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内生长的丛林

2018-09-20 08:57李达伟
湖南文学 2018年7期
关键词:旧城艺术团博物馆

李达伟

私人博物馆

我忘了那个牌匾上写的字,我甚至忘了到底有没有牌匾,但我能准确说出的是那是属于私人收藏的物的堆积。属于民间的私人的,是让人异常惊诧的,我提醒自己不要轻易陷入礼赞式的文字表述中,有些礼赞式的文字会让人作呕,但眼前的场景还是让我感到很惊诧。没想到一个属于私人的博物馆竟然会有那么多庞杂的东西,那么多的东西聚集在一起,大致分类了,但只是大致分类,同一样的事物聚集在一起(应该是堆积在一起),毫无规律可言,没有任何摆放方面的特长,在面对着同一事物的数量的众多,那个负责摆放的人(现在隐藏在暗处,可能是这个也可能是那个,也可能早已消失在时间的深处)感到左右为难,那个已经隐藏起来的人把那些物件按门类分开后,就不再细细分下去了,那个人似乎有着自己关于时间与物件与摆放的理解。我在那个空间里让自己静下来,并尝试在脑海中进行一些摆放,没能静下来,没办法摆放,很多人可能也和我一样在那里摆放过那些东西,但都无能为力,那同样是需要耐心以及别的一些能力才能解决好的。有关摆放,同样也只是个人的揣测,我一直没有把揣测的心理放在一边,揣测在一些时间里在阻拦着我抵达一些真实,但有时又会让自己抵达某些空幻的世界。我就在杂乱无章的数量的冲击下,在那里让思绪无端掀起一些微澜。那些有着时间感的事物,它们的命运同样多舛,这像极了人,像极了别的一些生命,灵异中有着唏嘘。微妙的对于这个世界的感觉,缠绕繁衍变得枝蔓庞杂,花多少时间才能穷尽这些物(即便只是对于这些物的浅意认识,都将需要很长的时间,更何况这些物相互对应的是多少的时间与空间,以及事件,有着强烈的历史感,还有强烈的不可思议感)?强烈的贫乏感,一直在内部充斥着碰撞着,结果便是我早已在另外一个不属于民间不属于个人的博物馆——南诏博物馆,但我还未从那个私人博物馆里回过神来。牌匾上写的是“私人博物馆”吗?如果有的话,从其中可以读出很多的复杂意味。贝叶经,那是我曾经在潞江坝见过的,但我只是见过一些残片,而在那个私人博物馆里,有一摞,我虽然不懂,但我了解到有关贝叶经的一些信息,而眼前的这些有关日常还是有关神性?但至少我看到了属于那个时间和空间对于文字的尊重与对于某种信仰的笃信,还有很多……还有许多的物,错杂,随意摆放,各种时间的交杂,那样的交杂又给人另外的一种感觉,那样的感觉就像是纷繁的时间所给人的感觉一样。那个民俗博物馆,是巍山县城那些古建筑群落的一部分,巍山的古建筑群保存得还是好的。那是一个到处充溢着慢时光的小城,我们在里面待的好几天时间里,总觉得自己早已习惯了那种快节奏的生活,而觉得自己与那座小城之间有着割裂感,我们就在这样的割裂感中不断地在小城中行走着。直到进入那个民俗博物馆,直到进入东莲花村以及别的村落后,我们才渐渐把那种割裂感消除,并让自己的目光慢下来。我们在那个民俗博物馆里待的时间,以及在那些古村落里待的时间都足够长。在那个民俗博物馆里,我们有意慢慢地接近那个世界,你必然要让自己变慢才能把那些庞杂的物梳理一下,但我一直无法真正把它梳理清楚。在那些贝叶经前面我就站了好长时间,在那些傣陶面前我同样站了很长时间,在那些甲马雕版前面我也站了好长时间,甲马图案有好几百种,一些有关文革口号的雕版都有,也许,那又是一种民间艺术的自我保护。甲马纸所起到的是联系两个世界的作用,而在看到那样充满口号性质充满革命性质与粗暴性质的甲马时,会让人有很多思考。在那个世界里,我们很多人都开始思考一些东西,我们更多是在回望,那是真正在望着过往的物来完成有必要的回望。