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中小学生核心学习素质的培养

2018-09-20 10:35公维林
文教资料 2018年12期
关键词:中小学生培养方法

公维林

摘 要: 良好的学习素质是中小学生素质的核心要素,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具体体现,也是学生学习成功的重要保证。现代社会是学习型社会,根据中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培养中小学生的学习素质,是当代社会对现代教育的基本要求。目前中小学生受主客观环境的影响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如何培养中小学生良好學习素质谈谈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 中小学生 核心学习素质 培养方法

一、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

中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基本上有两种:一是求知动机;二是趋誉动机。对这两种学习动机,教师要认真地加以对待。学生的求知动机是一种稳定性强、强度大的内部动机,它产生于学习活动本身,不易受外部刺激的干扰,是一种自发产生的伴随整个学习过程的驱动力,教师对于这种动机要刻意培养,并力求使之主导学习。趋誉动机是学生为了获得外界的肯定与赞赏,源于外来功利的一种学习动机。对于趋誉动机,教师要细致分析,对症下药。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对趋誉动机做到理性判断、情理调控。教师抓住学生激情,多表扬,多鼓励,相机引导,转化学生求知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是学习素质的重要构成因素之一。中小学生对待教师、对待班集体及对待考试分数的态度,是学生学习态度的重要心理素质。

1.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实践证明,中学生对学习某一门课程是否感兴趣,以什么样的心理对待该门课程的学习,常常取决于学生与老师的关系状况如何。“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具有重要意义,那么怎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

由于教师的知识水平、生活阅历、学习能力等远远高于学生。因此,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尤其是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主动了解和研究学生。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过去,研究学生的现状,预测学生的未来,通过沟通交流拉近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增加师生之间的情感。为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打好基础。教师要信任学生和尊重学生。尊重和信任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感情基础,教师要以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教师要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对待全体学生,生活中可以有亲有疏,但在教育教学中切不可亲疏有别,这不仅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更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所在。

2.培养认真负责的集体观念。

心理学研究指出,对班集体的态度是中小学生对学习的自觉态度形成的重要条件。中小学生只有真正开始了班集体的生活才能意识到学习是班集体共同的事业,才能采取积极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习。教师利用学生对班集体感情的认同,通过各类活动,引导学生形成班集体的荣誉感,产生对班集体认真负责的态度,使学生自觉约束自己,主动维护班集体的形象,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良好的集体中健康成长。

3.形成严谨治学的学习行为。

作业是学生学习环节中的实践行为,是巩固所学知识的必要手段。中小学生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作业,是其学习态度的重要反映。超负荷、繁重的作业不但会加重学生的身心负担,而且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态度,走向反面。反之,有效、适量的作业会让学生产生学习这门课轻松的想法。教师在培养学生对作业认真负责的态度时,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教师布置作业一定要适量,避免机械重复、题海战术,尽量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做到少而精。二是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后,在认真批阅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的同时,在评语上和评价标准上多下功夫,多提优点,用学生喜欢的形式进行评语的评价和等级评价,做到有的放矢。三是引导有能力的学生适当拓展,可以布置一两项略有难度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趣味作业,让学生思维得以拓展,能力得以提高。

4.打破以往教育的分数观念。

对待分数的态度也是学生学习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要让学生正确对待分数。教师首先要结合作业质量使学生真正理解和体验分数代表的意义,分数体现了学习的质量,分数高的学生说明对某一阶段的知识掌握得比较透彻。其次,在使学生体验分数的基础上,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取得需要经过刻苦的努力,只有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的学生才能取得好分数。第三,教师要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评分评级一定要做到客观、公正,便于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情。第四,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分数。过于追求分数与轻视冷淡分数的态度都是不正确的分数观。学生不是为分数而学习,但应认识到分数高低是衡量学生是否努力学习的一个重要尺度。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学生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长时间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行为。不同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起着不同的作用。结合三十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深深体会到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它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好的习惯是学生获得成功的前提条件,一旦养成,便可以使学生受益终身。坏的习惯则是一条通向失败的路,导致学生碌碌无为、遗憾终身。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当代教师的教育任务之一。教师在做这项工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提出要求,具体指导,及时反馈。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提出具体要求,并给予一丝不苟的指导,强化学生的学习行为,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课堂教学活动来说,包括阅读、倾听、思维、发言,自主作业等。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避免学生重复错误。

2.注重细节,常抓不懈,严格训练。

细节决定成败。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不少学生很容易忽视细节之处,比如写字方面增减笔画,计算方面乱变运算符号,审题方面不注意隐含条件等,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教师一定要从低年级开始训练,循序渐进,及时鼓励,严格训练,达到水到渠成的目的。

3.言传身教,做好示范,当好榜样。

中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喜欢模仿等特点。学生的言行举止受外来因素的影响比较大。教师应该抓住这一特点,在教育教学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素养影响着学生的习惯,以灵魂塑造灵魂,教师要为学生做出示范、榜样。

四、认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快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现代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效课堂成为学校的追求,因此学校越来越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有效课堂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堂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培养学习能力,教学才能变得丰富多彩。教师应侧重学习方法的培养,授之以渔,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

首先,有目标的学习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设情境,激发欲望。发展学生思维,不断概括总结,在探索中实现目标,完成学习任务,学生敢于思考,主动学习,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学习的快乐。教师要制定好目标,学生可以查阅资料,也可以相互交流,内化知识,形成自己的观点,教师做好评价工作,扶正学生的知识与思维。

其次,学会阅读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会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品质。在阅读中发现问题,积累知识,敢于提出见解,同中求异,发展发散思维,取得最佳学习效果。教师营造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相互研讨,使学生的思维灵活富有创造性。

学生学习素质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科学程序进行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自主大胆地探究,寻求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特的思维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学生不断进步,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教师紧密联系学生的活动,抓住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培养,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解放学生,让学生爱上学习,懂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道理,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参考文献:

[1]燕国材.非智力因素与学习[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中小学生培养方法
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要素库及权重分析
陪读现象产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浅谈凉山彝区中小学“学困生”的转化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刍议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探索
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谈学生化学兴趣的培养
如何在中学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中对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