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学中如何让孩子更加聪明

2018-09-24 05:49李晶瑄
成长·读写月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操作观察比较

李晶瑄

【摘 要】在大力推进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今天,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教的辛苦,学生的能力没有得到全方位的发展,所以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有效性的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变得更加聪明。

【关键词】教学;比较;观察;操作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除了传授学生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应该培养学生的能力,如创新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要想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为他们创造机会,使他们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首先,为他们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着眼于观察比较,引发学生的创造力。

“比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多“观察”、多“比较”,促进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去探索知识,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如在图画应用题教学中,我首先出示了一道加减法应用题:左边有3朵黄花,右边有4朵红花,在两种花的下面有一个大括号和问号,求红花有几朵?这道题解答方法是3+4=7。另一道是用图画表示的减法应用题:一共有7朵花,左边黄花有3朵,在右边画了一个问号,求红花有几朵?这道题解答方法是7-3=4。学生解答完之后,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比较这两道应用题及列式有何不同。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很快有同学发现由于这两道题所求问题的不同,即“?”的位置不同,所用的解题方式也不相同。通过语言概括总结出所求问题不同,解题的方法有所不同的结论。从而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重视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然后形成表象。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动手、想象,摆一摆、拼一拼等动手形式,主动探索知识,提高学生能力。我在教学立体图形球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各种图形的特点,我让学生利用学具盒中各种学具(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创造出各种具体的形态,看哪个同学创造的形象多。这样同学们通过集体的合作摆一摆、拼一拼,各种生动形象的形体脱颖而出,如有汽车、坦克、鸭子、等栩栩如生,这样的学习学生兴趣盎然,思路开阔,再也不感到枯燥乏味了。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为了探究圆锥的体积公式,我让学生猜想:圆锥与我们学过的哪种立体图形的体积关系最密切?圆锥的体积和圆柱的体积有关系吗?然后小组合作动手操作验证猜想,探究圆锥体积的体积计算公式。每组桌面上有一个空圆锥和一个与他等底等高的空圆柱。我提出了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操作。用空圆锥装满水,倒进空圆柱中,可以倒几次?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通过同学们的动手操作,得出这样的结论:圆柱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三倍。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同学们推导出了圆锥的体积公式。

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学生遇到问题互相商讨,使课堂便得轻松活泼、丰富多样。只有在这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学生的心智才能得到开发。只有让学生有时间,有条件去接触,参加实践,才能锻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发现规律,总结经验。我想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创造机遇适当、充分地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使他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同时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语言的交流,能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语言是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交流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可发展学生创造力。如我在教学“7加几”的进位加法中,我先教学“7+5=”的进位加法,相继出示“7+6=、7+7=、7+8=”。当计算“7+9=?”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还有哪些方法也能很快算出得数呢?我利用在新知识形成的同时,帮助学生开动脑筋,运用多种方法来解题,当我提出问题之后,还有的同学说:7+9=?,我是这样想的,因为7+8=15,7+9,比7+8多1,所以7+9=16;还有的同学说,我可以把7凑成10,也可以把9凑成10等。因此,语言交流的过程是学生主体参与的过程,在交流过程中,学生的创造力在不断的发展,而其他学生也从中受益。

另外,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中,好的导入语能够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好奇心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手段。我在教学中精心设计一题多解练习和综合性练习,引导学生善于思考问题,动脑筋解决问题,让学生开动脑筋,提高创造力。如两辆汽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5小时后相遇。一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55千米,另一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45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解法一:先求两辆汽车各行了多少千米,再求两辆汽车行驶路程的和,即得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55×5+45×5=500(千米);解法二:先求出两辆汽车每小时共行驶多少千米,再乘以相遇时间,即得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55+45)×5=500(千米);解法三:甲乙两地距离减去一輛汽车行驶的路程,就等于另一辆汽车行驶的路程,由此可列方程,解设甲乙两地相距x千米。x-55×5=45×5,x=500。;解法四:甲、乙两地的距离除以相遇时间,就等于两辆汽车的速度和。由此可列出方程,求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解设甲乙两地相距x千米。列方程得:x÷5=55+45,x=500答:甲、乙两地相距500千米。

通过这种一题多解的训练,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中能够举一反三,有效的提高了数学学习能力,培养了学生灵活性和多面性,避免了学生单一和固化。更促使他们的数学综合素质获得发展。

总之,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和切实可行的,尤其当学生遇到问题时,能自觉地提出新方案,新的见解,这样久而久之,学生随着创造能力的发展,视野也会随之开阔起来。

参考文献:

[1]王平:组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发散思维,雁北十分学院学报,2001年第17卷第六期.

[2]于文静:为了学生变得更聪明,《新课程学习》2009-12.

猜你喜欢
操作观察比较
关于数控机床操作中防碰撞措施的探讨及分析
泌尿外科手术及操作致输尿管损伤临床分析
同曲异调共流芳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