从门口一进来,那是有关占卜,有关狩猎的物,一些动物的头,一些动物的皮,一些用于占卜用的蓍草,老人在给我讲述着狩猎与那些动物的头与皮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相互碰撞交融,就在那些由过去不同时间留下的物所组成的世界里完成了独有的表达。这必然是一个让人随时意识到缺失的行程,不断地被填充的过程。对于很多地方,在这之前我都只是耳闻,而这次是真正地见到了那些在别人口中一直以为是夸张化了的世界。民俗博物馆,时间就在那样很小的院子里错杂,进入任何一个门可能就是不同的时间与空间,进入同一个门,进入的往往也是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那个已经逝世的民间收藏家似乎是在以这样的方式,表达着对于时间以及时间制造的物与世界的迷恋。我们会经常聚拢说起这个世界与角落是怪异的,或者说是不可思议的。在那些群山之间,有着很多感觉不可思议或者是怪异的物事。我们面对着的是一个对收藏有着痴狂的热情的世界,是一个把美感的幸福与痛楚都拢在一起的人,在这之前,我还不曾见过那么多的东西。那个民间的收藏家以自己的方式在梳理着时间,以及时间制造的诸多美感。好几百幅的木刻黑白版画,上面的图案很丰富,那是通神的物,印制出来的图纸根据上面的图案来决定用意。在那些众多的版画里面我们又看到了一个关于某次粗暴的革命的版画,如果不仔细看那些版画,那张有着特殊意味的版画将会被我们忽视,这里面确实隐隐意味着传统曾以无奈的方式保护自己。粗暴的革命与完整的小世界,二者无疑是冲突的,该如何才能让美感在时间面前存活?提到另外一个世界里的私人博物馆的用意,其实也是为了说旧城中的某处同样有着一个私人博物馆,很多人都曾在我面前有意无意说起,它就藏在暗处,藏在某个隐秘而偏僻的角落,里面只有甲马,想象的空间里出现了比在巍山那个小城见到的多几倍的甲马。私人的,博物意味的,同样充斥着时间感的,同时与在巍山见到的不一样的将是在这里,还可以看到甲马在与时间之间完成的多种形式。时间在奔走,一种艺术形式可能也在奔走,也可能并不奔走,而是暂时停住,甚至是往回走。我在旧城中目标感很强地到处走着,主要是为了那些甲马。只是我一直没有找到,有时我竟然会有是不是那个地方并没有存在着那种私人博物馆的感觉,它只是以传说或者别的形式一样存在着。我问了好些人,竟都朝我摇了摇头。空间,时间,地理,艺术,民间艺人,这些在那些人口中消失,在我口中却变得越发清晰,只有地理在日漸模糊,模糊得有些神秘。那时,我站在了旧城的某个十字路口,那个私人博物馆会不会就在那个我能望到的尽头。

我再次见到了他,时间已经过去了很多年(至少有十年),真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在那一刻,我又开始认真感受着时间,审视着时间,甚至有点想粗暴地审判着时间,我意识到必须以这样的方式对待时间。时间被无限拉长,时间与时间相互楔在了一起,但时间之间还是有众多缝隙,他就是生活在其中一个夹缝或多个夹缝中的人。这依然是站在我个人的角度在看他的生活,这样的角度把他的生活以及精神状态看得很不堪,至少他的生活是有一些不堪的,只是他的精神似乎并没有我所认为的不堪。那是多年以前,我们猛然发现他失去了记忆的能力。一个失去记忆能力的人,幸又不幸。我们作为拥有记忆能力的人,在很多时候却要承受着记忆所带给我们的无限苦痛与迷茫与焦躁不安。现在,我就是在梳理着关于旧城的记忆与行将要成为记忆的物事人。已经过去了那么多年,但很多见到他的人,一定不会轻易忘记他,他一直隐藏在我们生活的暗处,在一些时间里会浮现出来。至少我是会经常想到他,他的每一次出现,都可能与我的恻隐之心,或者更为准确的是惧怕恐慌之心有关,我们都在内心深处想拒绝成为那样的人,这里没有任何歧视的意思,而只是内心里面那种渴望与弱小的彻底告别。