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中的时空与案例选择

2018-09-22 11:21
社会观察 2018年8期
关键词:因变量规制研究者

过去的方法论文献中,已有许多关于时间与空间的方法论意义的讨论,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关于案例选择的方法论思考,但是尚未有文献深入思考时空条件与案例选择之间的关系。这样的结果之一是许多研究的案例选择都存在相当多的问题。这背后的根本原因之一是案例研究的因果关系的成立需要依托于具体的时空情境。因此,时空是案例选择中最为根本性的约束。也就是说,在恰当的时空范围和情境下进行案例选择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者来说是任何一项科学研究的前提,它可以帮助我们修正既有的对案例选择不全面的理解,整合既有的对案例选择的多种理解,而且得出的学术建议更加简洁、有效和全面。

时空与案例选择:过去文献的不足

在前社会科学时代,因果分析少有案例选择的意识,往往是通过零星的举例说明来佐证观点。因此早期的作品往往以个案分析为导向,基本遵循历史学家的观察方法,着眼于特别引人注目的案例,这在历史社会学的研究路径中体现地尤为突出。另外,早期学者的一个误区是只研究发生过的重大事件,而忽略了没有发生的事件或者说负面案例,例如只关心法国大革命而不关心为什么西班牙不会发生类似的革命。

在自然科学方法被逐渐引入社会科学领域之后,科学方法开始逐渐推广应用到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中。早期的比较方法以密尔关于求同法与求异法的经典论述为基础,提出了案例选取的两种思路。在比较政治研究中,许多研究者也开始有意识地使用结果正负案例对比来加强理论说服力,但这些案例选择方法仍然无法避免这两种方法内在的缺陷。求异法的缺陷往往是质疑案例选择多大程度上接近于一种“最大相似性”,以及对概念过于宽泛和模糊的定义。而对于求同法的质疑则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查尔斯·拉金对于多重因果性的质疑,即结果的相似性可能出于其他不同的组合而非自变量的相似性;另一个则是对因变量的选择性偏差的质疑,即只选择结果出现的案例可能会导致因果推断的偏误。

定量研究者提倡尽可能多地增加样本数量,以此来增加结果的可信度。利普哈特认为,案例选择的关键在于尽可能多地增加样本数量。定量研究者提出的这种建议同样遭到批评,这类问题事实上是由于忽视时空规制而产生的,因为时空的规制限制了样本数量的随意增加,许多研究的样本数量是不可能增加的。案例选择的方法在经历了定量和定性“两种文化”之间的辩论之后,开始出现新的基于混合方法的案例选择。许多学者发展了传统的定性研究,提出了更为精致的案例比较分析,来完善和弥补过去对于案例研究中的样本过少而变量过多的批评。

无论是定性研究还是定量分析,它的基本逻辑都是通过有控制的比较来进行因果推断或因果解释,控制比较需要的是案例之间的相似性,但许多研究者在这过程中忽视了时空对案例选择的根本性限制。尽管已经有研究者意识到了范围条件的重要性,并且许多优秀的比较研究已经开始使用时空的概念来规制案例选取,但是尚未有学者明确提出时空规制在案例选择中的作用,以及用时空来规制案例选择的理论依据和具体操作方法。基于上述的这些问题,本文试图从时空视角给出一种案例选择的方法论思考,从而可以减少乃至规避过去案例选择中的误区和错误。

案例选择的时空背景

时间和空间是社会科学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从时间上来看,时序、时机、节奏、情境等等都会影响到研究者对于案例因果机制的理解;从空间上来看,距离、经纬度和地貌同样会影响到国家兴衰的因果路径。时空因素在整个社会科学的研究设计和因果推断中是如此重要,我们将从逻辑和概念两个层面阐述时空对案例选择的重要性。

一方面,从逻辑层面而言,基于时空的案例选择更加符合密尔方法的逻辑和案例研究的同质性假设。在社会科学中,研究者往往通过大样本的随机因果效应或在小样本中用案例研究或过程追踪来来加强理论的可信度,但无论是讨论原因的结果,还是结果的原因,都要基于案例的同质性假设。在因果推断中,案例之间的同质性意味着因果效应相同,即在不同案例中,同等的自变量变化所导致的结果变化是相同的。在因果解释中,时空差异显然会对原因到结果之间的机制产生干涉作用,从而使得同质性假设荡然无存。时空限制可以保证案例比较的同质性和可比性,从而将相关问题的文化和历史因素考虑在内。故而存在较大时空跨度的研究往往会遭到质疑,因为宗教、科技水平、生产力方式、地理环境、语言文化和历史记忆等等诸多因素都没有被控制。

