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专业古典园林实践教学思考

2018-09-19 09:33古德泉黄家平
大学教育 2018年8期
关键词:古典园林风景园林实践教学

古德泉 黄家平

[摘 要]实践教学是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而古典园林的考察是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一环。本文探讨的是基于王绍增教授营境理论指导下的北京皇家园林实践教学活动改革,旨在通过实践教学完善基于西方现代主义空间理论及环境心理学理论的风景园林课程设计体系,加强学生对传统中国的入境式营造理论的认知、掌握和体验。

[关键词]风景园林;古典园林;皇家园林;实践教学;营境理论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08-0103-03

高校实践教学,是指为了实现高校教育培养目标,在高校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各门学科教学的实践性和开放性,注重培养其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一门课程。它由具体的、实践性的教学内容组成,是高校通过开展专业实习、专业实训、毕业实习、社会实践、专业实践、毕业实践、实验实训(理工科)等实践活动环节,通过演示法、课堂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学方式来贯彻、落实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育过程[1]。风景园林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应用型学科,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环节。风景园林教育活动的过程更加强调身心感知与体悟,以职业精神、素养和能力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新性地综合解决问题等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2]。

目前,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的理论基本上是建构在西方现代景观、西方古典园林、东方传统造园三者结合的基础上,并且每个学校基于自身教学条件而有所侧重。我校风景园林专业的实践教学践行王绍增教授的“营境理论”。王绍增教授认为:“我们祖先造园时不是先拿来一张平面图,而是先去实地踏勘,叫作相地。第二步仍不是在平面上做文章,而是在现实空间中发挥想象,何处可高?何处可低?何处可凭?何处可借?宜亭则亭、宜榭则榭,叫作立基。第三步还不是回家画平面图,而是在现场走来走去,观察着,思量着如何步移景异、如何互为因借、如何起承转合、如何组织旷奥变化。厅堂、掇山、铺地、栽花、种树、题词、作赋等事项则贯穿其中形成一个有机整体。”[3]我们旨在通过实践教学完善基于西方现代主义空间理论及环境心理学理论的风景园林课程设计体系,加强学生对传统中国的入境式营造理论的认知、掌握和体验。对此,我校在本科四年级第一学期安排了两周的古典园林考察课程,通常情况会安排两条线路,分别是江南(上海、苏州和杭州三地)古典园林考察和北京皇家古典园林考察。

本文结合2017年9月对北京皇家古典园林考察的课程教学进行总结,探讨传统中国入境式园林营造理论,旨在通过古典园林的现场教学让学生充分理解古人造园的思路。

一、皇家园林考察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考察流于形式,对皇家园林的感知止于视觉化

首先,北京皇家遗存园林不是单一的某个历史时期的作品,而有其独特的历史演变规律和內在逻辑,缺乏对其系统的历史演变考察,无法还原其山水园林营造过程,考察也流于走马观花的形式。

其次,考察流于形式的另一种情形则是学生习惯套用西方景观理论分析中国古典园林。对古典园林的解读采取西方景观的形体、空间等语言进行拆解剖析,一方面背离了中国传统造园的整体性、生命体验等美学范畴,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对皇家古典园林的考察止于静止的图面组织。除了拍照和写生,风景园林专业学习者应该通过某种方式解读皇家古典园林,并且有所体验,而不仅仅是进行图面和空间的比例分析,这些问题正是华南农业大学皇家园林考察教学改革中亟待探讨与解决的问题。

当下信息时代图像处理工具的强大虽然大大提高了风景园林专业景致表达及摄取收集的便捷度,然而同时也撕裂了连贯的身体游观体验——阴阳向背、高低俯仰、鸟语花香等远非碎片化、视觉化的图像所能简单呈现,而后者正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也是皇家园林考察课程的核心。

(二)考察线路安排不科学,时间安排不合理

北京的皇家园林分布与当时的城市格局有极大的关联性,而北京古城被现代城市建筑及设施割裂,园林呈现碎片化的状态,已失去了过去的整体性。同时,城市规模巨大,景点繁多,景点之间距离跨度大等问题也让为期两周的考察时间变得非常有限。这些问题容易造成对北京皇家园林的考察不完整,或是对北京皇家园林群落营造的理解缺乏整体性。

(三)考察过程教学管理不严格,教学质量欠佳

教学活动场所古典园林也是北京著名的旅游景点,游客众多,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容易受到干扰,很难保证教学质量。

再有就是不少学生是初次认识皇家园林,受到时间、知识储备等方面的限制,学习过程中往往仅仅停留在对皇家园林的表面景致认知,缺乏主动思考,难以深入体验解读,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实践教学,也影响到教学的质量。