现在不用有关他的印象浮现出来,他就在眼前,隔着那些司机几步远,他与多年前一样,现在需要浮现上来的是他的过往。从我第一次见到他起,我便对他印象深刻,他的形象具备了那些能让人印象深刻的特点,别的许多人已经从我们的世界之中消失了,他却成功占据了一些人的世界的一小部分,这又将牵扯到的是幸与不幸了。他很自然地朝我瞥了一眼(他即便只是用一瞥又一瞥的方式都能轻易就熟悉了整个旧城,但他被我们定义为一个失去记忆的人,这样他便可以以陌生的眼光打量着那个世界,我们在他的眼中看到了打量世界的明亮的光,那种惊奇,那种兴奋,与孩子无二,这时我们又突然觉得他还是一个已经停止了成长的孩子,我们见到他时,他就是一个孩子,前面是他的父亲,现在出现在我们面前的他,虽然父亲不在旁边,但他依然有着强烈的孩子的特点,他依然表现出那种不可思议的兴奋与惊奇,这又将牵扯到的是幸与不幸了),他以那样的方式不断观望着那个世界。我竟慌了神,我赶紧低下头,这样的再次相见无疑是尴尬的,他依然如多年以前一样境遇尴尬,而我在这么多年经受了世界尘埃的沾染后,也成了境遇尴尬的人群中的一个。他没有认出我,好几年过去了,我面色黧黑,精神时而恍惚,更多时间迷茫无力,更何况他是比我要更为恍惚的一个(这也是多年以来对他的误解,他只是在一些时间里表现得有些恍惚,在其他时间里,他表现出来的却没有丝毫的恍惚之情)。但我一眼就认出了他。那时,我提着东西朝车站走去,他在那些拉人的小面包车旁边呆呆站着,他的游走范围开始扩散到了那里(这也只是我的臆测,旧城的那个小小的范围对任何人而言都不是难事,只要你想花点时间,只要你有着不断往下走的渴望,我很明显就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了,我一直在找借口没有多少时间穿梭于旧城的所有角落,我便直到现在还没有找到那个私人博物馆,还有很多像那个私人博物馆一样的建筑与别的物与人隐藏在旧城的暗处,暗处也是对于一些人而言,很多东西就在你眼前,但由于你自己的原因,它们依然在暗处),重要的只是他一个人,这是我没有想到的,也是不曾想过的,这与印象中的他不一样,印象中的他总是跟着他的父亲后面。他的父亲在前面拉着三轮车,他在后面象征性地推着,两父子一前一后,这样的情形现在我不用缓缓把眼睛闭上就出现在了我的面前。在那时,我总会有一种替他担心的感觉,我曾多次假想过他离开父亲,或者父亲离开他时,他所给人的感觉,那可能会是一种孤独与无助的,但现实似乎并不如此,现在他就是一个人出现在我的面前,现在他的父亲正如我所假想的变成了现实。站在面包车旁边的他,一个人一如往常地出神,没有人和他交流,这与多年前一样,但唯一与那时有区别的是当时我们很惧怕他,我们曾多次被他堵在他家房子的拐角处,我们曾多次为了避开他而绕道而行。现在我依然想快速避开他,但这样的行为里面并没有和当年一样的惧怕心理,而是一些不敢面对的心理在作怪,我是不敢面对他,我更不敢面对着他跟着父亲后面的画面,他的父亲呢?我从他身上绕了开来,我又开始去想了想他的父亲,他们两父子在外貌上几乎就是在一个模子里面刻了出来,但只是外貌上相像。我在旧城中又再次生活了一段时间,现在也经常会回去,但没有见过他的父亲,关于他父亲的各种猜测同样也出现过,都是一些较为残忍的猜测,里面也是有那么一些较为柔软温馨的猜测,但这些柔软温馨的猜测往往又没有存在的合理理由,当然我们也知道现实里面还是有很多不合理的东西存在着。时间又回到多年前,我从表哥家出来,从艺术团的大门出来,约上了一个同学,没有任何犹豫就走在那条路上,走到一个拐角处,他就猛然跳到我们面前,那是他第一次出现在我们面前,在那之前,没有人跟我们说起过可能会遇上那么一个稍显怪异的人。