另一方面,从概念层面而言,社会科学中的概念/变量和机制都带有时空的烙印。时空存在着特定的情境含义,这种含义会对于概念的定义产生影响,也可以视为一种隐含的控制变量。时空的情境含义意味着外部环境会随着时空的不同而变化,为了观察和发现这些案例中的因果机制,就需要对时期进行分段,从而保持背景因素的持续性。因为在不同的时空中,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的人,对于特定概念或者的理解是存在差异的,一旦所选择的案例时空差异过大,就会影响同质性假设,即便研究者使用了同一概念也是如此。

基于时空进行案例选择的优势

前文所述用时空对案例选择进行规制的理由可以反过来视为无视时空差异进行案例选择会带来的缺陷。笔者将在这部分重点讨论对案例进行时空规制所带来的优势,主要从案例选择、案例比较和案例的内外部有效性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时空规制给样本选择本身带来了便利。一旦在理论和样本的选择中限定了时空范围之后,可供选择的案例数量就会急剧减少,尤其是在国家层面上,特定区域内的国家数量是有限的,故而时常可以实现“全样本分析”,研究者就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所谓的样本选择偏差问题,即无需再面临如何从数量庞大的总体(population)中选取样本(sample)的困境。

其次,时空的规制在案例选取的层面可实现了动态比较,类似于在实现了从单一的时间或空间的“截面数据”到“面板数据”的飞跃。案例比较研究按照是否具备空间和时间维度的变化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反事实比较、空间比较、时间比较和动态比较。动态比较相对于其他方法兼备了案例的内部和外部效度。它考虑时空维度的变化,是最接近于实验状态的研究方法,显然是最具有说服力的。

最后,时空规制通过增加案例的内部有效性来提高理论的外部有效性。时空规制形成了对理论的适用范围的限制,从而加强了案例之间的同质性。案例选择需要在它的推广性和同质性之间进行权衡,在确定的时空范围中选择案例可以增加理论的内部有效性。与此同时,研究者可以从特殊的案例中抽象出一般性的变量和机制,以此来界定不同案例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对案例的时空规制看似通过减少案例的推广性增加了其精确度,但这种精确度背后的抽象的概念化的因果机制反而可能会增加其推广性,因为它实现关键变量具有代表性的类型变化。不仅如此,时空规制还可以解决和综合许多看似矛盾的理论,因为这些理论之间的冲突是因为各自基于不同的假定而演绎出不同结论,而一旦加入了时空的规制之后,就可以发现不仅增加了理论的精确度,而且也更加容易得出更具动态性、普遍性与综合性的理论。

在时空规制下选择案例:具体的操作规则

正反两个案例的对比研究某种程度上也是基于“时空规制下的最大相似性”原则,便于展示时空规制对于结论的可靠性和逻辑的严密性所产生的作用。我们将在这部分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础,进一步提出关于时空规制下进行案例选择和研究设计的具体操作流程与方法,避免流于“口号式”的呼吁。乔治和班纳特将案例研究设计归纳为如下几个环节:确定研究问题(因变量);确定自变量与研究策略;案例选择;描述变量的变化;思考普遍性问题。借用这个分析框架,我们将从这五个环节入手讨论如何用时空规制案例选择。

1.基于因变量的案例选择

因变量所指向的是研究问题,而案例所代表的“样本”并非仅仅是定量研究中一串冰冷的数字,而是特定时空范围内一系列事件的总和及其具体的动态过程。因变量在空间上的截断的意义则在于保持概念背景的同质性,往往以特定的地理或环境相似性作为边界的划分规则,从而确保其跨案例变化的等价性。因变量对于案例选择的时间意义在于根据关键节点选择事件,精确展示具体因果机制变化的过程。如果选择过长的时间段,就会面临着无限回溯的困境;而如果过短时,对于历史过程孤立事件的观察无助于对事件的理解,因为它只有被视为更大过程的一部分才有意义。因此研究者需要选择关键节点来确定研究的轮廓,明晰如何在限定的时空范围内相对“平行”地展示因变量的变化,尤其是选择事件变化或者没有变化(但在相似案例中发生变化)的关键节点。

2.基于自变量的案例选择

基于因变量的案例选择相比起基于自变量的案例选择更为重要,自变量对于案例选取的规制在于两个层面:相似背景和前期条件。首先,基于时间层面对前期条件的控制,因为事件重大变化是相对容易观察的,相比之下过程追踪的起点更难以寻找。时间上的控制乃是案例叙述或过程追踪的起点,即在关键节点之前进行适当的“回溯”。其次,基于空间层面对相似背景的控制,它作为一种控制变量确保了案例研究中“最大相似性”。这种相似背景的控制除了包括对类似环境、文化、气候、地理的基本控制之外,还涉及到地区内部各个案例对于核心变量的反应。因为地区是一个动态的系统,体系内部的各个行为体都同样会对其它行为体产生影响,即涉及到个案扩散的问题。个案扩散的问题同样会导致因果推断失真,而在绝大多数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中,最为简单直接的方法就是将研究假设的空间范围限制在特定的子地区。

