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贫视野下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研究

2018-09-19 09:33范平花
大学教育 2018年8期
关键词:转型院校发展

范平花

[摘 要]地方本科院校要通过转型加速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匹配度,有效地激活教育经济性功能,从而更加凸显扶贫的重要价值。教育扶贫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外在动力,转型定位在“专业性应用型”,高校内部管理结构、学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结构、教学团队结构等在内的微观转型是关键,要注重开放式培养以提高地方本科院校的竞争力。在转型进程中,政府要留给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足够的空间,积极拓宽办学资金筹措渠道,大力完善社会支持体系。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大学功能;教育扶贫;转型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08-0042-03

教育的反贫困功能是教育的本体性功能,随着我国扶贫攻坚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教育扶贫成为提高扶贫攻坚成效的重要渠道和依靠路径。治贫必治愚,扶贫先扶智,治愚依靠基础教育,扶智依靠中等教育。但扶贫还须强志和增能,增长自我扶强的志气,增强自身奔富的能力和视野,而这得依靠高等教育。地方本科院校是高等教育多元化的重要一员,尤其在我国,其数量与规模非常庞大,自然也是我国教育扶贫工作的主体。从现实发展状况看,我国地方本科院校若想更加充分地担任好教育扶贫的角色,转型势在必行。通过转型加速地方本科院校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匹配度,能有效激活教育经济性功能,从而更加凸显扶贫的重要价值。

一、教育扶贫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外在动力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是地方本科院校的三大重要功能。地方本科院校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地方高等院校的生源大部分是来自院校所在省域或区域,农村生源又是这些生源的主力。农村学生通过接受高等教育获得专业技能,不仅能获得一份职业谋取生计,还有能力支持自己的农村家庭;还有的返回农村创业或者做大学生“村官”,用自己的技能和专业支持家乡发展,带动家乡人民一起脱贫致富,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因而,地方高等院校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人才,本质就是教育扶贫。再者,地方本科院校也必须开展科学研究,科学研究课题大多数来自于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状况,这些课题顶天更立地——顶天是运用科学的理论去发现和解释,立地是运用这些理论转换成实际的实施方案,切实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开展科学研究,其本质也是教育扶贫。另外,地方本科院校要坚持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发挥学校学科和专业对地方产业(行业)的支撑作用,使知识资本和产业资本顺利嫁接,将学校拥有的学科平台和科研人才智库与政府机构、地方企业融合,为地方区域技术發展、产业升级和管理效益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这种服务社会也包含了教育扶贫的重要功能。因此,教育扶贫给地方本科院校加快改革转型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外在动力,促使地方本科院校切实肩负起立校的初衷、使命和发展的真正价值,着眼于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

二、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对教育扶贫的实践价值

地方本科院校设置在各省、自治区或下属各市,由地方财政支持,为地方(各行业)培养人才、提供服务,这类院校占据了我国本科高等学校总数的60%以上,从数量与规模来看,地方本科院校是教育扶贫最重要的力量,在扶贫攻坚战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但从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现状来看,其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引起重视和试图解决,将阻碍它们实现充分发挥地方本科院校立足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不能更好地承担地方社会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任务,也不能更好地承担教育扶贫的重要职责。

地方本科院校数量增多与规模扩大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政策与环境发展的结果。诸多综合复杂因素,使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缺乏现实分类指导和政策引导,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分类不清、定位不明、特色不显、目标趋同、跟风升格、求大尚名、模式单一”的局面[1]。很多地方本科院校没有深入研究和准确定位,盲目跟风,以国内历史发展悠久的高水平知名大学为风向杆,但由于地方本科院校在基础底蕴、财政支持、学科水平、师资力量、发展环境等方面均无法与国内一流高水平大学相提并论,因而必然会出现东施效颦的局面。从地方政府、用工单位、社会满意度和校友的反馈与评价等数据,可以看出地方本科院校对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度不足,高质量的就业率不高。以至于很多农村学生的家长认为只有考上好大学才有前途,如果是域内的地方本科院校,都不太愿意支持孩子去上,觉得孩子毕业就是失业,所有的花费都是浪费,还不如让其提早进入社会打工攒经验,还能减轻家里负担。