我们面面相觑,不知道该怎么办,他开始用咬得不是很准的字眼朝我们絮叨着什么,我们脑子一片空白,我们还是一闪身就躲開了他,这很明显激怒了他,他可能急切需要跟我们进行一些交流,我们明显让他失望了,很多人也让他失望了,他曾想借助我们得到的解脱或解救并没有发生。他一直就在那个拐角处等着人们的出现,然后给人们猛然一惊,我们就在那时体会到了生活的各种拐角处可能会有一些东西在等着自己。现在,我想快速避开他,我怕他会像那时一样对着我絮叨着什么,我站住转过头,才发现他并没有想要与任何人交谈的想法,而是把目光呆呆地搁置在某处,我跟随着他的目光,才发现他看着的只是虚空,他的目光所到之处没有人没有建筑,而是虚空,或者是不用抬头就看到的蓝莹莹的天。那是某一天,才刚过去没多久的某一天,在旧城的某个角落里,我猛然见到了他的父亲,让我备感诧异,又备感一些安慰,这同样是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相见,他依然拉着三轮车,里面依然是一些打扫用的工具,只是他的背后空落落的,那时没有任何人出现,那时没有他的儿子,这时我才猛然意识到关于他儿子停止了成长停止了变化之类的看法都是错误的。可能我们已经很难见到那样的情景,不知道是给人温馨还是别的什么样的(反正有点复杂)感觉的情景。

在这个有点突兀的位置补一则阅读随记(以下简称“阅读随记”):《夜长梦多》。赵兰振。南塘,具有母性力量一般的南塘,一切有着生命的东西曾茂盛地生长着,南塘神秘且奇异,世界的中心,生命的不息。南塘的传说不断被人记忆讲述,到最终这些只是传说,甚至传说都已经消失,只剩与记忆完全相悖的现在,世界在垮塌,随着习武重新听到并学会讲话起,世界的垮塌无处不在,已经没有任何缝隙是没有被渗透的,颓败之风随处可见。何云燕只剩下美好而无法触摸的记忆。翅膀在不断反思,复仇的快感以及日渐加重的苦痛自己对于世界的和解。里面那些聚集的鸟兽植物曾经不断支撑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而癫狂的时代,诡异凶猛的猫群,忧郁的少年,南塘被时光碾压并最终碾成粉末,一吹即散。人与自然之间是出现了断裂,而断裂只能通过重新缝合人与自然来修补,但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才能修复。垮塌之时太容易,缝合却变得遥遥无期。

XX艺术团

当耳边又响起了那个艺术团在练习声乐的声音时,我猛然意识到XX艺术团所在的建筑,同样也是与原来电影院一样在旧城中突兀地建起来的新式建筑之一,可能在我细数着那些建筑之后,我还会发现一些这样的建筑。在这里可以算是新式建筑在侵吞旧城的一些空间。旧城是否要落到“旧”字上面,“舊”字一笔一画慢慢被侵吞。这样的侵吞早在我出现之前就已经发生了,那样的侵吞里可能也会存在属于一些很少部分人的阵痛,重建之中的一些阵痛,但也可能这样的阵痛从来就没有发生过。在这里谈论“侵吞”可能也没有多少意义,那就姑且不绕进去。建筑的形式,也暂且留给想象。那是多年以后,我才真正与艺术团里面的一些人认识,而在那个时候,他们同样也只是生活在我的想象之中,他们的声音是真实的,他们的声音也不是真实的,里面必然要有那么一些假声,音乐是需要假声的,他们每天都在那个建筑里练声,他们不断重复着,并在特别细微处找出那些需要修正的细部,有些在不断训练之后,得到了完美的修正,而一些人这么多年过去了,依然还在为了解决那些长时间困扰他们的东西,而在努力着。一些声音是真实的,别的有关他们的影像都只能是一部分真实。一些人更多是活在了别人的流言蜚语之中。那同样只是别人所认为的真实。而真实意义上的他们中的那么几个,是在多年之后,我也才触及到了他们的一部分真实。