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着玻璃看

2018-09-20 08:57肖世群
湖南文学 2018年7期
关键词:配眼镜戴眼镜镜片

肖世群

出现在我生命中第一个戴眼镜的人是外婆。

外婆的眼镜是她的外婆留给她的,圆圆的厚玻璃镜片,稳稳当当嵌在厚重的眼镜架上,纯铜眼镜架,连装眼镜的盒子也是铜制的,只有在做针线活的时候,外婆才舍得翻出来戴。外婆说她的眼镜是“水镜”,戴上它不仅看得清针屁眼,而且眼睛凉爽,周遭都凉爽,如大热天冰水润脸一样,清凉直往心底钻。有“水镜”就有“火镜”,“火镜”戴在眼睛上自然会是一种火辣辣的不舒服,那种眼镜不是好眼镜,外婆就是这样说的。

缺少玩具的童年,把外婆的眼镜偷出来在小伙伴们面前显摆,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被小伙伴围在中央,只有和我关系特好的伙伴才有资格享受一会“水镜”的凉爽,尴尬的是,戴过“水镜”的小伙伴们都说没有感受到清凉,反而模模糊糊看不清了。水镜的神奇在小伙伴面前大打折扣,如同我脸上刚刚才扬起的趾高气扬,随着人群的散去也荡然无存。小伙伴又重新玩起“抓日本鬼子”的老游戏。有“日本鬼子”,就有“翻译官”,电影里的翻译官是戴一副黑眼镜的,我急中生智,回家把眼镜的镜片涂上墨汁,然后,摆头晃脑地再次来到小伙伴面前。我“翻译官”的扮相比“八路军”还神气。伙伴们羡慕死了,大伙争抢着我的黑眼镜要当“翻译官”或者“汉奸”。在你追我赶中,我戴着眼前一片漆黑的黑眼镜,绊倒了,金属眼镜架的一只脚被折断。

祸闯大了,回到家里,被母亲拔掉裤子,用竹梢一顿乱抽,如果不是外婆拼命护着,我的屁股定会血绽开花。

从此,外婆只好戴着独脚眼镜做针线活,镜框的另一边用麻绳绑住耳朵来固定。我工作后,买了一副相同度数的老花眼镜送给外婆,外婆戴上新眼镜,张开手掌端看纹路老半天,反复比较、甄别,说:“我还是戴我的水镜好,心里透凉。”说完,外婆娴熟地把麻绳套上耳朵,戴上她的独脚“水镜”继续纳鞋底。外婆的“水镜”成为我一辈子挥之不去的痛。

童年是幸福的,幸福的童年又是短暂的,在玩玩耍耍吵吵闹闹无忧无虑中,我小学毕业了。我一向不好学习,居然在毕业考试中,奇迹般地考上了县里的重点中学。老师不相信,父母不相信,其实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小学同学更无法接受这事实。在大街上遇见,千篇一律地被质疑:“听说你在一中读书?真的假的?”在没有校徽和校服的年代,我实在是有口难辩,也懒得去申辩。

我上初一的那一年,正逢表哥三次高考落榜,他提着铺盖卷垂头丧气回乡下时,把所有的书籍和学习用品都留在我家,其中包括一副近视眼镜,说:“种田的人还戴眼镜,要被村里人笑死的,出不起这洋相。”

我把那副眼镜挎在鼻梁上一张望,一阵晕眩,好高的度数!对着镜子,却惊奇地发现,自己完全变了个样,顿时帅气、斯文了,真是好道具。干脆走上大街装斯文去。还别说,戴眼镜的感觉就是不一样,尽管视线模糊,走路深一脚浅一脚的,像踩踏在棉花上,但步幅从容不迫的,更稳健了,明显感觉腰杆子陡直了许多,也明显感觉街上行人向我投来关注的目光。

在大街上溜达大半天,期待中的小学同学终于出现了。“呦,真的是你啊,差点认不出来了呢,在重点中学这么用功啊,都戴上眼镜了啊!”

