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命题特点及审题立意探析

2018-09-21 11:11许燕萍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审题立意命题特点传统文化

许燕萍

[摘 要]高考作文命题以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和导向教学为核心立场,分析高考作文命题的特点,明确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探析高考作文的审题立意,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未来的高中作文教学。

[关键词] 命题特点;传统文化;审题立意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6-0022-02

习近平总书记说:“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与“魂”,如果抛弃传统,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2017年全国新课标Ⅱ卷作文试题材料由精心选择的六个中华名句组成,试题命制充分发挥作文的积极导向功能,自觉不自觉地引导考生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并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心。

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③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7年全国新课标Ⅱ卷的作文题目,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可以说“继承而不守旧,创新而不忘本”。我们要把握高考作文命题的特点和趋势,研究高考作文的审题立意方法,才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未来的高中作文教学。

一、把握高考作文命题特点,明确作文考查趋势

国家考试中心主任姜钢在《探索构建高考评价体系,全方位推进高考内容改革》(2016年)和《扎实推进高考内容改革 助力提高教育质量》(2017年)两文中,都强调了“一点四面”考查和“一体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2017年全国新课标Ⅱ卷的作文题符合“一点四面”的基本原则,引导考生关注人生与社会,思考现实与未来,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试题延续了立德树人这一核心思想,在引导考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提高思维品质及思辨说理能力方面,则又体现了高考作文命题改革的深化。

这道作文试题切合当前中学教育的大形势,注重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从作文试题的内容上看,所选六个名句关涉了人的内核修养:要有自强不息的品质,要有乡土情怀,要有发现美和欣赏美的审美意识,要有光照一庭且兼照天下的胸怀抱负,要有敢说敢做敢当的社会責任,等等。这些内容源于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具有丰富而深厚的意蕴。从导向教学功能来看,它将引导未来语文教学更加主动地传承和更加深入地关注优秀传统文化。

总体而言,这道作文题目将传统的核心价值观念和当下的时代精神进行了完美结合,与前年的“最具风采人物”的作文和去年的“语文素养”作文相比,前年的材料是典型的时评性质的材料,学生必须就事论理;去年的作文材料虽然不是叙事类的时事,但是也将学生引向了自身的经历与体会;今年的六句名言组合的形式和联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为考生提供了多样化的思考空间和思维方式。

二、找准作文审题立意方法,服务未来作文教学

今年的作文题不同于往年,往年的名句类作文,要求考生就给定的名句立意,考生没有选择重组的自由,今年题目比较开放,可以从六个句子中选择两三句,并以其为基础确定立意。这样处理考生可以扬长避短,选择自己熟悉而又理解的句子立意,在立意方面彰显了命题的人文关怀。经过不断思考探究,我认为审题时采用“三审法”,可快速完成审题立意。“三审法”,即审“题之材料”、审“题之任务”、审“题之要求”。“三审”之后可以从单句内涵分析升华至组合立意。

(一)审读作文材料

欲切题之意,先明题之言,审题第一步要先读懂材料。

1.审清材料。试题材料的主体是化育后世的六个名句。这些句子从周朝到唐宋,从清朝到近代,包含了自强奋发、家国情怀、坚持自我、豁达自信、开放进取、提升境界、敢于正视问题、敢于担当等丰富内涵,涉及个人“小我”与家国“大我”等不同层面,既各自独立,又彼此关联。将六句并列齐观,从《周易》到毛泽东,本身就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渊源有自、传承有序与生生不息,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生动写照。

2.审清关系。写作时应理清六个名句之间的内在联系,拥有勾连意识,找寻某两三句名言之间的内在关联。这种关联可以是多种关系的形式,如并列关系、因果关系、相反关系、递进关系等,进而在两三句名言之间提炼出文章的主题。如《周易》和毛泽东的名言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自信自强;李清照和魏源的名言构成了相反关系,一个是兼济天下,一个是隐逸情怀,这样组合起来就是中国传统文人“儒道互补”的生存观念。同样,三个名言也可以相互勾连,如可将“一四六”三句立意为实现理想需要视野、自强、自信等因素。

3.审出问题。审题时要有问题意识,思考六个名句说了什么?从哪些方面“化育后世”的?六个名句为什么能“化育后世”?为什么能彰显“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如何践行这六个名句?名句给我们什么启示?……多提问题,多思考,写作的思路就自然而然打开了。