学生对于皇家园林的实践教学目的不明确,对于“应该看什么”、“学习什么”这类问题缺乏深度思考和足够准备。

二、皇家园林考察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明确考察目的,强化对皇家园林体验的训练

理解中国传统园林创作是基于生活方式和环境意境的入境式设计理论,作为学习者需要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去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特征,关注中国古典园林作为生命现象的载体或背景的特质。

本次皇家园林考察,需要学生抛开形体和空间的现代景观理论体系,回到中国传统造园的处境和心境去理解皇家园林的营造,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体验其营造手法,思考中国古典园林营境理论的现代性问题,将它应用到实践当中。

(二)细化皇家园林考察线路及实习步骤

皇家园林的建设不是某一时期集中完成的,有其山水经营的内在逻辑,因此要在短暂的考察时间内认识、学习北京皇家园林,首先需要做好内业准备工作。考察前期内业准备的核心工作即是对北京皇家园林历史资料的整理。该项工作的具体项目包括北京皇家园林建设年表、经典皇家园林图纸收集、历史照片收集、相关文献资料阅读等。借此让学生对北京皇家园林有初步的了解,并预判所考察场地经历的营造变化。

接下来,就是“按图索骥”,参照图纸资料对园林景致初步认知,采取摄影、写生的方式描绘园林景物。也提倡运用摄影、小视频、写生等手段记录印象深刻的园林片段,帮助对园林片段进行记忆和观察体验。皇家园林的考察绝非以摄影和写生为成果导向,而是借由这些手段深入认知和体验的过程。因此,这些摄影、写生、视频拍摄的成果评价标准应该是考查学生记录的动机——因何景致被触动,关注了其中何种问题或者园林效果?

进一步把握古典园林的意象。以北京颐和园为例,“知春亭”以“春江水暖鸭先知”为意象,园中园谐趣园则取象于延山引水的无锡寄畅园。在考察过程中,引导学生借助景物景题、典故、楹联、绘画甚至古诗词等理解皇家园林的意象,是具体考察景物编排及其组景要素的前提。这也符合古人造园流程相地而后立意的想象。学生在把握“意”的基础上,通过对场地及物性的具体考察,理解“景以境出”的中国园林营造方式。

接下来是对古典园林进行体验感知。以颐和园绮望轩为例,绮望轩位于颐和园桃花沟西面,建筑物已毁,但是其基址尚存,假山及道路系统也保留完整。这个往往为游客所忽略的景点,却是颐和园后山后河一处重要的节点。通过遗留的山石布局,可以体验造园匠师将临水平台逼近后河峡口,以山石堆叠控制平台视线,制造一旷一奥两种空间体验的对仗。这些绝非简单的平面阅读可体验的园林情境,必须通过实地的“旷—奥”关系的考察,了解其具体而微的操作手段。因此,体验感知,可以引导学生以各种具体造园操作手段为关注点切入观察、记录,如对旷奥经营、窗景营造(以“画中游”为例)、明暗组织、“三远”(取郭熙《林泉高致》中平远、深远、高远的画意)的经营、林木对园林意境的影响,等等,进行深入具体的解剖。

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对古典园林进行传移模写。传移模写指的是用图示、文字甚至模型复述最打动自己的片段。“传移模写”出自南齐谢赫的画论《古画品录》,至今仍是指导绘画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而对皇家古典园林考察而言,传移模写的目的则是引导学生通过考察,主动带入设计思维,将园林经典操作作为设计的类型“原型”,通过设计语言加以表达、陈述。传统园林的操作依托的是古人一套传统的工程营造方式和手段,讨论传统造园的传承与转译,亦应以此为背景,在理解“营境”的基础上,引入各种设计表达的图示加以复述。这些图示手段,包括平面、剖面、立面、轴测图、电脑模型、实体模型等形式,旨在通过抽象性,带以较强的研究目的,集中讨论北京皇家古典园林中的设计问题。这种抽象性一方面帮助学生以确切的方法集中研究具体而微的操作,同时也为日后在设计过程中融入皇家古典园林的体验带来极大的可能性。

(三)围绕皇家园林创作的内在逻辑进行现场教学

本实习教学另一项重要的课程内容则是针对皇家园林创作内在逻辑展开现场教学。不同于江南古典园林的文人造园,北京皇家园林造园的内在逻辑是围绕着文人园的理想与复述展开的,同时又是利用更为大尺度的山水架构进行因地制宜的营造。因此皇家园林实习考察的现场教学也集中对“文人造园逻辑”和“山水营造逻辑”两条线索展开。