3.在时空范围条件下选择案例

需要看到的是,基于机制的案例选择方法和基于变量变化的方法仍然是不同的。因果机制型的解释要避免错误的跨案例推断,往往既要做到在较小和较为集中的样本中进行案例分析,同时通过在多个案例中对机制的追踪来确保发现的机制在各个案例中都存在。本文认为案例选择方法介于两者之间,即在限定具体的时空条件范围内进行“案例内研究”,例如时空可以限定在15世纪的意大利或者18世纪西欧,但是并不意味着这是关于意大利或整体欧洲的研究,仍然可以通过对意大利南部和北部的比较,或者西欧内部的比较获得案例间的有效性。

4.在动态比较中描述案例变化

时空规制本身要求对案例有深刻理解,因为时间上的截断意味着需要对案例发展过程(内部有效性)具有基本的理解,而空间上的截断则意味着对案例之间的类型和概念(外部有效性)进行了区分。要在过程追踪中同时保持这两种有效性,我们建议采用条目化的比较,即继续将事件变化的过程细分为特定的数个阶段。在对制度变迁进行讨论时,首先选定诸如案例A1这样结果出现的正面案例(因变量Y=1)作为参照,通过正面案例与负面案例的比较分析抽象出因果机制,从而参照机制的不同阶段进行动态比较:既考察每一个案例在时间维度的变化,也考察案例在各个阶段案例的变化。例如对比案例A1和A2在P2和P3阶段的差异,就可以发现可能特定因素存在/不存在阻止或造成了案例在不同阶段的差异,两者作为正反案例共同增加了机制P1→P2→P3→Y存在的可信度;同理,案例A1和A2在P2阶段的相似之处,则通过求同法增加理论的可信度。每一个阶段的成功(Pn=1)都是结果出现的必要条件,只要有一个阶段失败结果就无法出现(即Y=0)。

5.理论的普遍性:基于时空规制的机制推广

在时空规制下考察理论的推广性时,如果是定量研究,研究者会面临采用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模型的选择;如果是定性研究,研究者需要思考即这部分时空规制下的理论仅仅适用于这个时空,还是可以拥有更强的普遍性。一方面,研究者通过增强案例的可比性、代表性仍然可以在小样本比较中产生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结论,例如采用比较过程追踪的方法在因果机制的每一个阶段强化其解释力。在前文所述的动态比较中,我们可以通过对机制的普遍性分析来推广理论,即可以将这些过程的因果机制抽象为一个代表更广泛样本的、更为概念化的因果机制。另一方面,研究者需要在更多的时空去考察其核心机制的有效性,通过比较不同时空中的因果机制的同异,就可以发现和区分哪些理论是依赖于具体情境而存在,而哪些理论则可以独立于特殊的情境约束而存在普遍性。通常对于一个“因素+机制”的理论而言,具体因素的情境意义更为明确,而抽象机制的普遍性更强。由于研究中同时对过多时空进行过程追踪是不现实的,故而可以在精确比较的基础上,通过相对“较低成本”的因果推断来拓展理论的普遍性,因为机制的可靠性已经通过此前的案例比较确定了。

表1 案例研究、因果机制与动态比较

结论

在社会科学中,基于时空的案例选择时常被实证研究或者方法论研究的学者所忽略,尽管许多优秀的实证学者在不自觉地使用这一方法。基于时空的案例选择有助于保证研究概念与背景条件的一致性,避免了由于时空情境所导致的概念同质性问题以及纷繁复杂的时空差异而导致的遗漏变量问题,从而保证了案例比较研究分析中最基本的“最大相似性”原则。这种变量选择方法的优势在于减少了在过大的样本中选取案例的困扰,通过动态比较增强理论的内部和外部有效性,同时也通过对理论适用范围更为精确的分析进一步增加了机制的推广性。事实上,基于时空角度的条件范围来规制案例选择也是最为直观、简便和有效的。在空间上,需要以传统的地理边界来控制对案例的背景条件和历史情境;在时间上,需要通过对从自变量到因变量的整个因果机制进行动态比较,从而兼顾案例研究内和跨案例间的变化。借助这种方法,研究者将可以避免不切实际地追求理论普遍性的追求,也只有通过更多精确的带有具体情境色彩的理论分析,我们才有可能追求更具普遍性的理论。

猜你喜欢
因变量规制研究者
调整有限因变量混合模型在药物经济学健康效用量表映射中的运用
控制股东滥用权利规制的司法观察及漏洞填补
用水痘病毒开发新型HIV疫苗
中国社会组织自我规制的原因浅析
饿死的毛毛虫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
谈谈如何讲解多元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
精心设计课堂 走进学生胸膛
年轻瘦人糖尿病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