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纪念苏霍姆林斯基

2018-09-19 09:20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苏霍姆林斯基研究专业委员会吴盘生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林斯基苏霍姆教育家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苏霍姆林斯基研究专业委员会 吴盘生

为什么要纪念苏霍姆林斯基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苏霍姆林斯基研究专业委员会 吴盘生

作者简介:

吴盘生,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苏霍姆林斯基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乌克兰—中国”文化教育交流中心主任、乌克兰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名誉顾问。曾任我国驻乌克兰大使馆一等秘书、办公室主任。早年长期从事一线教育工作,后进入教育科学研究领域。自1994年起,多次访问苏霍姆林斯基家人,持续从事以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研究为主的教育文化交流活动,促使中国40多所中小学与乌克兰帕夫雷什中学建立了合作关系。

今年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诞辰100周年,他的故乡乌克兰,还有东西方的许多国家,包括中国、俄罗斯、波兰、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的教育同人,都在开展各种纪念活动,缅怀这位举世闻名的教育家。一位教育人,离世48年,仍然为人们所追思、怀念,一定是因为他留下了宝贵的教育遗产。

是的,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著作传到我国,是上世纪70年代末的事,当时正值我国改革开放起步。可以说,我们很多教育工作者,是一面读着苏霍姆林斯基的书,一面从事教育改革实践和教育科学研究的。近40年来,没有哪位外国教育家能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其著作和思想在我国教育界传播得这么广泛、深入而持久。有人称之为“苏霍姆林斯基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为什么我国众多教师作出这样的选择?其间蕴含着怎样的道理?

一、苏霍姆林斯基的崇高品格,令人折服

是啊,当我们追寻他52年的平凡而辉煌的人生轨迹,研读他被世人尊称为“教育百科全书”的教育著作,参观他创办的帕夫雷什中学,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这位杰出教育家伟岸的道德形象:他脚踏实地,站在乌克兰的黑土地上,捧着一颗崇尚人性的大爱之心,汲取着世界文化的丰富营养,淬炼于卫国战争的血雨腥风……他以一位军人的二级伤残之躯,在丧妻失子的悲痛中涅槃,不屈不挠又大彻大悟。他淡泊名利、弃官从教,从容走进满是残垣断壁的家乡中学,许下“我把心献给孩子们”的诺言。

他投身于帕夫雷什中学的乡村孩童世界,无怨无悔地过着苦行僧般的简单生活,全心全意为孩子们创造欢乐,呕心沥血地奉献着教育智慧,书写了令人崇敬的社会主义教育家人生,展示了他始终坚守教育良知而又立于道德高地的崇高风范。他——是不得不令人钦佩的教育界 “圣人”。

二、苏霍姆林斯基在研究中创新,为社会主义教育探寻道路

1.办出名校

社会主义学校应该是怎么样的?在上世纪苏联形式主义的“假教育”风行的年代,苏霍姆林斯基埋头实践,努力探求“真教育”的路径。他心无旁骛地扎根于乡村学校,以“为孩子创造幸福”和培养“真正的人”为奋斗目标,用22年的时间从事可以复制的教育实验,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绩:办好了一所称得上人道主义的教育样板——帕夫雷什中学。

苏霍姆林斯基始终把教育实践视为教育研究的根基,他永远在课堂里、在学生中,永远与教师们在一起。他直面各种教育问题,触摸着各个年龄阶段学生的生命脉搏,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用心培养每一个学生,同时吸取和提炼鲜活的教育学营养,推动他的“教育学是人学”的实验工作不断前进,使一所乡村中学成了世界名校。他雄辩地证明:真正的教育家总是“接地气”——与儿童在一起的,真正的教育家也总是与一所名校联系在一起的。

2.著作等身

他从小就崇敬书籍,以一颗敬畏、谦卑和空灵的心投入阅读,以广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观照人类世界及教育,朝着知识渊博、涉猎甚广、学养深厚的方向前行。

后来,他身为校长,仍继续异常勤奋地读书(每天凌晨4点起床阅读)。他努力博览群书,思考人类,洞察社会,审视自我,构建了健康而全面的教育认知及自我认知。他精通业务,熟知中小学全部教材和教学理论,他几乎教过中小学的所有课程。他的教育学、心理学和哲学等学科的学养之深,远远超乎常人。他学风踏实,勤奋写作,他的著作被公认为是“活的教育学”和“教育百科全书”,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广泛地流传于世。他的学问已成为人类共同的、宝贵的教育遗产。

3.思想深刻

社会主义教育的核心和本质的问题有哪些?怎样办好社会主义学校?苏霍姆林斯基用自己的著作给出了回答。

苏霍姆林斯基生活在孩子之中,欣慰于学生的天真,敬畏着生命的严肃,感受着家长和社会的信任,掂量着教育的现实责任和时代使命;他以超常的人文情怀注视科技发展的走向,心怀人类未来。他永远在追问:怎样的中小学才是好学校?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什么是“真正的人”?未来的世界将走向何处?未来教育又将走向何处?他在长年的教育实践中苦苦求索,在不间断的教育实验中验证探寻,在广泛涉猎、持久深入的阅读中深思熟虑。通过勤奋写作及时总结,他沿着“教育学是人学”的路线前行,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以人为本的教育主张,从而催生了伟大的教育思想体系——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