我不慌不忙地扶正一下眼镜,说:“不用功不行啊,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啊。”

好生奇怪,怎么这眼镜一戴,说起话来也有了水平,其实,我当时头昏脑涨的,感觉天地在旋转。

这种装面子是不能在学校里装的,大家都是重点中学的同学,不讲面子只讲里子,一切凭考试成绩说话。再说入校时,班上没有一个戴眼镜的同学,我戴副眼镜坐在教室里装什么装啊?那叫装神弄鬼。

戴眼镜的老师倒是有好几个,戴眼镜的英语老师说,眼镜的英语拼写是glasses,为了加深对这个单词的记忆,英语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幽默故事:一个上衣口袋挂两支钢笔的年轻人,戴着眼镜装成很有学问的样子,别人问他,用英语“眼镜”怎么读?年轻人转着舌头用英语腔快速地回答:“隔着玻璃看。”教室里满堂大笑过后,英语老师严肃地指出:“由此可见,学好英语是多么的重要啊!”

戴眼镜的物理老师说:“眼镜是利用物理中的光学折射原理制造出来的。”进而又说:“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物理知识,所以,学好物理很重要。”

戴眼镜的生理卫生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只有通过学习生理卫生知识,了解眼睛的生理结构,才能科学地预防近视,保护眼睛。试想一下,鼻梁上架副眼镜,多不方便啊!”

不戴眼镜的化学老师说:“只要学好化学,即使眼睛近视了也不用戴眼镜。”然后,他脸上挂着几分得意,说:“利用化学知识制造隐形眼镜,制造隐形眼镜的材料是高分子聚合物。”

不戴眼镜的体育老师说:“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很重要,包括每天的眼保健操,要不然你就会视力下降,就会变成近视眼戴眼镜。”

等到了初三,班上戴眼镜的人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他们都是学习用功的结果。熄灯以后,“眼镜”们还打开手电筒、点上蜡烛熬夜苦读。在考高中的紧张气氛下,班上半数人戴上了眼镜,我也随波逐流,把表哥的眼镜掏出来,泰然自若地跨上鼻梁,不是因为自己征服了眼镜带来的晕眩感,而是不戴眼镜已经看不清黑板了。

上高中以后,我也加入了挑灯夜读的行列,因为我迷上了看小说。先是琼瑶,后是金庸、梁羽生。废寝忘食的阅读直接导致我不停地更换眼镜,而且,度数一副比一副高。

当时配眼镜很方便,走出学校大门口就有,一对中年夫妇摆着地摊做着独家生意,他们不仅配眼镜,同时还做着修鞋、修伞、修钢笔、修锁配钥匙等生意。像油画盒一样扁平宽大的盒子对折展开,立在摊位前,里面挂满各式眼镜框。说各式,其实也就三种款式:金属框、半金属框、塑料框。不管是哪种眼镜框,大有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冷漠,爱理不理的,灰蒙蒙地静待顾客。那年头,戴眼镜的人不多,除了学生就是老师,当然还有戴老花镜的老大爷老太太。老师们一般戴当时比较流行的半金属框眼镜,眼镜脚和上框是树脂的,下框为金属的,价格十五元。学生们一般戴塑料镜框,五元,加上一元一片的两片玻璃镜片,配一副眼镜总共七元钱。当时物价稳定,这个价格一直稳定到我高中毕业。至于像外婆那种又笨重又老气的金属眼镜,很少有人问津,记不清要多少钱了,反正价格不菲。因为配眼镜的顾客少,所以,更多時候,夫妻俩是在修鞋。一旦有人来配眼镜,男人才会放下手里的鞋子和刀具,拍拍手巴掌,抖抖围布上的泥土,取下套在脖子上脏兮兮的围布,再用脏兮兮的抹布擦拭脏兮兮的双手,再换一块稍微干净些的抹布反复擦拭,感觉双手干净了,起身,进入配眼镜的工作状态。说:“是要配眼镜吗?”仿佛医生做了彻底消毒,郑重其事地告知你,可以做手术了。而女人依旧专心修鞋、补鞋,连头也懒得抬一下。在我的印象里,从未见过女人配眼镜,也许配眼镜这种高技术含量的活只有男人会吧。