在想起这个艺术团时,我的脑海里总会出现的就是那个家在离县城有上百公里地方的女人,她平时就是在那些群山之上把调子唱给羊群,唱给空大的群山与神灵,一个没有认得多少字的女人,但声音很独特,她代表的不只是独特,还代表的是稀缺,现在离县城很远的那些村落里已经很少有人会自觉去唱那种调子,许多调子消失,许多人失去了即兴唱那些调子的能力。那些调子就是女书,一个写在大地褶皱间的有关情感与命运的调子。她是经过唱调子离开了那个村落,那是她离开那些村落的方式,在那个村落里,以这样的方式离开的人仅她一个。那是她去往城市的一种方式,其实她还可以通过别的一些方式离开那个村落,但与多年前的我们一样,我们只是想到通过努力学习离开村落,那时离开于我们而言便是命运的可能转变,同样与多年前的我们一样,我们再没有想出另外一些离开村落的方式,而她连其中任何一种方式都不曾尝试过。她是遗落在那些群山之间的片羽,需要等待着捡拾,她无疑是被轻轻拾起了,拭去了上面的尘埃。原来表哥家住在XX艺术团旁边,我第一次来到旧城就必须经过XX艺术团。进入大门,我突然被阿鹏艺术团里面发出来的声音吸引,并猛然惊醒,我听到了在那之前很少捕获过的音符,有一些人正在练声,那些不断被拉长和切碎的音符很吸引人。在那些音符里我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愉悦感,同时我也堕入了持续的忧伤之中。在那个大门口,我的耳膜出现了被击打的痛感,是痛感,我能清晰地把那种痛感复述出来,与被火灼烧的痛感很相似。有段时间,我曾反复步入那个大门,我的目的就是想听听那些声音,同时想看看那些人是不是穿着时髦,长相是否漂亮英俊。我的记忆里(可能不是真实的记忆,因为在那之前我从未见到过艺术团里的人)那些搞艺术的人就应该是穿着时髦,女的漂亮男的英俊潇洒。声音我能随时听得到,但那些人却很难见到。但渐渐地我开始满足于只是聆听声音的状态,对能否看见艺术团的人已经没有强烈的渴望了。我会在那个门口等待着一些人的出现,当然是艺术团里面的人,在我的印象里,那些穿着时髦的人群应该是一群自由的人,这只是与当时我的精神状态相对来说的,我总觉得那个时候的自己的思想状态受到了某些陌生的环境的束缚。我没有意识到的是那些所谓的自由的人群,他们往往在我出现的时间里把自己搁在那个新式的建筑里(相对旧城的民居样式而言),他们搁置的似乎只是一具肉身。在我的印象中,他们在那个建筑里的时间以及延续的声音超出了我的想象。那些人把自己搁在那些建筑里面的时候,有很多人应该经常感受着某种来自音符的压力,那些音符是被某种规律束缚,他们只是在重复那种规律,他们在那个空间里用语言的形式复述那些静止的音符,同时他们在试图用自己的音色和情绪篡改那些音符。我同样想到了那些舞蹈的人,那些建筑里一定还有舞者,舞蹈同样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我总觉得舞蹈里面应该暗含了某种程度的自由,应该比面对那些固定在纸张上面的音符自由很多,舞蹈的人可以用身体制造一种语言,一种重在表现细节的语言。我坚信只要一眨眼,那些细节就会消失,那些细节的意义就远离我。因此,即便是在县城的那个陈旧的电影院里,我都会精神集中地把握那些细节。对音符的陌生,导致了在舞台下面听那些音乐的时候,我很难发现那些音乐里面的细微变化,我只会一贯地感觉到在许多个瞬间出现了短暂的愉悦感,那种愉悦感是与在艺术团门口聆听的时候所感知到的一贯的愉悦。我在县城的那个电影院里,听到了一些唱白族调的人。同样在县电影院门口同样聚集了一些人,一些疯癫的人,一些乞丐,一些无所事事到处游荡的人,我仔细观察过那些人的神情,我发现从那些神情里有着某种程度的陶醉,我虽然没有断定,但我猜测是那些人正在聆听电影院的声音,他们正在和那些声音进行交流,同样他们也在拓宽那些音符的限制。