三、苏霍姆林斯基始终头脑清醒,坚持真理

苏霍姆林斯基境界高远,有着超越世俗的教育追求,拥有一颗纯净美丽的心——以完美教育理想为追求的心,因而方向明确,意志坚定;他坚守良知,敢讲真话,为人磊落;他满怀激情,又头脑清醒,在持续的阅读和不懈的实践中充分汲取人类思想的精华。他坚定地摒弃官僚主义、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羁绊,坚持“人是最高价值”“教育学是人学”的信念,攀登教育理想的制高点,让自己的精神和心灵突破教条的桎梏,养成浩然之气,铸成不竭的精神力量。他以“人民教师——民族的良知和青年的楷模”要求自己,鄙视对学术的无知与怠慢,嘲笑对物质的贪婪与迷恋,拒绝对权力的膜拜和盲从,批评社会和个人的沉沦。所以,他即便面对不断的“围剿”也总是朝气蓬勃,积极达观。他挺直腰杆,拒绝谬误,追求真理,在平凡中显示出巨大的人格魅力。

苏霍姆林斯基的成长,得益于勤奋阅读。在他的办公室里,整整一面墙壁都是高达天花板的书柜,里面是各种各样的藏书。他常常邀请小朋友来办公室,到书柜前挑喜欢的书。有一次,一个孩子问他:“这些书您都读过吗?”他答道:“是啊,都读过,有的还读过几遍呢!”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要教好一本书,就必须至少读100本与此有关或无关的书。勤奋的阅读,铸就了他坚定的教育信仰和强大的创造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的成功,源于他善于思考。他习惯于从摆在面前的问题出发,思索前因后果,不断提出追问。例如,为什么教堂里牧师的布道会那么吸引人、令人信服?为什么学校的道德教育却常常变成干巴巴的说教,失去应有的说服力?又如,为什么孩子们刚刚入学时都兴致勃勃,而渐渐地就有不少孩子不感兴趣了呢?当然,他的思考指向寻求诸如此类问题产生的深层次根源,更加关注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寻找解决问题的出路和策略。善于思考——诞生出了他正确的方法论和独特的教育思想体系。

就这样,苏霍姆林斯基,一个普通乡村中学校长,创造了教育实践和理论的范例,打动了国际学界,受到了广泛赞许,被公认为世界级的教育大家。

四、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个榜样,激励教育工作者持续努力奋斗

奇迹总是由人来创造的。而当今时代,就为有志创造奇迹者提供着广阔舞台。

当我们的教育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时,当我们面前的青少年学生与任何时候都不同时,当我们的年轻教师面临成长困惑和多元价值冲击时,我们迫切地需要一个看得见摸得着、可以信赖的学习榜样,需要一个富有情感、血肉丰满的时代楷模。苏霍姆林斯基就是最好的选择之一。

具体地说,我们纪念苏霍姆林斯基,就是为了给我国年轻一代的教育工作者提供学习条件,使他们了解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在我国教育界几度掀起的传播热潮,了解其影响的广泛和深远程度,了解其广受欢迎的内在教育因素和文化背景,了解其间涌现出的许多先进人物和感人故事,从而在心中保留那十分难得的、写满生动教育故事的历史画卷。

更具体地说,也为了使年轻的教育工作者真实地感受到,一个普通的中小学教师和校长持续努力奋斗的前景不可小觑,他生命中蕴藏的潜能和可能达到的生命高度是如此惊人!我们力图使年轻人在此基础上思考这样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为什么这么令人敬仰?我们自己是否可以通过努力,站到巨人的肩膀上,坚持认真读书,积极从事实践,不断提高教育素养,力求达到新的高度,直至攀登教育的高峰?

四川省成都市的李镇西老师,最崇拜的教育家就是陶行知和苏霍姆林斯基,他被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称为“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教师”。在李镇西的专著《追随苏霍姆林斯基》中这样写道:“苏霍姆林斯基是前方的太阳,永远照耀着我们前行,让我们的教育之路不会迷失。”李镇西积极追随苏霍姆林斯基,满含热泪地读他的著述,十分用心地践行他的教育思想,带着自己的创造不断前行。于是,李镇西成功了——为我们树立了好榜样。

(责 编 晓 月)

猜你喜欢
林斯基苏霍姆教育家
“冰人”杀手:残忍杀害200多人,家人一无所知
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做教师
著名数学教育家熊斌荣获Erdos奖
他为什么令人敬仰
当代著名教育家冯恩洪获聘光明教育家书院副院长
特雷林斯基版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本事(二)
特雷林斯基版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本事(三)
O.B.苏霍姆林斯卡娅
教育家
郭泰:行走在大地上的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