配眼镜的流程有些复杂。男人拿出几副样镜让你试戴,指着远处的山说:“能看清对面的山吗?还有山上的树?”又起身从凳子上抽出垫屁股的报纸或杂志,递过来,问道:“能看清纸上的字吗?最小的字呢?”这样反复试戴,有时要更换十几副眼镜。不停地问头晕不?看的东西变形不?有重影不?一直让你看清楚并走上几步没有头昏脑涨为止,眼镜的度数总算确定下来。

配镜片确实是技术活,常常有不上学的顽童围观。男人将硬纸片剪出镜片模子,不断卡进镜框内,不断修改。确定大小形状恰到好处时,再把模子紧贴在早已经挑选好的镜片上,用金钢钻在玻璃镜片上刻出痕迹来,沿着痕迹,再用专用钳子小心翼翼地把多余的玻璃夹剪掉,宽大的眼镜片瞬间变成老鼠咬过的不规则月饼。接下来就是把锯齿般的边缘打磨成光滑状。打磨的过程有些漫长,把镜片在磨刀石上来回磨,不断地浇水,期间还要更换粗细不同的磨石,玻璃镜片在磨石上发出哧哧声,让围观的孩童们皱眉捂耳。当磨成的镜片与硬纸片模子完全吻合时,镜片才算大功告成。

安装镜片也有小技巧,点上煤油灯,套上灯罩,调整好火焰的大小,控制所需要的温度,把塑料眼框在灯罩口来回加热,烤软,时间和火候的把握、拿捏全凭手感。将镜片卡进柔软的眼镜框内,待塑料框冷却、收缩,镜片也就牢牢地卡在镜框里了,纹丝不动。

眼镜配好了,围观的孩子们还在叽叽喳喳,不愿离去,期待下一位配眼镜的到来,又可以免费观看一场表演。如今,这种纯手工活如同补锅、焗碗、打爆米花、钉称等传统工艺一样,消失在现实生活中,只存于文字和影像的记忆。即使通过文字和影像记录,现代人也无法去体会那个年代的孩子,满大街追逐这些手艺人的兴奋与热情。

我曾经问过配眼镜的男人:“你这里有水镜吗?”

男人说:“没有,听说解放前有那种眼镜,没见过。”

其實,男人的眼镜摊很多眼镜都没有,包括墨镜。

不知从哪一年的哪一月的哪一天开始,小县城的大街上出现了戴墨镜的。这股洪水猛兽来势凶猛,没多久,满大街都是墨镜哥墨镜姐。不管天晴还是下雨,大哥哥大姐姐们的墨镜总是吸引我们的眼球,仔细观察,发现墨镜的镜片越来越大,大到遮住半边脸,就跟当时流行的喇叭裤的裤脚一样,大到完全罩住了鞋子,拖在地上足够充当扫帚。墨镜的形状也在不断改变,变得椭不椭圆不圆的,有人给它取了一个别致的名字,叫它蛤蟆镜。当时最流行的妆扮就是,留着长鬓角戴着蛤蟆镜穿着喇叭裤提着四喇叭录音机,录音机里放着港台的靡靡之音,如果另一只手还牵上一个烫头的摩登女郎,那种招摇过市真让人羡慕死了,不亚于现在的高富帅、白富美开着法拉利车轰着油门,敞篷的那种。每见此景,我忍不住要停下脚步,眼睛像被磁铁吸引住一样,吸引青春期的萌动。正如当时流行歌里唱的那样,“什么时候有一张成熟和长大的脸,盼望着假期盼望着明天”,盼望着早日戴上蛤蟆镜。

校长像读阅过我们的心思一样,多次在大会上强调,不要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不准穿喇叭裤戴蛤蟆镜进校园,学校是培养国之栋梁的摇篮,不是制造二流子的地方。他往上推一下自己鼻梁上的眼镜,语重心长地指出:“同学们啊!要有正确的审美情趣,难道改革开放了,就可以戴蛤蟆镜了?肯定不行的。”然后边摇头边叹息。