(二)审清题目任务

试题材料中“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这无非是提示考生结合自己的理解与感触,对材料进行权衡、思考和选择,对有内在联系的诗句进行组合,从而体现一种思想精神。题目给我们的任务无非就是“选择名句来确定写作的立意,谈名句给你的感触与思考”,总的立意方向还是如何“树人”,是侧重于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思考。考生既可以集中论述两三个名句的相通内涵,也可以辩证思考由两三个名句组合生发的新含义,还可以深入研析个人、国家、社会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审明题目要求

要求合理引用,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我们首先要懂得何为“合理引用”,可以是名句字面意义的简单借用,也可以是名句哲理的深度化用;可以是正引,也可以是反用。合理引用名言警句,能使语言表达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增添感染力和说服力;将名句自然融入文章,与全文浑然一体,对考生的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寫作要求中的“引用”指令,暗含了文化传承与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丰富期待,对优秀的传统文化,不能停留在死记硬背上,要深入理解其内涵,并有选择地运用。

(四)把握单句内涵分析升华至组合立意

名言警句之所以流传下来,是因为其富含深邃的哲理,具有很强的隐喻性和象征性,如果不深入思考,只能触及皮毛,得到一个肤浅的认识。因此,想要得到一个深刻的立意,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入挖掘内在含义。

第一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强调的是君子的个人品格,往大处理解,可以上升到国家和民族的层面,我们可以提炼出写作关键词“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第二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含蓄地表达了浓重的思乡怀亲之情,可以提炼出写作关键词 “乡愁、思亲思乡、家国情怀”。第三句“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告诉我们桂花不以颜色艳丽取胜,它靠自己的品格、芳香取胜。借花喻人,内在美比外在美更为重要,要豁达自信,靠内在的气质品格来征服人心。第四句“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告诉我们一个人接受、吸收、掌握的东西越多,他的眼界就越开阔,对事物的认识就越全面,这样他起到的作用就越大。位置决定格局,人要有远大的理想,不断学习,视野才能宽广,处事要有大局意识,放眼世界,胸怀天下。第五句“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告诉我们要“敢于正视自己,正视现实,勇于进取,责任担当”。第六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鼓励人们抓住时代的契机,顺应社会的潮流,自信自强,有所建树。

通过以上梳理,作文的立意就基本明确了,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组合立意。

一是站在“小我”的角度立意。如①⑤组合,探讨自强奋发,敢作敢为;①⑥组合,谈自信自强,自强不息,敢为天下先;也可以①③⑥在一起,论证“通过自强不息来提升个人内涵,活在当下”等。

二是站在“大我”的角度立意,即站在国家和民族的角度立意。如②⑤组合,表现个人的家国情怀,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索……

三是把“小我”和“大我”联系起来立意,讨论个人品格和家国天下的关系。①④组合探讨“自强不息与胸怀天下,放眼世界的关系”;③⑤⑥组合在一起,谈论“自信,锻造自我品格与承担社会责任的关系”。

当然,考生也可以任意选择自己容易理解或感悟较深的几句,再分析论证几个句子之间的辩证关系。总之,通过以上几种方法考生快速准确地立意并不难,但想要得到一个深刻的立意,还要懂得选择自己感悟最深的句子进行组合立意,然后再充分挖掘内在含义,深入思考,相信写作功底扎实的学生一定能写出思想深刻、富有内涵的优秀作文。

2017年全国新课标Ⅱ卷作文试题给我们今后教学和备考带来了深刻的启发和思考,“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做法已经无法适应当今时代的形势,“圣贤书”要读,传统文化要关注,窗外的家事国事天下事也必须关心,这样才能继承优秀传统,并与时俱进,写出思维深刻、立意高远的考场作文。

[ 参 考 文 献 ]

[1] 张开.2016年高考全国卷作文试题评述[J].中学语文教学,2016(7).

[2] 中办国办.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J].中国德育,2017(4).

[3] 张开.强化育人 突显改革: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述评[J].中国考试,2017(7).

[4] 教育部考试中心.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理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 陈剑平)

猜你喜欢
审题立意命题特点传统文化
浅谈初中生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指导
研究高考作文 提升高中生审题拟题能力
中考英语被动语态考点及命题特点
2011—2016高考英语新课标全国卷Ⅰ完形填空命题特点解析及备考建议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分层次序列化训练增强考场写作的增分因素
高中英语应用文写作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