另一方面,很多地方本科院校在发展规划和路径设计上、在发展的类型上均以国内传统一流大学为蓝本进行模仿,希冀从教学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转变,加上我国在评价高校质量水平以及大学排名时,发表的文章层次、数量、获得的纵向课题的层次、类型以及资金数额等是重要核心指标,而这些排名和指标又是学生、家长选择就读志愿甚至是毕业生就业时用人单位都非常看重的条件,于是,很多地方本科院校忽略了自身基于地方发展强化地方性特色型高校的建设,花大力气在模仿和追随上,但因历史根基、地域条件、财政政策、管理体制等不同,地方本科院校的模仿发展效果并不理想。这导致数量最多、招生规模最大、人才培养最多的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出现了困境。这个困境也凸显了我国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矛盾——学术标准为主的高等教育评估体系与服务社会实际贡献价值标准之间的矛盾,学科体系为基础的专业培养与社会精细化分工职业岗位标准要求之间的矛盾,知识理论教学内部运行机制与真实应用为基础的实现培养与需求无缝连接的矛盾等。这些矛盾加上我国高等教育不合理的分类设置、单一的评估体系、统一的拨款方式及高校自主权不落实等体制机制原因,地方本科院校若一味模仿寻求发展,将困难重重[3]。

因而,地方本科院校必须主动深入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中,合理定位,赢得并拓展学校自身发展空间,获取和创造特色发展条件和机遇,加快转型发展,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在内涵和功能上都紧紧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成为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支撑力量,充分发挥教育扶贫本体性功能,在扶贫攻坚战中书写重要一笔。

三、地方本科院校微观层面的转型发展

综上所述,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已经是院校发展中不可回避的现实,也是实现地方本科院校设置的最终目的,即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为解决地方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提供智力支撑。因此,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应成为整个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关注焦点。转型的内容包括横向和纵向,横向指的是高等教育为适切和匹配经济产业结构而合并与重组,纵向指的是高等学校自身内部微观层面的调整与转型。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来说,微观层面转型发展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定位在“应用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分类标准》把高等学校区分为学术研究型、专业性应用型和职业性技能型三种。我国地方本科院校设置和办学定位实质就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专业性应用型就是地方本科院校的明确定位,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都必须将重点落实在“应用”上。应用型大学是适应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技术进步的产物,其基于我国实体经济发展政策和发展需求,培养职业性专业人才,能满足直接融入区域产业发展的需求。因此,地方本科院校转型首先要重新思考和探究,摒弃试图完全走传统学术研究型大学的发展路径,做好专业应用型发展的顶层设计,凸显自身办学特色。

内部转型是关键。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更重要的是涉及微观结构的改革与转型,包括管理结构、学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结构、教学团队结构等。学校战略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构建、培养模式的改革、师资类型的转变、内部战略管理的创新等,这些都是学校内部转型建设的关键点。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人才规格的定位要注重在应用能力和综合素养上,课程体系要全部覆盖和体现应用型知识与理论,培养模式重在实践教学环节,优化双师型师资结构,从而使得内部结构转型形成一个良好的运作体系,强力支撑专业性应用型发展的顶层设计。

開放式培养是竞争力。参考国外的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经验,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路径要立足地方、明确定位、开放办学、服务社会[2],其中开放办学是提升地方本科院校水平的战略之道,是竞争力。一是注重校地合作,学校与当地政府合作,结合当地的人才发展需要,定向培养人才;二是校企合作,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对接,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和行业对接,人才培养规格与职业岗位需求对接,订单式培养人才;三是教学师资结构不拘一格,企业界、行业尖兵、工程师等均可以进入课堂教学;四是让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科专业建设接地气,形成具有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学科专业特色群,搭建资源共享、人才共有、过程共管的开放式人才培养机制。