首先,强调“文人造园逻辑”的创作逻辑。

北京皇家园林建设的高潮肇始于康熙年间,延续至乾隆时期,挟持皇室大量的财富,其造园规模之大,内容之盛,在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而其中造园的一个内在逻辑,则是“主事之人”帝王君子对江南文人园林的爱慕和向往,借造园,复述其自诩的“山水之乐”。据记载,乾隆曾先后六次巡视江南,并命随行画师一同访遍江南园林精华,摹绘“粉本”,“携图以归”,以作为北方皇家园林的造园参考。如周维权先生所言,“皇家造园实践经验上承明代传统,并汲取江南技艺而逐渐积累,乾隆又在此基础上把设计、施工、管理方面的组织工作进一步加以提高”[4]。因此,对皇家园林的解读和现场教学,一方面包括以“文人园理想复述”为重要讲解线索,引导学生还原、理解皇家园林如何运用当地的材料、手段、要素“复述文人园的理想”,并思考以当下所掌握的造园手段,又可以如何转译;另一方面,也通过“原型”与“复述”之间的高下对比,进行批判性地学习,探讨造园手段,引导学生在日后设计中思考设计的评价标准问题。

其次,从“山水营造逻辑”入手剖析传统造园的延山引水手法。

中国皇家园林造园自西汉以来,都非常重视将皇家宫苑建设与首都水利建设相结合,清代北京西北郊的离宫别苑正是这样的代表,而其中又以颐和园的建设为经典。本课程现场教学的另一部分,正是围绕着皇家造园的山水逻辑展开。与江南文人园规模迥异,皇家园林往往占地面积巨大,其选址上又多有自然山水架构的优势,造园对山水营造的操作在其中尤为重要。对皇家园林的解读,除了中观尺度理解其文人造园理想复述,更应从大尺度的山水架构营造入手,探讨风景园林学科对山水营境的核心操作。以颐和园为例,其前身清漪园在山形呆板,“童童无草木”的瓮山,而以城市水利建设为启动的造园则通过山水营造的处理,打造山环水抱的山水关系,使得万寿山、昆明湖和玉泉山在景观上互为借姿。现场教学,正是围绕着这种改造前后山水互包、方位面向、轴线经营、真假自然的互借等几组山水关系展开。

三、结论

北京皇家古典园林作为我国古典园林遗存的瑰宝,应该如何引领园林初学者去体验、解读、学习而后继承,是华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林学院园林专业多年探讨的课题。首先,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将体验放在首位,引导学生从体验出发探究背后的设计逻辑,并加以表达复述。它一改以往园林考察中对机械测绘和手绘写生的过度依赖却鲜有确切的方法,引导学生针对设计本身进行自助的思考和分析、解读,回归造园学本身讨论设计问题。从考察成果的呈现看,大部分学生亦能按照成果标准,进行较有针对性的讨论和设计思考。

其次,北京皇家古典园林是目前园林遗存中难得的山水架构大尺度造园实例。它既不同于西方现代主义城市规划设计,也不同于苏州园林城市居住用地极度压缩下的亩中山水,而是古代造园者对城市人居环境的营造的集中体现。本次教学改革从城市环境、山水格局等角度入手,也使得学生拓展了风景园林专业的内涵和外延,加深了学生对传统“造园”的理解和把握。这为当代风景园林专业涉足更为广泛的从业范围,从更宏观的山水规划尺度理解、操作“造园”打下良好的基础。

再次,本课程在改革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皇家园林如何运用当时当地的材料、技术、手段因地制宜地传承江南文人园,也为探讨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继承问题提供了一条可以学习参考的途径。傳统园林需要继承、发展与创新,不可仅依靠对古代遗存园林瑰宝的照搬照抄,或者仅以史学或是遗产保护视角的机械复述,而应该具象的遗存,然后抽象的归纳,再回归具体的设计操作。课程改革所强调的目的性和方法性正是希望以此引导学生在为期短短的两周调研时间内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实现西方园林的图面设计手段和东方园林的时空设计[5]手段的平衡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李娜,贾方,杨瀚宇,等.我国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困境及对策[J].大学教育,2015(1):16-19.

[2] 高翅,吴雪飞,杜雁,等.华中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园林,2013(6):23-25.

[3] 王绍增.园林、景观与中国风景园林的未来[J].中国园林,2005(3):24-27.

[4]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三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5] 王绍增.论中西传统园林的不同设计方法:图面设计与时空设计[J].风景园林,2006(6):18-21.

[责任编辑 钟 岚]

猜你喜欢
古典园林风景园林实践教学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地域特征的分析
风景园林设计中对于人性化理念的应用探讨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地域特征的分析
新时期下中国风景园林标准化体系的构建
看《园冶》谈苏州古典园林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数据库高级应用》教学创新方法研究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空间组合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