每个年代的中学生对老师总有一种天然的叛逆,我们也一样,会场下有同学私下嘀咕:“他管得真宽,人家戴个眼镜碍你什么事了?好看才戴,我毕业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去买一副墨镜戴,要买正宗的香港货,镜片上要贴有Made in Hong Kong商标的那种。”从那时起,我隐约认识到,眼镜不只是用来看清东西的,还可以美化形象或者塑造形象。其实,眼镜从诞生之日起,就被贴上时髦的标签。清乾隆时期,李行南在他的《中江竹杖词》中有“少年不尽风流态,理聪斜窥红粉妆”的诗句为证,说江南一带的人以戴眼镜为时髦,即使在结婚大典上,新娘也以戴有色眼镜掩羞容为荣耀。

到了高三,我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考大学完全无望,心急如焚,怎么办呢?班主任老师支招了,一个既可以提高班级升学率又可以照顾差生奔前途的两全之策,他动员我们几个成绩差的同学去当兵,到部队里再去考军校,照样是上大学。

当兵要体检,视力是一项重要测试项目。好在父母对我弃笔投戎保家卫国的伟大理想给予了慷慨支持,特意托人到省城买了一对当时非常稀罕的博士伦隐形眼镜。隐形眼镜好就好在它透明得跟水和空气一样,初检我顺利过关,正当我万事大吉做着将军梦时,接兵部队临时决定对我们进行一次复查。我在慌忙中翻口袋,明明放在口袋里的隐形眼镜,却怎么也找不到了,它跟空气一样看不见了。

时至今日我还在后悔,当时我们学校五人参军全部考上了军校,毕竟是重点中学的差生,差也有八成,他们中间混得最差的也是团级干部转业地方。每次拿自己副科级的工资与他们对照时,我肠子悔青。假如我当初不去戴表哥的眼镜,假如我当初保护好视力不近视,假如我当初妥善保管好隐形眼镜,假如隐形眼镜不是透明得像空气一样,是有颜色的,假如……没有假如了。

几十年以后,猛然发现我当初的假设并不是无道理,现实社会中还真的出现了彩色隐形眼镜。戴不同颜色的隐形眼镜,目的是增加镜片的可辨性,易于护理、操作、寻找,非彩色隐形眼镜一般也都染有浅蓝色。更有一种“美瞳”的注册商标,最早出现在韩国,因韩国明星们喜欢戴着它在舞台上载歌载舞,粉丝们台下跟着效仿,由于有多种颜色,同时又可显得眼睛明亮, 后来大受民间爱美女士的欢迎。一时间,美瞳成了彩色隐形眼镜的代名词,很快风靡韩国、日本、中国以及欧美。

天无绝人之路,也是父母不离不弃的支持,我混了一张自费的大学文凭,并顺利地被录用为公务员(当时叫国家干部)。我工作的第一站是一个偏远乡镇,我骄傲地成了整个乡政府唯一戴眼镜的干部,招之而来的是我一系列不雅的外号:“眼镜”“四眼”“秀才”“账房先生”“瞎子”“ 甫志高”等等。乡政府有同事间互相取外号的习惯,我也不蛮在乎,取吧,随便取就是。只是,我方面大耳浓眉大眼的,演电影应该属于英雄人物的类型,再这么有想象力,也不可能把我与出卖江姐的叛徒甫志高联系一起吧?无非是电影里的甫志高戴眼镜呗。我不在乎的外号终究还是有人站出来替我在乎,与我搞对象的姑娘和姑娘的父母很在乎。准确地说不是在乎我难听的外号,而是实质性地在乎我戴眼镜。我谈崩了七八个对象,都是因为眼镜惹的祸。有的见了一两次面或吃上一次饭,又多了一个认识的熟人。有的交往几个星期,然后形同陌路,连熟人都称不上了。时间最长的一个,交往近一年时间,基本上快成那么回事了。

