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童话——直抵语用

2018-09-24 11:43王立坤
神州·上旬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儿化小草小鸟

王立坤

[案例背景]

不完全统计,童话类文本在人教版一二年级的语文教材中约有35篇,比重相当之大。为何会有如此的安排?一方面是童话类文体之于这个阶段孩子年龄心理特征的需求而安排;另一方面,这类文本自然要在低段的语文教学中,承载着巨大的学习任务:字词的学习训练,阅读能力、习惯以及兴趣的培养等等。

基于以上,我们常常陷入迷茫:我们该如何去建构我们的课堂。让“语用”贴着孩子的成长而“语用”。

下面,我就以二年级上册选读课文的《小鸟和牵牛花》一课的磨课以及教学为例,与大家共同分享我的所思、所教、所悟。

初构,本着理想构“语用”

[案例描述]

(一)有效与高效

板块一:入课之后,老师是进行如下教学引导

师:孩子们,你们都预习过课文了,用手指告诉老师,你们都读了几遍课文?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几个生词你都会读吗?(出示:图片,并结合图片教学榆树、鸟窝、蔓、缠)

生读正确后,老师在黑板上画简笔画帮助孩子理解这两个生字的意思。

师:这个谁来读?(出示:嗒嘀嗒)

生在老师指导下快速读,慢慢读,按节拍读

师:文中啊,还有很多的儿化音哦,要读好故事啊,先得读好他们。谁来试试?(出示儿化音:玩儿、一点儿、一会儿、蔓儿、那儿。)

孩子读。

师:(出示费了好大的劲使劲爬更带劲了)谁还能读好这一组呢?

师:如果,你把这个“劲”读成儿化,就更加有味道了,你来试试看?(生读)

[反思]这个环节是词语的教学。老师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的手段是比较丰富的。老师用了很多方法帮助孩子们理解,学习词语,比如对“榆树”与“鸟窝”这两个词的教学,结合图片进行教学;而“蔓”与“缠”的教学,则用简笔画的形式,帮助孩子们形象地理解其意思;而对一组“劲”的教学,则上下勾连,让孩子在读的时候对之进行儿化,在学习“劲”的同时,有效地巩固前面儿化音的教学。而拟声词“嗒嘀嗒”则更富游戏性与趣味性,在长短有序,有节奏地游戏式的读中,让孩子感受到的是语言的节奏之美。而这种美好的感受则是第一学段孩子在阅读课上的教学基点之一。可以说,这样的词语教学是贴着孩子认知特点的,是非常有效的。但是,我们细细玩味,不难发现,这里出示了四组词语,且都是以语词的方式出现,形式上有点单一且多了,可以进行整合;其次,对于词语的教学,生字的教学不能一味地认读,该出手时就出手。

(二)图片与文字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非常有创意地使用了连环画这一形式,可谓匠心独运。我们也力求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利用要这个教学工具。在课堂上,我们是这样操作的:

1、出示图一,配乐老师讲述故事第一段。适时插入想象说话:他们会玩些什么呢?

2、出示图二,师引导:可是啊,有一天,你看小鸟怎么了?(病了)你说说生病了是什么感受?(生说)小鸟,你生病了最想做什么呢?(生说)

指导读好:要是你能跟小花一起唱个歌,跟小草一起跳个舞,该有多好啊!

1、出示图三,师启发:小鸟他想干什么?提示学生发现小鸟说的话,并画出来进行对比发现相同点;

2、出示图四,师提示:凤仙花和小草又是怎么回答的?迁移前面方法从文中找出来。

3、出示图五,师点拨:请你好好地读一读故事的第六自然段,请你画出图中的主角(牵牛花)。

4、出示图六,师配乐讲述故事结尾。

[反思]语文课是孩子的语文课,课堂上的一切行为都是指向更好地帮助孩子学的。而课堂上采取的一切教学措施或者教学媒介都是为了孩子的学的。而本课教学设计中,我们采用了一个新意的教学媒介——连环画。但是在匠心独运的教学媒介,他都是服务于教学内容的落实的,而在这堂课上,我们发现这个媒介被运用的得过于泛滥了,给人感觉有点为连环画而连环画之感,有反客为主之感。何以至此?仔细分析,原因如下:第一,过多的发现与训练,割裂了故事的完整性,破坏了童话故事的整体美;第二,没有将连环画的画面之美与文本语言之美进行体验上的融合、桥接,由于分析过多,然后又在画与文之间来回牵扯,反而让课堂变得理性化和碎片化。

(三)内容与形式

第三板块老师是这样展开教学的:

(一)小鸟的语言:

1、(出示图片)引导,你看他(小鸟)在干什么?(生:对凤仙花和小草说话)

2、(出示两个对话泡泡)引导:小鸟会说些什么呢,大家好好读读第三、第四自然段,然后将能够填在对话泡泡中的话画出来。

3、明确,指导朗读。

4、同伴仔细发现以下,小鸟的两处对话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交流,老師明确:很有礼貌,恳求的语气,“请……好吗?”)

(二)凤仙花和小草的语言:

1、(出示图片)引导,凤仙花和小草又是怎么说的呢?用同样的方法从第三、第四段中找出来吧!

2、指导朗读;

3、并对比发现“红着脸”、 “不好意思” “没有……没有……” ……

4、小组演读第三第四段,并展示。

[反思]这个板块的设计应该说是很有新意的,理念也是非常新的。但是从具体的操作来看却是不甚理想。首先,老师在多次引导孩子发现语言的形式之后,孩子对于童话故事的体验的情境淡然无存,课堂只剩下干枯的语言形式;其次,孩子的体验是基于整体的故事情境的,而这样来回于语言形式与内容之间的教学建构,二年级上学期的孩子还不能承受其“重”。所以应该在二者之间有所取舍,方为正道。那该如何取舍?还是要基于孩子的学习起点出发。二年级的小朋友,他们的语文学习,更多注重的是对内容的感悟与体验,而语言形式的发现更多地是中段、高段的学习任务。未来的路很长,我们不能急于求成。所以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应该扎扎实实地将字词学好,另一方面让孩子在语言文字中好好地去感受和体验其整体之美,韵律之美,意境之美。当然,如果能在课堂上不影响内容感悟的整体情境的前提下,无痕地渗透语言形式,并加以练习,也不失为画龙点睛之笔。但若以牺牲孩子对语言内容体验的整体美感为代价而却追求“语言形式”则有“舍本逐末”之嫌,“为言语而言语”之态。

指导老师:万丽华,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瓯江小学

猜你喜欢
儿化小草小鸟
小草的烦恼
有趣的“儿化”
牛小草的牛
小鸟
THE RAP BATTLE FOR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