括:

1. 自洽性。这些解释、假说均需要满足“自恰性”,即理论自身不能自我矛盾,要能够“自圆其说”。

2. 预测性。依据解释、假说的模型,可以推导、预测一些现象、结果,而且这种预测的结果,应该保证自然界发生的和实验室试验的结果相一致。如果不能预测一些现象,仅仅提供解释,那么无法提供改造客观世界的工具和方法,无法发挥实际作用而被淘汰。

3. 简洁性。对同一个现象,有时会有多种解释。哪种理论最简洁,通常会最终获得大家认可,成为公认的理论。比如:地心说、日心说,从运动的相对性的视角看,都满足自洽性、预测性。但对研究太阳系的天体运动而言,日心说更简洁。将来研究银河系的天体运动时,不排除发明出新的学说。

科学理论的形成也是一个迭代发展、螺旋上升的过程。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有可能对过去的试验现象产生新的认识,从而引发新的理论;也可能发现新的现象而暴露原有理论场景的不足,进而完善原有理论,或者推翻原有的理论而创造新的理论。

(二) 技术

技术是解决Know-How的问题。即如何构造一系列装置和程序,达成我们需要的效果。技术还可以分为简单技术和复杂技术。简单技术通常指利用单一自然现象的知识。复杂技术通常指利用多种自然的组合而达成效果。但两者的根基都是相同的,都是利用了最基础的自然现象。所以,也有种说法,技术是捕获、调制过的自然现象。

(三) 工程

工程是指按照技术方案设计的原料、程序、规格进行实施而达到预期效果的过程,更多是利用一种技术或者多种技术组合,围绕着一个具体的项目目标,按照技术的相关要求开展实施,是“做”的过程。

科学、技术属于知识创造的过程,消耗社会财富、人力、物力、财力,努力认识发展规律,其产品是知识。工程是把知识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工具,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

二、 发明、创新

(一) 发明

在科学、技术的指导下,人类首次制造出的装置,称之为发明。其又可以分为重大发明和修补、改良性发明。通常人们把重大的突破称之为发明。把在基础发明上进行改良的称之为改进。而这种改进,是进行商业化,以寻求必要的安全可靠、经济可行性,以寻求可用、用得起、用得好的过程。

(二) 创新

中文“创新”给人的直观感觉就是“创造”“新”的东西,所以,一般大众口中,凡是创造了新东西的行为,都称之为创新,比如:知识创新、文化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等等,但管理学、经济学中的创新有其特定的内涵和定义。

最早研究创新的学者熊彼特在《经济发展》中,给创新作出了描述,并引发了学界的广泛兴趣,开启了创新研究的先河。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A·熊彼特(Joseph A Schumpeter,1883—1950)在《经济发展理论》(1912年出版)一书中首次提出并系统阐述了创新理论,核心观点包括:

1. 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新的生产要素、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当中”。这包括五种情况:①一种新的产品或产品的新特性,即产品创新;②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即生产工艺、流程创新;③开辟一个新的市场,即市场创新;④新原材料或半制成品,或者一种新的供应来源,即供应链创新;⑤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即组织创新。

2. 在静止状态的“循环流转”下,企业获得的只是平均利润,是“创新”推动了企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3. 创新的关键在于具有创新精神、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企业家的使命就是引进新组合,“把生产指向新的方向”,“把各项生产要素和资源引向新用途”,实现创新。

4. 利润、资本、信贷、利息的关系。利润是企业家由于实现了“创新”而“应得的合理报酬”;资本是企业家为了实现“新组合”的物质手段,为“创新”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信贷是杠杆,利息从企业家利润中支付,是对利润的课税,并由此扩散到整个经济体系。资本、利润和利息构成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机制。

5. 经济周期。“创新”使得企业竞争力得到加强,效率效益得到提升,经济得到发展,企业也获得了超额利润。随着创新的扩散,因循守旧者、创新失败者逐步淘汰出局,剩余的创新成功者势均力敌,市场重新进入新的平衡状态,经济重新进入新的“循环流转”状态,所有参与者都获得社会平均利润,也就是经济学上的“零”利润。直到新的创新出现,再进入下一轮的经济发展。由此周而复始,形成了经济发展的周期性。