那是一个盛夏的夜晚,皓月当空,微风摇晃着窗前树枝,光影婆娑,月亮瀑布般地筛进房间,即使关掉电灯,我们也能彼此看清对方,甚至能听到对方的心跳声。我屏住呼吸正准备奉献我神圣的初吻时,她哎呦一声,我的眼镜框撞在她的额头上,她好像大梦惊醒般,瞪大眼睛望着我,问道:“我记起一件事情来,听说近视眼是要遗传的,要是我们的儿子一出生就戴眼镜,那多惨啊!”士可杀不可辱!这次是我主动说拜拜的。

天涯何处无芳草,我就不信我找不到老婆。我立下愚公移山志,终于在我三十一岁那年偶遇我现在的妻子,抓住战机,速战速决,接下来的一切自然水到渠成。总结成功的经验,原因很简单,她也戴眼镜,近视度数比我还高,而且,还散光。

常说,丑妻旺夫相。自从结婚后,好事排著队来,先是我工作变动了,从乡镇直接调进县委机关,从事文秘工作。接到调令的那天,妻子兴奋了一夜,说,进了县委大院工作一定要好好表现,每一个细节都不能忽视,包括穿衣戴帽。于是,她规划着我要穿什么样的衣服,穿什么样的鞋子,系什么颜色的领带等等。第一天去上班,我被她包装成新郎官一样别扭,临近出门时,还端看我好一会儿,然后摇晃着脑袋,斩钉截铁地说:“还是不行,眼镜有问题,眼镜必须换,要换一副庄重些的眼镜,要有庄严感。”从此,配眼镜的活全由妻子代劳。

一年以后儿子出生了,初为人父初为人母的喜悦无法藏掖,挂在脸上,时时刻刻往外溢。妻子问我:“我们的儿子将来会怎样?”

我不假思索地回答:“肯定比他爸爸强。”

“嗯,也肯定比他妈妈强。”

“将来要考重点大学。”

“嗯,要考北大清华。”

“考上北大清华后还要读硕士、博士。”

“嗯,读完博士再留学。”

“最好到美国留学。”

“嗯,再考美国的公务员。”

“最好能当上美国的总统。”

“嗯,当上美国总统后再找一个漂亮洋儿媳。”

“最好找英国女皇做儿媳,才般配。”

“啊!太离谱了吧?太不般配了吧?英国女皇多大岁数啊?”

“般配,般配,下一任英国女皇,正好,正当年。”

夫妻俩躬身大笑,眼泪都出来了。异想天开的快乐结束后,妻子顿顿神,一脸的认真,说,还是现实一点吧,我们把对儿子的希望或者期待,写在纸上,每人写十条,倒看我俩在对儿子的培养上是同心同德还是同床异梦。

一番独立思考和书写后,我们将各自书写的纸条打开对照,只有一条完全一致,都希望我们的儿子将来有一双健康、明亮的眼睛,不要戴眼镜。

从此,妻子将工作重点全身心地投入到儿子身上。儿子四岁那年,也就是结婚五周年,好事又来了,我被提拔重用了,走上了领导岗位,到一个政府组成局当副局长。妻子絮叨说,现在当领导了,更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你那副眼镜也该去换了,老气横秋的,装什么德高望重啊?要换一副青春活泼点的,这样才有亲和力,自己去换,我没空,要接送儿子。我有些不耐烦了,说:“你怎么老是拿眼镜说事啊?换来换去不还是眼镜吗?”

妻子漫不经心地说:“你以为戴着眼镜只是为了看别人啊?你透过玻璃看别人时,别人也在看你,你以为。”

感觉这话有点意思,但又不知意思何在?接受了她的建议。

也不知道从何时起,在地摊上配的眼镜,高大上地入驻城市黄金地段的钻石商铺。眼镜店不仅铺面大,装修也富丽堂皇,货架上的眼镜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配一副眼镜少则几百,多则上千,贵得令人咂舌。