我们旁边那个乡镇里有个女孩,就因为能唱白族调,而去了艺术团,她开始进入了那片旧城,通过看她录制的那些曲子,我能隐隐地发现她的某些个性是一直游离于旧城外面的,那是属于乡野间的个性。似乎她必须把那种属于乡野间的个性磨平,她才能彻底融入那片旧城,同时延伸到那片才开发不久的新城。以前,县城就只有一个舞台,就是那个县电影院,近两年里才在县政府前面建了个会堂,自那个会堂建起以来,县电影院似乎就彻底地陷入孤独之中,那是一种被时间遗忘的孤独,那是经过喧闹后陷入的沉寂,那是一种让某一些人备感恐慌的沉寂。在会堂前面,已经没有当年那些疯癫的人,那些乞丐,那些无所事事到处游荡的人。即便是那些人出现在会堂前面,也会因为会堂的隔音效果,而无法听到那些以前在县电影院外面轻易就能听到的声音。那些人会陷入那种缺乏语言交流后的孤独之中,那是很容易就摧毁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的,在语言面前,可以发现精神的极端脆弱。艺术团依然在原来的地方,但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在表哥家搬离那片旧城后,我就再没有进入过那扇熟悉的铁门了。我似乎在刻意远离某些东西。经过艺术团,走入那时还没有搬走的表哥家。那时表哥家住的房屋布满格子窗,四面包围的格子窗,使天井总是呈现出一种幽暗的状态。在那个天井里待上一整天,不看表的话,很容易把时间弄错。时间在那里呈现出迷惑人的错乱,一整天,无论是哪个季节,几乎都没有太阳光的渗入。

那个足不出户的人,他的偏执与不可理喻,不断被小城人说着,也不断被人们虚夸。当一个人在别人口中成为了浮夸的个体时,我们竟没有感觉到那是浮夸的,这类似在面对现实的荒诞时,我们并没有感觉到那就是荒诞。在这里他将以浮夸的形象出现,而足不出户是可以肯定的。他真的可以做到足不出户吗?我似乎听到了这样的疑问,这样的疑问也在我的内心里面生发并蔓延。我看到了他之后,疑问自行消失。阴雨连绵,大地泥泞潮湿慌乱。眼前破败没落的景象。内心里面的复杂情绪。逃离。等待。希望。迷茫。内心的恐惧。被困。恶念丛生。阴谋。背叛。幻象。异象。梦。梦碎。初始的破坏与困惑。记忆的衰退。记忆的丧失。在寂静的黑暗中生活的人,慌乱的人群,踯躅的人群,行将毁灭的人群。无法抹去的伤痕与恶的体验。魔鬼的舞蹈。尘埃熠熠闪光,在空中浮游。潮湿,雨水,雷电,风,火,尘埃回归泥泞。一二三四五六。六五四三二一。他是他们中的一個,又不是他们中的一个,他将是无比复杂的,毕竟这些语词把一个人定义得太过简单,或者更多时候他应该是这些语词的组合体。他身体的一些缺陷注定了他只能足不出户。其实有些缺陷是可以通过一些方式解决的。他想要把所有的感觉器官都关闭,至少要关闭一段时间,至少现在(其实“现在”并不准确,“现在”只是特定的时间感,他已经离世了好几年,这样独特甚而在一些时间里显得有点怪异的时间感却一直存在,多次出现于记忆的花园与废墟之内)他还不想把感觉打开,他还不想好好感受眼前的世界。这在我们看来,同样是偏执和不可理喻的,我们多少人觉得应该把感觉彻底打开,好好感觉眼前的世界。他却没有这样的想法,他有意把感觉关闭,有意与真实的世界之间隔开一段距离。在他看来,我们所感觉到的真实未必就是真实,也可能只是幻象,也可能只是遮盖着迷雾的现实。他在抗拒着现实。他抗拒着任何现实。他把自己幽闭于房间,他想通过避开尘世的方式来理解尘世。他从未走出过那个建筑,很多人想搀扶着他走出来,到了天井后他就拒绝离开,他拒绝看到建筑大门的敞开。一些不合理的猜测,在人们的神色中怀疑着游走。他是可能患有幽闭症,他是可能患有抑郁症,他是可能精神上出现了一些问题,但这些猜测永远无法抵达他那里,至少是现在(依然是那个独特的时间感,同时也是我在遵从着从内心蔓延开来的,把某些时间与空间与人组构在一起的结果)已经很难抵达他那里,现在他已经是在那个古旧的建筑里独居,现在(时间回归正常)他早已从那个古旧的建筑里消失,没有留下任何有关他的痕迹。