熊彼特认为,创新是指在商业化当中,引入了新的力量和元素,比如:新的产品、新的组织形式、新的原材料等,引起市场力量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之为创新。熊彼特强调的是商业进程或者市场中的创新。而一些没有进入商业市场中,或者没有引发市场力量改变的行为,未纳入熊彼特的研究范围。比如:尚未進入市场的新的知识等等。熊彼特从经济学中引入了创新的概念,并认为创新是推动市场进步的根本性因素,解释了经济周期现象。这对经济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从管理学角度而言,创新是如何发生的,何时算开始,何时算结束,熊彼特并未给出进一步的阐释和说明。

三、 技术创新

将技术创新与技术发明创造区别开来,被认为是熊彼特的另一大贡献。技术发明通常是指利用新原理、新技术或者新的技术组合,为解决特定问题,首次完成的原型或者装置。无论是科学发明还是技术发明,在发明未能转化为商品之前,发明只是一个新观念、新设想,在它们在没有转化为新装置、新产品、新的工艺系统之前,不能创造任何经济价值。因此,熊彼特认为:“只要发明还没有得到实际上的应用,那么经济上就是不起作用的。”实践中,也确实存在着许多的技术发明受易用性、市场规模、生产成本等因素的制约,很长时间内无法进入到大规模复制生产的市场体系之中,始终停留在原型阶段的情况。他还认为:“作为企业家职能而要付诸实际的创新,也根本不一定必然是任何一种发明。”因此,可以说发明是创新的必要条件之一,但不是充分条件。对于源于科技发明的技术创新来说,发明仅仅是创新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创新和创造发明虽有一定的联系,但仍有本质的区别。技术发明的成果只有被企业吸收,变成可大规模复制、进行市场交易的产品或者服务之后,才能够被称为技术创新。因此,技术发明是个技术概念,是描述某种装置的首次出现,强调的是“首次”出现;技术创新是个经济概念,是描述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为提升效率、增强竞争力而成功进行的技术商业化过程。即使这种技术是从其他行业、企业模仿而来,但对本企业而言是首次应用,也可以称为技术创新。技术发明与技术创新有如下区别:

第一,创新是一个经济学范畴的概念,必须有收益。如果根据新的思想,生产出新的产品,虽然很新颖,但若不能应用,没有收益,就只能说是发明创造,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创新。

第二,发明创造是一个绝对的概念,而创新则是相对的概念。例如,发明创造申请专利时,先要考虑自己是不是第一个做的,若别人已经做过,你就不可能再申请专利了。它在“首创”或“第一”问题上是绝对的。创新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不必像申请专利那样要查清是不是“第一”或“首创”,是不是人家已经第一个做过了。创新有一个相对的范围,不必先考虑在部门、系统内过去有没有人做过,只应了解做的程度如何,我们做了以后有哪些进步空间,同时这个进步可以有收益,这就是创新。

第三,既有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发明创造,也有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发明创造”;而创新必须是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发明创造。如计算机的发展是积极创造,而电脑算命、计算机病毒则是消极创造;核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是积极创造,而核武器的发展则是消极创造;生物和化学科学的发展是积极创造,而生化武器、毒品提炼技术则是消极创造。但是,创新则不同,没有人会将伪科学或假冒伪劣称为技术创新。

第四,创造强调是第一次的首创,也可以是全盘否定后的全新创造;创新则更强调永无止境的更新,它一般不是对原有事物的全盘否定,而是在辩证的否定中螺旋上升。

综上所述,技术创新是技术的商业化过程,它需要吸收科学、技术、发明方面的重大成果,并根据需要,完成易用性、经济性等方面的实用性改造,最终变成产品或者服务形态的商品,促进经济发展。

作者简介:

贺光辉,男,东南大学MBA在读研究生,现供职于华为技术南京研究所。

猜你喜欢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路径下的产业结构调整机制研究
探讨电力系统中配网自动化技术
移动应用系统开发
北京市中小企业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