“不贵了,一分价钱一分货,我们店里都是品牌眼镜,几百上千块钱的眼镜很普通的。”堆着满脸热情的导购先生走到我跟前说:“还有更高级的呢。”他小心翼翼地从柜台里拿出一副眼镜递到我手里,说:“这是玳瑁做的,价格至少在五千元以上,戴上它就是身份的象征,高贵,庄严,大气。”导购先生是一个年龄不大的小伙子,西装革履,头发梳得油光发亮,显得干练有涵养,挺健谈的,他不隐晦本店眼镜的昂贵,贵的理由在于科学的配镜和专业的服务,每配一副眼镜都要经过专业的验光师、形象设计师、视力矫正恢复师、眼镜保养清洗修复师等严格把关,并提供免费服务。顾客配眼镜的第一步是由验光师对眼睛进行视力检查和屈光度检测,开具矫正处方,决定顾客是否要配眼镜和应配多少度数的眼镜,借助的是专业的验光仪器及辅助设备,小伙子说,非正规眼镜店是没有这些设备的,也不会有专业的验光师的,验光是一门技术活,验光师其实是半个眼科医生加半个光学工程师,需要掌握眼科基础学、眼科光学基础、临床视光学基础、眼生理光学、眼镜学、眼科光学器械学等相关知识。之后,形象设计师彬彬有礼地把我请到电脑前,把我的脸型、发型、五官大小特征以及性别、年龄、身高、文化程度、职业、爱好等信息输入电脑,最后,电脑弹出A、B、C、D几款镜框选项供我选择。

“我还需要选择吗?就A吧,相信科学。”我感觉自己有种被强迫洗脑的无可奈何。

我突然想起了外婆的眼镜,问小伙子:“你听说过水镜吗?”

“水镜?是水晶做的镜片吗?再好的水晶石也含有杂质,应该不会是好镜片。”从他一脸的茫然可以判断,他并不知道外婆的那种“水镜”。但是,关于镜片,他说了一大堆专业名词,折射率、材料密度、防紫外线指数、防辐射指数、防反光加膜、超微粒加硬、独特的防水功能、防雾功能、减少视象扭曲功能、抗磨损功能等等。听得我云里雾里。这哪里是眼镜片啊?简直就是顶尖科技的航天器材!小伙子理直气壮地说:“没错,就跟航天材料一样的高科技产品。”

配眼镜多了,自然与小伙子成了朋友,他说他不是导购先生,他有一个专业的称呼,“首席眼镜推荐师”。大凡能称师的都是有专业知识的专业人才,更何况是首席呢。对于眼镜的历史和相关知识,小伙子知识储备量真不少,他告诉我,眼镜最早出现于一二八九年意大利佛罗伦萨,据说是一位名叫阿尔马托的光学家和一位生活在比萨市的意大利人斯皮纳发明的。美国发明家本杰明富兰克林,身患近视和远视,一七八四年发明了远近视两用眼镜。一八二五年,英国天文学家乔治艾利发明了能矫正散光的眼镜。他还说,业内还有不同的声音,有人说眼镜是西亚的阿拉伯兄弟发明的,大量的古籍里有“读书石”的记载,用透明的水晶石贴在书籍上,起放大镜的作用,这种透镜就是眼镜雏形。而更铿锵的声音来自中国,眼镜是由中国人发明的,就如同足球起源于中国,有人认为,中国人在两千年前就发明了眼镜。我们祖先不仅能利用琥珀、天然水晶的透视性制造眼镜,而且掌握相关光学知识,著名思想家墨翟在其著作《墨子》一书《经下》《经下说》两篇著作中,对光学的直播、凹凸镜成像、小孔成像、倒影以及光的反射、折射等原理进行详实论述,也为眼镜的主要构件——镜片(透镜)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戴眼镜在明朝很普遍,当时叫做叆叇。

兴趣之下,我特意到网上去搜查一番,确实有相关记录。明万历田艺蘅在《留青日札》卷二《叆叇》条云:“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细节,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笔画信明。中用绫绢联之,缚于脑后,人皆不识,举以问余。余曰:此叆叇也。”这时的叆叇即眼镜最初的叫法。清嘉庆年间眼镜已得到普及,张子秋在《续都门竹枝词》云:“近视人人戴眼镜,铺中深浅制分明。更饶养目轻犹巧,争买皆由属后生。”清李光庭所著《乡言解颐》记载,我国古代眼镜根据子丑寅卯十二地支来划分深浅标度。眼镜不是舶来品更有说服力的是,十三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把中国眼镜制造技术带到西方的。在他的游记里有中国人戴着眼镜阅读的记载。我国早期眼镜的图像及实物资料存世不多。但是,在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明画《南都繁会景物图卷》中确实画有一老者戴着眼镜。这画像成了我有限知识中,唯一能确认中国古代有眼镜的证据。眼镜的发源各执一说,众说纷纭,好在这些并不影响人们对眼镜的使用,如同世界各地对足球的热爱一样。只是狂热的足球迷更自豪些,因为国际上权威地公认足球的发源地就是中国,这多少让爱恨交加的中国球迷得到一丝慰藉,毕竟我们“先前阔过”。