我敲了敲那个门,那时与泥泞潮湿的氛围相协调的是我内心里面的慌乱感,我知道敲门只是徒劳,没有人会给你开门,你只能透过门缝朝里面望,我是朝里面望了望,我望到的是虚空,以及那些失去了形体的尘埃。我只能通过某次见到他的样子,和他在人们口中的浮夸化来想象他。他应该在尘埃背后。他应该在……我猛然间觉得自己在那一刻认清了他,他在关闭那些感觉器官时,并没有让自己失去想象的能力。他借助想象,他只能借助想象,想象必须无比强大,才能有让自己有足够信服的理由足不出户。他借助想象,让想象带领着自己走远,带领的应该是自己的思想以及另一具虚构的肉身,一个应该是没有任何缺陷的肉身,他拒绝用真实来感受真实。有时他通过梦来解构世界。梦幻,远离某些真实。一场大火意外发生(这又是我绞尽脑汁才想起的一场大火,也是当这场大火的火焰熊熊燃烧之后接近熄灭之时,我突然想起了与这场大火有关的他,这场火灾最后只剩下他的死亡,我竟没去关注这场火灾吞噬了些什么,我也没去关心人们对于这场火灾的看法。他,一个长时间独居的老人,这无疑是这个小城怪人中的一个,怪异到让你觉得不可思议,怪异到在把他呈现出来时的漏洞百出),当火焰吞噬着那个院落时,一些人冲进去要把他救出去,但他拒绝被救,由于火势蔓延,人们没能把他强行从那个院落里拖出去,最终大火把他吞没。其实,他并没能做到把所有的感觉器官关闭,反而是让他的感觉器官变得尤其敏锐,特别是听觉,他听到了艺术团的人在弹奏或演唱时的细微败笔,他听到了某只鸟正从建筑上空飞过,它正轻微地喘着,他感觉到了在另外一间建筑里,有着那么一颗孤独不安的灵魂在吱嘎作响的楼梯上上下徘徊着,那颗灵魂上下往返了多次,那颗灵魂经常失眠,他预感那颗灵魂最终会彻底毁灭,会被自己的不安所彻底吞噬,那应该也是一颗生错时代的灵魂,在这个时代里他只是有着无尽的苦痛与沮丧,那颗灵魂总觉得自己不是这个时代的人,那颗灵魂偶尔也会偏激地批判着一些现实。但由于那场大火的原因,他并没有知道那颗他能感觉到跳动的轻重的灵魂的自我毁灭,确实是自我毁灭了。就不知道他所感受到的灵魂,是否也在另外那个建筑里感受到了他的存在,是否也感受到了他的灵魂的长久静默与偶尔的剧烈晃动?

阅读随记:《荒原狼》。黑塞。局外人。无限复杂的灵魂的苦痛。一个过于精神式的人物,一瞥就看透了世界的真实与脆弱,一瞥就看透了灵魂在混乱不堪的时代的混乱。时代的疾病,施加在人身上的重量。体内的荒原狼与体外的自己相互撕扯,思想与现实的撕扯,相互观望,相互审判,偶尔的相互妥协,相互交融。双重性,或是多重性,分裂性,多重的分裂性,不断被细化的分裂性与多重性。保持些许的独立性的难。内心的拥挤不堪,需要不断把一些灵魂从体内赶走。“遁逃者与失败者的告别”。在钝重的亮光中追寻一丝轻盈的亮泽。在镜子中抹去一部分自己。魔术剧场中的幻想、丑态、毁灭与救赎。“饱受一切痛苦之后,救赎就在痛苦的尽头。”

责任编辑:胡汀潞

猜你喜欢
旧城艺术团博物馆
秋日忆绍兴
博物馆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curriculum English grammar teaching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 high school
舞台上的意外
高职院校大学生艺术团建设的改革与探讨
旧城改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露天博物馆
北京旧城交通规划建设构想
博物馆
街头巨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