产学研协同不可或缺。地方本科院校也要发挥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两大功能,两者对教育扶贫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相比其他类型高等教育,更具有现实作用。地方本科院校的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其重要展现就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模式,科学研究形成具有针对性的当地区域发展方向群,用理论支撑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承接服务社会的项目,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现实发展瓶颈与困境。这样,坚持人才、项目、基地和服务一体化,人才培养、项目研发、基地建设和服务社会相互促进,注重产学研之间的横向与纵向的合作,协同创新,能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也能很好地发挥地方本科院校服务社会教育扶贫的功效。

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宏观机制建设

大学是最古老的组织和最富有活力的组织,纵观世界一流大学,如牛津大学和哈佛大学等,它们的历史比它们的国家成立历史还要长,因它们始终坚持一定的相对独立状态,也始终坚持自己的发展理念和定位。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路径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不同,其发展命运一直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在管理体制、办学主体、财政支持、招生就业、监督机制等方面都受国家政府的领导和指导,因此,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不仅内部转型是重点,外部宏观机制也要改革创新和加强建设。

地方政府留空间。高等教育发展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的职能履责也区别于单纯的政府行政管理,有其教育管理内在的逻辑性。因此地方政府要强化高等教育治理而不是高等教育管理,要注重指导而不是引导,给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留足空间和时间。要让地方本科院校主动与市场经济发展连接,形成对市场需要的灵敏反应机制和应对机制,在市场上寻找到更多的发展资源和授权支持。

资金筹措应拓宽。高等教育非全营利性产品,不可能与其他实体制造业完全等同,可以完全依靠推销自己的产品来赢得利益和发展空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口转化为人力资源尤其是高素质人才,时间花费长,培养的成本也非常大。我国的高等教育财政支持拨款机制在一定范围内出现了马太效应,地方本科院校获得的财政支持非常有限,再加上“大学城热”现象,很多地方高校都承担着巨大债务,这对地方本科院校办学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因此,激发地方本科院校的真正活力,地方政府要支持和帮助地方本科院校拓展资金筹措渠道,若捉襟见肘,转型也只会是一句空话。

社会支持体系需完善。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转型要强化开放式培养和实践教学,地方本科院校的科学研究课题主要来源于地方区域发展,地方本科院校的社会服务主要基地也在于区域社会。因此,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非常需要完善社会支持体系,地方的行业和企业不仅能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更应开放和给予更多平台,在人才培养全部过程中给予学校广阔的实习和实践基地;社会利益相关者要高度关注和理解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这一点上,美国高等教育给予了我们很好的启发和经验。

五、结语

诸多地方本科院校都在努力发展、寻找出路,而加快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是为了更切实发挥地方本科院校设置的初衷和价值,也是为了更好地发挥高等学校教育扶贫的内在功能。转型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单靠学校本身就能成就的,转型要依靠整体综合的良性体系,需要多套组合拳,需要多方努力和坚持,任重道远!

[ 参 考 文 献 ]

[1][2][3]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DB/OL]. https://wenku.baidu.com/view/11cf966983c4bb4cf7ecd1b9.html.

[4] 袁利平 万江文.我国教育扶贫研究热点的主题构成与前沿趋势.[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5):58-65.

[5] 赵新亮 张彦通.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动力机制与战略.[J].高校教育管理,2015(2):37-42.

[6] 曲殿彬 赵玉石.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应对.[J].中国高等教育,2014(12):25-28.

[7] 张应强.从政府与大学的关系看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J].江苏高教,2014(6):6-10.

[8] 汪明义.担负时代使命 创建应用型大学.[J].中国高等教育,2014(21):34-37.

[责任编辑 刘凤华]

猜你喜欢
转型院校发展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型升级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新时期旅游转型发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