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积累初探

2018-09-24 09:08陈桂香
课外语文·下 2018年8期
关键词:熏陶格言读物

陈桂香

【摘要】积累—创作,是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发展的规律。优美的语句,各具特色,富有表现力的篇章,只有熟记在心,才能变成自己的财富,在运用时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而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性,决定了阅读教学中人文熏陶与语言训练要有机结合,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拓宽积累渠道,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便显得十分重要。

【关键词】积累;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教给方法,引导积累

小学语文大纲指出:小学各个年段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就要求学习语文必须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学习方法。在教学《观潮》《火烧云》等课文时,我有意識地引导学生去鉴赏品味,积累优美的词句,采用开火车读、比赛读、小组读等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有读书的机会,反复朗读,再进行自我评价,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文章的条理。通过分析体会句子的含义,感受作者的情感,使学生的身心受到熏陶,懂得在学习中表情达意的同时激发积累的兴趣,从而热爱积累。

二、走出课本,扩大积累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交朋友。”我放手让学生大胆学习,让他们懂得,过程本身就是学习,明白学什么、怎么学。如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世界遗产”的魅力,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与同学分享信息的习惯,我指导查阅有关旅游类的书籍、杂志进行积累,留心报纸上的资料,及时发现,随时积累。组织观看《七月天山》《长城》等纪录片,加深印象,便于积累,并从周围的人、门票、旅游手册、照片上获取信息,记录资料,建立“中国世界遗产观光园”,使学生走进全国各地人民的文化生活中,在让学生感受美的同时,学会去爱。爱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爱我们的家园,爱我们共有的大自然。在学生的思维天地里积累下一幅幅生机盎然的画卷,把“静”的积累与“动”的积累紧密联系起来。

三、自选读物,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动进行学习,会扼杀知识的意向。”放手让学生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读物,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想学乐学。兴趣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这便使得学生选择合适的读物显得十分必要,他们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读物,建立读书笔记进行积累便水到渠成。利用家校联动、读后感受、家长的评价,推动了阅读与积累的有效进行。如设置《趣味语文》板块,我发动孩子利用各种资源收集材料,找一找“标点小故事”“汉字的妙用”等。学生真正地走进语文天地,让他们真切领会语言的博大与精深,在收集的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真正体会语言的真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习作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

四、大胆尝试,深化积累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让他们懂得开卷有益的道理,并学会寻找生活中的活书本。如收集格言,不只停留在收集上,我把目标更细化,从格言找名人的简介,从简介找人物的故事等,然后再小组交流,做“有米之炊”的准备后,举行《名人故事会》深化认识,进而理解格言对我们学习、工作的影响。从班里找、从学习找、从学过的课文内容找、从校外找一些能体现格言的人和事,用真实的故事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激情,并体会其情感的变化,把读与说、观察与积累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习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利用平台,展示才华

在学生充分积累的基础上,我利用课前五分钟的平台开展“佳作欣赏”活动,构建一种以人为本的开放式的口头作文训练形式,竭尽全力营造人人参与的气氛,激活学生思维活力,激发学习动机,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畅所欲言,为学生提供领会、感受、表达语言美的机会,让他们亲历读进去与说出来的实践过程。

课前五分钟的平台,尽显他们的风采。他们可以任选自己喜欢的事物,从天上的、地下的、远古的、当今的,甚至是未来的;喜、怒、哀、乐,随其喜好,无拘无束,无所不至。学生们为了准备这短短的五分钟演讲,需要查阅许多资料。为了组织语言,使“说”更生动,他们会不惜一切把他背熟,最后才登台“亮相”,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得积累多少材料啊,这不正是积累到运用的有效途径吗?

课前五分钟突出了感悟与理解,凸显人文熏陶,做到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锻炼了孩子的胆量,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展示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了学习兴趣,发展创造性思维,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积累活动的进行,不断把孩子推进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习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告诉我们积累的重要性,只有广泛阅读、勤于积累,把“读—说—写”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习作能力。

(编辑:张晓婧)

猜你喜欢
熏陶格言读物
用艺术熏陶家风
格言
工会干部案头读物推荐
格言
格言
格言
工会干部案头 读物推荐
如此熏陶
对外汉语分级读物的几个重要问题
纸质读物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