眼镜的最早发祥地难以考证,但是,玻璃眼镜应该来自西方。央视有一期《国宝档案》节目,里面介绍乾隆皇帝随身携带的一件宝物,一个来自西方国家的放大镜(当时叫做显微镜),这个放大镜之所以珍贵,因为它是爷爷康熙送给乾隆皇帝的,乾隆对爷爷“千古一帝”的膜拜是毋庸置疑的,即便退让皇权,也不愿去超过爷爷康熙执政年限。晚年的乾隆视力并不好,年老眼花,但是他从来不愿意去使用这放大镜,他的理由很简单,制造放大镜的玻璃是在烈火中煅烧出来的,火里的东西对眼睛有好处吗?不灼伤眼睛才怪。最高统治者对西方的玻璃都是这个认识,就不难理解大清帝国为什么要杜绝洋货,闭关自守了。从这件事情可以断定,玻璃是舶来品,玻璃制造的透镜也应该起源于西方。

儿子很争气,没有违背父母所愿,直到初中毕业,一对水汪汪的大眼睛还保持着一点五的视力,只是功课差得一塌糊涂,考不上任何一所普通高中。夫妻俩一番相互埋怨指责争吵后,都理性得没有了脾气,怪谁呢?当初在为儿子成长设计编程时,都忽视了还有中考这个环节。还得面对现实,儿子才十五岁,不可能不读书吧?我和妻子一合计,决定让儿子复读一个初三,明年再考高中。形成的决议到达儿子那里却行不通了,他死活不愿再复读,也不愿意读普通高中,并以离家出走相威胁。面对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感觉是豆腐掉草灰里,拍不得也吹不得。

那个暑假,我保持十二万分的克制和耐心,陪他逛街、散步、骑山地车、看电影、旅游,只要他乐意做的事情我都答应。好不容易等来他情绪好转的时候,我们抓住时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跟他谈人生、谈理想、谈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什么黄金屋啊,颜如玉啊,人上人啊,只要是我知道的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所有勤学苦练励志建功立业的故事,全盘托出,娓娓道来,几乎把我自己都说感动了,最后我非常动容地说:“崽啊,不读书不行啊!不读高中就考不了大学,不上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没有好工作就挣不了大钱过不了幸福生活啊!”

儿子起身问道:“你们说完了吗?”

我和妻子面面相觑,眼镜对着眼镜,眼镜后面是深不可测的黑洞,等着他来揭秘。

“你们口口声声说要我保护好视力,却总是要给我一副眼镜,像你们一样过着戴眼镜的生活。”说完,拂手而去。

我和妻子再次眼镜对眼镜。我什么时候给他一副眼镜啊?

是我强行给儿子戴上一副眼镜吗?我记得在一次访谈中,作家张悦然说:“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眼中的世界,都有自己的世界觀。我曾经有过一个描述:当我们在读一部小说的时候就好像接受了这个作家递给我们的一副眼镜,我们戴上作家的眼镜进入他的世界。

作家们递给我们的眼镜,有的颜色很深,有的颜色很浅,有的甚至近乎透明。这个眼镜反映着作家本人眼中的世界及其色调。我把它称作世界的灰度,就像摄像机和电视机的灰度,每个作家眼中的颜色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偏暖,有的偏冷,有的特别暗,有的很亮。”

遵循儿子意愿,陪他去省体校考足球队。几番测试后,从未经过正规足球培训的儿子却奇迹般的被录取了。教练说,你儿子脑子快,跑得勤,全局意识强。“知道他的大局观哪来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眼力好,视角广,是块踢中场的好料子。”

我本球盲,自从儿子踢足球以后,我也开始关注足球了。看完中超看亚冠,看完英超看西甲,世界杯亚洲预选赛更是一场没落下。这足球越看越不明白,起源于中国的足球,临到中国人踢起来怎么就如此生疏呢?感觉拿惯筷子的手突然抓起刀叉一样无所适从。还有就是看台上的观众比赛场上的球员更卖劲,更悲喜交集声嘶力竭。

每次看国足比赛,都是对老心脏的极限锻炼。Y君在微信群里跟我调侃说,这算什么啊,我被国足虐几十年了,不被万箭穿心,千疮百孔,算不上中国球迷。Y君是一位作家,也是一位骨灰级的球迷。十二强赛中,中国对韩国那场比赛在长沙举行,Y君在群里发号召:大家不要费神去买票看现场了,无悬念的输,不值得看。也有人挤兑他,万一中国队赢呢?Y君说,我到浏阳河上去裸奔。

那一晚贺龙体育场沸腾了,长沙沸腾了。国足一比零小胜韩国队,打破三十年逢韩不胜的怪圈,大街小巷处处是国旗飞舞的海洋。我们的微信群里更热闹,Y君在一群铁粉的簇拥下,裸奔直播。

第二天,我给Y君打去电话:“昨晚视频中裸奔真的是你吗?”

“是。”

“光线很暗,拍摄得不太清楚。”

“那要怪路灯。”

“没有路灯,总还有人在散步、行走吧?”

“有,当然有。他们拿树棍子追打我屁股。”

“我真佩服你,如此强大的心脏,怎么做到的?”

“简单,摘下眼镜,哪是人?哪是树?就全分不清了,就不要脸了。”电话里传来一连串的朗朗笑声。

我当时的感受,中国的球迷可敬,可爱,可怜。

体校的训练是艰苦的,好在儿子有梦想在支撑,没有累趴。每次在微信里都能感受到他积极乐观的精神状况。我不懂足球,提不出更好的告诫,在勉励他不怕苦不怕累的同时,着重强调要保护好视力,不要戴上眼镜。

通过两年的足球训练,儿子长高了,更强壮了,并在省体校踢上了主力。突然出现在我面前一时半会还认不出来:头戴有英文字母的棒球帽,高帮球鞋有些夸张,一身紧身牛仔服上好几个破洞,鼻梁上架着一副硕大的黑框眼镜。

“你怎么戴上了眼镜?”

“没度数。”

“没度数你戴什么眼镜啊?”

儿子哈哈笑了,把眼镜取下来递给我说:“Out了吧?这是没有镜片的眼镜框,那些演艺明星平常都喜欢戴这个,这叫范。”

我不以为然地说:“瞎浪费钱。”

儿子双手把他的空眼镜框安放在我鼻梁上,故作端详,说:“帅!酷!有范儿!您更适合戴这个眼镜。”

“可是,我什么都看不清了,模模糊糊的。”

儿子板着严肃的脸,一本正经,显得滑稽搞笑,说:“模模糊糊好啊!您戴着有镜片的眼镜看到的只有现实的悲催,眼前的苟且,我戴着无镜片的眼镜看到的是梦想,是未来,中国足球的未来,要不,你试着看看我,是不是看到一颗世界级的足球巨星即将冲出地平线,冉冉升起。”儿子夸张的手臂在我跟前缓缓抬高。

在那一刹那,我感觉儿子真的长大了,自己真的变老了,戴着有镜片的眼镜变老了,只是不知道这眼镜是“水镜”还是“火镜”,要是外婆还在就好了。

责任编辑:易清华

猜你喜欢
配眼镜戴眼镜镜片
镜片外的星光
在英国配眼镜
在英国配眼镜
在英国配眼镜太耗时
隐形眼镜
配眼镜
小兔戴眼镜
小猴戴眼镜
眼镜布不是用来擦眼镜的
戴眼镜的孩子伤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